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1
魔术在古代叫“幻术”秦汉时魔术被列为“百戏”之一原标题:魔术师都有哪些绝活导读:《拾遗记》历来被归类为“笔记小说”,公元四世纪时的王嘉记录公元前十世纪的事情显然不可能是史实,因此周成王七年的“魔术记载”存疑。
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分析,王嘉所记并非无稽之谈,至少在汉代,这样的魔术表演已相当成熟。
汉画像石“吐火”。
左为河南登封启母阙出土,右为山东嘉祥刘村出土。
汉代“穿心”魔术表演(山东孝堂山出土画像石)汉代“鱼龙曼延”表演场景(四川郫县竹瓦铺出土东汉一号石棺画像)汉代“鱼变龙”(山东沂南北寨村出土画像石)这几年,每届春晚都会有魔术表演。
魔术在古代叫“幻术”,民间则称为“戏法”,它是中国最为传统的“百戏”娱乐形式之一,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魔术师们已经粉墨登场。
周代“扶娄之国”已出现魔术表演《拾遗记》记载扶娄魔术师“吐云喷火”“口中生人”中国是魔术发源地之一,魔术最早始于何时?据十六国时期前秦王嘉所撰《拾遗记》里的说法,在上古周代已出现:“七年。
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其人善能机巧变化,易形改服,大则兴云起雾,小则入于纤毫之中,缀金玉毛羽为衣裳,吐云喷火,鼓腹则如雷霆之声。
或化为犀、象、狮子、龙、蛇、犬、马之状,或变为虎、兕,口中生人……”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扶娄这个地方的人擅长玩魔术,现代常见的“口喷烟火”(吐云喷火)、“大变活人”(口中生人)等,都曾是扶娄国魔术师的绝活。
但《拾遗记》历来被归类为“笔记小说”,公元四世纪时的王嘉记录公元前十世纪的事情显然不可能是史实,因此周成王七年的“魔术记载”存疑。
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分析,王嘉所记并非无稽之谈,至少在汉代,这样的魔术表演已相当成熟。
在山东嘉祥刘村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上,便发现了“吐火”魔术表演。
无独有偶,在河南登封启母阙出土的画像石上,也发现同一类型的魔术表演。
所以说,《拾遗记》所记并非像现代魔幻小说作者那样“胡编乱造”,是有根据的。
秦汉时期魔术被列为“百戏”之一《西京杂记》记载黄公“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依《拾遗记》所述来看,“扶娄之国”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代的“魔术之乡”。
中国魔术简史——幻术的成熟时期中国魔术简史——幻术的成熟时期[真诚为您服务]中国幻术的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
由于政治环境的动乱与各朝政权的急剧交替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统冶力量,各种 ;异端 ;思想突起,老庄思想和外来的佛教也日趋兴盛。
在这种历史环境和社会思想影响下,幻术在汉代大兴盛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左慈戏曹建安二十一年(公元二一六年)冬十月,魏王官建成之后,曹操派人向孙权索取温州柑子。
孙权派人选了大柑子四十余担,交取柑人星夜送往邺郡。
中途路上,挑夫在山脚下休息,见一先生,瞎一只眼睛,瘸一条腿,头戴白藤冠,身穿青懒衣,对挑夫们说: ;你们太辛苦了,我来替你们挑一肩。
;于是每担各挑五里,凡是他挑过的担子都变轻了,大家都感到惊疑。
临分手的时候,他告诉领队的官员说: ;贫道是魏王的同乡,姓左名慈,字元放,道号, ;乌角先生 ;(取燕太子丹令 ;乌头白,马生角 ;之意)。
请代我向魏王致意。
;遂拂袖而去。
取柑人回到邺郡呈上柑子,曹操剖开一看,里边没瓤都是空壳。
取柑人把遇到左慈的经过报告给曹操,操未肯信。
忽然门吏来报: ;有一先生,自称左慈,求见大王。
;操召入,取柑人说: ;这位先生正是我们路上所见到的人。
;操叱责左慈说: ;你用了什么妖术,摄取我的佳果。
;左慈笑着答道: ;哪有这样事~ ;拿起柑子剖开,里边满是肉,味道非常甜美。
但是曹操自己一剖,就都是空壳。
一天,王官大宴,左慈突然出现在筵前,问道: ;大王今天大宴群臣,四方异物极多,不知还缺少什么,贫道愿为您变来。
;曹操说: ;我要龙肝作羹,你能变来吗? ;左慈说: ;这有什么难的~ ;于是拿笔墨在粉墙上画一条龙,用袍袖一拂,龙腹就打开了,左慈从龙腔中提出一副龙肝,还流着鲜血。
