PM25组成分析进展(DOC)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8
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摘要: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
针对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阴霾天气日益加重,国内相关部门和领域更加重视PM2.5的监测和研究现状,调研了国内外大气环境领域关于PM2.5的研究情况,提出改善空气质量、加强PM2.5研究的建议。
介绍了PM2.5的定义,指出PM2.5对人体健康和能见度的不利影响。
国内关于PM2.5的研究工作包括:研究PM2.5与气象条件的关系;PM2.5的观测特征以及成分和来源分析;开展PM2.5的数值模拟。
叙述了沈阳地区关于PM2.5的研究现状,提出改善沈阳城市大气环境的措施,包括加强PM2.5的连续监测,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洁净能源、减少煤炭消费和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关键词:PM:. 5 ;大气环境;改善措施;沈阳地区Study progress on PM2 5 in atmosphericAbstract!Study progress on PM25 i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was summarized at home and abroad. Now, the ur?ban haze weather is increasing in most cities of China, so the PM2 5 monitor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be?came a main focus in relevant departments in China. The current status of PM2 5 study was summarized, and some advices were brought up such as improving air quality and enhancing the corresponding studies on PM2 5. The defi?nition of PM 2 5 was introduced,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effects of PM 2 5 on the human health and visibility were revealed. The studies on PM25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China, namel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M2 5 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discussing the characters of PM2 5 and its source;simulating the values of PM 2 5 with the numerical model. The evolution of studies on PM 2 5 in Shenyang region was reviewed and some measurements were suggested such asensuring the continuous monitoring to PM25,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of industry,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 developing the clear energy, decreasing the coal consumption and controlling the automobile exhaust pollution.Key words:PM25;Atmospheric environment;Improvement measurements;Shenyang region引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1 年9月1日至12月20日,中国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多发,共发生12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不仅雾霾日数多,而且影响范围广。
PM2.5的综述与进展作者:金嘉恒张根茂李倩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7年第03期摘要:PM2.5由于其粒径小,表面积巨大、危害大于PM10,成为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的研究热点,该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简要介绍了其相关概念和危害,从人体危害和环境生态危害两大方面选取要点介绍,并列举目前部分与其相关的治理措施,以期对治理PM2.5,为他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PM2.5 大气污染危害治理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074-031 PM2.5的相关概念颗粒物按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及其在人体呼吸系统沉积位置的不同,分为总悬浮颗粒物(0~100 μm)、可吸入颗粒物(0~10 μm)和细颗粒物(0~2.5 μm)。
PM2.5是一种细颗粒物,又被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
它能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输送距离远,粒径小,表面积又大于PM10,极易富集空气中的毒害物质,比如:各种酸性氧化物、有毒重金属、细菌、霉菌、病菌、挥发性有机物VOC、多环芳烃PAH等,并且由于其空气动力学直径≤2.5 μm,它不仅可以进入鼻腔咽喉更是可以进入肺泡沉积或人体血液循环,引发各种疾病[1-6]。
1.1 定义PM2.5是一种细颗粒物,又被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其粒径≤2.5 μm。
1.2 来源PM2.5来源众多,构成复杂,会因为国家或地区经济情况、发展项目、能源结构、管理模式、季节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即便是同一地点早晚PM值都会有差别,一般在早上8点污染达到峰值,下午4点达到谷值[7]。
但是PM2.5来源途径可整体概括分为:自然途径、人为途径、混合途径。
自然途径主要包括地面扬尘、大风干旱天气引起的沙尘、植物花粉的传播等;人为途径是PM2.5的重要来源途径,主要包括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工业生产活动中的挥发物等;混合途径指既受自然途径影响又受人为途径作用的,主要是扬尘[8]。
PM2.5成因及演变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近期中东部地区出现的雾在气象学上称为辐射雾,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认为产生的,由煤炭、石油及其他矿物燃烧产生的工业废气;机动车产生的尾气;散播到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种: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体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尾气排放);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
PM2.5 中的一次粒子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炭)和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但在一些地区某些工业过程也能产生大量的一次PM2.5一次粒子的源包括从铺装路面和未铺装路面扬起的无组织排放以及矿物质的加工和精炼过程等,其它的一些源如来自建筑、农田耕作、风蚀等的地表尘对环境PM2.5的贡献则相对较小。
可凝结粒子主要由可在环境温度凝结而形成颗粒物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组成。
二次PM2.5由多相(气-粒)化学反应而形成,普通的气态污染物通过该反应可转化为极细小的粒子。
在大多数地区,硫和氮为所观察到的二次PM2.5的主要组分,而二次有机气溶胶在一些地区也可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次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大气中二次颗粒物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
气体经过化学反应,向粒子转化的过程从动力学的角度可分为四个阶段:1、均向成核和非均向成核,形成细粒子分散在空气中;2、在细粒子的表面经过多相气体反应,使得粒子长大;3、由布朗凝聚和熵流凝聚粒子继续长大;4、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降或冲刷)清除。
