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导游词
- 格式:docx
- 大小:19.22 KB
- 文档页数:6
乾陵导游词范文三篇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乾陵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乾陵导游词(一)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
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
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
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
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
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
在讲解这两块碑石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则天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
根据惯例,皇帝应立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
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所以破例被选为太子。
太宗死后,李治继承皇位,即后高宗。
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权渐渐旁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今广元县。
父亲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到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
她14岁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旋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
《乾陵简介讲解词》同学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乾陵!乾陵啊,那可是一座非常有名的陵墓。
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梁山之上。
这座陵墓可不一般,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的规模特别大,气势雄伟。
从远处看,那高大的山峰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屏障,守护着这座神秘的陵墓。
走进乾陵,你们会看到很多精美的石刻。
有石狮子,它们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还有石马,好像随时准备奔腾而去。
据说啊,武则天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她在位期间,国家治理得很不错。
而她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乾陵,也给这座陵墓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是怎样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陵墓的,是不是很神奇?《乾陵简介讲解词》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乾陵!乾陵啊,那可是个很特别的地方。
它在高高的山上,周围风景很美。
这座陵墓里面埋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他们在古代可都是很重要的人物呢。
乾陵有很多让人惊叹的地方。
比如那些巨大的石头雕像,有的像将军,有的像大臣,好像在守护着陵墓。
还有啊,乾陵的神道很长很长,走在上面,感觉就像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曾经有很多人都想来探索乾陵的秘密,但是它一直保存得很好。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座神秘的乾陵呢?《乾陵简介讲解词》同学们,咱们一起走进乾陵!乾陵在一个很美的地方,山清水秀。
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安息之地。
他们的故事可多啦。
乾陵的建筑很壮观。
那些石头做的东西,像华表、翼马,都特别精美。
听说当年建造乾陵的时候,动用了好多好多的人,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虽然过去了很久很久,但是乾陵依然屹立在那里,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的辉煌。
同学们,乾陵是不是很吸引人呀?。
乾陵导游词经典三篇乾陵导游词:第一篇大家好,欢迎来到秦始皇陵,也被称为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壮观的陵墓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将为大家介绍乾陵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乾陵是中国秦始皇陵的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乾陵是秦始皇陵的主陵,也是陪葬坑最多的陵墓之一。
陵墓群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包括陵园、陵墓和陪葬坑。
乾陵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近40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乾陵建筑群包括山门、神道、石像、宫殿、墓道和墓室等。
山门是进入乾陵的入口,也是整个陵墓建筑群的起点。
神道是连接山门和宫殿的主要道路,两侧有石像和石碑,展示了秦朝的历史和文化。
宫殿是陵墓中最为宏伟的建筑,包括前殿、正殿和后殿,用于举行祭祀和仪式。
墓道是连接宫殿和墓室的通道,被称为“地下宫殿”,墓室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地,是陵墓建筑群的核心。
乾陵的文化价值也非常高。
陵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坑,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以其规模宏大、造型逼真而闻名于世,展示了秦代兵马的威武和气势。
此外,乾陵还发掘出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和玉器等文物,为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址,也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代表之一。
它的雄伟建筑和丰富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感谢大家选择乾陵作为旅行目的地,希望您能够在这里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和魅力。
乾陵导游词:第二篇大家好,欢迎来到乾陵。
乾陵是秦始皇陵的主陵,也是陪葬坑最多的陵墓之一。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秦始皇帝的伟大和秦朝的辉煌。
乾陵的修建始于公元前246年,历时近40年。
它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陵墓群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包括陵园、陵墓和陪葬坑。
乾陵的建筑群由山门、神道、宫殿、墓道和墓室等组成,每个建筑都展示了秦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从山门进入乾陵,您会看到两侧的石像和石碑。
乾陵景点导游词乾陵是西安旅游的景点之一,很多游客会去参观了解,导游要做好乾陵景点的解说,详细介绍给游客知道。
下面是我整理乾陵景点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乾陵景点导游词篇一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墓因山为陵,气势雄伟壮观。
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高宗和武则天两帝的合葬墓就在此峰中。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
