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0 KB
- 文档页数:17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计算题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计算题1.为测定某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g此样品,分五次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假设锌的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每次加入的稀硫酸质量及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1010101010剩余固体质量/g8.4 6.8 5.2 3.6 3.6请认真分析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样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的是上表中第________次操作;(2)计算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3)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4(2)锌的质量分数(3)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数据处理的探究和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金属活动性,锌在活动性顺序中处于H之前,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锌的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且不溶于水。
由记录数据表可知:第五次加入10g稀硫酸时,剩余固体质量不变仍为3.6g,说明混合物中的锌在第四次加酸后就已完全反应,剩余固体为不与硫酸反应的杂质。
另据上表可见,前三次中每加入10g的稀硫酸,都消耗1.6g的锌,二者结合分析故知第四次恰好完全反应。
(2)则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m=(3)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硫酸的质量为x65 98(10﹣3.6) X65/98=(10﹣3.6)/xX=9.6g∴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24℅2.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工业上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含有一定量的氯化钠杂质。
现称取只含氯化钠杂质的纯碱样品11g,全部溶解在50g水中,当加入稀盐酸64.4g时,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21g。
试求:(1)该纯碱样品的纯度_________________。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
初三化学1—6章期末总复习讲解及训练习题例题解析: 1.某种物质经鉴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 该物质一定是稀有气体 B . 该物质肯定是纯净物C . 该物质肯定是单质D . 该物质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解析:由于一种元素可能形成几种单质,如碳元素可以形成金刚石、石墨、C 60等单质。
而物质又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当一种元素只构成一种单质时,该物质为纯净物;当一种元素构成的几种单质混合在一起时,则为混合物。
故D 正确而B 、C 不一定正确。
而单质不一定是稀有气体,还可能有其它的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故A 也不全面。
因此,若某物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该物质可能为单质,也可能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答案:D 。
2.某元素R 与Mg 元素形成化合物MgR ,则R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能是 ( B )解析:本题是一道较为综合的题目,它涉及化学式、化合价、原子结构及示意图等多个知识点。
解题思路为: 化学式(MgR )−−→−决定R 的化合价−−−−−−→−综合原子结构特点R 的原子结构由MgR 知R 为-2价,R 的原子结构特征为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两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的阴离子。
答案:B 。
3.有一包混合物,其中可能含有适量炭粉、碳酸钙、氧化铜、氧化铁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① 取样品,加热至高温,产生一种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把足量的盐酸滴入冷却后的残渣中,残渣全部溶解,并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问: (1) 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有 ;(2) 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实验过程中肯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 混合物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为证明它是否存在。
你认为可采取的方法是 ,该方法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解析:对于这类问题,抓住特征反应就找到了突破口。
由①知,产生的气体是CO 2。
而能产生CO 2的反应有三种:碳酸钙分解、炭粉与氧化铁反应、炭粉与氧化铜反应。
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综合题1.某化学小组为测定一瓶失去标签的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定。
实验设计:甲组:取纯净碳酸钙粉末5g于烧杯中,加入20g该盐酸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剩余固体3g。
乙组:取纯净碳酸钙粉末5g于锥形瓶中,将20g该盐酸溶液加入分液漏斗,测定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0.4L(20℃、标准大气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计算盐酸浓度。
(数据处理):(1)你认为哪一种实验方法不准确,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你认为实验合理的一组数据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乙组数据不准确,原因:测量的水的体积小于生成气体的体积; B、C之间的导管内实验前无水,实验后有水;内外气压相同时,二氧化碳无法将相应体积的水压入量筒;二氧化碳可能溶解在A中反应后的溶液中 7.3%【解析】(1)乙组数据不准确,原因:测量的水的体积小于生成气体的体积;B、C之间的导管内实验前无水,实验后有水;内外气压相同时,二氧化碳无法将相应体积的水压入量筒;少量二氧化碳可能溶解在A中反应后的溶液中。
(2)根据甲数据计算,设参加反应的HCl质量为x,消耗碳酸钙质量为5g−3g=2g。
32222HCl+CaCO==CaCl+H O+CO↑73 100x 2g731002x g=x=1.46g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6100%7.3% 20gg⨯=。
2.镍粉常用于各种高光泽装饰漆和塑料生产,也常用作催化剂。
I.(镍粉制备):工业用电解镍新液(主要含NiSO4、NiCl2)制备碱式碳酸镍晶体 xNiCO3•yNi(OH)2•zH2O,并利用其制备镍粉的流程如下:(1)反应器中一个重要反应为:3NiSO4+3Na2CO3+2H2O=NiCO3•2Ni(OH)2↓+3Na2SO4+2X,X的化学式为____。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化学增氧剂,其反应原理是2CaO2 + 2H2O = 2Ca(OH)2 + O2↑请回答:2.88g过氧化钙放入足量水中,完全反应后,生成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答案】0.64g【解析】【分析】【详解】设2.88gCaO2完全反应生成O2的质量为 x()2CaO2H O =2Ca OH O++↑2222144322.88g x144 2.88g=32xx=0.64g答:完全反应可生成0.64g氧气。
2.利用沉淀法可测定某粗盐样品的纯度(假定粗盐中的杂质全部是MgCl2)。