曹操不信,呵斥左慈: ;这是你事先就藏在袖子里边了~ ;左慈说: ;现在天寒,草木都枯死了,大王要什么好花,您可以随意挑选。
探究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及历史演义中都有大量的“幻术”记载,“幻术”可以分为方士幻术与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
杂技幻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法的代称,已经在多种《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的研究著述中得到充分论述。
多认为“中国魔术在古代称为幻术,民间俗称‘戏法’”,又可以称为眩术。
但是“幻术”从唐到清的诸多民变中,多有或明或暗的记叙,是中国古代下层民众反叛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手段。
因此探讨“幻术”政治内涵的历史变化也是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汉晋:“幻术”概念的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幻”与“化”的记载。
《列子》中追述了周穆王时的故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
古人定义这种行为为幻。
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诪张为幻。
”“诪张”在辞源中解释为:“虚诳放肆。
”段玉裁“幻”字下注曰:“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为幻化。
”正因缺乏想象与现状间的实现手段,所以上古人类仅能以“幻”名之。
汉代“幻”的内涵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因为西域幻术的传入,二是因为方术的兴起,这大大丰富了古人幻想的实际内涵。
西域眩技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土,《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高二作文】小议魔术的发展与现状重视传统文化作文700字【高二作文】小议魔术的发展与现状重视传统文化作文700字听到魔术,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奇迹,为何个词能让人们联想到奇迹?魔术,又称作幻术,在中国古代人们称谓为戏法,从狭义上定义为一种特定的技巧跟设备,营造出来错觉和心智偏误,以娱乐观众,并使观众真的不可思议的艺术的活动。
它,不是只有障眼法,而是一项务求违反客观现象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并以实践来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中国,一个载运着5000年的历史大国,魔术的文化也在这孕育出了5000年的大地上孕育出问世。
晚在先秦,中国的幻术就存有了原始社会时期。
随着时代的变迁,走进汉朝时已经开始迈向了鼎盛。
之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走进魏晋南北朝已发展至明朗。
再大唐盛世的年代它再次发展,这段发展的时间一直至两宋,这项艺术达至了经济繁荣时期,一时间再中国吹起了一段潮流。
可是至了元,清,清,至民国,迈向了衰败。
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再这段时间中渐渐消失,至现在,中国从古至今也只流传下唯一一本戏法书《鹅幻编订》。
几千年的孕育出出的文化至今只剩一些残渣。
而在国外,他们稀释了我们的传统技艺并给与发展,现在已经变为他们自己的文化,并打破了我们,这就是多么荒谬的事情。
魔术有一条禁令:永远不说出其中的秘密。
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敬与保护,可中国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好。
魔术师们,用尽心血去创造奇迹,为世人带来欢乐,创造梦想,所以魔术师也被叫做造梦者。
有一些人自认为自己十分了不起,去解密魔术,破坏魔术,之后还洋洋自得。
其实他们没有发现,他们是破坏者,是毁梦者。
这种行为不但不会受到人们的掌声或赞美,还会受到人们的讽刺和批判。
