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腹侧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发育与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334.30 KB
- 文档页数:5
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与功能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其形态学的多样性和其功能的细微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和其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
一、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神经元的形态非常多样化,但是这些形态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神经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树突、细胞体和轴突。
神经元的树突是像树一样的分支,从细胞体伸出。
树突是神经元接受信息的主要部分,它们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连接起来,形成突触。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运作中心,它包含了所有的胞质和细胞核。
轴突是神经元将信息传递到其他神经元的主要途径,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有更多的轴突。
轴突的长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可以被延伸到大脑的另一部分,而一些只能延伸几毫米。
此外,神经元还有一些其他的形态特征。
例如,一些神经元的细胞体的形状可以是球形、星形或椭圆形。
一些神经元的树突可以很长,也可以分叉很多次。
轴突的粗细、分枝、能量消耗也是不同的,因此,神经元的形态特征是多样的。
这种多样性表明不同的神经元在不同的神经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功能和特殊的结构形态。
二、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的功能是通过其形态特征实现的。
神经元可以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并将它们通过突触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当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通过突触到达神经元时,它将被转换成电化学信号,这个信号以一个电脉冲的形式沿着轴突被传递。
这个沿着轴突的电信号是神经元实现其功能的关键部分。
神经元可以发射这些电脉冲,是因为神经元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
当神经元接受到一个刺激时,这个刺激会引起膜电位变化。
典型的神经元具有一个阈下电位,当刺激超过这个阈下电位时,神经元就会发射一次动作电位。
这个动作电位可以通过神经元的轴突传播到其他神经元。
这种电化学信号使神经元能够在神经系统中沟通,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
不同神经元的功能不同,其中有些神经元负责感知某些特定的刺激,如视觉、嗅觉、听觉等学科的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的分类及特征形态和分布位置神经元有4种分类法,可以根据它的突起多少、长短、功能、释放的神经递质来分类。
(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多少分为:①多极神经元●形态特征:多极神经元具有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分布: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中②双极神经元●形态特征:双极神经元只有两个突起,一个树突和一个轴突。
●分布:主要存在于感觉器官中,如视网膜、耳蜗和嗅觉神经传导路线。
③无极神经元●形态特征:通常具有一个单一的突起,称为轴突,然后从轴突分裂成两个或更多的分支。
这些分支被认为是同时兼具树突和轴突功能的。
无极神经元缺乏明确的区分树突和轴突的形态特征。
●分布:主要分布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如触觉感受器官、皮肤以及内脏器官中。
(2)根据轴突的长短可以分为:①局部神经元:局部神经元的轴突短小,仅在其周围的局部区域范围内传递神经信号。
这种类型的神经元通常用于进行局部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②中程神经元:中程神经元的轴突长度适中,可传递神经信号到较远的区域。
它们能够联系不同的脑区或者具有更广泛的传递范围。
③远程神经元:远程神经元的轴突非常长,能够跨越较大的距离传递神经信号。
这些神经元主要负责将信息从一个脑区传递到另一个脑区,实现不同脑区之间的连接与沟通。
(3)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以分为:①感觉神经元:负责从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这些神经元使我们能够感知和感受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如光、声音、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②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又称为运动输出神经元,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传递给肌肉或腺体,从而控制身体的运动和行为。
它们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运动和生理过程得以实现。
③中间神经元: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承担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功能。
它们在神经回路中起到连接其他神经元的作用,促进神经信号的传递和协调。
④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减弱或抑制神经信号的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诱导分化刘卓;徐运;黄丹青【摘要】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0(014)023【总页数】4页(P4227-4230)【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神经元【作者】刘卓;徐运;黄丹青【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江苏省南京市,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支持造血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1],在体外适当的条件下可分化为骨、软骨、脂肪、心肌、神经元等中胚层细胞。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任课教师:周波班级:生化082学号:0807090106姓名:贾晓波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贾晓波(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
