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思想与政体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13
xx一体化进程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且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总结,加之欧盟以一体化的形式在欧洲加快内外整合,欧盟终于成为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主权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最大的区域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成熟、最成功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它以其成功经验提出治理全球的“欧洲理念”,欲在国际关系中扮演“一流角色”、“稳定器”和“方向标”。
“欧洲理念”与美国的单边主义发生“大碰撞”,在理念、国际法、外交改革、经贸等6个方面发生歧见,对此应予实事求是的估量。
大量事实证明,欧盟在国际关系中所起的独特和制衡作用,表明一体化与多极化进程并行不悖。
欧盟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内外整合后,以一体化的形式,积厚而发,通过一整套战略理念和行动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客观上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的发展进程。
一、xx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1、欧共体成立前的准备孕育阶段(1946年~1967年)二战结束后,经过战争洗礼的欧洲百待废兴。
昔日的一流世界帝国变成了屈居美、苏之后的二流国家。
为了重新找回自己的大国地位,欧洲主要大国都有了重新联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经济的思想。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率先提出需要建立起“某种类似于欧洲合众国的东西”,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构想。
1951年,欧洲统一之父——让·莫内在设计欧洲煤钢共同体时也强调了欧洲统一的前景。
从1951年开始至今,欧洲演绎着不断扩张和深化的历史。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史称“舒曼计划”),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定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该条约于1952年7月25日生效。
1957年3月25日,这六个国家又签定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该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是欧洲共同体的前身,也是欧共体成立的前期准备阶段。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的影响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是法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重塑政治结构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旧有的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人民主权的观念并建立了起草《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的全新政治秩序。
拿破仑则通过建立执政府及帝国的方式,巩固了法国的政治权力并对传统上的君主制度进行了改革。
2. 传播自由平等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期间,通过大量的宣传和传媒手段,自由、平等、人权的思想理念被传播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
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专制统治,激发了民众的反抗意识。
3. 影响欧洲局势法国大革命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政治动荡,引起了其他君主专制国家的担忧。
法国自由思潮的传播和战争扩张导致了整个欧洲的格局发生剧变。
二、社会影响1. 赋予平民权利法国大革命对封建社会进行了彻底颠覆,为平民阶级赋予了一系列的权利,如人身自由、财产权、言论自由等。
这些改革使得原本身份低下的人们得以享受到与贵族平等的社会地位。
2. 妇女权益得到提升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开始声援平等和政治参与的权益。
尽管大革命并没有彻底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但为后来妇女权益运动奠定了基础。
3. 社会结构改变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不少旧贵族的土地和财产被没收,最终导致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
农民和平民获得更多机会,中产阶级得以崛起,并促进了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三、经济影响1. 产权制度改革法国大革命期间,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底层的农民,废除了封建领主的特权。
这促使农民增加了对土地的掌控,同时也为后来的农业改革打下了基础。
2. 工业化进程加快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需要粮食和物资的后勤支持,这推动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产业化进程为法国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增长,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量人民的生活状况。
3. 国际贸易扩大拿破仑的帝国政治以及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促使法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内容概述:从宏观上讲,西方政治思想史涉及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古代奴隶制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封建社会——中世纪时期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
A. 古代社会——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主共和。
政治思想具有自然特征。
B. 封建社会——中世纪表现为神学特征,政治思想与神学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政治思想完全臣服于神学思想,神学思想统领一切,政治学和其他一切学科都被纳入神学体系,成为神学的婢女。
政治思想具有神学特征。
C. 近代社会——从资本主义萌芽到资本主义巩固(西欧、北美)近代思想发展演变速度之快,内容之丰富是前两个时期无法相比的。
资本主义时期思想直接影响到当代政治思想。
当代政治思想的问题可以溯源到近代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具有权力特征。
各章内容第一章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的政治思想1.了解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的一般状况,以及影响西方政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古代的西方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
古希腊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 100 多个城邦。
古希腊最著名的是雅典城邦,雅典共和国。
雅典民主制度最成熟。
古罗马是一个国家。
古代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城邦是政治社会。
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民主制度使雅典成为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昭示着整个希腊社会民主制度的空前繁荣。
2 .掌握古代希腊思想特点及主要思想家概括为三方面:第一,决定人们政治意识的是自然政治观。
希腊的政治思想家普遍认为,城邦的起源和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自然而然的。
一、名词解释1、康德: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著作:《政治权利原则》、《论永久和平》、《道德形而上学》。
其政治思想以中庸的立场解读革命思想,将现时政治要求解析为软弱空洞的道德原则。
认为道德是内在自觉的,而法律是外在而强制的。
从人,社会,国家的关系中认识国家的本质,发展国家学说。
契约是国家建立的基础,但国际并不是真实存在。
将共和制国家作为理想目标推至彼岸世界。
永久和平是政治的最高目标和道德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性政治论:政治思想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的眼光”从“人的经验”出发来观察和说明社会政治问题,将政治思想奠基在“人性论”之上的理论基础。