每次取100 g样品配制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得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下表所示:(1)求粗盐的纯度________。
(2)当样品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求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_。
(写出解题过程)【答案】90.5% 102.2 g【解析】【分析】【详解】解:根据题意设样品中MgCl2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NaCl的质量为y。
22MgCl 2NaOH=2NaCl +Mg(OH)9511758x y 5.8g↓+ 95x =585.8g x=9.5g117y =58 5.8g y=11.7gx =9.5 g ,y =11.7 g(1)该粗盐纯度为:100g-9.5g 100%=90.5%100g⨯ (2)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 -9.5 g +11.7 g =102.2 g 答:(1)样品中粗盐的纯度为90.5%;(2)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2.2 g 。
3.(1)工业上若冶炼出含铁98%的生铁1000t ,至少用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t 。
(2)取一定量该生铁样品,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氢气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称取5.8g某生铁样品放入94.6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气体全部逸出,所得剩余物质的质量为100.2g(生铁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发生反应)。
试计算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是多少_____。
【答案】5.6g【解析】【分析】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氢气的质量为:5.8g+94.6g-100.2g=0.2g设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是x,2442Fe+H SO=FeSO+H562x0.2g56x=20.2gx=5.6g答:该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是5.6g。
2.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和提供的数据(步骤②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稀盐酸中溶质质量。
【答案】7.3g【解析】【分析】【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可得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12g+100g+100g-207.6g=4.4g设稀盐酸中溶质质量为x3222CaCO 2HCl =CaCl CO H O7344x4.4g 73x =,x=7.3g 44 4.4g++↑+ 答:稀盐酸中溶质质量7.3g 【点睛】根据质量守恒,求出二氧化碳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求稀盐酸中溶质质量3.波尔多液是一种运用广泛的农药,由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而成。
某工厂用以下反应:2Cu+O 2+2H 2SO 4=2CuSO 4+2H 2O 来生产硫酸铜,若要制得 40kg 硫酸铜。
试计算: (1)硫酸铜中铜元素质量分数是_____。
(2)若恰好消耗稀硫酸的质量是 200kg ,则该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答案】40% 12.25%【解析】【分析】【详解】(1)CuSO 4中Cu 元素质量分数=6464100%=100%=40%6432416160⨯⨯++⨯。
(2)设消耗的硫酸的质量为x 。
22442H SO 2CuSO 2Cu O 2=2982160x 40kg2H O+++⨯⨯ x 29840kg 2160⨯=⨯ x=24.5kg则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24.5kg 100%=12.25%200kg⨯。
【化学】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1)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选项A B C D实验设计实验目的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探究质量守恒定律验证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证明石墨具有导电性A.A B.B C.C D.D【答案】B【解析】A、该实验的原理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倒流入集气瓶中的体积则为氧气的体积,正确;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以上到空气中导致天平不平衡,故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错误;C、将水倒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振荡,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正确;D、灯泡发光,说明石墨具有导电性,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CO2与CO的比较,错误的是()A.构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二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CO难溶于水C.用途: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O可用作气体燃料D.危害:CO2无毒,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答案】A【解析】A. 构成:两种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只是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错误;B. 性质:CO 2能溶于水,CO 难溶于水,正确;C. 用途:CO 2可用作气体肥料,CO 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D. 危害:CO 2无毒,CO 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正确。
故选A 。
3.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干冰可作制冷剂,广泛用于食品冷藏保鲜 B .N 2、NO 、NO 2等含氮物质均为空气污染物 C .明矾溶于水的胶状物可吸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 D .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有利于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A 、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故可作制冷剂,正确;B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C 、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可吸附一些微小的难溶与水的杂质,达到净水的目的,正确;4.下列关于CO 和CO 2说法正确的是 A .CO 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 B .CO 可以作燃料 C .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 2和CO D .CO 能用于人工降雨【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 .是CO 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 .CO 具有可燃性;C . CO 2和CO 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 .经过压缩的固体CO 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综合题1.工业废料石膏(CaSO4•2H2O)可以“变废为宝”,用于生产氧化钙、硫酸钾、电石(化学名称为碳化钙)等。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如下系列研究。
