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三千年该何去何从——卢飞宏
- 格式:docx
- 大小:17.78 KB
- 文档页数:3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卢飞宏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中国武术思想文化的基石摘自《文圣拳的多元文化观对中国武术思想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现代社会价值(一)》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武术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一脉相承,蕴涵着深奥的哲学思想,中国道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宇宙观对武术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天人合一”整体观筑牢了中国武学思想文化的理论基石。
庄子阐述“天人合一”,以“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
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安常处顺”、顺应“天道”、与天地相通,以及“贵生”、“为我”、“达生”、“忘我”的思想对武术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易传·系辞》对《易经》所包含的“会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作了哲学上的发挥,阐明了“天道”、“地道”和“人道”会通之理。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述了人和自然相通变化之理,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人是万物之灵,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只有依靠自然才能生存。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依为命,共同存在,和谐发展。
《易经》是人类全部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变化规律的总结,为古代儒家“六经”之首,群经之王。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哲学、宗教、巫占、艺术以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内所有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总结,具有“全部信息”的全息性和“无处不在”的包容性,乃为中国文化之本源,它是武术哲学、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根源。
《易经》强调三才之道,即三才统一一个整体,三才虽各有其道,但又相互对应、相互联系,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也是一种内在生成的关系。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论武术教育一、武术教育的内涵武术是中国固有的一项增强体质、培养意志、训练格斗技能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武术既是一项民族体育运动,更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武术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对磨炼人的意志,修炼人的精神品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武术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顽强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与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紧密相关。
武术是一种强身防卫、修身养性的特殊的体育运动,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作用具有其它体育文化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武术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文化教育体系,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强健国人体魄,涵养民族精神,培养文武兼备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体育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技艺能与之比拟的。
发展武术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培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是促进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武术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它有别于其它文化教育具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武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学课,是探索人体医学、人体力学、人体美学、人体功能学奥秘等诸多方面的有效锻炼形式,具有强身健体,培养优良品质,道德礼仪教化,防身技击,祛病延年,修身养性,陶冶性情等多方面重要功能和作用。
武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武术的训练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体育运动的局限。
要将武术提高到哲学和文化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习武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对生命的感受力,更好的认知和完善自我,从而不断地提升自己悟性和能力。
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卢飞宏文/卢飞宏 2013年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男,汉族,1966 年出生,大学文化,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在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文圣拳推广中心主任,国际功夫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
《文圣拳》武学著作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作者 (《武魂》杂志2013年第7期、第10期),《文圣拳之歌》词曲作者《武魂》杂志 2013 年第 11 期)。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三万五千余字,《中华武术会刊》(2014年专刊)、《武魂》杂志(2014年期连载)。
文圣拳武学研究工作开启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研究的大门,促进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对文圣拳武学研究和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07期总第301期(武魂)杂志,《2013年10期总第304期(武魂)杂志》刊登大道无极圣拳法,道儒释兵寓一家,文韬武略世间殊,功法精湛显神奇,历经沧桑更坚劲,五步神拳誉乾坤。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五步神拳等)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是明清时期著名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由祖师刘奉天(1617—1689)与其离卦弟子郜云龙真人(郜皇代)文武结合,共同创立。
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于山东省冠县杨四海(1716—1789)真人,杨四海传山东省嘉祥县黄亥镇井庄村杜恒信(1756 —1838)真人,杜恒信先师将文圣功进一步充实并传播至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于清乾隆年间一度达到“南京到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时期,它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武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座中华武学的神圣殿堂,一部传统经典文化的丰碑。
文圣拳与哲学、艺术、历史、宗教等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拳理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华武林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了全面地反应了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国精武文化探索研究》引言在中国近代武术史上,有一位武术界传奇英雄人物,精武体育会的创办人之一,中华精武文化的奠基者,那就是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威震中外的“迷踪艺”大师,人称“津门大侠”“霍大力士”的霍元甲。