3、人文主义:是14世纪酝酿,15世纪兴起,16世纪鼎盛的代表资产阶级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它提倡以人和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中心任务是打破封建桎梏。
提倡理性,反对身形,提倡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
把人的理性,自由,追求个人幸福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
人文主义的兴起于古典文化的研究及复兴紧密相连的。
4、社会契约论:是16世纪以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都极有影响的一种国家学说。
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将国家的起源归因于上帝,将国家看作是上帝创造的。
而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
这种理论在古希腊既已有其萌芽,中世纪曾为暴君可抗论的理论基础。
在17、18世纪,契约论成为解释国家与法律起源的最流行的一种理论。
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等思想家都运用这一理论。
在他们看来,国家成立之前人们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人们都是自私的,是自由平等的,生命,自有财产是人的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
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不方便,理性即自然法引导人们订立此契约。
高中历史干货:欧洲近代三大思想运动考纲要求:(星标重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 启蒙运动复习表述: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知识学习:一.文艺复兴运动:1.概念:是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后又扩展到西欧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表面上看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2.兴起的原因:①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实行愚民统治和文化独裁,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被消灭。
②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兴起,需要符合其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形式。
③意大利比较多的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和人才。
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有丰富的人文、理性精神和世俗化的内容。
3.表现和内容①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前三杰:中世纪最后一位和新时代第一位诗人但丁,代表作是《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代表作是小说集《十日谈》,批判教会,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②出现文艺复兴运动后三杰:达芬奇的代表作是绘画《最后的晚餐》、《蒙那丽莎》,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画圣”拉斐尔的代表作是众多的《圣母像》,歌颂了人和人性的光辉。
③英国的代表人物是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是其多部戏剧,创造了一些人们至今耳熟能详的人物,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影响。
④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开始产生: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伽利略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科学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
⑤社会思潮:人文主义。
也称为人道主义、资产阶级人性论,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启蒙运动——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1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
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异教徒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
与封建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性质性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
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封建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中世纪欧洲民主与共和制度的发展演变郭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西方近现代民主与共和政治制度起源于西欧,其政体的各种形式与机构,如单一或联邦共和制,君主立宪制,代议制及代表选举制,法律与司法制度,行政、立法与司法权力的分立与制衡等,它们的渊源与发展均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
在从公元5到17世纪这一千多年中,欧洲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中的民主共和因素随着经济、社会与政治背景的发展变化,在初期、中期和晚期有着不同形式的体现与兴衰演变,因而只有对这个时期民主与共和政治因素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史脉络有完整的认识与把握,才能深入理解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历史与现实。
公元4到5世纪,日耳曼人部落陆续入侵罗马帝国领地,基督教成为原罗马帝国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西罗马帝国灭亡,各日耳曼王国逐步建立,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时代,新的政治因素和政治格局开始形成。
此时距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衰落和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制的倾覆已很遥远,欧洲中世纪民主与共和因素和制度的发展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起步的,这就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之间充满矛盾与多样性的结合。
〔1 〕在这种结合所影响的欧洲大部份地区(即所谓“西方”〈Occident〉,最初是指相对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及以东的“东方”而言;也即“基督教世界”〈Christendom〉,最初指信仰基督教的地区,后来专指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地区,它们的概念所涵盖地域实质上就是随着这三种因素结合影响所及地域的变动而定的〔2〕),日耳曼的政治法律制度,罗马法律和大一统政治观念,基督教的政治影响、政治势力及其组织与法律这三者的合作和碰撞,构成了一种无论在整个地区或还是各个国家及地方的政治权力,政权运作系统,法律体系与司法机构,政治理论与观念诸方面既大一统又多元化的状况。
这是有别于世界其它地区的独有特点。
在日耳曼、罗马与基督教因素的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所体现出的政治力量与政治权力中,都包含有个人专制,贵族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成份,而在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和寻求利益均势的妥协进程中,民主因素(主权在民,多数决定,官职选举,民意立法,司法的民众参与及公开)和共和国概念(res publica,commonwealth,即国家等政治实体是人民的共同利益依据法律的结合)始终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活力的实际政治运作存在下来并得到发展。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各国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播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18世纪末期,法国经历了社会经济问题的积累,民众对贵族特权和绝对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不断升温。
