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试验报告单
- 格式:docx
- 大小:14.41 KB
- 文档页数:1
产品名称Part name 产品图号Part number ******检测项目Test project 检测日期Test date******检测单位Unit 送检数量Number of test1只设备名称Equipment name 设备编号Equipment number设备型号Equipment model校准日期Calibration Date金相显微镜JC-022XJP-6A******执行标准Execution standard 判定标准Decision criteria 环境条件Environmental conditions等级Level 标准Ttandard 检测结果Test results 判定conclusion1级2级3级检测设备Equipment 设备图片Equipment pictures产品图片Product pictures检测结果Test results《GB/13320-2007》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图纸中技术要求:金相组织1~3级温度:20~30℃ 、 相对湿度:50~60%编制Rapporteur: 审核Reviewer: 批准Approved by:芯部组织为回火组织+少量游离铁素体,评为2级,符合要求。
机械性能检测报告单Mechanical performance test reportQR10-36******金相组织******有限公司-理化中心实验室说明:本报告仅对来样负责。
Note: this report is only responsible for incoming samples.。
金相实验报告金相实验报告摘要:金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金属材料分析方法,通过对金属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其组织特征、相态组成、晶粒尺寸等重要参数。
本实验以铝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样品的组织结构,并利用相关测试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铝合金样品具有细小的晶粒尺寸和均匀的相态分布,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
引言:金相实验是材料科学中重要的分析手段之一,通过对材料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材料的内在性质和结构特点。
铝合金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金相实验,深入了解铝合金的组织结构和相态组成,为材料的性能评估和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一块铝合金样品,样品表面经过打磨和抛光处理,以确保观察到清晰的显微结构。
实验所用的金相显微镜配备了高分辨率的镜头和光源,能够提供清晰的显微观察效果。
实验过程中,样品需放置在显微镜的观察台上,通过调节焦距和光源亮度,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
结果与讨论: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铝合金样品的显微结构。
样品中的晶粒呈现出多边形的形状,大小均匀,晶界清晰。
这表明铝合金具有细小的晶粒尺寸和均匀的晶粒分布,这是由于加工过程中的晶粒细化处理所致。
晶粒尺寸的细小使得铝合金具备了较高的强度和韧性,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的工程应用。
进一步分析样品的相态组成,我们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等测试方法。
SEM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显微观察效果,能够观察到更细微的组织特征。
能谱仪则可以通过分析样品辐射发射的能谱,确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通过这些分析手段,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铝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元素组成。
结论:本实验通过金相实验的方法,对铝合金样品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铝合金样品具有细小的晶粒尺寸和均匀的相态分布,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
这对于铝合金的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材料的性能评估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金相实验报告金相实验是金属材料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通过对金属组织和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特征和性能。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和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以及对金相组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首先,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铁、铜、铝等,制备了金相试样。
然后,对试样进行腐蚀、打磨、抛光等预处理工序,以便于金相显微镜的观察和分析。
在金相显微镜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金属材料的晶粒结构、晶界、相分布等组织特征。
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铁材料呈现出典型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而铝材料则呈现出等轴晶和柱状晶等不同的组织结构。
通过定性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不同金属材料的组织特征和相变规律。
除了定性分析外,我们还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金相显微镜的测量功能,我们可以测量晶粒尺寸、晶界面积、相体积分数等参数,从而获得更加具体的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金属材料的晶粒长大规律、相变规律等重要信息。