还有一些人,利用魔术的手法,去到处行骗,使人们对魔术产生了偏见,把魔术的发展引向歪门邪道。
以上出现的原因,都是因为现在人们对文化的注重程度,已经不如前人。
做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必须学会回去注重文化,中华上下5000年的传统无法丢,一旦丧失,民族将被其他文化轻而易举掌控。
魔术论文一、中国魔术简史中国魔术源远流长,古时称之为"幻术"或"眩术,民间称之为"戏法",到近代才称为"魔术"。
据说最早的中国魔术出现於夏朝。
"夏桀既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
" 刘向【列女传】曾国珍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魔术】中说"这里所说的戏,既不是原始的舞蹈,也不是汉代以后的戏剧,而是正在形成的戏法、杂技之类的表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百家争鸣。
"士、客" 阶层於这个时候兴起,当时的诸侯君王不少都深信方士、术士之言,追求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士"当中有不少是身怀奇技的能人,或是幻术高手。
已夫的墨子枕中记说这些方士能够把人随处隐藏,也能含笑间由男变女,还可以让人"飞行上下"。
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从西域传来魔术的记载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
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列子‧周穆王篇】到了汉代,中国戏法大盛。
魔术自汉代开始成为朝廷宴会享乐的重要节目。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为了炫耀汉朝国力的强大,汉武帝於长安的"上林宛"设"酒池肉林",举行了一场空前的魔术杂技大演,内容包括有最早记载的中国魔术节目"鱼龙曼延"和"东海黄公"等等。
(注:有关"鱼龙曼延"、"东海黄公"、"角抵戏"等等,将会在"中国魔术小辞典"中有更多的介绍。
)"三年春,作角抵奇戏,三百里内皆观之。
"【汉书】"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延、鱼龙、角抵戏"【汉书‧西域传】这次百戏大汇演的表演者还有"安息国("古波斯)派来的"黎轩"魔术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等魔术节目。
中国魔术的发展中国魔术的发展幻术在我国起源很早。
由于过去的社会未予重视,把它列入“左道旁门之术”,所以这方面的资料十分零碎。
正史记载首见于西汉时代,稗史中有关资料则可追溯到夏周。
据载远在公元前1562年夏朝的第17帝履癸:“弃礼仪,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
”为让大家对这方面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店铺收集整理了以下的资料给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帮到大家。
说明当时已有正式的杂技、幻术演出。
《列子集释·汤问篇》载有巧匠偃师者,制造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木头机械人:“巧夫页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
千变万化,惟意所适。
”其机关设计和制作工艺是相当精巧的。
无怪乎连春秋战国时代著名设计家墨翟也自愧不如。
晋书《西京杂记》(凡六卷)载有秦末“东海黄公”的故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绘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张衡在《西京赋》中亦云:“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 这要算是我国记载得最早的一位幻术师兼驯虎大师。
汉代吸取秦朝失败的经验教训,对农民采取一定的妥协政策,从而巩固了统治地位。
汉武帝雄才大略,大兴水利,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工商业也随之发达起来。
农业也支持了战争。
武帝先后两次派张骞通西域,中外文化交流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西域的幻术也随之正式传入东土。