一、高纯CaO的制备(资料一)Ⅰ.石膏(CaSO4•2H2O)与碳粉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几种气态非金属氧化物。
Ⅱ.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同学用如图1装置制备CaO并验证石膏与焦炭高温反应的其他产物。
实验过程中发现: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中产生__现象证明有SO2生成;装置__中无明显变化和装置F中__现象证明有CO2生成。
写出石膏与碳粉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
二、硫酸钾和电石的制备乙同学模拟生产化肥硫酸钾和电石的流程如图2:(资料二)CaO与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化钙(化学式为CaC x)和CO。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证明固体M中不含CaCO3的方法是____(写出实验的方法、现象)。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2KCl═K2SO4↓+2NH4Cl,该反应能析出K2SO4晶体的原因是__。
三、假设上述流程中制得的碳化钙(化学式为CaC x)固体中只含杂质CaO,乙小组同学为测定CaC x中x的值进行如下实验。
(资料三)CaC x在空气中灼烧生成CaO和CO2。
步骤一:称取3.76g样品于图3所示石英管中(测定装置图如图3,夹持及加热装置省略),反应前缓缓通入空气,高温灼烧石英管中的样品至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测得丙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增重了4.4g。
(玻璃纤维可防止固体粉末进入导管)步骤二:将石英管内剩余固体全部转移到水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经搅拌、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得到碳酸钙固体6克。
试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的作用是__。
反应完全后继续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
(2)根据步骤一、二计算该样品中钙、碳、氧的质量比为___,计算确定CaC x的化学式(请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_______。
化学做题技巧初三
初三学生中考化学答题技巧
一、要检查试题是否全部答完,有无漏答或没有答全的题目;
二、要检查选择题;
三、要检查解题步骤是否完整、是否规范;
四、要检查根据实际情况答案是否合理。
如果遇到检查出与答题是错误的题目,千万不能随意修正,必须再利用另外一些方法验证确实无误,才能修改,否则改错了后悔莫及!
化学学科中,选择题也是考试的一个占比较高的部分,但是也是不值得占用很多时间的部分,很多学生在考试中,会花很多的时间来做选择题,其实性价比、效率不是很高的。
初三化学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一除杂题一. 本周教学内容酸、碱、盐、氧化物综合题型(一)——除杂题二. 教学目的1. 了解除杂题的一般思路、常见题型、除杂原则和操作步骤。
2. 熟练运用酸、碱、盐等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除杂、分离类题目。
3. 理解离子共存的原理,会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已知离子能否共存。
三. 教学重、难点除杂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 知识要点1.“除杂”题的方法和原则。
“除杂”即“提纯”,方法很多,常用的有(1)过滤法:即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例如除去粗盐中混有少量的泥沙。
可将粗盐溶解于水,充分搅拌,然后过滤,再把滤液蒸发至干,即可得到不含泥沙的食盐。
(2)结晶法:当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差很大时,可利用结晶的方法将杂质除掉。
例如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以上两种方法是借助物理性质的差异(溶解性不同或溶解度大小不同)来除杂,此外,还可以通过杂质与被提纯物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来除杂,包括:(3)溶解法:将杂质用化学方法溶解。
例如用化学方法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可往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得不含铁的铜粉。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4)沉淀法: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形成沉淀,滤去沉淀,即可除掉杂质。
例如,要除掉NaOH溶液中少量的Na2CO3,可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滤去CaCO3沉淀,即可达到除去Na2CO3的目的。
Na2CO3+Ca(OH)2=CaCO3↓+2NaOH(5)化气法:加入某种试剂,跟杂质反应,化为气体逸出,即可除掉杂质。
例如,用盐酸除去NaCl中的Na2CO3。
Na2CO3+2HCl=2NaCl+H2O+CO2↑(6)加热法:通过加热,使杂质分解,从而除掉杂质。
例如,要除掉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就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2 NaHCO3∆====Na2CO3+H2O+CO2↑(7)吸收法:用某种物质做吸收剂,把杂质吸收。
【化学】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1)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质量相对于原子核来说很小,因此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该选项说法正确;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该选项说法正确;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而原子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睛】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质量大,每个质子或中子是每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
2.科学家用钙原子轰击铕原子,合成117号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钙和铕都属于金属元素B.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gC.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17D.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答案】B【解析】【详解】A、根据钙和铕元素的汉语名称的偏旁为金字旁可知,都属于金属元素,正确;B、由上图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4,单位不是克,错误;C、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17,正确;D、由上图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7,正确。
故选B。
【点睛】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
3.如图所示的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2B.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C.氧属于非金属元素D.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答案】B【解析】A、由原子结构中质子数=电子数可知,8=x+6,x=2,正确;B、由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最外层电子数为6>4,故氧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错误;C、由汉字氧带“气字头”,不带“金字旁”可知,氧属于非金属元素,正确;D、由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00,正确。
