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国际私法会议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民事主体第三章婚姻家庭第四章继承第五章物权第六章债权第七章知识产权第八章附则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了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合理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
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三条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第五条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六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第七条诉讼时效,适用相关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的法律。
第八条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九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
第十条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
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
不能查明外国法律或者该国法律没有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二章民事主体第十一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十二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经常居所地法律。
自然人从事民事活动,依照经常居所地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依照行为地法律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但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的除外。
第十三条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适用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第十四条法人及其分支机构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组织机构、股东权利义务等事项,适用登记地法律。
法人的主营业地与登记地不一致的,可以适用主营业地法律。
法人的经常居所地,为其主营业地。
第一章国际私法的概念第一节国际私法的对象与方法一、国际私法的对象部门法的对象即部门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一个部门法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就是因为有对特定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需要。
一般认为,国际私法的对象就是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所谓涉外民事法律关系(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involving foreign elements),就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
从法律关系的构成因素看,其涉外性的具体表现如下:1.主体可能具有涉外因素。
即,如果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成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因为主体具有涉外因素时,则该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中,必须至少有一方为外国自然人或法人(有时也可能是外国国家、国际组织或无国籍人)。
如一中国男子与一日本女子在中国境内登记结婚;一美国公司与一中国公司在中国境内成立合资企业;某一中国公民拥有某一外国政府发行的债券。
所有这类因主体具有涉外因素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均可称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2.客体可能具有涉外因素。
即,如果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成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因为客体具有涉外因素时,则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必须是位于外国的物或者是需要在外国履行的行为。
如某一中国公民继承其父遗留在英国的遗产;中国某建筑公司承建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火力发电站。
所有这类因客体具有涉外因素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3.内容具有涉外因素。
即,如果某一民事法律关系所以成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因为其内容具有涉外因素时,则该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亦即权利义务据以产生的法律原因或事实必须发生在国外。
如引起继承产生的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发生在外国;导致损害赔偿责任产生的侵权行为发生在外国,等等。
所有这类因内容具有涉外因素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也应称为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此外,对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认识,还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对这里所说的“外国”(foreign)应当作广义的理解。
一般我们所说的外国是指外国国家,据此,我们一般将涉外民事法律关系也称为国际民事法律关系(international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或跨国民事法律关系(transitional civil legal relationship)。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一个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私法领域的重要组织。
本文将介绍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背景、目标和重要成果。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成立于1893年,总部设在荷兰海牙。
它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协商和立法,推动国家之间私法关系的协调和统一。
该组织通过编制和推动制定国际公约,来解决跨国民事和商事纠纷。
会议的成员包括各国政府代表和专家学者。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工作领域涵盖了婚姻、离婚、破产、承认和执行判决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成果之一是《国际婚姻法公约》,该公约于1978年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婚姻法的协调和统一。
根据该公约,各国应当自动承认其他国家的婚姻和离婚判决,从而避免了婚姻跨国纠纷的发生和繁琐的司法程序。
另一个重要成果是《国际承认和执行判决公约》。
该公约于1954年通过,目的是促进国际判决的承认和执行。
根据该公约,任何国家的判决在其他缔约国都应该得到承认和执行。
这个公约增强了国际判决的效力,创造了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法律环境。
此外,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国际继承、国际民事责任、国际商法等方面的公约和指南。
这些公约和指南为各国提供了行动准则和法律依据,加强了国际私法的统一和协调。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每隔四年举办一次大会,在大会上会员国讨论和审议国际私法领域的重大问题,并制定工作计划和草案。
此外,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和培训班,促进成员国在私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作为一个国际组织,致力于国际私法领域的协调和统一。