汉朝既出兵反击南、北匈奴,又加强了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使当时的封建社会出现了极为强盛的局面。
一时的国泰民安,帝王将相们穷奢极侈就变本加厉起来。
汉武帝尤喜为“角抵之戏”和“鱼龙曼延之戏”。
信任方士之言而“好仙道”冀图永远享乐,长生不老。
这一切为西汉时代杂技、幻术的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鱼龙曼延”。
“鱼龙”,说的是一头庞大的象征吉祥的人工彩扎巨兽,由人扮演。
出场后,先在庭上戏耍,忽而跃入池中立即化成一条大的比目鱼,喷水吐雾。
古代幻术8变7的原理古代幻术是指在古代时期,一些巫师或魔术师通过巧妙的手法和技巧,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神奇的表演和体验。
其中一项经典的幻术是“8变7”,即在一个装有8个物体的容器中,通过一系列手势和动作,使其中的物体数量变化为7个。
这一幻术的原理虽然看似神秘,但实际上是基于一些科学原理和技巧的。
这一幻术的核心是转移注意力。
巫师或魔术师会通过手势、眼神或口吻的转移,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从而达到转移他们对容器中物体数量的观察。
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技巧是幻术中常用的手段,通过巧妙的动作和表演,巫师或魔术师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思维,使他们不会注意到物体数量的变化。
这一幻术还涉及到手法的巧妙运用。
巫师或魔术师在进行幻术表演时,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磨合,以掌握一些特殊的手法和技巧。
在“8变7”幻术中,他们可能会利用容器的结构和特性,通过隐藏或改变物体的位置,来达到物体数量的变化。
这些手法可能包括偷换、藏匿、变换等等,都需要魔术师具备精准的动作和敏锐的洞察力。
幻术中的道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8变7”幻术中,巫师或魔术师通常会使用特制的容器或道具,以便更好地实现物体数量的变化。
这些容器可能会设有暗门、隐藏空间或特殊机关,使得物体可以在不为观众察觉的情况下进行变化。
同时,道具的设计和制作也需要考虑到观众的视线和观察角度,以确保幻术的效果更加逼真和神秘。
幻术表演的成功还与观众的心理预期有关。
巫师或魔术师在进行幻术表演时,通常会利用观众的心理预期和错觉,来增强幻术的效果。
观众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来判断物体的数量,而巫师或魔术师则会利用这种心理预期,通过改变观众的认知和期望,来达到物体数量变化的幻觉效果。
这种心理预期的利用是幻术中的重要手段,可以使观众产生错觉和惊讶的效果。
总结起来,古代幻术中的“8变7”是一种通过转移注意力、巧妙运用手法、利用特制道具和利用观众的心理预期等手段,来实现物体数量变化的表演。
古代幻术古代幻术幻术是⼀种虚⽽不实,假⽽似真的⽅术。
《列⼦·周穆王》:“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 东汉时已流⾏幻术。
《后汉书·陈禅传》:“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阙献乐及幻⼈,能吐⽕,⾃⽀解,易⽜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共观,⼤奇之。
”当时,陈禅上⾔反对设夷狄之技,尚书陈忠却认为“禅国越流沙,逾县度,万⾥贡献,⾮郑卫之声,佞⼈之⽐”。
流沙在今西北,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
禅国如果是在西北以远,为什么被称作西南夷?这个问题尚待今后进⼀步考证。
托名于汉代刘歆,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也记载了汉代幻术,《太平御览·⽅术部》引其⽂:“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占事,有东海⼈黄公少时为幻,能刺御虎,佩⾚⾦为⼑,以绛缯束发⽴兴云雾,坐成⼭河。
及衰⽼⽓⼒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其术。
”⼜⽈:“淮南王好⽅⼠,皆以术见,遂后画地为江河,摄⼟为⼭岳,嘘呼为寒暑,喷嗽为⾬露,王亦卒与诸⽅⼠俱去。