他武艺超群,一身正气,侠肝义胆,执仗正义,惩恶扬善,济世救人,满怀爱国热情,抱着为国雪耻的强烈愿望,奋起神威,转战南北,在天津和上海,先后同俄、英大力士擂台比武较量,以高强的功夫震慑了西洋大力士,并打败日本柔道会武士,令国人扬眉吐气,谱写了一曲凛然正气的燕赵侠义之歌,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功夫争得了荣誉,威名震惊海内外。
他武德高尚,武功高超,文武兼备,侠肝义胆,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为亿万同胞所钦佩和敬仰。
霍元甲为二十世纪初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积弱积贫的中国擎起了一面振奋民族精神的旗帜,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
他为振奋民族精神,唤起国人沉睡的灵魂,激发国民斗志,推动中国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精武精神是中华武术精神的象征,早已渗入中国民族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思想、精神和文化。
精武文化不仅是对拳腿技击技术的精进,更是指一种尚武精神的弘扬,一种自强不息信念的传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权、敢于抵御外来挑衅、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和力量,深深铭刻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一百多年来,精武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爱国救亡,强国强种,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精武体育会给后人留下了一笔闪耀着民族人性光辉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
精武文化渊源于天津,产生于上海,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重要标志是1910年由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以及爱国人士陈其美、农劲荪、陈公哲等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
精武体操学校是”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的前身,它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个民间体育社会团体。
它是宗旨是“提倡武术、研究体育、强国强种、铸造强毅之国民”,这在国势衰微、国人倍受列强欺侮的清末,尤为切合国人习武强身、振兴国运之思潮。
《文圣拳》著作三部曲之三“大道之行”—卢飞宏——编者按语文圣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优秀拳种,是中国武林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各级政府体育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三十多年来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各项弘扬与传播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代表性人物,习练人员众多,今已名扬天下,享誉中外,遍及世界,影响深远。
文圣拳历史上也称义和拳,是“义和拳(团)”的源头,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圣拳已成为鲁西南地区、古运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和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山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龙拳”、“中华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文圣拳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被誉称为“中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之花”。
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集大成者,在明清时期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一部数百年来在民间秘密传承的武功秘笈,几世纪震惊朝野的宗教武林功夫。
几百年来,历经风雨,饱受磨砺,自强不息,顽强发展,高手辈出,功震武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历史上文圣拳是中国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在中华武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八卦教是清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宗教,是反清复明的一面旗帜,作为内传功法的文圣拳是其内在的灵魂和精神及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和积极作用。
历史上文圣拳门徒前赴后继,不畏牺牲,波澜壮阔的斗争史诗,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公平正义的的精神,书写了艰难而辉煌的壮丽篇章。
文圣拳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了千年历程,他不断汲取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来充实自己,历史上虽经清朝政府的残酷镇压和限制而艰难生存,依然生生不息的传承下来了。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它不仅包含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还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教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并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它脱胎于古战场搏杀技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它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注重武德教育为鲜明特点的,以攻防格斗技术为核心的人体运动形式,既有技击防身自卫功能,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貌的系统性功夫修炼体系。
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
武术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出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武术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是先辈们与大自然作斗争和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
武术不仅是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手段,更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武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拥有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要求文武兼备,德艺并重的。
历史传承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对武术功能价值和精神体现的真实写照。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在中华文圣拳第三届年会暨武术文化节上的讲话卢飞宏2015年2月6日尊敬的各位领导,文圣拳传承人,朋友们,大家好!首先对中华文圣拳第三届年会暨武术文化节,在山东郓城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在此向郓城县文体局、郓城武林会盟、郓城宋江武校、郓城文圣拳研究会的精心组织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为文圣拳发展做出贡献的文圣拳门人和爱好者、各界朋友,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文圣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武术的精粹,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健身与技击并重的拳术,它还包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圣拳内外兼修,性命双修,深得中国传统“儒释道”和三教合一文化的精髓。
