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3
王昌龄《从军行》诗句赏析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与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队伍。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一共七首,第二首所表达的是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下面是整理收集的从军行王昌龄及诗意,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意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
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
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不,“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
因为艺术可以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
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而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
《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
”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而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
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
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
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
“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
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
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
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
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
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
王昌龄从军行古诗赏析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从军行[唐]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②。
前军夜渡洮河北③,已报生擒吐谷浑④。
〔注释〕①本篇选自《全唐诗》。
原列作者《从军行》第五首。
②辕门,军营门。
古代行军以车为阵,车辕相向为门,故称军营门为辕门。
③洮(tao桃)河,在今甘肃省西南。
④吐谷浑(tu yu hun土玉魂),西域鲜卑族古国名,最早领袖名吐谷浑,建国于洮河西南,常对外侵扰。
唐太宗派李靖讨平之。
这里借指敌酋。
〔解析〕诗的第一句大笔勾勒了边疆的景色:风沙漫漫,日色无光。
大漠,点明了地点;风尘,交代了天气;日昏,是描绘当时的景象,渲染厮杀格斗的战争气氛。
这七个字,线条粗犷,气象阔大,与唐军将士英勇豪迈的精神非常和谐。
第二句写唐军将士出发的情景:红旗半卷,飞速前进。
他们出发去干什么? 这里避而不答,却笔墨一转,撇开这支飞奔的军队,去写“前军”——前军正传来胜利的捷报。
第三句写前军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吐谷浑在洮河西南,先头部队乘夜从北段渡河,出其不意进行掩袭。
第四句写前军的战果:活捉了敌酋。
这支刚出发的部队,原来是去接应先头部队,赶去会战的。
前军已经告捷,后军一到,前后会合,大获全胜就可想而知了。
四行诗二十八个字,写了两队人马,不仅不使人感到分散,反而加强了这样一种气势:就是为了保卫国家,唐军将士前赴后继,斗志昂扬,气概磅礴。
虽然没有正面描写他们的精神状态,但他们那种争先恐后的劲头,那种战则必胜的信念,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是一首保卫边疆、反抗侵略的战歌,也是一首凯歌。
作者热情歌颂了唐军将士乘黑夜、冒风沙,奋勇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感情。
诗写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
那边疆大漠风沙蔽日的景象,那红旗猎猎队伍行进的情状,都使人感到胸怀开阔,给人以鼓舞。
诗的语言流畅,又余味无穷。
前军已传捷报,而后军出发的目的、将来的战果,却没有直接交代,留给了读者去捉摸,去体味,使诗的主题思想,远远超出了字面的范围。
《从军行》诗意_王昌龄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成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词释义】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
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
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
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
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
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唐)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从军行》唐王昌龄意思
原文: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