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
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驼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
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
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
"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
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个大字。
乾陵这座合葬墓至今未被盗过。
1966年至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此墓确实难以开掘。
乾陵附近还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及懿德太子墓。
乾陵景点导游词篇二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0xx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乾陵以山为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
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乾陵景点导游词乾陵景点导游词(精选3篇)乾陵景点导游词1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
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
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和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其居梁山,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
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秦始皇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张骞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
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势险峻,为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登上梁山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北望五峰(山),遥相辉映;西接翠屏(山),层峦叠嶂。
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
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
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
16岁时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
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
西安乾陵导游词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乾陵!乾陵是明代第一位皇帝朱棣及其妃嫔的陪葬陵墓,是明代十三陵中最著名的一座陵墓。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探索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陵墓。
乾陵位于西安市东郊,占地面积约21.3万平方米,呈长方形,正门朝南。
乾陵建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迄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它是明代皇帝陵墓中规模最大、品位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陵墓,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乾陵的大门。
它由两座高大雄伟的石狮子守卫着。
狮子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物,象征着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牌匾,上书“乾陵”,这是朱棣在位时所赐的。
走过大门,我们来到了乾陵的前院,这里是朱棣迎接文武百官和外来使节的场所。
前院有一座宽敞的平台,名为“花坛坡”,坡顶上种植着各种花卉和树木。
接下来,我们穿过一个石阶,就来到了乾陵的正殿——“宝顶殿”。
宝顶殿是乾陵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朱棣的灵柩所在之处。
宝顶殿的屋顶是彩绘的琉璃瓦,非常华丽壮观。
殿内供奉着朱棣的神像,四周是朱棣和他的妃嫔的灵牌。
从宝顶殿出来,我们来到了乾陵的北部,这里是朱棣及其妃嫔的墓地所在。
墓地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部的墓地是朱棣及其妃嫔的陪葬墓,西部的墓地是其他亲属的陪葬墓。
在东部墓地的中央,是朱棣和他的妃嫔的主墓。
主墓是由砖石垒筑而成的,形状呈四方形,高约32米。
墓顶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黄土,为了保护主墓不被盗掘。
主墓的外部是一个环形的砖墙,墙上有24个铜质的华表。
华表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装饰物,象征着尊贵和高贵。
华表上镶嵌着精美的彩色琉璃,非常漂亮。
在乾陵的西部墓地,有一处非常特别的景点,那就是“马俑坑”。
马俑坑是为了陪葬朱棣的御马而建的,里面有上千个陶俑,都是按照真实的御马的形象制作的。
这些陶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给人一种逼真的感觉。
除了主墓和墓地,乾陵还有其他一些建筑和景点值得大家注意。
比如在主墓的西侧,有一座名为“玄坛”的大理石台阶,是朱棣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
陕西乾陵导游词陕西乾陵导游词1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0xx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乾陵以山为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
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
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
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
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乾陵”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
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
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
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xx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乾陵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东陵,一座是陕西的唐乾陵。
前者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则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完好。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
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
”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
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