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
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
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
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
甲基苯丙胺中毒大鼠相关脑区多巴胺能神经毒性研究*徐静李艳明曾晓锋△赵永和王尚文李桢△(昆明医学院法医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目的:探讨MA 中毒多巴胺能神经毒性的损伤机制。
方法:将Wistar 大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分成三个亚组,分为末次给药后1天组、4天组和7天组,n=10)。
实验组给予20mg/kg 的MA 腹腔注射,对照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注射一次,注射时间为20:00,连续注射4天。
分别于末次给药后1天,7天,14天处死实验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 法)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致密区(SNC )、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前额叶皮质(PFC )以及纹状体(CPu )四个脑区的多巴胺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对神经纤维进行灰度值分析。
结果:1、黑质致密区和腹侧被盖区TH 阳性细胞图像分析结果与细胞计数分析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TH 免疫反应阳性降低,差异具显著性(P<0.05),d1组开始降低(P<0.05),d7组达到低谷(P<0.01),d14天组黑质致密区和腹侧被盖区TH 免疫反应阳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P<0.05)。
2、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TH 阳性纤维图像定量分析结果:各实验组TH 免疫反应阳性均减低(P<0.05),d7组阳性反应最弱(P<0.01),d14组仍未恢复(P<0.05)。
3、黑质致密区、腹侧被盖区、纹状体及前额叶皮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DA 递质含量结果:与上述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1、大鼠各脑区TH 阳性表达和DA 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低。
2、MA 中毒大鼠各脑区DA 递质含量的变化与TH 的变化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甲基苯丙胺;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分光光度计中图分类号:R95-3R99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73(2011)12-2230-04Dopaminergic Toxicity in Related Brain Areas of Rats after 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XU Jing,LI Yan-ming,ZENG Xiao-feng △,ZHAO Yong-he,WANG Shang-wen,LI Zhen △(School of Forensic Medicine,Kunming Medical College ,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gate injury mechanism of methamphetamine dopaminergic toxicity.Methods:40mal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10)and experimental group (dividing it into the first,fourth and seventh group after the last injection,n=10).Ra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intraperitoneal injected with MA(20mg/kg ,8pm,ip ×4d),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injected with saline with the same volume(20mg ·kg -1,8pm,ip ×4d ).Through S-P TH antibody andspectrophotofluorometer in DA,the mentioned seven brain regions were examined,including SNC.VTA.PFC and CPu.The mentioned TH masculine cell and neurotic fibre were analysed by the image analysis system.Results:1.The image analysing results was similar to the results of cell counting in the SNC and VTA TH masculine cell:Compared with relation group,TH immunity reaction masculine in the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 reduces with obvious difference (P<0.05),d1begins to reduce (P<0.05),d7gets to the lowest level,(P<0.01)d14SNC and VTA masculine cell regains to different degree (P<0.05).2.The analysing results of TH masculine Neurotic Fibre Density in the PFC and CPu :Compared with relation group,The changes of TH masculine Neurotic Fibre Density reduces with obvious difference,d1begins to reduce,d7gets to the lowest level,d14masculine cell regains to different degree (P >0.05).3.The results of analysing DA by SPF rat 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 SNC.VTA and CPu:It is similar to the analysing results of the SNC.VTA .PFC and CPu TH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 five brain regions.Conclusion:1.To different degrees,the reduction and changes appear in rat SNC 、VTA 、PFC and CPu,with dose dependent.2.The changes of TH were consistent with rat methamphetamine intoxication and DA transmitter.Key words:Methamphetamine;TH;dopamine;SPF;Immunohistochemistry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CLC):R95-3R994.1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3-6273(2011)12-2230-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30660202);教育部春晖项目(NOZ2006-1-65003);云南省科技厅项目(NO2006GH22)作者简介:徐静(198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毒品滥用的研究。