(化学)初三化学化学综合题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综合题1.(1)某兴趣小组准备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来测定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装置如下:①小明同学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他应该选择的最简易...的装置及其连接顺序是:A→______→ D。
②小明若用图2装置收集氢气,应选择集气装置____(填“A”或“B”),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收集气体的时机是_________。
a.导管口还没有气泡产生时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出气泡时c.导管口冒出气泡很多时③小张同学用如图3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Ⅰ.下列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_________。
A连接仪器后,向水准管中注水,直至左右两边管内形成稳定高度差。
B向水准管内注水,连接好左侧装置,抬高水准管,左右两边液面始终相平。
Ⅱ.反应完毕后,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Ⅲ.若实验中测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下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装置漏气b.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c.未待冷却就读取量气管读数(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小明在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却出现了异常现象。
(进行实验)取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盛有20毫升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发现金属钠浮在液面上不停打转,产生大量气体,烧杯发烫,溶液中出现了蓝色絮状沉淀,一会儿部分沉淀渐渐变黑,将反应后烧杯中的混合物进行过滤,得滤渣和无色滤液。
(提出问题)①生成的气体是什么?②滤渣的成分是什么?③无色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查阅资料)①钠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同时放出气体。
②氢氧化铜受热至60~80℃变暗,温度再高分解为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化合价不变)和水。
(实验探究一)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小明将上述实验药品放入锥形瓶中,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把气体通入肥皂水中,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二)探究滤渣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滤渣中含有Cu(OH)2和_____________,还可能含有Cu。
(实验验证)(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明同学得出结论:钠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先与水反应,生成物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请写出上述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三)探究无色滤液的溶质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① Na2SO4,猜想②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反思交流)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
【答案】C B a A 反应放热、气体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 c H2 CuO 固体全部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2Na + 2H2O = 2NaOH + H2↑ CuSO4+2NaOH = Cu(OH)2↓+Na2SO4Na2SO4和NaOH 无色酚酞试液 Cu(OH)2CuO + H2O【解析】【详解】①最简易的装置及其连接顺序是:A→C→ D。
用C收集氢气,同时通过读取压入D中水的体积,测定收集到氢气的体积,因为进入C的气体体积等于进入D的水的体积;②收集氢气,应选择集气装置B,A中导管太长,不易于操作;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收集气体的时机是导管口连续均匀冒出气泡时,太早,收集的气体不纯,太晚,会导致收集的气体偏少;③Ⅰ. A.连接仪器后,向水准管中注水,直至左右两边管内形成稳定高度差。
说明装置不漏气,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形成液面差;B.向水准管内注水,连接好左侧装置,抬高水准管,左右两边液面始终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始终都等于大气压,说明装置内始终和大气相同,即漏气;Ⅱ.气体体积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放热,气体在冷却过程中随压强变小,体积逐渐减小,Ⅲ.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来测定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利用氢气计算硫酸,若实验中测得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应该是测定的氢气比实际偏多, a.装置漏气导致气体体积偏少; b.读取数据时水准管的水面高于量气管的水面,导致气体压强增大,气体被压缩,体积应变小; c.未待冷却就读取量气管读数,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导致测定结果偏大;故选C;(2)【实验探究一】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飘起的肥皂泡,有爆鸣声。
说明生成的气体是氢气;【猜想假设】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滤渣中含有Cu(OH)2和氧化铜,还可能含有Cu;【实验验证】铜不能与常见的酸溶液反应,取少量滤渣,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没有固体剩余,说明滤渣中没有Cu;【实验结论】钠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先与水反应,生成物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
上述发生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 + 2H2O = 2NaOH +H2↑ ,CuSO4+2NaOH = Cu(OH)2↓+Na2SO4;【猜想假设】溶液为无色,说明硫酸铜完全反应,猜想①刚好完全反应时溶质为 Na2SO4,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氢氧化钠;取少量无色滤液,向其中加入酚酞试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无氢氧化钠,猜想①成立;【反思交流】钠加入硫酸铜溶液中出现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是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方程式为:Cu(OH)2CuO + H2O。
2.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1)用铜制电线主要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性。
(2)人们常用“铜墙铁壁”来形容物体的坚固。
但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各种反应,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制品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发生了化学反应。
