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 4.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课文研读
• 1.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 么弊端?
•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 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出希望。
整体感知
1.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2~12)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 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 第一层(2)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 第二层(3~5)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 • 第三层(6~1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简介
•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 照,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 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知识链接
•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 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 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 “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 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
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