大鼠胚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分离培养与鉴定魏小兵;邓兴力;王应莉;杨智勇;李智高;刘如恩;李玉【摘要】背景:神经细胞移植治疗是最有希望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之一.目的:探讨大鼠胚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方法:解剖分离E14d SD大鼠胚胎中脑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以神经细胞培养液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并进行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结果与结论:在神经细胞培养液中,细胞生长良好.RT-PCR 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大多数细胞表达多巴胺神经元特异性分子标志.证实实验成功建立了大鼠胚胎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分离培养与鉴定的方法.%BACKGROUND: Nerve cell transplantation therapy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methods to cure Parkinson's diseas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ltur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at embryo mesencephalic dopaminergic neurons. METHODS: The mesencephalon was dissected from rat embryo at embryonic day 14 (E14). The brain tissue was triturated into a fine single-cell suspension. The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the medium containing Neurobasal, B27 supplement, ?-mercaptoethanol and fetal bovine serum. The cells were identified with RT-PCR as well as immunocy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cells survived well in the medium. RT-PCR and immunocytochemistry results showed mostly all neurons expressed molecular markers for dopaminergic neurons.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derived from rat embryonic mesencephalon were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cultured, which will provide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bout cell therapy of Parkinson's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1(015)036【总页数】4页(P6789-6792)【关键词】多巴胺;神经元;中脑;大鼠;细胞培养【作者】魏小兵;邓兴力;王应莉;杨智勇;李智高;刘如恩;李玉【作者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干部保健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100029;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云南省昆明市,65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4.20 引言帕金森病是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神经元的变性及其导致纹状体内神经递质多巴胺的耗竭,目前尚无根治疗法[1-5]。
多巴胺能神经元
多巴胺是⼀种脑内分泌的化学递质与⼈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的信息。
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为有关。
对于我们要了解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路,了解作⽤,以及受体分布。
其实多巴胺能神经元是脑⼲的上端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产⽣的神经递质。
这种物质在⾏程过程中有四个⽅向,如新纹状态,边缘系统,前额叶⽪质和下丘脑。
这张图很明显的看出多巴胺产⽣于⿊质和腹侧被盖区
这张图可见四个通路的起始位置,以及功能
具体代表结构和功能
·1、中脑边缘通路
·本通路多巴胺增多与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有关
·2、中脑⽪层通路
·该通路多巴胺缺失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认知症状有关
·3、⿊质纹状体通路
·属于椎体外系参与运动的调控
·D2受体阻断导致PD(强直少动,肌张⼒障碍);过度运动如TD
·4、结节漏⽃通路
·正常情况下该通路是活跃的,并抑制催乳素的释放
·阻断D2受体增加催乳素的释放导致溢乳和闭经。
多巴胺受体的分布。
多巴胺的结构和功能一、多巴胺的简介多巴胺(dopamine,DA,或3-羟酪胺,3、4-二羟苯乙胺)又名儿茶酚乙胺或羟酪胺,是儿茶酚胺类的一种,分子式为C8H11 N O2(化学式和空间结构如图1)。
是内源性含氮有机化合物,为酪氨酸在代谢过程中经二羟苯丙氨酸所产生的中间产物[1]。
图1 多巴胺的化学式和空间结构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多巴胺能神经末梢中的囊泡与去甲肾上腺素囊泡不同点在于它不含多巴胺β-羟化酶,所以不会将多巴胺羟化成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行使储存多巴胺的功能。
