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语文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
小黑板;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教学要求: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小黑板;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三、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8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
)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__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教学设计8 三顾茅庐【备课资料包】【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并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1、课前出示《三国演义》的简介,进行谈话。
(杨洪基《滚滚长江水》配乐)师:如此激昂澎湃的乐曲声让我们思绪万千,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师:让我们闭上眼睛再好好倾听一番,想象一下,在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许你又会油然而生些什么?2、配乐背诵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揭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
大家看老师写课题。
4、齐读课题5、预习展示3、同座交流第二课时一、交流反馈。
师:你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他是怎么说的?请谈谈你的体会。
1、人物语言描写①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
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a简介“桃园三结义”故事b理解“斥责”(责备、训斥、骂人)c朗读指导范读指名读(抓刘备的身份和张飞的性格)分角色朗读d理解“大贤”(德才兼备的人)e小结:大家看,刘备的话语看似简单却让我们了解了他的为人,再找找文中还有哪些他的话语可以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
②从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大声斥责张飞的话——“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三顾茅庐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一文改编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的事情,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部分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本课好词佳句3.理解文章内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学习文章注意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以及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细节描写部分。
2.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学习文章注意用细节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
3.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老师知道现在同学们都喜欢读书,谁能说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指生说)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三顾茅庐,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8.三顾茅庐强调“顾”(厂字里面横折钩、竖提,右边再加一个页字旁)“茅”(最后一撇不能丢)的写法,让学生课后第二题的田字格中把这两个字再描红一遍。
写完后就做好了用姿势告诉老师,(强调写字的姿势)二、解题,梳理出文章的主要意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你知道题目中“顾”字是什么意思吗?(老师课前查过字典,“顾”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看看应该选哪种解释)知道了“顾”是拜访的意思,现在想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指生说)总结:理解词语时,我们可以先理解关键字的意思,再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想知道三顾茅庐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三、初读感知(1)请同学们以正确的读书姿势自由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一遍之后就坐好了,想想三顾茅庐写主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习感受或收获吗?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文章——《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习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
(收获、注意点、疑点)师:把你学习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
“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
(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生:齐读。
(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文章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
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三顾茅庐》第二课时教案
南信大高新实小徐德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三课时处理)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
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或引出:诚心诚意,尊重人才并板书)
2、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可以在书上写一写。
(学生读课文)
二、交流读熟感受,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人才。
(一)最能体现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教师相机出示课文中语句。
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a、师:张飞怎么说的?请人读出当时的语气来。
b、恩,“捆”是能捆来,可是捆不来---------(他的心啊),刘
备怎么说?请学生读。
c、练读对话。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a、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刘备诚心诚意?
重点抓住:“半里多”、“下马步行”、“轻轻敲门”理解。
b、指导有感情朗读。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学生交流。
b、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怕吵醒诸葛亮)
“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半晌加一个时辰。
你读懂了吗?
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c、指导读好句子。
观看视频-----请诸葛亮片段1分20秒(备用)
师总结:
“下马步行”是“尊重”;是诚心诚意,“轻轻敲门”是“尊重”;是诚心诚意,“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是诚心诚意,“快步走进”还是“尊重”。
但同学们想过没有刘备为什么三顾茅庐,这样如此尊重诸葛亮,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呢?
三、再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才华。
嗯,看来诸葛亮一定是个----------------------(根据学生说的)
1、自由读课文你从哪发现诸葛亮是个人才?
a、学生自由发言。
随学生的发言随机出示。
2、重点:引出: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什么叫蜿蜒起伏?把什么比做什么?(把山冈比作卧龙)
恩,山冈蜿蜒起伏是像条龙,有更深层含义吗?(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
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
欣赏这里景色。
仿照学习写法:来到--------只见------------(相机处理)
b、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理解“云雾”指什么?“青天”呢?
讲述有关历史。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鱼水”分别指什么?
从中我们明白了诸葛亮对刘备作用很大。
那么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降姜维
这真是----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积累词语)
四、升华与提升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
了解《出师表》片段、《隆中对》。
2、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五、作业:
1、阅读《三国演义》有关故事,课前五分钟时说。
板书: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尊重人才
简评: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执教者抓住了这点,有以下特点:
1、能抓住《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诚心诚意、尊重人才”这一中心,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理解、感悟文本中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人物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能够注意朗读的精心指导。
2、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指导。
对文中比喻句的教学透彻,词语积累恰到好处,对文中景色描写的学习注重读写结合。
(第三课时)
3、课件的播放直观有效。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耐心等候的经过,由于教师运用了影像资料,使学生对文本的有关描述的理解更深入,而且兴趣盎然。
4、课外拓展及时有效,对文本的拓宽是课标的一个方向。
教学时老师能结合课文拓展了“诸葛亮帮刘备打的胜战。
”“《出师表》、《隆中对》的了解。
”“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等。
总之,老师能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和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
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