1789年,法国爆发了著名的巴士底狱事件,这一事件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开端。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限于法国本土,而是逐渐传播到欧洲各国,并对当时的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法国大革命激发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民众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法国大革命初期,封建制度和王权威胁下的贫苦大众集体起义,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和建立民主政体。
这种强烈的社会动荡氛围自然地传播到了欧洲的其他国家。
许多国家的人民开始敏锐地觉察到改革的必要性,并开始争取自由和平等的运动。
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成立了类似于法国革命的团体,鼓吹自由主义的思想。
其次,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的贵族与教士阶层也开始面临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
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对专制政权和封建制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自由和平等的观念迅速传播,在市民社会中取得了广泛的共鸣。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贵族和教士面临了困境,他们的特权和权力开始受到了威胁。
这些贵族和教士当中的一部分开始思考和接受了一些自由主义的观念,试图通过改革和变革来维护自身的地位和权利。
法国大革命还推动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宪政改革和社会变革。
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宣扬人类平等和自由的宪政文献。
这部宣言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许多欧洲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例如,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逐渐实现了民主制度的建立;德国在19世纪后期也推动了一系列宪政改革,尤其是普鲁士王国的改革成为了现代德国的基础。
此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还延伸到了欧洲文化和艺术领域。
法国大革命后的几十年,欧洲文化出现了一系列思想的解放和创新。
自由、平等、人权的观念被视为社会进步的标志。
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波波的变革。
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法国大革命是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颠覆了法国旧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
本文将从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析。
一、政治制度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宪政、共和、帝制。
1.宪政阶段在1789年召开的“三级会议”上,代表们宣布成立了国民议会,并制定了一部《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这标志着法国宪政时代的开始。
随后,国民议会制定了1789年宪法,将三权分立的贵族立法机构废除,建立起代议制国会,并使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合并于众议院。
1789年宪法的颁布,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它不仅扫除了法国封建时代的腐朽政治体制,而且促进了法国现代化的进程。
2.共和阶段1792年,外国的干涉和国内的政治危机,导致法国政局的动荡和混乱。
这一年,法国颁布了第二次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和等级制,真正建立了代议制的共和国。
在这个阶段,法国政治制度的变革趋于完善,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逐渐加速,在欧洲范围内掀起了思想和政治的浪潮。
3.帝制阶段1804年,拿破仑成立帝国,结束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共和和革命政治。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方向从宪政、共和转向集权化和专制化。
总之,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制度变革,使这个国家由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转型。
在此过程中,法国建立了代议制国家机构,形成了法定的权利与自由,为法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变革法国大革命不仅在政治、经济层面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带动了法国社会的文化革命。
1.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勃朗宁、卢梭等的思想传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他们反对神权和君主专制,提倡理性和民主,促进了新思想的兴起。
2.语言文字的改革法国大革命给予了法语的中心地位,将法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还制定了一些语言文字的改革措施,如一律使用姓氏,用于商务和金融的词汇等。
这些措施为法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法国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一战对各国政体的影响一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战争之一,给各国政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等方面探讨一战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一、政治体制调整1. 欧洲君主制的崩溃一战后,君主制国家面临巨大的政治挑战。
德国、俄国等君主制国家在战争中遭受重创,强大的社会压力和政治变革的呼声导致君主制国家的崩溃。
德国帝国被推翻,俄国的沙皇制度被推翻,君主制国家逐渐向共和制度转变。
2. 民主主义的兴起一战后,民主主义的观念迅速传播。
战争期间,各国人民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奋斗,这引发了一股民主潮流。
许多国家开始推动选举制度的建立,鼓励公众参与政治决策。
3. 共产主义的影响一战后,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共产主义势力崛起。
布尔什维克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变成现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共产主义的兴起对其它国家的政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也因此得到加强。
二、社会结构调整一战时期,许多国家的男性都被招募入伍,女性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承担了更重要的角色。
妇女开始参与更多的工作和社会活动,这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战结束后,许多国家开始推动妇女参政权利的扩大,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崛起。
2. 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一战期间,社会主义思想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战争剧烈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社会主义思想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社会主义运动在一战后迅速发展,经济不平等和剥削的问题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
三、国际关系的调整1. 和平与安全机制的建立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于和平与安全的关注度提高。
国际联盟作为一个多边决策和冲突解决机构被创立,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国际联盟的建立奠定了现代国际组织的基础,为后来的国际合作与冲突解决提供了范例。
2. 国际政治格局的重塑一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后,旧有的大国崩溃或衰落,新兴国家崛起。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列强的地位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欧洲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的发源地。