” 这种兴云吐雾的幻术,传闻汉⼈樊英也有⼀招,《后汉书·⽅术列传》记载:“尝有暴风从西⽅起,(樊)英谓学者⽈:‘成都市⽕甚盛。
’因含⽔西向漱之,乃令记者⽇时。
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有⿊云卒从东起,须臾⼤⾬,⽕遂得灭。
”这件事有偶然的巧合性,也可能是术⼠之间串通,也可能樊英有特异功能,存疑待考。
东汉孙奴善使⼀套割头术。
《异苑》云:“上虞孙奴,多诸幻伎。
元嘉初叛,建安中复出民间。
治⼈头风,流⾎滂沱,嘘之便断,创⼜即敛。
”这种幻术类似于现代的移头魔术。
晋代有位外来的⽅⼠⾝藏绝技,能断⾆、吐⽕。
《搜神记》卷⼆记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来渡江南,其⼈有数术。
能断⾆复续、吐⽕,所在⼈⼠聚观。
将断时,先以⾆吐⽰宾客。
然后⼑截,⾝流复地。
乃取置器中,传以⽰⼈。
中国幻术原理
中国古代的幻术原理
中国幻术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它通过巧妙的手法以及一系列的原理来迷惑观众的视听,创造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而这其中,有几个经典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幻术表演。
1. 视觉欺骗:这是最基本的幻术原理之一,也是中国幻术中最常用的。
通过利用光影、反射、折射等效果,创造出观众看到的与实际不符的图像。
比如借助凹镜和凸镜的特性,使物体变形或放大;或者使用透明度高的材料制作隐形物,让物体看起来消失了。
2. 指法技巧:中国幻术中的指法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需要精密的手指灵活性和熟练的细微动作。
通过迅速而巧妙的手法,幻术师能够在观众眼前完成各种不可思议的表演。
比如,通过手指的快速移动,使一张扑克牌在观众眼前瞬间消失。
3. 心理导引:幻术师在表演过程中善于利用观众的心理,通过巧妙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来达到幻术效果。
比如,幻术师在表演某个效果时,会有意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地方,以便隐藏自己的动作和手法。
4. 道具利用:中国幻术中的道具被巧妙地运用于表演中,起到幻化和帮助幻术效果的作用。
常见的道具包括扑克牌、魔方、纸牌等。
通过仔细设计和准备道具,幻术师能够在观众眼前制造出各种奇特的现象。
中国幻术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它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智慧和审美。
通过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的原理,幻术师能够创造出一种真实与虚幻的交织,给观众带来了乐趣和惊喜。
中国古代“幻术”大揭秘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4期近日,陈凯歌导演的新作《妖猫传》席卷荧屏,电影中的幻术给观众带来的视觉盛宴绝不亚于西方魔幻大片。
而这些幻术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魔术表演,也称“古彩戏法”。
魔术一旦失手,在古代不只是名声扫地的问题,很可能丢掉性命。
幻术即“古彩戏法”关于“古彩戏法”,在清朝有一本幻术揭秘典籍,叫《鹅幻汇编》,收录了不下百余种戏法。
其中就有《妖猫传》里丹龙所表演的“种瓜即生”幻术。
说起“种瓜即生”的魔术表演,也曾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种梨》中有详细的描绘。
《种梨》的神奇故事,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乡下人运了一车梨在街市上卖,他的梨又甜又香,可是价钱卖得也很贵。
一个衣衫褴褛的道士向他讨梨吃,遭到他的叱喝和责骂。
有好心人自掏腰包给道士买了一只梨,于是道士施展“幻术”,将这只梨的核作为种子,“种”出了数百只又香又甜的大梨,分给了在场的百姓。
最后人群散去,卖梨的乡下人才愕然发现,道士变出来并分发掉的,竟然就是自己的那一车梨!是不是觉得故事中道士的表演,在现代魔术里似曾相识?其实在《鹅幻汇编》中,就有对这种“种瓜即生”原理的揭秘,这场表演只不过是道士暗地里伙同“搭档”,运用魔术手法中常见的“搬运术”实现的。
但在文学作品中,蒲松龄通过神乎其神的夸张演绎,让这个魔术故事具有了玄幻色彩。