大气PM2.5的各化学组分的污染特征研究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气环境领域进行的最多的研究之一。
空气中PM25化学成分解析空气中PM25化学成分解析空气中PM2.5化学成分解析空气污染是现代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PM2.5的含量逐渐增加,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空气中PM2.5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解析。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
这些颗粒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盐和重金属等化学成分组成。
其中,有机物是指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的物质,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和非挥发性有机物。
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和燃煤等源头,而非挥发性有机物则来自于燃煤和油烟等。
无机盐是指空气中的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
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自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氧化产物,而氯化物则来自于工业废气和海水蒸发等。
这些无机盐的存在不仅会直接损害呼吸系统,还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另外,重金属也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金属主要包括铅、汞、镉等,它们来自于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燃煤等源头。
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的损害上,长期暴露可以导致慢性中毒。
通过对空气中PM2.5化学成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
例如,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处理,推广清洁能源,减少燃煤和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引导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对空气污染的暴露。
总之,通过对空气中PM2.5化学成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才能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研究进展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研究进展
详细的阐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概念,分类、基本特征、来源和危害影响以及PM2.5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的详细的阐述,综述了PM2.5的形成机理和源解析技术,采样方法和各种成分分析方法.同时也指出了关于PM2.5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进展,为今后大气颗枉物研究等相关领域提供可靠的借鉴和基础.
作者:王冰张承中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710055 刊名:中国科技信息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 P4 关键词:颗粒物 PM2.5 源解析成分分析。
PM 2.5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一些河流污染严重,部分省市自治区出现雾霾现象,冬季尤为突出。
大气污染防治中,PM2.5为其中一个重要监测因子,对PM2.5的监测有利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PM2.5 研究进展一、前言随着工业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部分城市经常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1-3]。
颗粒物(PM )污染是空气中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物,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空气首要污染物。
国家环保部颁发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提出,在基本项目中增设PM2.5年、日均浓度限值。
二、PM2.5概念及其来源PM2.5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mm的颗粒物,通常也叫细颗粒物。
PM2.5来源广泛[3]、成因复杂,主要为人为排放,包括燃煤、烧秸秆、烧烤、机动车出行、餐饮油烟、建筑施工扬尘、喷涂喷漆装修等。
三、PM2.5对人体的危害PM2.5表面吸附有很多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如Pb、Cd、Cu、Ni、NO3,多环芳烃类,甲醛等[4,5]。
这些物质通过人体呼吸作用进入机体后,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6]。
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美国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5mg/m3、0.035mg/m3,世界卫生组织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0mg/m3、0.025mg/m3[7,8]。
1. PM2.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细颗粒物直径在2.5至10微米的通过呼吸可以进入呼吸道,一部分被鼻腔绒毛阻拦,而直径小于 2.5微米的颗粒物进入人体肺部,研究显示[9]:PM2.5可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显著的免疫损伤,其中以高剂量的PM2.5染毒对机体的损伤尤为显著,机体暴露于高剂量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环境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
2. PM2.5对人体遗传方面的影响些PM2.5颗粒上吸附有重金属、多环芳烃类等有毒物质,有些研究发现,颗粒物粒径越小,致突变作用就越强[10,11]。
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其中,细颗粒物PM2.5作为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质,给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PM2.5的研究成为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本文旨在概述大气环境中PM2.5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来自于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扬尘等多个来源。
与其它颗粒物相比,PM2.5具有更小的粒径和更大的比表面积,使其具有更加毒性和更长的大气滞留时间。
因此,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更为严重。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PM2.5环境下,有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
此外,PM2.5还能够吸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一步加剧了其对环境的危害。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用于监测和评估PM2.5的浓度和来源。
一种常见方法是利用大气采样器采集PM2.5颗粒物,并使用重量法、光学方法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行浓度测定和组分分析。
此外,利用气象和大气模型还可以预测和模拟某一地区的PM2.5浓度分布,进而帮助制定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了解到不同地区的PM2.5浓度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天气条件、地理因素和排放源的影响。
