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的公安行政强制措施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34.35 KB
- 文档页数:4
完善中国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若干思考作者:胡建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8期摘要:警察行政强制措施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实现警察行政目的的重要手段。
中国立法对于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规定太过原则性,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侵害相对人的权利。
完善中国警察行政强制措施可以通过规范立法主体、完善紧急行政强制措施的使用、引入“期待当事人自我履行”原则和“比例”原则,同时建立可操作性的救济体系。
关键词:警察;行政强制措施;即时强制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219-02一、警察行政强措施的特征警察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警察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促使警察行政目的的实现,在必要情况下依法对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团体的人身、财产或者行为实施的行政强制,是行政强制权在警察行政执法领域的具体化。
其特点如下:1.主体的特定性。
警察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应为警察和警察机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的规定,中国的警察不仅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教部门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的司法警察,同时还有武装警察。
其中,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是警察群体中人数最多组织、最为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中国警察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警察群体。
为了便于研究,该论文仅基于公安机关的警察进行论述。
2.拥有内容众多的即时强制权。
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重责,必然会面临一些突发事件和紧急事态的处置,为了排除险情或防止证据灭失,无法遵循“先告诫再强制”的普通行政程序的要求做出决定,必须具备灵活机动的强制手段。
例如,对醉酒或精神病人实行约束;暂扣交通事故车辆和当事人的证照;对道路交通进行管制;对娱乐场所进行的突击性临检等。
3.较大自由裁量空间。
相对一般公务人员,警察的行政强制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事实上,警察执法的特殊性使得警察行政强制在个案中的行使常常游离于上级监督和公众的视野之外,很难对警察权进行有效控制,现有法律制度和立法技术对警察行政强制的规范和制约也不足。
浅谈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使法院干警免受侵害,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虞城县法院近日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8名司法警察,以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力保障干警的人身安全和法院司法活动的顺利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之争日益增多,各种各样的矛盾也显现出来,审判机关成为了解决矛盾纠纷的中流砥柱。
案件的增多,涉及诉讼的突发事件也随之增多,近日湖南、广西相继发生了法官伤亡事件,严重影响了审判工作的正常进行,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司法警察自然成为处置突发性事件的主力军,担负起了艰巨的安保职责。
现结合法院工作实际,本人就司法警察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浅谈几点,以供商榷。
一、法院审判工作中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法院审判工作突发事件是指在审判活动中,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规模较大且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生命和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其类型主要有:1、哄闹、冲击法庭。
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刑事、行政、民事审判活动中,主要表现为闹事者利用旁听,参加审判活动等机会在法庭上进行哄闹、谩骂或围攻、殴打法官、公诉人、证人及对方当事人。
扰乱正常庭审秩序,妨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
2、暴力抗法。
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判决、裁定的执行活动中。
主要表现为被执行人或其亲属为逃避执行,采取暴力手段围攻、冲击执行现场,殴打执行人员,撕毁执行卷宗、材料。
毁坏执行车辆和器材,抢夺警械用具或自伤、自残等妨碍执行活动正常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3、劫夺被告人或暴力脱逃。
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司法警察押解被告人或罪犯途中,主要表现为聚众堵截押解专用车辆,以暴力手段伤害司法警察,进行劫夺和暴力脱逃,使其逃避审判。
4、集体、个人缠访。
主要表现为多人聚集,拉横幅,喊口号,个人采取静坐、喊冤等手段扰乱法院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意在引起不知实情人们的围观,以此达到引起社会关注。
如处理不当会再次上访滋事或发生冲击法院或其他机关的事件。
二、法院审判工作突发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强制措施适用问题分析摘要:不同于常态下的疫情防控措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强制措施,尤其是行政强制措施的启动更为迅速,措施也更为有力,同样,其行为结果也必然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益造成更大影响,因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强制措施适用理应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规范和监督。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行政强制措施;适用问题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述在社会运行过程中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会导致社会运行失效,进而可能会对公共安全与社会秩序造成危机与影响,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为造成或可能会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是公共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可知,其不仅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的特点,还具有紧急性、严重性的特点,紧急性是指在时间方面较为紧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其所造成的危险十分紧迫,构成突发危机严重性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对社会民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在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还会大范围增长,对正常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强制措施适用存在的问题2.1法律约束力度不足由于法律位阶较低导致立法缺乏权威性与严肃性,最终的约束力度不足。
法律效果指向的具体对象范围不够广泛,在规定的方式方法与行为类型及法律责任等方面缺乏一致性,容易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出现无权或权力滥用的现象,使得应急管理操作在具体实践执行过程中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效力。
行政主体为了确保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或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民众人生健康,要采取具有紧急性、及时性的强制措施,如强制隔离、强制医疗等。
但当前应急管理省级立法体系对行政主体的执行细节并未作出细致完善的规定,法律约束力必要的程序有待进一步完善,为确保行政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强制行为,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社会中的管理效率受到影响,需要提高法律约束力。
2.2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过程不规范在执法层面上,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行政执法主体不统一,甚至有些实施主体不具备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资格。
《行政强制法》(覆盖面宽,重点突出,与行政执法实务联系密切,体现知识更新要求,直观,新知识法规制度在试题中有所反映。
)案例分析题:一、王某参加其同事婚礼,席间喝醉酒并拒绝其同事送其回家。
王某在回家途中,对过往的行人寻衅滋事并对往来车辆扔石块。
正在执勤的巡警发现王某的行为后强行将其带至公安机关予以管束,直到第二天凌晨王某酒醒后才放其回家。
1.执勤巡警的行为为()A行政拘留B行政强制C行政强制措施D行政强制执行答案:BC。
《行政强制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强制法》第九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二)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三)扣押财物;(四)冻结存款、汇款;(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2. 关于执勤巡警强行将王某带至公安机关管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类行为的设定主体为法律,实施主体为法律规定的行政机关B该类行为的设定主体为法律,实施主体为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C执勤巡警应听取王某的陈述和申辩D执勤巡警应当在对王某实施管束后24小时内通知王某家属答案:BC。
《行政强制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
《行政强制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
行政强制措施权不得委托。
”《行政强制法》第十八条第六款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行政强制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依照法律规定实施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除应当履行本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程序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当场告知或者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后立即通知当事人家属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机关、地点和期限;”二、经当地群众举报,某乡人民政府对李某与杨某作出非婚生育行政征收决定:征收夫妻超生费3000元,收取计划外怀孕费500元。
但李某、杨某拒绝执行上述决定,乡政府申请当地派出法庭强制执行,但因法院案件较多,无暇顾及,乡政府遂自己组织乡联防队员和干部,对李某、杨某进行强制执行。