在电影《妖猫传》中,“极乐之会”可谓全片的重头戏,也是“戏法高手”们联袂打造的一场魔幻盛宴。
这其中,固然有导演为了打造视听盛宴而使用的特技渲染,但其中也有许多“古彩戏法”的影子。
比如,影片中道长黄鹤一下子变出了一只斑睛大虎,又将斑睛大虎变成一大堆五颜六色的鲜花。
这个戏法在当今的魔术舞台上也经常出现,放在“古彩戏法”中,当是“手法门”与“彩法门”的结合。
再比如,黄鹤的两个弟子白龙和丹龙伸开双臂变成仙鹤腾空而飞,这其实属于“古彩戏法”中的“搬运门”,只不过可能已经失传。
谈谈中国古代“幻术”涵义的历史流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及历史演义中都有大量的“幻术”记载,“幻术”可以分为方士幻术与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①。
杂技幻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法的代称,已经在多种《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史》的研究著述中得到充分论述②。
多认为“中国魔术在古代称为幻术,民间俗称‘戏法”’③,又可以称为眩术。
但是“幻术”从唐到清的诸多民变中,多有或明或暗的记叙,是中国古代下层民众反叛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手段。
因此探讨“幻术”政治内涵的历史变化也是观察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一、汉晋:“幻术”概念的产生先秦时期出现了“幻”与“化”的记载。
《列子》中追述了周穆王时的故事: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三年不告。
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昔老聘之祖西也,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
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
”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遂能存亡自在,播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
古人定义这种行为为幻。
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司,相诈惑也,从反予,周书曰无或涛张为幻。
“涛张”在辞源中解释为:“虚证放肆。
”段玉裁“幻”字下注曰:“倒予字也,使彼予我,是为幻化。
”正因缺乏想象与现状间的实现手段,所以上古人类仅能以“幻”名之。
汉代“幻”的内涵沿着两个方向扩展:一是因为西域幻术的传入,二是因为方术的兴起,这大大丰富了古人幻想的实际内涵。
西域眩技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土,《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后又云:“安息国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
”东汉张衡《西京赋》描绘了当时长安流行的幻术:“奇幻倏忽,易貌分形。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画地成川,流渭通径。
”年山东沂南县汉墓石刻中有角抵戏一幅,有戏车上倒投,两人走索上相逢,轻身人爬长木杆,戏豹舞黑,大雀走动等图像,表现当时眩技的表演情景。
东汉时又有“幻人”的记载,如《后汉书·陈禅传》说:“永宁元年,西南夷掸国王诣阀献乐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明年元会,作之于庭,安帝及群臣共观,大奇之。
”眩技与幻人的记载明显丰富了“幻”的内涵。
《后汉书》中专列《方术传》,方士的技能包括变形易貌、分形隐身、坐在立亡、坐致行厨、兴云作雾、呼风唤雨等,如壶公令费长房入其壶中,内有亭台楼阁左右侍者;左慈能坐致松江妒鱼,化身为羊;解奴辜、张貂者皆能隐身,出入不由门户;樊英兴云吐雾须臾大雨等。
汉代的方士拥有了诸多幻化技能,方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幻”的内涵,由此幻术与方术这两个概念也常常混杂在一起。
晋代时“幻”与“术”合到一起,出现了“幻术”一词。
《搜神记》记载:晋永嘉中有天竺胡人来渡江南,其人有数术。