社会民主主义对欧洲社会有深刻和持续不断的影响,而社会福利思想则是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欧洲社会民主主义者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和内容丰富的社会福利思想,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特别是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是一个宽泛的、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内容的术语。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民主主义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推进和支持社会改良主义的政党和团体所持的思想理论。
这种思想理论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形成,而后对西方各国的社会党、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在各自国家推行的社会改革和国家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民主主义及其思想渊源社会民主主义虽然产生于19世纪末,但是其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后来法国的浦鲁东无政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等。
另外,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对社会民主主义也有极大的影响。
在许多国家社会民主主义又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
实际上,社会民主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有着更直接的联系。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欧洲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曾经在几十年里广泛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构想主要是一些基本原则,并不是具有实际可行性的具体方案...............。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式上,马克思提出了革命和渐进两种不同的说法,这就使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的政党在制定实际行动纲领时可能产生分歧。
马克思在世时,德国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就曾受到拉萨尔思想的影响。
拉萨尔认为社会主义者可以运用和平手段促使国家实现民主化、通过社会主义者对国家的控制逐步增加国家的社会经济责任来改善社会经济状况、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对接受了拉萨尔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纲领“哥达纲领”,马克思提出了严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该纲领提出的严重错误之一就是把国家看作是中立的.........,不必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就可以建立社会主义。
西方各个时期的理性一、古希腊时期的理性古希腊时期尚处在西方的奴隶制时期。
这个时候的理性主要体现在智者学派及其发展者的一些观点之中。
当时的希腊正值民主制度的全盛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热衷于讨论各种问题。
而主流的思想——自然哲学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在自然哲学观的体系中也已经得不到解答。
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他们反对传统思想和宗教神话的束缚,否定神的意义和作用,肯定人的伟大和能力。
普罗泰戈拉认为神是不可知的。
他们极力贬低神的权威,抬高人的价值。
将“神学”变为“人学”。
从而树立起人的权威和尊严,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开端。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观点,标志着人类的理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智者们对未知事物的研究,不再从神的角度出发,不用所谓的神的观点来解释,而从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很多新的有建设性的见解。
他们对事物进行了较为严密的论证,不再仅凭感性思维。
亚里斯多德由此得到启发而创造出了伟大的“三段论”方法。
智者们勇于追求真理,为了知识而去求知,抛弃了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知识更加纯净化。
同时,他们崇尚自然法,认为法律应该符合个人利益。
这对西塞罗的思想以及罗马法的精神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们也肯定了人的自主性的重要性,进而肯定个人参加国家事务的权利。
他们提出了早期的社会契约论的思想,这为以后的启蒙运动打下思想基础。
由智者学派衍生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事物的关系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
由此他们提出“美是和谐”的观点,成为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究美的本源的学派。
他们的观点,使人们的思想逐渐脱离感性,渐趋理性。
此后的苏格拉底,继承并发扬了先贤们的思想。
当初智者学派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治理国家,而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如何救国已经毫不必要,因此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人类的伦理问题。
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虚伪,等等。
他提倡“知善合一”,认为知识就是最大的善。
西⽅政治思想史(1)西⽅政治思想史⼀、西⽅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探索:(⼀)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然政治观:从政治思想发展来看,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
古希腊政治思想伴随着希腊奴⾪制城邦的形成⽽产⽣,并随着它的发展⽽演变。
古希腊的⾃然地理环境、奴⾪制度与城邦制度,特别是希腊⼈对城邦⽣活的感受和认知,使得⾃然政治惯成为这⼀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
⾃然政治观将国家起源与政治秩序的建⽴归因于⾃然,并依据是否合乎⾃然秩序来评价国家制度与政治⽣活优良与否,古希腊⼈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认识,这促进了古希腊⾃然哲学的发展。
亚⾥⼠多德提出“⼈在本性上是⼀个政治动物”的经典命题。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也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与伦理政治观的特征,也是⾃然政治观的体现。
古希腊⼈在哲学、科学以及⽂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思想也不断丰富繁荣,开创了西⽅政治思想的传统,并深刻影响到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思想。
(亚⾥⼠多德、柏拉图)(⼆)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将现存的⼀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关系都看做是由上帝创造并由教会批准的,其⽬的是维护上帝的权威与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神学政治观有三个特征:⼀是⼀切权威来⾃上帝,上帝的启⽰与《圣经》是唯⼀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法。
奥古斯丁为教会⾼于国家、教权⾼于王权进⾏了权威的论证,开创了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阿奎那创⽴了庞⼤的神学体系,是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的集⼤成者。
(奥古斯丁、阿奎那。
路德、加尔⽂)(三)近现代西⽅的权利政治观(⽂艺复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权利政治观是⼀种与资本主义⽣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以抽象⼈权为国家公共权⼒(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的和作⽤不过是保障个⼈的权利,实质是⼀种以资产阶级个⼈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
欧洲的与治理民主制度的演进欧洲历史上一直是政治进程和治理制度演进的重要舞台,尤其是在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更是起到了先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欧洲的治理民主制度在历史上的演进,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一、古希腊民主起源古希腊雅典城邦被认为是民主制度的发源地,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民主政体将权力交给公民,实行公民直接参与的集会和选举制度。