通过本次金相实验,我们不仅对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分析技巧。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金相实验是金属材料学中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对金属材料组织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金属材料的内部特征和性能。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对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希望通过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金相实验的方法,深入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金相分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金相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金相分析实验,了解金属相组成、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以及金属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掌握金相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金相分析是通过对金属样品进行切割、研磨、腐蚀、脱蜡、上色等处理,然后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的金属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
通过观察不同金相结构的样品,可以了解材料的组分、相态、显微硬度、晶体尺寸和晶界等信息,并对金属材料的性能做出分析和评价。
三、实验步骤:1.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切割方式,并进行样品切割。
2. 将切割好的样品用不同颗粒大小的砂纸进行研磨,逐渐减小颗粒大小,并按一定顺序进行粗研、精研。
3. 使用震荡器将样品蓬松脱蜡。
4. 利用金相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调节放大倍数和对焦距离,观察样品的显微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
5. 观察完毕后,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相应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戴上防护眼镜和实验手套,避免伤害。
2. 对于腐蚀试剂和显色剂的使用,需按照规定的比例和时间进行操作,避免溢出和损坏样品。
3. 在调节金相显微镜时,要小心调节焦距和放大倍数,避免对样品造成损坏。
4. 在观察和分析样品时,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过程进行操作,避免误判和错误结果。
5. 实验结束后,要清洗实验设备和工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金相显微镜观察到的样品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结合实验操作和分析步骤,对样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得出相应结论。
比如通过观察到的晶体尺寸和晶界分布情况,可以对材料的晶体生长机制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实验总结:通过金相分析实验,了解了金属组织结构和晶体尺寸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步骤,掌握了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实验结果对于分析和评价金属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材料加工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实验中注意事项的遵守和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金相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主要通过金相技术对金属材料进行了微观组织分析,从而探究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
通过制备、打磨、腐蚀和显微观察等步骤,我们成功地获取了金属样品的显微组织图像,并对其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实验结果表明,金相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材料分析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材料性能的重要信息。
引言:金相技术是一种通过显微观察和组织分析来研究金属材料的方法。
在工程实践中,金相技术广泛应用于金属材料的质量控制、疲劳寿命预测、失效分析等领域。
通过金相实验可以观察到材料的晶粒大小、晶界、相分布等微观结构,从而深入了解材料性能差异的原因。
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常见金属材料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不同材料的显微组织差异,为材料选择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1. 材料制备:选取不同类型的金属材料,如铜、铁、铝等,并制备成试样。
2. 打磨处理:对试样进行打磨,以获得光滑的表面。
3. 腐蚀处理:将试样放入适当的腐蚀液中,根据不同材料的特性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腐蚀液和腐蚀时间。
4. 清洗和烘干:将腐蚀后的试样进行清洗和烘干,以去除腐蚀液和表面沉积物。
5. 显微观察:将试样放入金相显微镜中,利用光学放大技术观察试样的显微组织。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金相显微镜观察,我们成功地获取了不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图像。
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对每种材料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价。
1. 铜材料:铜材料的显微组织呈现出均匀的晶粒分布,晶界清晰且细小。
这说明铜具有良好的热导性和电导性能,并且具有较高的塑性和延展性。
2. 铁材料:铁材料的显微组织呈现出聚集的莱昂纳德结构和奥氏体组织。
莱昂纳德结构的形成使得铁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在应用中常用于制造耐磨件。
3. 铝材料:铝材料的显微组织呈现出等轴晶粒结构,晶界清晰但显得较粗。
