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 格式:doc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16
高中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经济形态指的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方式,它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经历了农耕经济、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进行复习。
一、农耕经济时期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经济形态。
古代中国人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靠种田来维持生活。
这个时期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人们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
土地所有权归属部落首领或豪族,农民成为土地的使用者。
在这个时期,农民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关系主要以亲属关系为基础。
二、封建经济时期封建经济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进入到农业社会的特征日益突出,封建制度成为社会的主导。
封建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下,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形成分离,封建贵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而农民成为土地的耕种者,需要向贵族交纳赋税和缴纳劳役。
封建经济的特点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剥削的加深,社会经济关系以封建主与农民的关系为核心。
三、商品经济时期商品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时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交换关系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形式。
商品经济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基于个人的私有财产和市场交换。
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市场经济成为主导,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加深和商业资本的积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繁荣。
这个时期也为宋、元、明、清等朝代统治基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经历了农耕经济、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三个阶段的演变。
从农耕经济到封建经济的转变,标志着社会关系的发展,贵族与农民的生产关系取代了亲属制的经济关系。
最后,商品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市场交换的开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掌握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
【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一、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2)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其根本原因是由自然经济决定的。
2、含义:海禁政策是指禁止中国人与外国人在沿海的往来(强调对内);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强调对外)。
3、表现:(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高中历史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解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是世界历史上一段重要而独特的篇章。
几千年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进行解析,从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到商业经济和货币流通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崛起中国古代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经济,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体和基石。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代人民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的逐步发展,使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经济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
在夏、商、周等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农业经济得以稳定发展,农民们通过种植粮食、养殖牲畜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农产品。
二、手工业经济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逐渐兴起。
古代手工业主要以农村家庭作坊和一些手工业集中区域为主要形式。
农民在土地耕作之余,通过手工制作和加工,生产出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丝织、陶瓷、铁器等产业开始兴起,手工业生产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商业经济的兴盛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捷,为各个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商业经济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名闻遐迩的商业城市,如郑州、开封、杭州等。
商业活动的繁荣推动了货币的流通,人们开始广泛使用金银、铜钱等货币进行交换。
四、货币流通与经济繁荣货币的流通对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货币有金银、铜钱等多种形式,其中铜钱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
货币的使用使得商品交换更加简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唐代,货币流通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商业活动繁荣,人口众多,物资丰富。
五、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评价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虽然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有着各种不同的特点,但总的来说,它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内部社会的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历史的解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演变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包括奴隶制、封建制和商品经济制度。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演变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奴隶制经济的形成与特点在公元前21世纪的商代,中国的经济制度被统治者以奴隶制为基础所建立。
奴隶制的经济系统主要依靠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生产关系来推动。
在这个制度下,奴隶不仅负责农田的耕种,还从事矿冶、手工业等各行各业的劳动。
奴隶主依靠剥削奴隶的劳动创造财富,形成了严重的阶级分化。
奴隶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农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农田的耕种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改进,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此外,奴隶制经济还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这些行业的兴起为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封建制经济的兴起与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逐渐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
封建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
在这个制度下,地主通过对土地的占有和统治来获得经济利益。
农民成为地主的附庸,以种地和纳税为生。
封建制经济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地主通过对土地的控制,对农民进行土地使用上的限制和剥削。
这种剥削方式导致了农民的负担加重,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然而,封建制经济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手工业逐渐从家庭手工业发展为以城市为中心的手工业,为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提供了基础。
商品经济制度的兴起与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为商品经济制度。
商品经济制度的核心是商品交换和货币的流通,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市场经济的阶段。
商品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手工业逐渐转变为小作坊和工场制度,大规模的生产使商品得以快速生产和交换。
商业活动也日益繁荣,通过各种市场和贸易路线来传播商品和财富。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一、古代经济1. 农业经济- 农业起源: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定居,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 古代农业技术:包括灌溉、耕作、播种、收获等技术的发展。
- 土地制度:封建社会的领主土地所有制,以及农民的租佃关系。
2. 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的兴起:与农业经济并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
- 行会制度:中世纪欧洲的工匠组织,规范行业标准和培训学徒。
3. 商业贸易-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促进了文化和商品的交流。
- 古代市场:市集的形成,以及货币交换的初步发展。
二、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1. 工业革命的起源- 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 重要发明:如纺织机、蒸汽机等,对生产方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2. 工业经济的特点- 工厂制度:集中生产,劳动力分工明确,提高生产效率。
- 城市化: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私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如大萧条等。
三、现代经济体系1. 混合经济体制- 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结合: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控制与市场的自由竞争相结合。
- 福利国家: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减少贫富差距。
2.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影响当地经济。
3. 数字经济-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
- 电子商务:在线交易成为重要的商业模式,改变传统零售业。
四、经济学原理1. 供给与需求- 价格机制: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的调节器,影响市场均衡。
- 弹性理论:价格和需求变化对市场的影响。
2.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影响经济。
- 财政政策: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影响经济活动。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反映经济规模的扩大。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提出(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为古代历朝所奉行。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了其安定人心的作用。
4.表现(1)汉代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继续执行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3)宋代: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5.影响(1)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1.表现(1)秦朝①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