这些成果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未来的研究重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PM2.5的粒径分布和化学组分,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其次,需要深入研究PM2.5的排放来源和传输途径,以便制定针对性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再次,需要开展对PM2.5的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PM2.5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手段的研发,提高监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性。
《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细颗粒物(PM2.5)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大气环境质量备受关注。
因此,对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1. 主要成分北京地区PM2.5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
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硫酸盐和硝酸盐则主要来自气态污染物的转化。
2. 季节性变化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冬季,由于供暖和工业活动的增加,PM2.5浓度较高,主要成分以硫酸盐和有机碳为主。
而在夏季,由于光化学反应的增强,硝酸盐的浓度较高。
三、北京地区PM2.5的来源分析1. 区域传输北京地区的PM2.5污染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区域传输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
尤其是来自河北、山西等地的传输污染对北京的空气质量产生了较大影响。
2. 本地排放本地排放是北京地区PM2.5污染的另一重要来源。
其中,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燃煤等是主要的污染源。
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北京地区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四、分析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北京地区PM2.5的成分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北京地区PM2.5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碳、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2. 区域传输和本地排放是北京地区PM2.5污染的两个重要来源,其中本地排放中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生产等是主要的污染源。
为了改善北京地区的空气质量,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减少周边地区的污染传输。
2. 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
3. 加强工业生产和建筑施工的污染控制,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摘要:大气颗粒物( Particulate Matter,即PM )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粗分散体系(粒径>10μm)和胶体分散系(0.001-10μm)。
其中,粒径0.1-10μm为可吸入颗粒物,也是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颗粒物质[1]。
我国于1996年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准规定PM10的二级质量标准为0.10㎎/m3[2]。
而现在人们更重视空气中细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μm,即PM2.5)的污染。
本课程论文就PM2..5的化学物质组成和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着重分析了PM2.5中有机碳和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分析方法。
[1] 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99-303.[2]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关键词:PM2.5、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
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μm(有时用小于2.5μm,即PM2.5)的颗粒物。
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由于小颗粒具有比较大颗粒更大的比表面积,因而PM2.5吸附性也更强,更容易成为空气中各种毒害物质的载体[4],可携带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渗透到肺泡,对人体危害比TSP和PM10更大[5]。
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十分复杂,不同时间和空间,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不同化学组分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亦不相同,这些影响还与化学成分在颗粒物内部和表面存在状态有关。
此外,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其化学组成有所不同,因此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可用来进行颗粒物的来源分析。
[4]刘泽常,王志强,李敏,等.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研究进展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4):97-100.[5] 樊曙先,徐建强,郑有飞,等.南京市气溶胶PM2.5一次来源解析[J].气象科学,2005,25(6):587-592.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微量金属元素、元素碳(EC)、生物物质(细菌、病菌、霉菌等)等。
1.PM2.5的来源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出发,大气颗粒物根据源的不同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一次源是由地面自然或人为活动直接排放的源,如火山爆发、海浪残核、燃煤、地面扬尘、建筑排放等。
二次源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SO2和NOx通过反应产生相对应的固体盐、汽车尾气中的NOx、CO和烃等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有机成分等。
从大气颗粒物成分组成出发,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有硫酸盐、硝酸盐、按盐和氢离子,还含有水、元素碳、各种有机化合物以及地壳元素。
从模态分类机理出发,细颗粒物主要含有硫酸盐、钱盐。
氢离子、元素碳,来自做饭和燃烧的二次有机化合物和一次有机物质,以及某些传输而带来的金属。
细颗粒物一般比粗颗粒物来源更为复杂,主要与人为源有关,它可以由蒸汽相冷凝形成或者由大气中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生成[2]。
细颗粒物还包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挥发性金属的冷凝物以及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大气颗粒物P城.5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排放、建筑尘、扬尘、生物质燃烧、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及有机物。
其中燃煤尘、扬尘、有机物及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贡献率较大[6]。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41-42.[6]朱先磊,张远航,曾立民,等.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5):1-5.2.PM2.5的危害大气颗粒物是普遍存在和非常复杂的空气污染物[7]。
(l)大气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由于其较大的数量和表面积,不仅影响大气的能见度,产生大气光化学烟雾,加剧温室效应[8],而且危害人体的健康,提高致病率和死亡率。