这表明铝材料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可锻性,常用于制造航空器等领域。
结论:通过金相实验的显微观察和组织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差异。
金相试验报告一、实验名称金相的制备与采集技术二、实验所用仪器设备及材料1. 设备:金相显微镜、抛光机、砂轮机。
2. 各号金相砂纸、抛光布、抛光膏、脱脂棉、3~5﹪硝酸酒精溶液、试样。
三、实验步骤(一)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金相试样的制备包括取样、磨制、抛光和浸蚀等步骤。
1.取样试样的选取应根据被检验材料或零件的特点,取其有代表性的部位。
例如研究零件的失效原因时,应在失效部位取样,并在完好部位取样,以便对比分析。
对于铸造合金,考虑到组织的不均匀性,应从表层到中心各个部位进行选取。
对于轧材,研究表层缺陷和夹杂物的分布时应横向取样;研究夹杂物类型、形状、变形程度、带状组织时应纵向取样。
对一般热处理后的零件,由于组织均匀,可任意取样取样时应保证试样观察面不发生组织变化,软材料取样可用锯、刨、车等方法,硬材料取样可用砂轮切片机等方法,脆性材料可用锤击等方法。
试样尺寸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以手拿方便即可,其形状以便于观察为宜。
2.磨制(1) 粗磨:粗磨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个平整的表面,软材料试样可用锉刀锉平;钢铁材料可用砂轮机磨平。
磨削时应注意试样对砂轮的压力不宜过大,以免在试样表面上形成较深的磨痕而增加细磨的困难,磨削时应不断用水冷却试样,以免受热引起组织变化,试样边缘要进行倒角,以免在细磨和抛光时划破砂纸和抛光绒布或造成试样从抛光机上飞出伤人。
(2) 细磨:细磨分手工磨光和机械磨光两种。
手工磨光是用手拿住试样在金相砂纸上进行。
金相砂纸按粗细分为01、02、03、04、05号等。
细磨时依次从01磨到05号,钢铁材料一般磨到04号即可,软材料(如铝、镁等合金)可磨到05号砂纸。
细磨时必须注意:1) 细磨时应将砂纸放在光滑平整物体(如玻璃板)上,手指拿住试样,并使磨面朝下,均匀用力由后向前推行磨削。
在回程时,提起试样不与砂纸接触,以保证磨面平整而不产生弧度。
2) 每换一号砂纸时,应将试样转90°再磨,使磨削方向与前道磨痕方向垂直,以便观察前道磨痕是否全部消除。
篇一:金相试样制备试验报告金相试样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了解金相显微试样制备原理,熟悉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过程。
(2)初步掌握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原理金相试样制备金相试样制备过程一般包括:取样、粗磨、细磨、抛光和浸蚀五个步骤。
1.取样从需要检测的金属材料和零件上截取试样称为取样。
取样的部位和磨面的选择必须根据分析要求而定。
截取方法有多种,对于软材料可以用锯、车、刨等方法;对于硬材料可以用砂轮切片机或线切割机等切割的方法,对于硬而脆的材料可以用锤击的方法。
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应注意,尽量避免和减轻因塑性变形或受热引起的组织失真现象。
试样的尺寸并无统一规定,从便于握持和磨制角度考虑,一般直径或边长为15~20mm,高为12~18mm比较适宜。
对那些尺寸过小、形状不规则和需要保护边缘的试样,可以采取镶嵌或机械夹持的办法。
金相试样的镶嵌,是利用热塑性塑料(如聚氯乙烯),热凝性塑料(如胶木粉)以及冷凝性塑料(如环氧树脂+固化剂)作为填料进行的。
前两种属于热镶填料,热镶必须在专用设备一镶嵌机上进行。
第三种属于冷镶填料,冷镶方法不需要专用设备,只将适宜尺寸(约φl5~20mm)的钢管、塑料管或纸壳管放在平滑的塑料(或玻璃)板上,试样置于管内待磨面朝下倒入填料,放置一段时间凝固硬化即可。
2.粗磨粗磨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点:1)修整有些试样,例如用锤击法敲下来的试样,形状很不规则,必须经过粗磨,修整为规则形状的试样;2)磨平无论用什么方法取样,切口往往不十分平滑,为了将观察面磨平,同时去掉切割时产生的变形层,必须进行粗磨;3)倒角在不影响观察目的的前提下,需将试样上的棱角磨掉,以免划破砂纸和抛光织物。
黑色金属材料的粗磨在砂轮机上进行,具体操作方法是将试样牢牢地捏住,用砂轮的侧面磨制。
在试样与砂轮接触的一瞬间,尽量使磨面与砂轮面平行,用力不可过大。
由于磨削力的作用往往出现试样磨面的上半部分磨削量偏大,故需人为地进行调整,尽量加大试样下半部分的压力,以求整个磨面均匀受力。
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中北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一实验名称: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及金相样品制备二实验目的(扼要说明研究对象,实验意义及作用等)1.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及构造;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学习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4.了解金相显微组织的显示方法。
三实验原理(简要说明实验所依据的理论.包括重要定律,公式及据此推算的重要结果):光学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光学显微镜是由两个透镜组成,对着金相试样的透镜称为物镜,对着眼睛的透镜称为物镜。
借助于物镜与目镜的两次放大,就能是物体放大到很高倍数。
其光学原理如图所示。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由下式来确定:M=M物·M目=L/f物·D/f目式中:M—显微镜的放大倍数;M物——物镜的放大倍数;M目——目镜的放大倍数;f物——物镜焦距;f目——目镜焦距;L—显微镜的镜筒长度(即目镜与物镜的距离);D—明视距离(250mm)。
2)显微镜的鉴别率:光学显微镜的鉴别率是指它能清晰的分辩物体上两点间最小距离d的能力。
d值越小,鉴别率就越高。
鉴别率是显微镜的一个重要的性能,它可由下式求得:d=λ/(2N·A)式中 d—物镜能分辩出的物体相邻两点间的最小距离(即鉴别率);λ—入射光线的波长;N⋅A—物镜的数值孔径,表示物镜的聚光能力。
数值孔径越大时,d值也就越小。
数值孔径表示物镜的聚光能力,数值孔径大的物镜的聚光能力强,能吸收更多的光线,使物像更加明显。
数值孔径可用下式求得:N⋅A=n⋅Sinφ⑶式中:n—物镜与物体间介质的折射率;φ—物镜孔径角的一半。
进入物镜的光线所张开的角度称为物镜的孔径角,其半角为φ,如图1-2所示。
图1-2 孔径角当n与φ值越大时,则数值孔径值就越大,物镜的鉴别能力也就越高。
3)透镜成像的质量单片透镜在成像过程中,由于几何光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常使映像变的模糊不清或发生变形迹象,这种缺陷称为相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