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的文化内涵与使命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19
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公民教育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和促进美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很少有强迫和灌输而注重推理和引导,其教育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
我国几十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任存在着许多问题,因而充分认识美国的公民教育, 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可以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关键词:美国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启示正文:“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教育所特有的概念。
美国学校和社会虽然没有明确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美国政府、美国社会到美国学校,都十分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一般把“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其实质等同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通过公民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宗教信仰、历史教育等,使美国人的公民意识不断增强。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对美国公民教育的研究,我们可以和本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比区别,借鉴其精华,去除其糟粕。
第一、美国公民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美国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国家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美国所有的合法公民有权享有的一种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权利,具有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方式的实践性等显著特征。
公民教育是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美国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一个美国采取多元的途径,培养国民具有效忠国家的意识,获得有效参与公民生活必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进而发挥其责任心和荣誉感,成为良好的公民。
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美国各级学校中强化与公民教育相关课程,以及训育活动等;在美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我们很难看见“思想政治教育”的字眼,因为自美国成立以来,从社会到政府再到学校,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注重培养有积极性、有影响力的公民。
然而,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意识形态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上都是一致的,即服务于不同阶级、组织的统治者。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教育,简单来说就是以“公民”这一概念所指示的特殊群体为对象的教育体系。
公民教育的对象是公民,而不是臣民或私民,所以它至少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公民教育应以尊重人的主体独立人格为前提;二是公民教育应结合个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等来进行,三是公民教育应以唤醒人的公民意识、提升人的公民素质为目标。
公民意识是公民在观念、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状态,但正是这些观念、意识的东西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实质,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
历史地看,“公民意识”是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
随着现代法制社会和公民社会的建立,人们才意识到了自身的独立价值和人格尊严,也才有了公民的资格和身份。
当然,从目前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来看,民众的公共道德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主体与权利意识等仍然不强,公民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意识的培养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那么公民社会的建立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公民社会不只是宏观的政治、经济体制达到了公民性的社会,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形成了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社会。
这就正如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现代化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现代化。
同样地,公民社会不只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的公民化,更重要的是人的意识、观念的公民化。
因此,本文试图从公民意识培养这一角度来分析公民教育,并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来讨论公民教育在学校中的实施。
一、公民意识及其内涵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公民在公民社会中所形成的对于自身主体性、权利和义务、社会身份、政治地位等的理性自觉,是“公民对于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包括公民对自身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社会责任和社会基本规范的感知、情绪、信念、观点和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自觉、自律、自我体验,还包括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自我价值、自我人格、自我道德的批判,对实现自身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所采用手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社会群体的情感、依恋和对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心理的倾向”。
法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育方法法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教育方法一、基本内容在法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均有不同侧重,课程名称也不尽相同。
在小学和初中为公民教育,在高中则称“公民、法制与社会教育”。
(一)小学公民教育。
法国的公民教育实际上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己开始,主要是使儿童接受集体的观念。
儿童在进入幼儿学校时,经常是家庭关注的中心。
而在幼儿学校,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儿童应当学会与其他儿童相处,学会理解成人的行为。
儿童要在新的有约束的环境中体会其行动的自由,构建与同伴和成人的新关系。
儿童还会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快乐。
班级生活还有利于发展语言交流的能力。
从小学起正式设置“学习共处”的道德教育课,要求儿童从其同伴那里认识其行为,认识到集体生活的约束是他们自由的保障,惩罚不是成人的裁决而是规则的实施。
他们要学习拒绝暴力、把握冲突、讨论遇到的问题。
但在小学低年级,设置“公民教育”课还为时尚旱,只是在语文课中渗透一些基本概念:适应集体的规则、与同伴和成人对话、倾听他人讲话、合作。
教师也要引导儿童自治和启发创造能力。
“公民教育”课自小学三年级正式设置。
其基本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个性特点和独立性逐渐形成过程中更好地融入班级与学校生活。
公民教育课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提出的具体问题,意识到个人自由、社会生活的约束和价值分享的相互关系。
(一)初中公民教育。
进入初中,公民教育的层次也更进一步,它以人的基本权利为核心目标,着眼于人与公民的培养。
其基本目标为:人与公民权利教育;个人与集体责任教育;判断力教育。
1985年课程大纲规定的公民教育曾围绕地方行政机构、国家行政机构和国际机构展开,而新的课程要求以人与公民的基本概念为主线,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逐步深入。
初中一年级要理解人的权利与义务,二年级和三年级学习平等、团结、自由、安全和公正等构成民主社会的价值观,四年级主要是认识法国公民身份的范畴。
在讲到人的权利与义务时课程大纲将权利与义务分别列出并加以对照,使学生清楚区分两者的不同与关联。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洪堡提出了“自由即无干涉”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强调公民的自治能力的培养和公民生活的自我赋形。
洪堡的公民教育观是基于其自由主义公民观之上的,并以性善论为其公民教育理论的伦理基础,以自由人的培养为根本目标,以整体论个人主义的教育理想为旨归。
洪堡自由主义公民教育之道在于通过教育启蒙达至个人的自由与完善进而促进国家的改进。
这样一种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公民教育路径对于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具有方法论上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洪堡;公民教育;教育观;自由主义威廉・冯・洪堡(1767―1835)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最早对德国古典教育进行全面改革,他领导和创建的柏林大学开启了德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新的路向,被誉为“德国现代大学之父”,其独具色彩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广为称道。
国内对于洪堡的教育思想也多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大学教育改革与思想方面的探讨,如对他的大学思想的探究[1],洪堡大学改革及其影响[2]。
有关洪堡大学教育观的论述散见于各种专著论文中,数不胜数。
此外,对于洪堡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探讨也是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如洪堡自由教育思想综述[3],洪堡关于大学与国家关系以及国家与教育的关系[4][5]。
洪堡关于大学与国家、国家与教育关系的教育思想其实是他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展开,或者说,是洪堡自由主义哲学观在教育领域中的致用。
不过,对于洪堡自由主义教育思想的探究大多停留于一般理论层面,并往往倾向于推崇洪堡的“完人”教育思想,但对于洪堡所言的“人的境遇”、“人是谁”的问题则缺乏进一步的思考。
对于洪堡的公民教育思想,国内尚未有专门性的深入分析。
事实上,洪堡对于公民与国民、臣民及公民生活的独到分析,丰富了我们对于教育在个体生活和国家利益之间进行博弈的重大作用的认识,尤其是他的基于自由主义哲学观的公民教育之道,对于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事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一、洪堡的自由主义公民观公民及公民教育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公民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
根据公民教育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把公民教育理解为三个方面:“有关公民的教育”:强调对国家历史、政体结构和政治生活过程的理;“通过公民的教育”:通过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活动来获得公民教育;“为了公民的教育”:在知识与理解、技能与态度、价值与性向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未来的成人生活中能够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
释义公民教育(citizen education)是每个出生在这个国度里的人都有权接受的教育,如在未成年前须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此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发展(公民)教育"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对于发展(公民)教育最早的清晰的概念是联合国1975年给出的定义,即:"发展(公民)教育"关注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中国公民教育中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此项教育。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
1922 年该会拟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始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
1924 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
1926 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有财产,注意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议定每年5 月3 日至5 月9 日为公民教育运动周。
至此,公民教育思潮盛极一时。
列举对比几个国家公民教育的不同和特点公民教育受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差异的影响,其目标、内容以及教育模式各不相同。
在称谓、组织方式和内容及课时分配等方面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