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与辛弃疾文化人格之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浅析苏轼与辛弃疾之间的异同之处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画像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
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
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
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
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
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的东西,辛弃疾都将其写入其中,书写他难酬的壮志之志。
辛弃疾在言语技巧方面也有突破,他的词形式松散,句意连贯,在注重节奏和语气的基础上,句子写的比较长,不拘泥于套路。
有人评价他们,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苏轼是什么之一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像“唐宋八大家”有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以及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构成的。
“唐宋八大家”并不是在那个时代就有的称呼,而是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才出现的。
“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是由着朱右首先提出的,然后到了明朝中期,叶唐也选了八个人编了一篇文集。
之后到了明朝末期,茅坤承这个人结合了前面两个人的说法,编选了一下,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这一个书。
这个书在那个时候还是提供流行的,于是“唐宋八大家”就确定下来了。
“唐宋八大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人,他们也都提倡散文以及反对骈文,并给了当时还有后世的文坛一个深远持久的影响。
苏辛词异同论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
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对词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
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陈毅:“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具体差异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内容。
二人都善于写景、写人,写怀古、隐逸之情,但在处理方法上有所不同,苏词偏向旷达之情,辛词偏向豪放之情。
写人。
苏词写叱咤风云的豪壮之士是少数。
更多的是有疏狂异趣特点的形象,达士、隐士、居士、酒徒、迁客等形象都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具有“坡仙风采”。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
辛词也刻画一些达士形象,“醉扶怪石看飞泉”,但这不是代表,那些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壮伟形象,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还有大禹、刘邦、诸葛亮等,他们身上洋溢着惊天动地的、生龙活虎的非凡、豪壮气概,这些才是作者功业理想的人格化形象。
写景。
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静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
辛词则只在农村词中表达一些清旷、闲适之情,而且不代表辛弃疾的个性特点,那些带有飞动色彩、峥喋气象的景色才是他的主,奔腾飞动的气势表达出了词人豪迈、悲壮的情怀。
怀古。
苏词追怀古人古事,不是引为知己、同调,而是借其境遇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例如,他把周瑜刻画得雄姿英发,但最终“人生如梦”,一切荣辱功过都成为过眼云烟。
作者用超脱的态度对待人和事,用“古今如梦”、“人生如寄”来否定执着于人生的态度,以超脱现实的苦难。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异同文 \ 洪万平(文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1班120101010030)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词人,在文学史上并称“苏辛”。
但因为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和个人性格的不同,使两人在同为豪放的词风下又突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就两人在词风的异同进行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苏词辛词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以豪放派的代表屹立于词坛。
苏轼从根本上改变了词以婉约为正宗的传统,别开生面地开创了豪放派,而辛词继承苏词豪放,所以豪放是两人词风的相同之处。
但辛词在继承苏词豪放的同时,又对豪放词进行了创新,以及两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又导致两人词风在细节上又许多的相异之处。
下面将对两人词的异同进行较系统的对比。
一、苏词与辛词的相同之处由于两人性格的豪放大气,是两人在词风上表现出较高的相似之处,因此后人提到“豪放派”就会联想到两人,因此在词风上有很多共通之处。
两人都有大量的怀古、隐逸和饮酒之作。
这与两人在仕途上的几起几落都有莫大的关系,两人都有一腔热忱参与国家政事,却又一贬再贬,政治上的失意,满腔的郁闷无法发泄,于是借酒浇愁、借古讽今甚至有时会产生隐逸的想法,这都是两人在其词中的共同之处。
例如:两人都有在怀古中抒发壮志未酬的抑郁失落,这是他们最大的相同之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借历史以抒怀抱,赞叹历史风流人物而发人生慨叹。
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情绪于中可见。
【1】而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唐宋诗争鸣:辛弃疾和苏轼的文学争议一、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开启了咏史抒怀的诗歌新纪元。
而在这个时期,辛弃疾和苏轼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广为流传,还引发了激烈的文学争议。
本文将对辛弃疾和苏轼在诗歌创作、风格特点以及评价等方面展开探讨。
二、辛弃疾与苏轼的诗歌创作风格比较1. 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辛弃疾擅长写爱国主义题材,表达个人忧国忧民之情。
•他的作品写实且直白,情感饱满。
•辛弃疾喜欢使用豪放大气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和壮志。
2. 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注重自然景物描写,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美。
•他的作品情感多变,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有议论社会时事的作品。
