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
- 格式:ppt
- 大小:8.45 MB
- 文档页数:23
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点总结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三峡地貌崇明岛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形成原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知识点一:河流侵蚀地貌(重点)侵蚀类型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分别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溯源侵蚀:河流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
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下蚀:河流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V”字形,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河流的下蚀作用比较强烈。
侧蚀:河流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
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
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
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因此,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这主要是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河流的侧蚀作用表现强烈,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
1.常见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1)常见流水侵蚀地貌: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形谷;形成溶洞、钟乳石等喀斯特意貌;使地表坡面破碎(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形成等)(2)河流侵蚀的三种要紧形式:溯源侵蚀(上蚀)、下蚀、侧蚀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1)常见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三角洲等(2)河岸的侵蚀与堆积:河曲地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平直河段那么考虑地转偏向力(3)流水沉积作用是有序沉积,如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沉积特颗粒大小一般是由粗到细,在河床纵剖面上从下到上沉积物颗粒也往往是由粗到细。
(4)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不同:上游以流水侵蚀为主,形成“V”形峡谷;中游要紧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河道较宽,有时形成中游平原;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常形成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貌,河谷横剖面呈槽形3.河流流向与流域的阻碍因素河流流向由地形决定,从地形高处流向低处,如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等;河流流域面积的大小也是由地形地形决定,山脊形成河流的分水岭4.河流径流量季节转变的阻碍因素河流径流量季节转变的阻碍因素要紧取决于河流的要紧补给方式。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的季节转变要紧受降水阻碍,汛期要紧出此刻雨季(注意不必然是夏日),如季风气候地域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转变一样都较大,缘故是季风气候地域降水的季节转变一样较大,而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域一样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转变较小,缘故是降水的季节转变较小。
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量季节转变要紧受气温阻碍,径流量一样随融雪量的转变而转变。
如塔里木河的汛期要紧出此刻7—10月,最大径流量一样出此刻8月。
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东北地域那么形成春汛。
河流流域的湖泊、水库对河流径流量具有调剂作用。
如湖泊、水库下游一样河流径流量的季节转变比湖泊上游小。
另外,人类引水浇灌也会阻碍到河流径流量的转变,如干旱、半干旱地域的一些河流,由于上游引水浇灌等因素,会致使下游径流量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