111区域治理RULE OF LAW作者简介:雷 悦,生于2001年,河南科技大学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强制措施法律对策分析河南科技大学 雷悦,朱玉莹,吴舒畅,郑欣茹,陈文婧摘要: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限制人身自由”的卫生强制措施成为一直以来被各国普遍适用的强有力武器。
然而,在实践中,各级责任主体在利用该武器时往往把握不好力度,存在诸多状况。
为了避免卫生强制措施沦为行政机关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工具,我们将以重大传染病的防控作为研究对象,从立法和执法两个层面分析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强制措施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对策,以期对执法和立法之完善有所助益。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卫生强制措施;对策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111-0003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强制措施的法律依据及概念(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强制措施的相关法律依据1.医学处置措施(1)隔离治疗: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取的有关传染病隔离治疗的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应当予以隔离治疗。
(2)强制医学观察及其他措施: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第四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的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可以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预防措施。
2.强制控制措施(1)控制人群聚集: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五款,《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九条第四款的规定,传染病暴发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限制人群聚集性活动。
(2)控制被污染食物源、公共饮用水源: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第四款、第五十五条,《应急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九条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部门有权控制被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等。
行政应急权研究行政应急权是指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状况时采取的特殊措施和权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的发生频率逐渐增高,行政应急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行政应急权的研究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行政应急权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行政应急权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行政应急权的法律基础、行使原则、监督机制等方面。
然而,现有研究多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可能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
当前,行政应急权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应急权的法律基础和行使原则。
学者们对行政应急权的法律依据、行使原则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行政应急权的法律地位和行使要求。
二是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
对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重要手段,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建议。
三是行政应急权的实际应用。
学者们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行政应急权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中的作用和应用情况。
未来,行政应急权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行政应急权的法律地位和行使原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行政应急权的正确行使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应权力运行。
学者们应进一步探讨行政应急权在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状况中的作用机制,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等方面,以更好地保障公共安全和公正处理事情。
最后,强化监督机制。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行政应急权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并防止滥用。
为直观展示行政应急权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我们选取了近年来备受的疫情防控措施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应急措施,如临时封锁疫情严重地区、实施交通管制、全民核酸检测等。
这些措施在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同时,也对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政府在行使行政应急权时,需要充分权衡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合理、公正、透明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人民法院司法警务保障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作者:国家法官学院西安司法警察分院李征发布时间:2009-03-07 11:31:46--------------------------------------------------------------------------------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一个独立警种,又是人民法院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准军事化的武装力量,也是人民法院实施国家强制力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执行者,同时是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的重要保障力量。
主要担负着警卫法庭、维护审判秩序;值庭时负责传唤带证人、鉴定人、传递证据材料;送达法律文书;执行传唤、拘传、拘留;提解、押送、看管被告人或者罪犯;参与对判决、裁定的财产查封、扣押、冻结或没收活动;执行死刑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司法警务职责。
司法警察在执行上述各项警务保障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发生,可能对人民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造成极为不利影响,严重损害司法权威,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参与处置这类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务保障的重要职责。
一、明确认识人民法院突发事件的概念和特点(一)突发事件与突发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词义通常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第二是事件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
第三是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失危害。
以往人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主要是限于上述词义概念的范围。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已将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2005年国务院公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突发公共事件的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浅谈群体性事件与公安如何处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上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国内产生的影响,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并以与以往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与转型期的发展相一致,我国已经进入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发期,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成为现阶段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群体性突发事件本身具有公共性的特点,需要调动大量的公共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加以解决。
同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产生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处理,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
因此,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使社会迅速摆脱由于矛盾、冲突的积累而导致的严重威胁,减少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新的、严峻的考验。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爆发,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做到出事要出面、出面缓出头、出头慎出手、出手不出丑。
一、出事要出面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必然是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执法主体,必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到警情报告时,必须“出事要出面”,做到“五个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主管治安的负责人和少量警力着便衣进入现场,掌握情报信息,了解事态的发展状态,及时反馈信息,必要时,局长迅速到达现场,实地了解情况。
第一时间控制局势。
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类型”合理调动警力。
群体性治安事件调治安警、社区警;群体性刑事事件调刑警、技术警;群体性非正常死亡事件调刑警、技术警或交警、巡警等,迅速控制现场,展开调查,不让局势扩大蔓延。
第一时间向党委、政府报告。
各级党委、政府是维稳第一责任人,很多群体性突发事件都因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民生权益受到侵害、非正常死亡处置不力等问题产生,矛头不是直接对准公安机关,问题解决也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