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和法律指南,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为各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行动准则,推动了国际私法的发展和进步。
它的成果对于促进跨国纠纷解决、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推动以及保护个人权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在国际私法领域的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如国际商法、国际家庭法、国际民事责任等。
其中,国际商法是该组织的一个重点领域。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制定公约和指南,为国际商事交易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和法律指引,进一步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国际私法》十年期末考试单项选择题库[答案:冲突规范]()是国际私法渊源的最早表现形式。
[答案:国内立法]()一国之内不同法域、不同法律制度之间产生的法律冲突。
[答案:静态法律冲突]《法国民法典》第6条规定:个人不得以特别约定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这是一条关于()的规定。
[答案:公共秩序保留]《民法通则》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这是()。
[答案:双边冲突规范]《民事诉讼法》第262条规定:外国法院请求协助的事项有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这一规定属于()。
[答案:公共秩序保留]19世纪前,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仅有的方法是()。
[答案:冲突法调整]19世纪以前,国际私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答案:学说法]2022年《法律适用法》在总则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该规定将()理论提升为法律制度。
[答案:直接适用的法]2022年我国台湾《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第29条规定:依本法适用当事人本国法时,如依其本国法就该法律关系须依其他法律而定者,应适用该其他法律;依该其他法律更应适用其他法律者亦同。
但依该其他法律,应适用台湾法律者,适用台湾法律。
[答案:承认反致,也承认转致和间接反致]冲突规范由()组成。
[答案:范围系属]大陆法系国家在属人法的确定上采用()原则。
[答案:本国法]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确定属人法的分歧起源于()。
[答案:《法国民法典》]当冲突规范所援引的外国法的内容依照法律规定的方法仍不能查明时,我国法院通常的做法是()。
[答案:适用我国法律]第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1893年在法学家()的倡导下由()政府发起召开的。
[答案:阿塞尔荷兰]法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继承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德国法律规定不动产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本国法。
《国际私法》2011秋本科作业答案第一次任务01任务_0001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0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确立了最密切联系说。
D. 《冲突法重述(第二次)》2. ()是国际私法的核心规范。
A. 冲突规范3. 从理性自然法出发,赞成将法律分为“人法”和“物法”,并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的学说是()。
B. 法国的法则区别说4. 第一届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是1893年在法学家()的倡导下由()政府发起召开的。
B. 阿塞尔荷兰5. 主编《冲突法重述(第二次)》的学者是()。
D. 里斯6. 住所在英国的一阿根廷公民死于英国,在日本遗有不动产,该不动产的继承在日本法院涉讼。
日本冲突规范规定继承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的属人法,即阿根廷法;阿根廷冲突规范则规定继承适用死者最后住所地法,即英国法;英国冲突规范又规定,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即日本法。
采用国际私法的何种制度可以达到适用日本实体法的结果?D. 间接反致7. 最早的国际私法成文法规范出现在()中。
B. 《永徽律》8. 19世纪前,国际私法调整涉外民事关系法律冲突仅有的方法是()。
A. 冲突法调整9. 凯弗斯提出了()。
D. 结果选择说10. 在判例法国家,权威学者的著作是解决国际私法纠纷的依据。
在英国,可以作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的权威著作是()。
A. 戴西和莫里斯的《冲突法论》B. 国内立法或国际条约直接规定12. 意思自治原则是()提出来的。
D. 杜摩兰13. ()一国之内不同法域、不同法律制度之间产生的法律冲突。
D. 区际法律冲突14. 19世纪以前,国际私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C. 学说法1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8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涉外民事关系的案件时,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八章的规定来确定应适用的实体法。
目录一、贸易法委员会的由来 (2)1.1 贸易法委员会的由来、任务及成员 (2)1.1.1 背景 (2)1.1.2 任务 (2)1.1.3 成员 (2)1.2 贸易法委员会的工作 (3)1.2.1 选定工作方案 (3)1.2.2 协调和促进其他组织的工作 (3)1.2.3 推动现代化和协调的方法 (4)1.2.4 最后审定和通过立法案文 (8)1.2.5 法律改革技术援助 (8)1.2.6 委员会的其他活动 (9)1.2.7 与贸易法委员会有关的大会决议 (10)二、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对海事立法的贡献和制定公约的加入情况 (10)2.1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法规及其情况 (10)2.1.1.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 (10)2.1.2 国际货物销售 (13)2.1.3 担保权益 (15)2.1.4 破产 (15)2.1.5 国际支付 (16)2.1.6 国际货物运输 (16)2.2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对海事立法的贡献 (17)2.2.1《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公约》(《汉堡规则》) (17)2.2.2 《联合国国际贸易运输港站经营人赔偿责任公约》 (18)2.2.3《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 (19)2.2.4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20)2.2.5 《联合国国际汇票和国际本票公约》 (22)2.2.6《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时效期限公约》 (22)2.3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法规的判例法 (23)2.3.1 判例法信息系统的范围和目的 (23)2.3.2 判决和裁决的收集 (24)三.贸易法委员会的工作组 (24)3.1工作组的组成 (25)3.2 工作组的分类 (26)3.3 各工作组的最新动态 (26)3.4 贸易法委员会文件编号 (27)【附件】 (29)【参考文献】 (32)一、贸易法委员会的由来1.1 贸易法委员会的由来、任务及成员1.1.1 背景当今世界各地经济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使拟订更完善的法律框架以便利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性受到广泛承认。
