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1009.00 KB
- 文档页数:13
多元互动,缤纷课堂——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既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的长远发展。
它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并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本学期,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研讨、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资源开发求“深入”。
综合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蕴含于学生疑惑的天性和教师灵敏的思维之中。
存有句诗说得好,“问渠哪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综合课堂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就是动态变化的,它处在一个不断分解成的状态,它就是一种“活页资源”。
本学期,我们班开办了每两月一次的主题活动,根据期初规定的十月份主题就是“传统节日的研究”即为积极开展了中秋节的研究的活动;十二月份的主题为“身心健康伴我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积极开展了环境与身心健康、运动与身心健康、饮食与身心健康、心理与身心健康等系列活动。
二、课程实施求“鲜活”。
这学期,我们在活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均获得了提升,主要整体表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
十月份适逢中秋一大传统节日,所以就组织学生开展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性学习。
在成果交流时,学生的汇报形式多样,不单纯是以往的以文稿形式为主的汇报,现在能用故事、介绍、朗诵、讲解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汇报。
通过活动,既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交流资料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一些传统节日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
二是在活动中培育社交能力。
例如:“欢乐中秋”就非政府了部分学生回去调查中秋节美食——月饼的销售情况;“酸奶的制作”也设计梅吕县半数学生回去调查人们对酸奶的偏好情况;“运动与身心健康”更是建议绝大多数的学生回去专访体校生、体育老师,回去调查人们的日常锻炼身体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三年级下册一、课程背景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学校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档以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为主题,旨在为教师们提供参考和指导,帮助他们设计更具创意和实践性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操作技能。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展开思维,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实践活动:1. DIY手工制作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如折纸、剪纸、折扇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2. 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让学生展开调查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生活实践通过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如做饭、洗衣服等,让学生亲自实践,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制作实验通过制作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点、燃烧等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实验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实践技能和操作方法。
2.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在实践活动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探究式学习法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并通过实践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以下是一个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上册)的示例:标题: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件(上册)一、活动目标:1.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拓宽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1.主题引入: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主题。
2.团队建设:进行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根据主题,进行实际操作和制作,如制作手工艺品、进行社会调查等。
4.成果展示: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促进互相学习和提高。
5.活动总结:回顾活动过程,总结经验和收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步骤:1.确定活动主题和目标;2.设计活动方案和时间安排;3.进行团队建设和实践活动;4.成果展示和交流;5.活动总结和评价。
四、活动建议:1.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宜过多;2.提供必要的实践工具和材料,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活动安全和有效;4.在成果展示环节,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
五、活动评价:1.过程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2.结果评价: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成果展示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4.教师评价: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与定位一、课程的本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
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柔韧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感情与活动、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定位。
1、它与学科课程并列。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它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
它在学习系统结构、实践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着与学科课程质的不同。
2、它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能相互替代。
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注意防止两种错误倾向:既要防止教学活动游离于学科理性,而步入学习的经验主义误区;又要防止学科的知识和系统教学活动的束缚,而局限在简单层次上的学科教学的重复和凑合。
要及时补足学科教学的缺损。
第二节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1、教育学原理①大教育学原理。
大教育观依据社会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向,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当今知识“爆炸”,并且“日新月异”,因此教育应当时间长、空间广、内容多、效率高。
时间长,空间广。
是强调实行终身教育并发展各类教育。
而内容多是强调发展博才教育,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效率高则是指教育不但要为儿童未来的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作文化知识的准备,更要作学力发展的准备。
强调使学生掌握具有“生成性”的各种方法性知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区内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环境资源――社区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景观等。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二、课程内容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展开,既要符合教育部门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特色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社区、了解社区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社区,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实践课程。
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实践课程。
通过参观企业、政府机关等,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教育课程。
通过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实施方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社区参观。
学生到社区参观,了解社区的文化、历史和特色产业等,增强社区意识和责任感。
2.家庭访问。
学生到家庭访问,了解家庭的生活和文化,研究家庭管理技能,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亲情意识。
3.劳动实践。
学生到农村、工厂、企业等劳动实践,研究劳动技能和劳动惯,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
4.社会调研。
学生到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等调研,了解社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环保活动。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保知识和技能,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模式,它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和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的资源,将它们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件引言综合实践课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
本文档为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课的课件,涵盖了该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活动。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本学期的综合实践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模块将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水的沸点实验、电池实验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将能够理解科学原理,并且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手工制作手工制作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模块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项目,如折纸、剪纸、编织等。
学生将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 社区实践社区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模块将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如义务清扫、植树活动等。
通过参与社区实践,学生将了解社区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实践探究实践探究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本模块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探究活动,如制作小发明、解决日常问题等。
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安排本学期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安排如下:课时模块内容1 科学实验水的沸点实验2 科学实验电池实验3 手工制作折纸4 手工制作剪纸5 社区实践义务清扫活动6 社区实践植树活动7 实践探究制作小发明8 实践探究解决日常问题9 综合实践综合综合实践课程回顾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及评价策略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原则(一)综合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发展阶段应遵循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
教师需要为学生、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全面性原则可以保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性。
(二)针对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注重层次性和针对性。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教育资源也不同;其次,每个学生的个人特质和条件不同[1]。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多样化的人才,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于此,教师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我国大多数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经验的积累。
因此,在针对性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累经验,及时做好相关记录,为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三)实用性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经济原则,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活动。
小学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身边可利用的资源开发项目活动,尽量不要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2]。
教师要用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对其行为进行约束。
此外,在小学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展同一种教学资源的使用范围。
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把小学实践活动当作校本课程来开发,将其作为本校的特色教育资源,为个性化育人提供基础。
二、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容易遇到的问题(一)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理念陈旧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部分学校并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这就阻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小学教育工的思想并没有完全跟上,他们没有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没有认识到综合实践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3]。
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性给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此外,有很多小学教育工并没有深入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认为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学习综合性知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高阶思维”培养探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来培养小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课堂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本文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原则,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培养“高阶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高阶思维引言: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实质上是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正确看待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关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需要以此为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提高探究能力。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原则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要明确课堂原则,以此来发挥课程的价值。
第一,教师需要遵循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是指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行动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做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
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教师需要在遵循自主性的基础上,来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教师可以开展学生所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依靠内在驱动力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
教师可以设置调查问卷,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目标,设计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教师在遵循自主性原则的同时,要及时帮助和指引学生,维持好活动秩序,和学生一起动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依旧需要以自主性为中心,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与总结自己的活动表现,及时找到并且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加自由,久而久之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落实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