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
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
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
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
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乾陵游览一番。
【乾陵的特点—乾陵的结构和规模—墓前石刻】各位游客,当我们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还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帝王陵。
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
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穿过陕西西部的小县城乾县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设置陵寝、门阙、城墙,表现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现在我们已站在梁山脚下,抬头能望见武则天陵墓。
大家看到西安在东,一马平川梁山在西,山势峥嵘。
远观梁山,有3座山峰相连:正对游客的远处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为武则天陵寝;南面稍低的左右对峙的两峰为闭楼,其形象特别,当地群众俗称奶头山。
“以山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
尤其乾陵与山峰浑然一体的设计,实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
唐太宗原以为如此筑陵较为节俭,还能免被盗之灾,谁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费更为惊人,也未免去被盗之灾。
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
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陕西乾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
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
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
半个世纪以来,发掘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乾陵"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
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
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乾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
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然而,人们在乾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
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5篇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1)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
因处于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
乾陵位于乾县城北门外6公里的梁山上。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
陵园原有内、外两重城墙。
内城东西长1450米、南北长1582米,厚度为24米。
四面各有一门(东为青龙门、西叫白虎门、南称朱雀门、北是玄武门),现在各门附近的村庄仍以门名称之。
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
据《金石萃编》记载:宋金时共有13段题字,但多被风雨剥蚀,唯金代太宗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写、旁有汉字翻译的“即君行记”保存较为完整。
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为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极其珍贵的资料。
两通石碑北边,原有61番酋石像。
现存60尊,是武侧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
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职及姓名。
明代刘伯温作诗道:“番王俨待立层层,天马排空势欲腾。
”郭沫若也曾咏诗曰:“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
”就是对石刻雄姿的描写。
乾陵形制雄伟,建筑也很牢固,据《新唐书严善思传》载:“乾陵玄、石门,冶金固隙”非常坚固。
据勘查,墓道长63.1米,宽3.9米,全用石条填砌。
从墓道口到墓门共39层石条,每层间都有铁栓固定,井用白铁水灌注。
这些情况与文献记载吻合。
乾陵不仅外现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
李治生前酷爱书法,广为搜集,临终遗嘱把他所收藏的书字埋在墓内,李治和武则天均处于盛唐时期,且据勘查,乾陵虽经1000多年,却未被盗过。
由上可以想见,乾陵内部的文物一定十分丰富,极其珍贵。
乾陵的范围很广,除山陵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17座陪葬墓在内,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坟墓。
这些墓的封土堆基本保存完好,个别墓前陈列着一些石刻。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
那么在到乾陵之前,我先将乾陵有关概况向大家作以介绍。
乾陵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上。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他们二人既是夫妻,又先后称帝,甚至一度更换国号。
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长孙皇后,因得到舅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
公元649年即位,成为唐朝第三代皇帝。
因其体弱多病,实权操控在皇后武则天手中。
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于四川广元。
父亲是个木材商,随李渊起兵反隋。
唐初,因功被封为工部尚书。
武则天从小随父母四处奔走,增加了许多见识。
14岁时,因才貌出众被唐太宗召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名媚娘。
因为其与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触,太宗死后,她到感业寺做起了尼姑。
高宗即位不久,便将她从感业寺迎回宫中,封为昭仪。
武则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
从此,她开始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开始,朝廷大事几乎全由武则天裁决,朝臣称高宗和武则天为二圣,实际上掌握最高权力的是武则天。
高宗死后,武则天先后废中宗、睿宗、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继承了“贞观之治”开启了“开元盛世”,不愧为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705年,她传位于中宗李显,不久因病死于洛阳上阳宫。
临终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次年5月,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因李治尊号为“大圣天皇”,武则天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后”。
二人尊号中都有“天”。
在《易经八卦》中,乾为天。