脑内多巴胺的代谢产物主要是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酸(HVA)[2]。
多巴胺神经元在脑内分布相对集中,支配范围较局限。
多巴胺能神经纤维主要投射于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和结节-漏斗部位。
黑质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黑质,其神经纤维投射到纹状体,在纹状体储存。
当黑质被破坏或黑质-纹状体束被切断,纹状体中多巴胺的含量随即降低;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中脑脚间核头端的背侧部位,其神经纤维投射到前脑边缘;结节-漏斗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位于下丘脑弓状核,其神经纤维投射到正中隆起[2]。
在大脑中合成、分泌多巴胺递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集中位于中脑组织黑质致密部、腹侧被盖区和红核后区。
二、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可以与脑内广泛表达的多巴胺能受体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巴胺神经元可调节和控制许多重要的行为过程,其中包括运动、认知、奖赏、情感、学习记忆和神经内分泌的调节等。
其中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1.运动——帕金森病多巴胺对运动控制起重要作用,多巴胺拮抗剂和激动剂应用的研究表明了多巴胺受体在运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如:大鼠的前进,后退,僵直,吸气和理毛功能。
通常激动剂提高多巴胺的运动功能,拮抗剂作用相反。
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 DA)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含量至少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含量的50%。
多巴胺一度被认为仅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1958年,瑞典药理学家Carlson首先报道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极高,约占全脑多巴胺含量的70%,且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布并不一致。
这使人们提出设想,多巴胺可能是脑内独立存在的神经递质。
60年代,人们证实帕金森病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用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L-DOPA)可获较好疗效,这对多巴胺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70年代中,应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方法证实体内存在着多巴胺受体,某些化合物能与其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
进入80年代后,大量实验深入分析了DA受体的亚型及其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关系。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A受体的不同类型得以克隆,其结构也被阐明。
第一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布及纤维联系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分布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显示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Falck-Hillarp(1962)发现,神经元内的单胺类物质可与甲醛蒸汽反应,聚合成为异喹啉(isoquinoline)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发射出波长不同的荧光,神经元内的儿茶酚胺可转变成绿色荧光物,5-羟色胺可转变成黄色荧光物。
运用这一方法,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分布被成功定位。
到目前为止,已知脑内有10个多巴胺细胞群,继去甲肾上腺素的A1 ~ A7细胞群之后,被命名为A8 ~ A17,其中A8 ~ A10细胞群分布于中脑,A11 ~ A14细胞群在丘脑,A15、A16位于端脑,A17在视网膜内(表1)。
A8 ~ A10细胞群集中了约70%的DA能神经元。
表1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定位A8 位于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A9 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大部分位于致密部,少部分位于网状部A10 位于脚间核的背侧和腹侧被盖区。
成绩中国农业大学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论文题目:小鼠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课程名称:发育生物学任课教师:周波班级:生化082学号:0807090106姓名:贾晓波小鼠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发育起源及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贾晓波(生物学院生化082 0807090106)摘要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随意运动、认知、情感及奖赏等方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特异性缺失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害,其中就包括帕金森症。
一方面明确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发育及起源的分子机制对于了解神经递质系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这些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的疾病的治疗带来福音。
关键词胚胎发育;中脑;转录因子;命运决定1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神经系统递质表型的发育是大脑形成完整的、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神经环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量形态不同、类型各异的神经元,同时它们所产生和释放的神经递质也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神经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终导致了神奇的神经系统功能。