②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
(2)汉朝①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
②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利润为国家所有。
(3)唐朝: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交易时间受限。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影响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导致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点三“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1)明朝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明代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1.背景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1)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与前代比较,有了明显的变化。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线索1 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2 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3 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4 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必备知识§1古代中国的农业一.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②两汉:西汉赵过发明耦犁(二牛抬杠),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东汉一牛挽犁(犁耕法)。
③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和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曹魏翻车、唐代筒车等灌溉工具;西汉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战国都江堰、隋唐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等。
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成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中国经济史发展总结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中,中国古代经济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总结了我国经济发的的一些知识点,以供大家参考学习,一起看看吧。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1、农业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
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
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⑴秦朝灵渠。
⑵汉武帝治河。
⑶隋朝大运河。
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
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积极: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
(2)形成:战国时期。
(3)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灌溉有新的发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发明了桔槔。
(4)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部分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3)地位①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史料一澄海山中有輋(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
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1、(4分)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
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
东西方远航反映了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2、(4分)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
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3、(4分)《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
这说明当时东吴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4、(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
这一制度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5、(4分)《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
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
”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6、(4分)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7、(4分)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产生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棉纺织技术的革新B.农业商品化的发展C.棉花种植面积扩大D.政府在政策上重视8、(4分)下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层之多。
该瓷瓶直接反映了A.乾隆的审美情趣B.高超的制瓷技艺C.社会的奢侈风尚D.天朝大国的心态9、(4分)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一名西班牙官员在写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密信中说道:“许多白银和银币都被运到马尼拉去交换中国的货物,虽然部分仍留在那里,但其余全部被中国商人运走”,这能反映当时A.明政府已放松了海禁政策B.中国对外贸易超过了前代C.中国手工业处于领先地位D.明代存在着严重的“银荒”10、(4分)《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B.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C.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D.周天子承认了土地私有11、(4分)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这反映了东汉豪强庄园经济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强了人身依附的控制12、(4分)《嘉庆宇国府志》载:“皖北人寓宁,赁山疑种苞芦(玉米),谓之棚民。
其山既垦,不留草木,每值霉雨,蛟龙四发,山土崩溃,沙石随之,河道为之壅塞,坝岸为之倾陷,桥梁为之坠圮,田亩为之淹涨。
”这体现了A.棚民垦殖活动出现源于玉米的引进B.棚民垦殖活动的根源在于人地矛盾C.棚民垦殖活动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D.棚民垦殖活动是政府错误引导的必然结果13、(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重商主义盛行,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传统义利观废弛,政府放松监管商业活动D.抑商观念削弱,商人逐渐获得认可A.城市地位决定其经济发展的程度B.商业发展状况深受区域条件影响C.海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经济发展D.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15、(4分)“强者规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为此封建国家采取的措施主要是A.“均田”或“限田”B.废除土地私有制C.取消农民的赋税D.禁止租佃关系发展16、(4分)商王在祭祀天神时,宰杀大量牛、羊、狗以及战俘奴隶当成祭品奉献给神灵;西周天子在祭祀天神时,其祭品通常为牛、猪、羊并用,但极少以奴隶为祭品。
对于商周祭祀现象,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A.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思想有所淡化B.农业生产中牛耕尚未起主要作用C.借鉴商代教训西周统治更为文明D.西周奴隶制经济对劳动力需求大17、(4分)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18、(4分)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B.官方管理的市镇受到宗族的影响C.民间基层组织是市镇管理者D.宗族对市镇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19、(4分)以下表述能正确反映夏、商、周时期社会经济的是①田野中种植着稻、黍、稷、麦、豆等农作物②劳动者手持大量木、石或青铜农具③饲养很多家畜,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④商业有所发展,商朝以贝作为货币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20、(4分)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该收藏家生活的时代不早于A.7世纪B.12世纪C.18世纪D.21世纪21、(4分)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吐蕃南诏B.C.D.22、(4分)中国古代在都城之外通常还设立有陪都,作为都城职能的有益补充。
中国长期以长安、洛阳构筑东西平衡的两京制,直至唐朝;明朝则以南京、北京构筑南北平衡的两京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A.对辽阔疆域有效管理的需要B.非首都功能的疏散承载作用C.政治中心东移与经济重心南移D.大运河的修建决定了都城布局23、(4分)史学界认为,耒耜作为挖土工具在甲骨文中有记载。
成书于北魏的农书《齐民要术》提到的整地农具中没有耒耜,后代文献中提到的耒耜只是农具的泛称,如唐代《耒耜经》中指的是耕犁。
这可以印证的是A.耒耜的使用年代久远B.耕犁在唐代最早出现C.《齐民要术》记载有缺陷D.耒耜在北魏不再使用24、(4分)唐朝时期,定州需岁贡细绫1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各50匹,岁贡数量远比一般的州要高出许多。
这说明当时定州A.经济地位较高B.丝织规模较大C.产业结构完整D.经济较为繁荣25、(4分)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A.纺织技术发达,丝绸之路畅通B.绒锦等纺织品的流行C.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发达D.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26、(4分)明代松江是棉纺织业的中心,号称“衣被天下”;苏州、南京是丝织业的中心,“居民大半工技”;江西景德镇,“天下窑器所聚”,畅销海内外;“佛山之冶遍天下……石湾之陶遍二广及海外之国”。
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出现农产品的专业化趋势B.手工业专业化尚未出现C.手工业呈现专业化趋势D.出现农产品商品化趋势27、(4分)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农业B.商业C.手工业D.纺织业28、(4分)南朝大族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 “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
”以致朝廷作出规定:第一、二品官占山三顷,三、四品二顷五十亩……先占者不得更占。
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对庄园经济的否定B.士族阶层力量的迅速壮大C.政府鼓励士族广占田园D.政府限制土地的过分集中A30、(4分)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
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
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
这表明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C.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D.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50 分)3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早期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史上英国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措施。
32、(10分)20世纪初日本学者指出宋代是中国的大变革时期,并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反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7年12月,沉睡海底800年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
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湖南材料三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