陵址又正好位于唐京都长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称其陵园为乾陵。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较为完整的陵墓之一,也是唐代因山为陵的典型。
据考证,乾陵陵园是仿唐长安的模式而建,由宫城、内城和外廓城之分。
墓室置于宫城中心。
象征皇权至高无上。
内城四面各有一门,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由于时间久远,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司马道。
在古代,帝王生前的专用道路叫御道。
帝王死后,专为其修的道路称为“神道”,也叫司马道。
参观的路上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乾陵位于梁山上。
梁山三峰耸立,以北峰为最高,海拔1047.9米,呈圆锥形。
南二峰两峰东西对峙,峰顶各有土阙一座。
如果从远处眺望乾陵,您会惊奇的发现,乾陵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闲而肃穆地躺卧于天地之间。
高耸的北峰是她微微抬起的头颅,端庄美丽,北峰上苍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长发,舒展飘逸;司马道是她的玉颈,笔直圆润;南峰是她的胸脯,挺拔柔美;起伏的峰峦是她微突的腹部和舒展的双腿,与朦胧缥缈之中伸向一望无际的远方。
只有这时,您才会赞不绝口的感叹这座源自山体造就的陵墓,竟是如此机巧
的与她的墓主人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位女皇的绝妙象征,真可谓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我们眼前这对石柱称为华表。
这种建筑起源于远古,最初作为路标,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乾陵华表高8米,由圆石、仰盆莲花顶座、八菱形柱身、覆盖莲花座、双层方形基座五部分组成。
莲花冰清玉洁,是佛门“善”的象征。
唐代崇佛,又因莲与邻谐音,所以又象征佛以慈悲为怀,肩负普度众生的大任。
因此,华表上下皆刻有莲花,其顶端的圆石,象征着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
这对华表巍然屹立于司马道最前端是作为陵墓的象征,后统洋洋百余件巨型石雕,衬托出乾陵庄严肃穆的神圣气氛。
华表北面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翼马。
他们目视远方,肢体强健,昂首挺胸,两侧的翅膀好似一朵朵彩云,有腾云驾雾,空中飞奔之势,富于浪漫神奇色彩,真可谓: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这两匹翼马都属于波斯马,外形虽相似,风格却不同。
西边的翼马轮廓爽朗,棱角分明。
而东边的流畅优美,圆润柔和。
翼马又叫天马,自古以来,人们就将它当作瑞兽看待,马长翅膀是一种想象的兽类形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这一对鸵鸟。
腿长颈细,翩翩起舞,工匠们采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只用了淡淡的几刀,就将鸵鸟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
鸵鸟历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苔藓遍布,斑痕点点,更显得古朴粗犷,憨拙可爱。
可能大家要问了:为什么这里要放置鸵鸟呢?我们知道,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唐朝,与西域诸国的友好交往相当频繁,他们多次赠送鸵鸟到长安。
这对石雕艺术品,是唐代中国与异域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写照。
鸵鸟之上,有五对石马与牵马之人,他们均采用了圆雕,而他们的设置既是皇宫仪仗队伍的象征,又是唐朝皇帝文治武功的象征。
接下来,我们看到十对护陵翁仲石人,高4米,重达数十吨,他们高大魁伟,头戴冠,高额粗颈,宽袍大袖,双手柱剑,并足恭立,目视前方,威严地守卫着陵园中的主人。
在朱雀门外的西阙楼前,是《述圣记碑》。
这是安葬高宗李治时,武则天为他立的功德碑。
碑文由武则天撰写,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歌颂高宗的文治武功,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
碑高6.3米,重89.6吨,由七块巨石组成,因此也称为“七节碑”,象征七曜,七曜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七种基本物质:日、月、金、木、水、火、土。
七节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
与《述圣记碑》遥遥相望的是《无字碑》。
她高大雄伟,闻名于世。
整个碑用一块巨石雕成,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98.8吨,碑首刻8条蟠龙,碑身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副,龙腾若翔,栩栩如生。
龙首上有一振翅欲飞的金凤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碑座阳面正中刻有狮马图,雄狮昂首怒目,十分威严,骏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
此碑初立时未刻一字,故名“无字碑”。
关于它的由来,历来说法很多: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武则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后人评说自己;一说:此碑乃中宗李显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维她,又不愿意以儿子的身份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
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未解之谜。
宋金以后,开始有人在
“无字碑”上刻字,从此,无字碑成了有字碑。
其中最珍贵的是用女真文字题写,旁有汉字翻译的《郎君行记》,女真文字早已绝迹,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女真族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两通石碑的北边是61尊王宾石像,是武则天为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刻立的。
石像身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背后刻有国名,姓名和官职。
如今,石像头部均被毁,背后的文字也磨灭不清,只有两尊石像背后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今天的伊朗。
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咏诗曰:岿然没字碑犹在,六十王宾立露天。
再往北就是梁山主峰-北峰。
在北峰的半腰处,有一X形交叉小道,这就是乾陵地宫的出入口所在地。
地宫隧道长63.1米,宽3.9米,全部用石条填砌,石条间用铁水浇灌,异常坚固。
据考证,乾陵是目前唯一没有被盗过的唐代帝王陵墓,“地下宝藏无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寻”据考古专家勘测,乾陵地宫中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宝,金银珠玉,锦帛绸缎,典籍字画,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由于诸多原因,乾陵地宫至今尚不能发觉,有朝一日乾陵地宫开启,幽宫里保存千年的稀世珍宝将重现天日,到那时将会出现世界的又一大奇迹。
参观完乾陵,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它的陪葬墓。
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比较著名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等。
永泰公主为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时仅17岁,中宗李显即位后,追封为永泰公主,并与其丈夫武延基合葬于乾陵北原,陪葬乾陵。
懿德太子为中宗长
子,是永泰公主的哥哥。
在章怀太子墓中,出土的唐墓壁画美妙绝伦,比如《观鸟扑蝉图》、《打马球图》、《狩猎出行图》、《迎宾图》等,都是极其珍贵的彩绘壁画。
游客朋友们,乾陵之行快要结束了,留给大家一些时间自由活动,半个小时后我们集合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