防止铁制栏杆锈蚀的一种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根据下图所示回答:滤渣中一定有的金属是 ____ ,滤渣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某稀硫酸分为等体积的两份,放入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铁两种金属,反应后金属都没有剩余,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A .甲是铁,乙是锌B .铁消耗硫酸的质量比锌大C .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小于铁的质量D .充分反应后,稀硫酸一定都有剩余【答案】导电 3Fe+2O 2Fe 3O 4 水和氧气 刷漆 Fe 和 Cu Fe+H 2SO 4=FeSO 4+H 2↑AB【解析】(1)用铜制电线主要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性;(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 2−−−−→点燃 Fe 3O 4;(3)铁制品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了化学反应.防锈的方法有隔绝氧气、保持金属表面洁净干燥、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防止铁制栏杆锈蚀的一种方法是刷漆。
(4) 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所以铁能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滤液为硫酸亚铁溶液,由滤渣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说明滤渣中有铜和和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 2SO 4=FeSO 4+H 2↑ ;(5)把某稀硫酸分为等体积的两份,放入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锌、铁两种金属,锌的活动性比铁的强,所以锌先完全反应;锌和氢气的质量比为65:2,铁和氢气的质量比为56:2,所以等质量的锌比铁生成氢气少。
金属和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所以生成氢气越多,参与反应的酸越多。
A .甲是铁,乙是锌,正确;B .铁生成的氢气多,所以铁消耗硫酸的质量比锌大;C .加入等质量的锌、铁两种金属,反应后金属都没有剩余,所以反应的锌和铁的质量相同;D .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知充分反应后,加锌的烧杯中稀硫酸一定都有剩余。
3.Ⅰ.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可选用装置组合为___________(选填序号);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可选用发生装置C或B,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此装置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室常用甲酸(HCOOH)溶液滴加到浓硫酸中制CO气体,可选用的制取装置是______(选填序号)。
该反应中浓硫酸既是催化剂又是脱水剂,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Ⅱ.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
该同学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查阅资料)(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蓝色固体(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 x(OH)y Cl 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 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
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想)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 x(OH)y Cl z晶体;③_______。
猜想①的理由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验证)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
则猜想________不正确。
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_____(选填“甲”或“乙”)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实验数据)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③浓硫酸装置中数据如表。
加热前100℃400℃250.00g251.80g253.60g(得出结论)猜想③成立,且碱式氯化铜中X∶Y:Z = _________。
(拓展延伸)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_______________改进(选填序号)。
a.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b.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c.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答案】分液漏斗AE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随开随用,随关随停)2H2O22H2O+O2↑BD HCOOH H2O+CO↑Cu x(OH)y Cl z与Cu(OH)2的混合物CuCl2+2NaOH=Cu(OH)2 ↓+2 Na Cl②甲X︰Y:Z= 2︰3:1a b(少写、多写、错写不给分)【解析】Ⅰ.(1)仪器①是分液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要收集干燥的氧气,需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可选用的装置组合为AE;C装置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控制活塞的开关,来控制装置中的压强,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与接触,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适合于装置C或B制氧气的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3)用甲酸溶液滴加到浓硫酸中制CO气体,通过分液漏斗可以向锥形瓶中滴加浓硫酸,因此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由于一氧化碳有毒不用排空气法,所以用D装置收集,甲酸(HCOOH)溶液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水和CO气体,化学方程式为:HCOOHH2O+CO↑;Ⅱ. 【猜测】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 x(OH)y Cl z晶体;③Cu(OH)2、Cu x(OH)y Cl z;猜想①的理由是: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Cl2+2NaOH=Cu(OH)2↓+2NaCl;【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说明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铜,则猜想②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甲装置,先通过浓硫酸时,通过质量变化可以检验是否生成水,后通过硝酸银时,然后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氯化氢气体;【延伸】(1)解:氢氧化铜受热分解得到的氧化铜质量为wCu(OH)2CuO+ H2O80 18w 251.80g-250.00gw=8.00g则碱式氯化铜分解所得氧化铜质量为24.00g-8.00g=16.00g,所以铜元素的质量为16.00g××100%=12.80g设与硝酸银反应的氯化氢质量为nHCl+AgNO3=AgCl↓+HNO336.5 143.5n 14.35gn=3.65g,所以碱式氯化铜中氯元素的质量为3.65g× ×100%=3.55g则碱式氯化铜分解所得水的质量为253.60g-251.80g=1.80g,所以碱式氯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80g× ×100%+(16.00g-12.80g)=4.80g所以碱式氯化铜中X∶Y:Z = =2︰3:1;(2)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实验中可以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这样可以保证氢氧化钠足量;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样可以保证氢氧化钠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