(2)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的影响:美国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AAQS)规定了PM2.5日均质量浓度应小于65㎎/m3[16],以降低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环境和气候等的危害[3],旨在对公共财产(包括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土壤、人造材料以及气候等)和能见度提供适当的保护。
(3)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除对能见度及气候的影响[9],更重要的是,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和危害[l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粒径小于2.5μm的大气颗粒物可进人肺部,并沉积于肺泡,而且粒子越小,越容易吸附一些对人类有害的重金属和有机物、细菌和病毒,因而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PM2.5(细颗粒物)[l1,12]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危害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改变肺功能及其结构;改变免疫功能;增加癌患,如肺癌等[13-15]。
[7]王明星.大气化学[M].第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8]Christoforou C S,Salmon L G, Hannlgan M P,et al.Trends in fine Particle Con- centration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southern California[J].Joumal of the Air and W- 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2000(50):43-45.[9]图梅S.大气气溶胶[M].王明星,王庚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0]Prospero J M,Charlson R J,MohneneV,et al.Thenatmospheric aerosol system:an ov-erview[J].Reviews of Geophysics and Space Physics,1983,21.[11]HeintzenbergJ.Fine particles in the global troposphere a review [J].Tellus,1989,41B:149-160.[12]Chartier KL,Weitz M A.A comparison of filter tyPesintheeollectionandgravimetriedeterminationofairbomePartieulatematterlessthan2.5 microns(PMZ:)[刀 .J.Air&WasteManage.Assoe.1998,48:1199一1203.[13]GellerMD,ChangM,SioutasC,etal.Indoor/outdoorrelationshiPandehemiealco哪 ositionoffineandeoarsep叭 ielesinthesouth翻Califo而adeserts[J].AtmosPherieEnvironment,2002,36:1099一1110.[14]Gotschi T,Oglesby L,Mathys P, et al. Comparison of black smoke and PM2.5,levels in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s of four EuroPean cities [J] . Environ. Sci. Teehnol.,2002,36:1191-1197.[15]Salma I, Chi X G,Maenhaut W. Elemental and organic carbon in urban canyon And background environment Budapest,Hungary[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38;27-363.大气颗粒物的测量技术我国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是从自然降尘开始,表示为t/(月•km2),后来开展TSP,又进而监测PM10和PM2.5,大气颗粒物从粗到细的监测技术发展是和人为污染、人体健康影响密切相关的。
在得到大气颗粒物的监测结果后,再进一步就需要对颗粒物的组成成分和污染源的解析。
对颗粒物元素成分谱的分析首选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它可以同时定量 40-50 种元素(包括原子序数大于8的地壳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其次是ICP-AES 方法,需要将样品用强酸、强氧化剂分解,制成分析溶液,可作多种元素的同时定量测定。
此外,由于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所产生的元素碳(EC)、有机碳(OC)、二次污染粒子(NH4+、NO3-、SO42-等)也吸附在颗粒物上,需要单独用石英纤维滤膜采样,再用碳分析仪测定 EC 和 OC,用离子色谱测定NH4+、NO3-、SO42-等 [1]。
目前,我国对大气颗粒物测定主要采用重量法[72]。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征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空气,空气中粒径大于 100μm 颗粒被除去,小于 100μm 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之差及气体采样体积计算 TSP 质量浓度(mg/m3)。
滤膜经处理后可进行组分分析。
采样采用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
目前,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 也采用重量法测定。
在上世纪70 年代,认为粒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能够依靠自身重力作用降落到地面,称之为降尘,粒径小于 10μm 颗粒物在空气中可以较长时间漂游称之为飘尘 [73~75]。
我国于 1986年将 PM10 的测定归入大气飘尘浓度测定 GB6921-86[76],上世纪 90年代,我国将重量法测定 TSP 和 PM10 方法列入推荐方法 [77,78],1995 年我国颁布分析标准,采用重量法测定 TSP[79],后又于 2011 年由环保部施行新标准HJ618- 2011[80],规定测定环境空气中PM2.5 和 PM10 重量法。
将飘尘改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对采样器性能指标进行修改,将切割粒径Da50= 10±1μm改为Da50=10±0.5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σg ≤ 1.5 改为σg=1.5±0.1μm,全部性能指标要求符合 HJ/T93-2003 中的规定。
还增加 PM2.5采样性能指标,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2±0.1μm,其它性能指标要求符合HJ/T93-2003 中的规定 [81]。
其原理是分别通过一定切割特征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的PM2.5 和 PM10 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 和PM10 浓度。
[72] GB/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测定重量法[S].[73] WHO Office Publication No.24, selected Methods of Measuring Air Pollution[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ra, 1976.[74] Intersociety Committee et al, Methods of 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M].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1977.[75] 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 大气污染监测方法[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4[76] GB6921-1986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法[S][77] 国家环境保护局编写组,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78] 吴鹏鸣等编, 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79] GB/T15432-1995总悬浮颗粒物测定[S][80] HJ618-2011 环境空气 PM2.5 和PM10 的测定分级采样- 重量法[S][81] HJ/T93-2003 PM10 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S]对于大气颗粒物上所吸附的各种物质可采用各种近代仪器进行组成成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