多巴胺(dopamine,DA)是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之一,它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动的整合、神经内分泌激素释放的调节、认知、情感、奖赏、意识和记忆。
特异性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神经元成为DA神经元。
多巴胺能神经元主要源自中脑。
在小鼠的中脑,有3个DA神经元的核群:黑质(substantia nigra,SN)致密带(A9,有近10000个DA神经元)、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A10,有近25000个DA神经元)和红核后区(retrorubral field ,RRF,A8)。
其他的DA神经元群分布于视丘下部的中间未定带(medial zona incerta)(A13,有近900个DA神经元)等。
Artemin的研究进展寻广苏;郭峰杰【摘要】@@ 尽管肺癌外科治疗技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有了很大的进步,肺癌总的治愈率仍仅为10%-15%,而I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肿瘤转移的有效方法.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Artemin(ARTN)属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配基家族,可介导各种类型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迁移.ARTN及其受体(GFRα3/RET)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并参与了各种恶性肿瘤的进展[2].对ARTN的临床研究或许能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帮助;对其信号转导和功能性研究或将为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开辟道路.【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1(014)010【总页数】11页(P790-800)【作者】寻广苏;郭峰杰【作者单位】450052,郑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肺癌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尽管肺癌外科治疗技术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等有了很大的进步,肺癌总的治愈率仍仅为10%-15%,而I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和治疗肿瘤转移的有效方法。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1]。
Artemin(ARTN)属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配基家族,可介导各种类型神经元的存活、分化和迁移。
ARTN及其受体(GFRα3/RET)在恶性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并参与了各种恶性肿瘤的进展[2]。
对ARTN的临床研究或许能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供帮助;对其信号转导和功能性研究或将为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开辟道路。
1 ARTN的分子结构GDNF(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NTN(neurturin)和PSP(persephin)被发现后,研究者试图寻找GDNF家族的其它成员。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安徽医科大学ActaUniveitatisMedicinalisAnhui2006Jun;41(3)’247? APO诱导6-OHDA所致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及其形态学改变徐蓉,李光武,姚玉芹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6一OHDA所致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形态学变化.方法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右侧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7,14,21d腹腔注射APO,观察旋转行为;利用Niss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各时间点VTADA能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和TH表达情况.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Nissl染色见PD大鼠左侧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神经元数量减少.结论APO能诱导6-OHDA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主题词多巴胺;阿朴吗啡;腹侧被盖区;酪氨酸羟化酶中图分类号R749.16;R971.5;R977.3;R97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06)03—0247—036一羟基多巴胺(6一hydroxydopamine,6一OHDA)是一种亲神经毒性物质,可特异性破坏含多巴胺(do—pamine,DA)的神经细胞,能使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area,VTA)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样改变,所以常被用作制备PD模型¨J.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是最早发现的外源性DA受体激动剂之一,能诱导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J,其诱导旋转行为能力强弱与VTA的DA神经元存活数目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其诱导旋转行为的时相性及其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实验利用6一OHDA大鼠单侧黑质内注射制作PD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腹腔注射APO后大鼠的行为学变化,VTADA能神经元内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的表达,以观察所致PD模型鼠后不同时间注射APO诱导旋转行为的强弱以及旋转行为与VTA区TH神经元数目与活性之间的关系.2006—02—24接收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编号:2003kj226)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合肥230032作者简介:徐蓉,女,38岁,硕士研究生,现在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工作;李光武,男,45岁,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责任作者,E. mail:*******************1材料与方法1.1主要试剂6一OHDA,APO,TH抗体(1:lOOO)均购自Sigma公司,SABC,DAB购自北京中衫金桥生物有限公司.1.2实验动物选用健康6纯种Wistar大鼠,体重220~250g,普通级,安徽省药研所动物房提供.1.3方法1.3.1动物分组Wistar大鼠适应环境1周,经反复测试无旋转行为的动物选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6一OHDA对照组(8例),生理盐水组(NS,8例)和APO组(40例,先用6一OHDA注射SNc制作PD模型),根据APO注射时间不同随机分为1,7,14,21d组(10例).1.3.26一OHDA毁损3%水合氯醛(0.6ml/lO0g)腹腔注射麻醉Wistar大鼠,头颅水平位固定于SN-2型脑立体定位仪(TokyoNarishige,Japan).