这种制度为欧洲其他地区的民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石。
二、中世纪的君主制度和议会制度中世纪的欧洲以君主制度为主导,权力掌握在封建君主手中。
然而,在英国,大宪章的签署为议会制度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最终演变成为君主立宪制。
这一制度同时也为后来的美国独立运动提供了启示。
三、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欧洲吹起了一股民主的春风。
思想家们提倡人权、经济自由和政治平等。
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791年法国宪法的制定和选举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欧洲治理民主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19世纪的普选运动19世纪以来,欧洲各国开始出现普选运动的浪潮。
在不同的国家中,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都为民主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普选制度逐渐完善,为公民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决策的机会。
五、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民主复兴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民主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战后,欧洲各国通过实行联邦制度、建立宪法、组织选举等方式重建民主制度。
欧盟的成立更是促进了政治一体化和民主价值的推动。
六、欧洲联盟的治理民主机制欧洲联盟作为一个多国组织,致力于推动欧洲统一和民主发展。
它通过欧洲议会、欧洲委员会等机构实现了欧洲民主治理的核心价值。
此外,欧洲联盟还鼓励成员国民主制度的良性竞争和借鉴,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七、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挑战与发展尽管欧洲在民主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欧洲各国在移民问题、经济发展、民粹主义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和冲突。
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是欧洲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六章 19世纪西欧政治思想本章人物较多,重点掌握边沁、贡斯当、托克维尔、密尔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边沁提出的功利思想,成为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的基础。
贡斯当,自由思想。
明确区分了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
反对国家干预个人自由。
托克维尔,民主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大势所趋。
密尔,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
他在自由主义思想史上,提出了著名的“群”(社会)“已”(个人)权界论。
第一节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了解内容:革命后的法国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发展;英国社会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德国社会状况和政治思想的特点。
一、19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政治思想的特征这是承前启后的世纪,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巩固发展时期。
革命时期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没有变。
人权是基本点。
17-18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契约论,国家源于契约,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也是号召社会团结在资产阶级周围的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巩固后,这种自然法、契约论思想对统治者是不利的。
19世纪中期后,理论基础发生变化,出现功利思想,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新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各种政治思想的纷繁多样、变化频频,以及彼此之间的复杂斗争。
正统主义、自由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实证主义。
19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由革命转向改良和保守。
政治思想由“应然”变为“实然”,即由要求建立理想的政治秩序转向维护现存的政治秩序,阶级关系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政治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冲突成为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自由主义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鼎盛时期的发展需要,成为19世纪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德国是一个政治上分裂,经济上落后的封建国家。
德国政治思想中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极为突出。
在反对封建专制的实际斗争中无所作为,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却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德国古典哲学便是这种成果的重要表现之一。
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力政治观(三个阶段)自然政治观是把政治秩序的建立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基督教神学政治观是西方中世纪的基本政治观。
权利政治观是从15、16世纪开始,形成于17、18世纪,一直发展到现在,19世纪直到20世纪前期,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实然”阶段。
当代西方是权利政治观发展的新阶段,是“实然”和“将然”并存的阶段。
梭伦改革的人物时间地点,意义--梭伦是为雅典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的立法家,公元前594年,对雅典城邦制度进行改革。
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原则,它的改革就是在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设置一个适中的权利界限,他既满足了平民的利益,又满足了贵族的利益,从而使平民与贵族的势力达到了某种均衡,梭伦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城邦和城邦制度,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从外部特征上看,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就外部特征而言,希腊城邦是公民的自治团体。
所有城邦都由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奴隶没有政治身份,没有任何政治权利)、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妇女和自由的外邦人)和自由公民(公民被视为一个封闭的血缘团体、宗教团体和政治团体),政治制度则划分为若干类型,如君主制、人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等。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一坚持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就是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将国家视为第一位的,个人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只有融合于整体,为其献身,才能自己的价值。
第二是理性的政治思考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有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第四是公民的政治视角,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的。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柏拉图是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他有三部集中阐述政治哲学的著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