•苏轼深受杜甫和王之涣等前辈诗人影响,在诗歌创作中追求意境与理性并存。
三、辛弃疾与苏轼的评价比较1. 辛弃疾的评价•辛弃疾被赞誉为“豪放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充满激情和浓郁的个人色彩,具有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
•辛弃疾的作品流传广泛,被后世诗人视为楷模。
2. 苏轼的评价•苏轼被誉为“骚雅派”的代表。
•他以蕴含深邃思考和巧妙意象描写见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文化内涵。
•苏轼为北宋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两位诗人争议之处1. 创作手法:辛弃疾与苏轼的创作手法存在差异。
•辛弃疾追求激情和个性表达,常使用直率豪放的语言风格。
•苏轼则更注重意境和细腻描写,讲究修辞技巧。
2. 思想倾向与社会观点:两位诗人有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社会观点。
•辛弃疾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时局政治的担忧,并加入了自身感情色彩,突出了个人情感。
•苏轼更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关注民生百姓。
他通过作品表达对人间百态、世事变迁等深刻洞察。
五、总结辛弃疾和苏轼是唐宋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两位诗人。
虽然他们在诗歌创作风格、思想倾向以及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为中国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各自以个性鲜明的作品成为当代文学界的宝贵财富,并持续引发后世诗人对其文学争议。
“苏辛”二人词风不同之根源文学史上常将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的词并提,二者也确有相似之处,如都打破了婉约的一统格局。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派。
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同中之异。
仅从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手法方面来浅做探讨。
标签:苏轼;辛弃疾;思想性格;创作手法一、从思想性格的不同来看苏轼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把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思想杂糅在一起,然后主张情性论。
苏轼的情性论,就是将儒家思想中关于圣人之道、礼乐之制等方面的观点与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这种认识和看法,用在政治上,便是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的济世救民,反对高大之论,主张名实相副,宽猛相济的政治观念;而施之于人生,则主张以一颗平常之心处世和待人接物,追求进退皆适,荣辱不惊、旷达恬退的境界。
这种主张顺应自然、通脱旷达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自然要影响到苏词的风格,便呈现出清隽自然,超逸旷放的主要特征。
正如金人王若虚云:“其天姿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2]如有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己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夜饮归来,似醒又醉。
作者因此想到了自己既不能独醒,又不能也不肯与世人同醉的处境。
所以当他敲门不应,进不了家门之时,便从眼前这件偶然的小事生出离家远遁的念头。
用“此身非我有”,来叹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为功名利禄尘世间的纷争经营劳碌。
当时作者是作为罪人的身份被贬黄州的。
然而作者却没有为此消沉,也没有悲哀之意,他性格中的顺应自然、达观通脱让他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也乐观地选择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和处世态度,这份超凡脱俗,来自于苏轼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而辛弃疾与苏轼在思想性格上最大的区别是:辛弃疾从小受到的是一种文武兼资的教育,他不仅有儒家的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且还有对《孔子兵法》的学习和特殊经历的锻炼,这使得辛弃疾具有了一般士大夫文人所没有的那种勇武之姿,加之辛弃疾刚强果毅而又不乏韬略机谋的性格,这让辛弃疾在为官为人上总是敢直面严酷的现实,即使担当这一切,也决不轻易放弃他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理想和愿望,更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固执地选择了一直向前。
一、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
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幹、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不同之处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和稼轩两人的思想性格和各自的词作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1.生活经历不同造成思想性格的差异苏轼生活在北宋王朝鼎盛时期,朝廷重文轻武。
作为一代文学大家的苏轼虽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仕途坎坷,但在其生前已奠定了文坛霸主的地位,门生众多,从者汪洋,造成了苏轼为人天性忠爱,乐观开朗,自如畅达的性格,这在其作品中也多有体现。
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又生逢乱世,身负国家仇、民族恨,军事才能上有勇有谋,却长期受南宋小朝廷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压,多重的精神压抑,使得他的思想性格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悲凉。
2.内容方面东坡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凡抒情、咏物、农事等各方面内容都可在其词中领略到,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
幼安则在东坡的基础上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
从写酒的词比较苏轼和辛弃疾的性格差异【摘要】:苏轼和辛弃疾是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而且词都以豪放著称,他们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继柳永以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开创豪放一派。
其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在写“酒”的词最为突显。
[1]词风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性格迥异,更导致以后人生命运的差异。
下面我们将就此做以分析,简而言之的结论:苏东坡乐观沉着,自由旷达;辛弃疾豪健悲愤,坚强倔强形成鲜明对照。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酒谈及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唐诗宋词无疑是其中永恒的丰碑,巍然耸立,熠熠生辉。