去毛,消毒,切开皮肤筋膜,确定前卤坐标;参照Paxi—nosWaston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确定右侧SNc坐标:前卤后4.8mm,中缝右旁开1.0mm,硬膜下7.5mm.用牙钻钻开相应部位及硬膜外水平用10l微量注射器抽取0.3%6-OHDA4l缓慢注射于SNc,NS组只向SNc内注射0.9%生理盐水,注射完毕,停针5min,缓慢拔针,明胶海绵填塞颅骨孔,缝合皮肤,筋膜,伤口涂消炎膏,置笼喂养.1.3.3APO诱导旋转实验6一OHDA毁损后1,7, 14,21d8:00AM点进行旋转行为测试.上述各组均腹腔注射0.5mg/kg质量体积分数0.1%新鲜配置APO,在40cm的不锈钢盆中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时间为30min,用钟式测转仪测量头尾相接向健侧旋转的圈数.1.3.4形态学观察在每次行为学测试完毕2h,3%水合氯醛腹腔注射(350mg/kg)麻醉能产生旋转的试验大鼠,置于冰盘上,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先用生理盐水100ml经心脏冲洗,然后300ml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取出脑组织,4%多聚甲醛后固定24h,在针道旁冠状面切开,石蜡包埋,于耳间线2.7~3.3mm(以A2.7~A3.3表示)范围内继续切248?暂桃科≮学”“,”¨,imdisI.hr”2006Jur.;41(3片.隔I取,厚6¨llii常批Nissl染色,记瞍织化学AB(I法.通过I’1I’神经元的丛舰察V’I’A眨映DA能神经元埘坏变起明娃.核l歪渍染形态夫/J,转斯致( I)6-OHI)A注射SNc后小同ll寸川点毁{_5i侧巾腑VTA与对照组比较,Nissl染包褪I一1有分冲经兀肿胀,空泡化,7t州十胀加剧I4一l肿呲变Yt!Jq;北¨J】J川*u(1剥2).2I?I细憾变性艟~严I碴爵时间的逛K.神经元肿胀,H,死,榱变尢.胞质碱少.审旭化等化越米越』挝.拟竹J愈,14tl毁抒!速艇放慢.但尢修班象r免疫I化染色艋殚盐水自【人艉VTArl1’神经J懈柴数较多.多角肜.突起叫显(1剥3);而坝凡鼠vlrAI’H经元嘲雌.见宠世IdlJ{珊部分冲经J[肿胀.突起碱少,7dVTA TII冲贽儿数醚诫圳艟.I4tI川神经¨[均桁度较对JIf{鲥下降6(12—80eh(图4).2l1神经JL胞件忡胀,突衄消先雠为明皿(51Vr¨利绛元段随符延k而减少.减少的谴度I4t{Jj放慢;VqA…并兀形.突起减少{jlj,大的现象随着II’JMK越求越川3讨论TIt是旋多递质合成的瞅制瞬,是钮艘合.:.一:,,-.复的现象,动物的健康状况也无恶化的表现,结果稳定.通过注射6-OHDA制备PD模型,成功率高,用APO能诱导PD模型鼠的旋转行为在14d时达到明显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显示PD模型大鼠中脑VTA 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6-OHDA损毁1,7,14,21d后,TH染色阳性细胞逐渐减少,部分神经元形态异常,变性死亡,在神经元数目下降达到70%~75%时旋转行为最为明显.Freemanetal对PD患者死后DA神经元TH活性测定,发现其活性量下降至正常值的30%,与TH蛋白减少的结论相一致¨.本研究结果可知,6-OHDA毁损可以制作PD模型,APO可诱导PD模型鼠产生旋转行为,大约在14~21d达到高峰,并维持一个较高水平,TH神经元的数目可作为DA能神经元活性强弱及死亡数目的重要标志.参考文献[1]RuxandraI,PaulM1.PatrikB.Behavioralcharacterizationofa unilateral6-OHDA—lesionmodelofParkinsonsdiseaseinmice [J].BehavioralBrainResearch,2005,162(2):l—lO.[2]DeumensR,BloklandA,PrickaertsJ.ModelingParkinsonsdis- easeinrat:.皿evaluationof6-OHDAlesionsofthenigrestriatalpathway[J].ExpNeurol,2002,175(2):303—17.[3]HauberW,KochM.AdenosineA2areceptorsinthenucleusac- cumbensmodulateprepulseinhibitionofthestartleresponse[J]. Neumreport,1997,8(6):1515—8.[4]CaiG,WangHY,FriedmanE.Increaseddopaminereceptorsig- natinganddopaminereceptor-Gproteincouplingindenervated striatum[J].JPharmacolExpTher,2002,302(3):l105—12.[5]刘红艳,孙中武,周江宁.帕金森病和原发性震颤患者运动和静息-活动节律的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2005,40(1):8O一4.[6JHenryB,CrossmanAR.BrotchieJM.Characterizationofen. haocedbehavioralresponsestoL-dopafollowingrepeatedadminis- trationinthe6-hydroxydopaminelesionedratmodelofParkinsens disease[J].ExpNeurol,1998,151(2):334—42.[7]余国璋.脑内多巴胺的生物医学[M].3版.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181—9.[8]姜宏,陈文芳,谢俊霞.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多巴胺与铁含量的关系[J].生理,2001,53(5):334—8.[9]FreemanTB,OlanowCW,HauserRA,eta1.Bilatemalfetalni. graltransplantationintothepostcomndssuralputameninParkinson sdisease[JJ.AnnNeural,1995,38(3):379—88.[1O]彭湘闵,蒋雨平.