能断舌复续、吐火,所在人士聚观。
将断时,先以舌吐示宾客。
然后刀截,身流复地。
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
视之,舌头半舌犹在。
既而还,取含续之,坐有顷,坐人见舌则如故,不知其实断否。
其续断,取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中断之。
已而取两断合视,绢布还连续,无异故体。
时人多疑以为幻,阴乃试之,真断绢也,其吐火,先有药在器中,取火一片,与黍糖合之,再三吹呼,已而张口,火满口中,因就热取为炊,则火也。
又取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共视之,见其烧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前物也。
托名于汉代刘散,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的相关记载证明幻术与方术更为深入地缠绕在一起。
《太平御览·方术部》引其文:“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占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幻,能刺御虎,佩赤金为刀,以绛增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又曰:“淮南王好方士,皆以术见,遂后画地为江河,摄土为山岳,嘘呼为寒暑,喷嗽为雨露,王亦卒与诸方士俱去。
《方术部》《古今事文类聚》中收录郭璞“幻术得蟀”的故事,其事源于《晋书》,郭璞“好经术”,曾得《青囊中书》,其“变豆为兵”的法术成为后世方术和幻术共同的题材:爱主(胡孟康)人蟀,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
主人晨见赤衣人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请璞为卦。
璞曰:“君家不宜畜此蟀,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争价,则此妖可除也。
”主人从之。
璞阴令人贱买此蟀。
复为符投于井中,数千赤衣人皆反缚,一一自投于井,主人大悦。
北齐时“世有祝师及诸纪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
可以说,晋代以后,“幻术”内涵可以分为眩技与方术两个方面,突出前者意义则为杂技幻术(又可称幻戏),突出后者意义则为方士幻术。
二、唐代:“幻戏”与民俗的冲突自汉晋至唐,西域眩戏不断传中土,但因为民间风俗相互不同而引起争论,经历了一个从限制到默许的接受过程。
杂技幻术(幻戏)有两个特点:一是虚而不实,假而似真,以惑人耳目为能事;二是“幻戏”表演中常常充满血腥刺激的场面。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条支在安息西数千里……善眩。
”颜注云:“眩读与幻同。
眩,相诈惑也,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
”应韵曰:“眩,相诈惑。
”三、两宋:“幻术”的政治分野宋代的幻戏撇开了胡汉民风之争,其政治内涵更加弱化。
宋太宗修《太平广记》时,“幻术”与神仙、女仙、道术、方士、妖妄、神、鬼、草木、畜兽等等并列为类。
宋代的幻戏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得到发展。
北宋时人陈曝著《乐书》二百卷,其中幻戏的内容已经大大丰富:剑戏、燕戏、地川戏、龟岳戏、扛鼎戏、卷衣戏、白雪戏、山车戏、巨象戏、吞刀戏、吐火戏、杀马戏、剥驴戏、种瓜戏、拔井戏、毒苔戏、角抵戏、蛋尤戏、鱼龙戏、漫衍戏、排阔戏、角力戏、镇面戏、代面戏、冲狭戏、透剑门戏、蹦鞠戏、蹦球戏、踏球戏、短戏、剧戏、五凤戏。
烂漫乐猿骑戏、凤凰戏、参军戏、假妇戏、苏葩戏、撞末伎、舞盘伎、长跷伎、跳铃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舞轮伎、透峡伎、高短伎、称猴幢伎、缘竿伎、碗珠伎、丹珠伎、都卢伎、车轮折、月豆伎、辟邪伎、青紫鹿使白虎伎、掷跷伎、掷倒案伎、透须弥伎、透黄山伎、透三峡伎、受猾伎、麒麟伎、长蛇伎、凤书伎、檐撞胡伎、藏挟伎、杂旋伎、弄枪伎、蹦瓶伎、擎戴伎、掏腰伎、飞弹伎。
此外,宋代手法幻术、藏掖幻术、撮弄幻术等得到了长足发展而自成体系[22] 229。
而随着宋代城市的繁荣及民间游乐场所的兴盛,幻戏开始成为民间艺术中的一个行当。
李篙《骼骸幻戏图》表现的就是民间艺人用悬丝傀儡表演的哑杂剧。
表演者妆成大骼骸手提小骼骸耍弄,小骼骸作躬身招呼状,与扑过来的小儿相对应。