而在词人林立的大宋年代,有这样两位大师他们先后开创和发展了豪放派词风,挑起了豪放派的大梁,他们就是苏轼和辛弃疾,文学史上两个璀璨的名字。
后人称他们为“苏辛”,其地位可略见一斑。
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的领军人物,他们的鲜明张扬的个性后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不同的性格特点加之不一样的出身年代和不同的仕途经历,形成了豪放派中特色鲜明的两种词风。
苏东坡和辛弃疾都是天性豪爽,至情至性之人。
在中国灿烂的酒文化世界里,美酒必在二位大师生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酒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也必定像在李白和杜甫的唐诗中一样,在“苏辛”大量词作品中屡见不鲜,崭露头角。
下面,我们不妨以“酒”为切入口,比较二位豪放派词人迥然不同的性格差异。
总结起来:苏东坡的写酒词追求壮美、想象丰富,表现出壮志踌躇,坚定豁达、超脱自然的心境;辛弃疾则意境宏大、声势雄壮,彰显出对心系百姓,顽强倔强,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
1.时事造词人——不同的人生轨迹苏东坡的写酒词往往追求壮美的风格和丰富的想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论苏轼与辛弃疾文化人格之差异
作者:蒙丹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7期
摘要:苏轼和辛弃疾可谓是两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两颗明星,他们跌宕沉浮的人生经历,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耿介刚直的个性气质以及那灿若繁星的诗词佳作在历史的长河中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苏轼;诗文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52-01
辛弃疾与苏轼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古代一些词评家将他们的风格归于一类“雄奇豪放”,但实质上无论从性格秉质、人生理想以及面向命运遭际所体现出文化人格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首先,若用两个字来分别概括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应该是“儒臣”,辛稼轩是“武将”,虽然他一辈子都未真正带兵打过仗。
苏轼很好的体现了宋代文臣的儒雅风范,诗文天下,在他的性格特质中有着像李白一样的浪漫气质,在他的词作中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不管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以一种浪漫主义者的眼光去观照世界,思想透露着哲学或宗教的时间观和世界观。
但辛弃疾不是,虽然辛弃疾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世家,但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时代的动荡使他非常务实,有着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
他把自己定位于一个点校万兵的将领、迎击敌军的统帅。
刘过有句诗形容他是“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这是一个典型的孔武有力的英雄形象。
这种气质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则处处体现出了武将的眼光:他写的词中境界往往极为开阔,很少有像苏轼“金波玉绳”、“清风凉夜”、“滴漏”、“绣户朱阁”等细腻典雅的意象,而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雄壮气象,“渡江天马南来,几人才是经纶手”的博大气魄和“点校长松十万兵”的战略眼光。
可以说苏轼的词作受欧阳修、晏殊等北宋文臣典雅、凝练、精致的风格影响很深,而辛词的豪放有点唐代边塞诗人的粗犷味道。
而且辛词的用典中用事典很多,人物、历史的回顾往往体现出稼轩强烈的现实主义意识。
与苏轼有那么多参禅悟道、健康养生的文章不同,辛弃疾留下的文章几乎都是积极干预现实的,如他的《美芹十论》、《九议》、《御盗劄子》等,突出体现了他的理政、治军的才能。
其次,在人生理想方面,苏轼和辛弃疾更是体现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苏轼推崇的理想人格是谢安,他的人生理想是“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而苦于“雅志困轩冕”,儒家的价值观是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选择的。
苏轼在很多词中都提到“浮生一梦”、“世事一场大梦”一切皆是虚妄,想要“归去”,可却至其终了也未真正离开过是非纷争的官场。
而辛弃疾的人生理想则
很实际“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其实他并不真正关心自己生前和身后的名声,他要完成的是一项具体的复国大业,以致他何时进何时退都是无所谓的,即使到了六十多岁觉得时机来了仍然愿意披挂上阵。
辛弃疾的人生导师是陶渊明,他在《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词中说:“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鱠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政治风浪太险恶了,他准备抽身而退,“手种堂前五柳”,仿效陶渊明先后两次归隐带湖、瓢泉近二十年。
而且真正实践“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理念,在上饶修建园圃,种稻养鱼。
苏轼曾经在黄州也有过一段类似的乡村田园生活,他建雪堂、开垦东坡,但那仅仅是一种雅兴,苏轼真正关心的是在清静的
垦池沼喂鱼养鸭,他整天像一个真正的农民一样考虑哪里还需再栽些柳树,哪里的草该锄了。
而且这些田园生活的细节全部记录在了他的词作中。
所以稼轩田园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苏轼。
更有意思的是辛稼轩有九个孩子,除了一个早年夭折的之外其余八子的名字皆从禾,以各种各样植物和庄稼的名称给子女命名。
如此的决绝,我想苏轼是做不到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人生理想并不相同。
最后,在个人命运方面虽然很难评价他们二人谁更命途坎坷,但似乎比起稼轩,苏轼似乎更幸运一些,因为苏轼毕竟曾经受过欧阳修、仁宗皇帝以及两位皇太后的赏识和拔擢,对于一个儒臣这已是相当高的荣誉了;而且苏轼在仕途上虽然辗转沉浮,但始终有弟弟子由和他一起共济时难,妻子、爱妾在他身边陪伴。
而辛弃疾孤身一人南渡,史籍以及他的词作中很少提及他的家人的情况,想来也是很孤单的。
更悲哀的是,他实际上从未得到过南宋政权的信任,虽然担任过两湖、江浙等重要边防的官员,但大都任期很短,而且流转又频,没有机会让他真正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
而且无论是懦弱的皇帝当政还是稍有些雄心报复的皇帝主政、无论是奸臣当道还是主战派将领当权,辛弃疾的相当有真知灼见的军事战略都未得到重视。
关于辛弃疾不被重用的原因历来有很多种解释,有的观点认为,是辛弃疾“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使南宋皇帝对其心存芥蒂;也有人认为在当时“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斗争中,“主战派”实际上从未真正获取实权,要求苟安一隅的主张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总之,如此一个可能挽救南宋危局的将才被淹没于历史的烟波之中实在是辛弃疾个人和历史的悲剧,如果已作古的苏轼在天有灵,肯定也会为他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