国际私法复习题(及答案)来源:王伟涛的日志国际私法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定的指定援用来确定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具体权利和义务的特定的实体法。
2.领事婚姻是指本国公民在外国结婚时,经驻在国明示或默示许可,可以在本国在驻在国的外交机关或领事机关办理手续,或举行结婚仪式。
3.公共秩序:本国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的指引应适用外国法为准据法,而外国法的适用与本国的公共秩序相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公共秩序保留为由排除外国法的适用。
4.国际商事仲裁指国际商事活动中,当事人依据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的仲裁协议,自愿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由常设仲裁机构或临时仲裁机构进行审理、和裁决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
5.国民待遇:指一国给予外国人在投资、贸易、知识产权、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有不低于本国人的待遇。
6、准据法: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引而援用的确定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特定实体法。
7、自然人的国籍是指一个人属于某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
8、冲突规范是指涉外民事关系应适用哪一国法律来调整的规范。
二、填空题1、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是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关系。
2、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冲突法单行法规是1918年的_《法律适用行例》。
3、冲突规范在性质上是一种调整涉外民事关系的_既不同于实体法又不同于程序法的规范_。
4、外国法人的认许程序,包括特别认许程序、一般认许程序和_相互认许制。
5、对于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我国专利法采取(互惠的国民待遇制度)。
6、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或法院依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其范围只包括实体法,不包括(冲突规范)。
7、对信用证的国际法制的调整,目前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8、我国法律规定,离婚适用_受理案件的法院_所在地法律。
9.在解决遗产继承的准据法的选择上,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做法,即分割制和同一制。
10.对婚姻形式要求,长期以来一直适用“ 场所支配行为”原则,即适用婚姻举行地法。
4th Journal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in the University of Milan from Thursday 14th April 2011 at 2pm until Saturday 16th April at 5pm. Over 50 early career papers are expected in parallel sessions on Thursday afternoon and Friday morning and 24 papers from experienced academics on Friday afternoon and Saturday.
/2010/journal-of-private-international-law-conference-2011-m ilan-programme-and-registration/
S. Grossi, A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conflict of laws: the path to Utopia?
U. Grusic, Jurisdiction in complex contracts under the Brussels I Regulation
J. Kramberger Škerl, A. Jurisdiction over third party proceedings: articles 6/2 and 65 of the Brussels I Regulation and the countries in-between
U. Maunsbach, New Technology, new problems and new solutions -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Internet Revisited
A. Dyson, Interpreting Article 4(3) of the Rome I Regulation: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Borrowed or Something New?
C. Nagy,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US judgments involving punitive damages in Europe
P. Dolniak, The rule in Article 6 of the Rome II Regulation as a …clarification” of general rule specified in Article 4
S. Neumann, The infring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Europea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erritoriality and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B. Ubertazz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Exclusive (Subject-Matter) Jurisdiction an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N. Zhao, China’s Choice-of-law Rules in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ght Disputes
M. Keyes, Party autonomy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beyond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A. Mills, Party Autonomy in Non-Contractual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isputes
E. Schoeman, The connecting factor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eglected in theory, yet key to just solutions
I. Canor, Reform of Choice-of-Laws in Torts in the Israeli Legal System –A Normative Perception and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D.E. Childress III, Courts and the conflict of norms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G. Maher, B. Rodger, The respective roles for the lex fori, the applicable law and autonomous/harmonised concepts in international private law,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key aspects of the law of obligations
I. Kunda, Overriding mandatory rules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tracts
M. Lehmann, Where Do Pecuniary Damages Occur?
C.O. García-Castrilló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ssues of 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nvironmental law cla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