元人对其娱乐性有很好表述:“弄假像真呈伎俩,能言解舞逞机关。
”卷十“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
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寻一个小样子把冤家逗。
识破个羞那不羞?”中国古代方术家们认为凡人经过长期修炼,就可以掌握自然变化的玄秘,获得驾御自然的能力。
但幻术则不必经过长久修炼,如钱钟书先生所言:盖神通幻术不仅能致“非时”之物,亦能致非地之产,以非常之事,如非分之愿。
此不待言而言亦不能尽也,要贵乎迅速而已。
便办,瞬霎即得。
幻术文学中的人物常常喝声“变”、“疾”,就实现了情境改变。
所以幻术对关于投机的阴谋家特别有吸引力,“牙区师挟幻术,念念皆狂图”。
宋代幻术在社会流传的过程中,以及统治者对道教方术的重视,使一些阴谋家们开始利用幻术。
宋真宗时大造祥瑞,宋徽宗时访求文士,这是北宋两个“幻术”记载较多的时期。
真宗天禧年间“西京河阳妖怪大起,不经旬日已到京师,或云变化多般,或云形状怪异,递相惊恐,街坊不宁。
遂出榜文,定其爵赏,许人告首,庶获妖人。
自后捉到夜聚晓散人张子元……造作幻术”。
真宗晚年又有“王烧金以幻术宠贵,京师妖妄繁炽,遂有席帽精事,间里惊扰,严刑禁之乃止”[2A]卷六。
宋徽宗时访方士,“老内侍黄节夫事徽宗,言道人林灵素有幻术”。
林灵素因而为徽宗召见,“大言眩惑,赐号通真达灵先生,为建上清宝篆宫”[30]卷二八。
又有郭天锡者,因算徽宗当为天子,遂得幸,官至承宣使,“天觉每要占问时,不尚自去见它,多是使觉范去。
后来发觉,蔡元长遂以为天锡有幻术,令人监系,日置猪狗血于其侧,后来只被血薰杀了”。
大观元年“舒州张怀素以幻术游公卿间,号落魄野人”,与和州守吴储及储弟承议郎作密谋起事,因范寥告发被杀。
“朝廷逮捕怀素等,穷竟其事,大观元年狱成,坐累者余百数,而作、储十数人皆处极刑,虽其父母亦皆窜贬”。
宋代的幻术引起的政治事件,北宋时朝主要发生在官僚上层。
而两宋之交之后,幻术则在民间与重大政治事件发生若干联系。
宣和二年(112)十月初九,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起事,方腊称“圣公”,改元“永乐”,处州陈箍桶、台州吕师囊、越州裘日新、街州郑魔王等领导当地摩尼教秘密组织起兵响应。
方腊军攻克睦州、敦州、杭州、婴州、街州、宣州等6州5多县,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震动东南半壁河山。
宋代士大夫将方腊事件的深层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源于“吃菜事魔”之徒的煽动;另一方面则是以妖术的蛊惑。
“后汉张角、张燕辈托天师道陵为远祖,立祭酒治病,使人出米五斗而病遂愈,谓之四、明清:“幻术”的两种结局明清时期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幻术”的记载。
如《明史》中关于“云南土司”中记其地:“人工幻术,采办人有强索其饮食者,多腹痛死;己所乘马亦毙,剖之,则马腹皆木石也。
”另如“建昌有英夷,善幻术,彼人葬尸未朽者,英至坟所,禹步诵,尸即自穴透出,变为牛马,用以充撰或曳娄而卖之,《卷九镶刚鬼术》。
而清代贵州苗疆有“王囊仙者,洞洒寨苗妇,当丈寨韦七络须,以囊仙有幻术,推为首”。
明清时期的广大内陆地区,民间宗教的理论性和严密性已经大大超越幻术仅有的鼓动性,因而成为民间秘密社会组织反抗运动的手段。
但在女性领导的政治反抗事件中,即使已经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幻术还是被认为是鼓惑民众的重要手段,幻术因寄托了弱势群体的情感还在民间传言中被夸大了功能。
明永乐十八年二月(1420),唐赛儿于山东青州起事,“自号佛母,诡言能知前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为人马相斗”卷二九,“欲衣食财货百物,随须以术运致”,“捕得之,将伏法,怡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
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纽系足。
俄皆自解脱,竟遁去,不知所终”。
明成祖因未能杀害唐赛儿,竟下令尽逮北京、山东境内尼及道姑来京审讯,既而又尽逮天下出家妇女,先后有几万人,因而唐赛儿事件成为明初的朝野大事。
唐赛儿事件在民间传闻中,则与宋代方腊、元时韩林儿、徐增寿等人相联系:“天下有一种吃素事魔及白莲教等人,皆五斗米贼之遗法也,处处有之,惑众不已,遂成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