酪氨酸羟化酶与帕金森病[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105—8. Apomorphinecausedmorphologicalchangesinventral tagmentalareaandabnormalrotationsinratswith Parkinsondiseaseinducedby6-hydroxydopamineXuRong,LiGuangwu,Y aoY uqin(DeptofBiology,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230032)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apomorphine(APO)causedmorphologicalch angesinventraltagmentalarea(VTA)andabnormalrotationsinratswithParkinsondiseaseinducedby6-hyd roxydopamine.Methods6一OHDA wasinjectedintofightSNcofrats.TheabnormalrotationsinducedbyAPOwe reobservedon1,7,14and21d.Nisslsbodystaining,andimmunohistochemicalavidin—biotinylatedperox idasecomp1exmethod(ABC)wereused toobserveDAneuronchangesinVTAandtyrosinehydroxylase(TH)express ion.ResultsApomorphinecausedabnormalrotations,neuronalcellularswelling,necrosisalterationintheleftm esencephalicVTA.anddecreasesinquantitiesofVTA THpositiveneuron.ConclusionApomorphinecausesabno rmalrotati0nsinratswithParkins0ndiseaseinducedby6-hydroxydopamine,andextentofthechangesiscorrelatedwithquantityofTHpositiveneuron.MeSHdopamine;apomorphine;ventraltagmentalarea:tyrosine3-monooxy genlase。
大鼠中枢神经比较和应用解剖学编号:0022 开课单位: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68(理论34 实验34)学分:2.5. 主讲教师:陈幽婷王德广【教学目的】人脑与其他哺乳动物脑的基本构造类同,除了大脑皮质的进化差别之外。
神经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因此,对于将进行与脑相关的实验研究或临床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掌握大鼠脑的形态构造是最基础的专业知识。
本课程通过实地解剖大鼠脑的形态,并系统观察大鼠脑连续切片,掌握大鼠脑的构造。
在获取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适当讲解脑的发生及神经解剖学知识,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与神经科学密切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面向博士生、老年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和相关专科的医师。
【主要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绪言一、了解大鼠脑解剖学的研究领域和教学目的二、熟悉大鼠脑解剖学课的教学方式及大鼠脑切片的几点技术要求和特点三、了解学习大鼠脑解剖学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第二节脑的早期形态和组织发生一、熟悉脑泡的发生与演化二、熟悉神经管壁的早期组织分化第三节基底前脑一、熟悉嗅脑(嗅球、嗅茎、嗅结节、梨状皮质)的组成和形态分布二、了解前连合的构成和形态位置三、掌握隔区和斜角带的位置结构四、掌握纹状体(尾壳核、苍白球和腹侧苍白球)的位置形态和细胞构筑熟悉腹侧纹体(伏核、纹体基、嗅结节和细胞桥) 的位置形态五、熟悉视前区的重要核团第四节端脑一、了解大脑皮质的发生和皮质类型二、熟悉侧脑室的位置形态及其与第3脑室的交通三、了解大脑髓质的纤维分类及各类纤维的概念掌握终板和连合纤维的原发部位、胼胝体和胼胝体辐射;掌握海马传出纤维穹窿和海马连合。
掌握新皮质的投射纤维和内囊,丘脑辐射和大脑脚脚底。
四、掌握杏仁终纹复合体位置构成,掌握海马结构布局的形成及海马、齿状回的构筑特征。
第五节间脑一、了解间脑的分部,掌握各部的位置及主要组成核团。
二、掌握背侧丘脑核团及纤维联系。
多巴胺多巴胺(dopamine, DA)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重要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其含量至少占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儿茶酚胺含量的50%。
多巴胺一度被认为仅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1958年,瑞典药理学家Carlson首先报道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极高,约占全脑多巴胺含量的70%,且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布并不一致。
这使人们提出设想,多巴胺可能是脑内独立存在的神经递质。
60年代,人们证实帕金森病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所致,用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L-DOPA)可获较好疗效,这对多巴胺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70年代中,应用放射受体结合分析方法证实体内存在着多巴胺受体,某些化合物能与其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
进入80年代后,大量实验深入分析了DA受体的亚型及其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关系。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A受体的不同类型得以克隆,其结构也被阐明。
第一节 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布及纤维联系一、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主要分布采用荧光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和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显示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Falck-Hillarp(1962)发现,神经元内的单胺类物质可与甲醛蒸汽反应,聚合成为异喹啉(isoquinoline)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发射出波长不同的荧光,神经元内的儿茶酚胺可转变成绿色荧光物,5-羟色胺可转变成黄色荧光物。
运用这一方法,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胞体分布被成功定位。
到目前为止,已知脑内有10个多巴胺细胞群,继去甲肾上腺素的A1 ~ A7细胞群之后,被命名为A8 ~ A17,其中A8 ~ A10细胞群分布于中脑,A11 ~ A14细胞群在丘脑,A15、A16位于端脑,A17在视网膜内(表1)。
A8 ~ A10细胞群集中了约70%的DA能神经元。
表1 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胞体的定位A8 位于红核后方的网状结构内,内侧丘系外侧部的背侧A9 位于中脑大脑脚的背内侧黑质复合体,大部分位于致密部,少部分位于网状部A10 位于脚间核的背侧和腹侧被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