上世纪80年代,文圣拳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推崇,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成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誉称“中华历史名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们感谢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文圣拳传人宋传平、宋如一、宋连洪祖孙三代及其弟子为弘扬与发展文圣拳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感谢各级政府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支持,经过文圣拳全体门人和爱好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拓展了文圣拳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文圣拳在中华武林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文圣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形成了百花齐放,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1年以来,在南旺镇宋庄文圣拳宋氏传人发展的基础上,使文圣拳武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成立了“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领导组织机构,先后成功举办了文圣拳第一届年会、第二届年会和文圣拳泰山论道、华山论剑活动,以及中华文圣拳宣传工作会议,各地积极参加国内重大武术赛事活动,使文圣拳威名风靡全国,享誉中外。
经过文圣拳全体门人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在文圣拳武学文化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文献资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文圣拳武学文化体系,促进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为文圣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为今后文圣拳的弘扬与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卢飞宏文/卢飞宏 2013年作者简介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男,汉族,1966 年出生,大学文化,山东省日照市人,现在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武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华文圣拳推广中心主任,国际功夫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的开拓者。
《文圣拳》武学著作作者(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试析文圣拳的文场与武场》作者 (《武魂》杂志2013年第7期、第10期),《文圣拳之歌》词曲作者《武魂》杂志 2013 年第 11 期)。
《文圣拳武学文化探索研究》,三万五千余字,《中华武术会刊》(2014年专刊)、《武魂》杂志(2014年期连载)。
文圣拳武学研究工作开启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研究的大门,促进了中国民间宗教武学体系的建立,对文圣拳武学研究和推动文圣拳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07期总第301期(武魂)杂志,《2013年10期总第304期(武魂)杂志》刊登大道无极圣拳法,道儒释兵寓一家,文韬武略世间殊,功法精湛显神奇,历经沧桑更坚劲,五步神拳誉乾坤。
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步架,长寿拳,离卦拳、五步神拳等)是中华武林中的一朵奇葩,是明清时期著名民间宗教八卦教的内传功法,由祖师刘奉天(1617—1689)与其离卦弟子郜云龙真人(郜皇代)文武结合,共同创立。
郜云龙后人的女儿传于山东省冠县杨四海(1716—1789)真人,杨四海传山东省嘉祥县黄亥镇井庄村杜恒信(1756 —1838)真人,杜恒信先师将文圣功进一步充实并传播至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于清乾隆年间一度达到“南京到北京都是杜家兵”的鼎盛时期,它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武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座中华武学的神圣殿堂,一部传统经典文化的丰碑。
文圣拳与哲学、艺术、历史、宗教等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拳理博大精深,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华武林中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了全面地反应了华夏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文圣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摘自《文圣拳武学与诸子百家文化研究》第一章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神拳、五步神拳、先天无极道拳、八卦拳、大洪拳、义和拳等等。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刘奉天(1621—1693)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后定居山东单县传经布道,著有《五圣传道经》《八卦八书歌》等。
在他的徒弟中有八位比较著名,其中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
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名震武林,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江苏、安徽一带。
分九宫八卦(即“内安九宫,外立八卦”),四正四隅,传承天下。
早期传承由郜云龙传山东冠县杨四海(1714—1784),杨四海传山东嘉祥的杜恒信(1756--1838),由杜恒信将文圣拳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
该拳名称称谓众多,由于历史上与“反清复明”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遭到清政府的严厉禁止和迫害,故不断变换名称,在民间隐秘传承。
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北京、天津、陕西、山西、黑龙江、新疆等地,主要传承市县为山东济宁、汶上、嘉祥、梁山、微山、邹城、金乡、曲阜、临沂、泰安,聊城、冠县、临清、莘县,菏泽、郓城、成武、单县、定陶、巨野,河北邢台、临西、邯郸、衡水、南宫,江苏徐州、丰县、沛县,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毫州涡阳、芜湖无为等地。
山东济宁古运河流域是文圣拳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有着广泛的传承与发展,方圆几百里,习练者数万。
文圣拳于1983年被国家体委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列为国家重点挖掘整理体育项目,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宋家得到挖掘整理,后经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定名为“文圣拳”。
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以之优秀的健身养生和实战技击功能名列山东省名拳,时称为“山东四大名拳”之一,后被誉称为“中华历史文化名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古传承的马上征战功夫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文圣拳文圣拳亦称文圣功、五手、五步架、长寿拳、杜家拳、离卦拳、五步神拳、无极道圣道圣拳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内家功夫,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渊源久远,可追溯于上古时期,兴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南旺镇宋庄挖掘整理,时称“山东四大名拳”(即:文圣拳,螳螂拳,孙膑拳,四通捶)之一,后称为“中华历史名拳”,有“中华圣拳”、“中华文圣拳”、“中华拳”、“中华龙拳”、“东方神拳”之誉称,2009年9月27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国术奇葩神功现,人间圣功文圣拳”,文圣拳是中国古代先哲和历代先师遗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是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圣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冷兵器时代“马上征战功夫”,被称为“马上保朝”之拳,有“五步神拳安天下,文圣神功度众生,”之誉,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文圣拳是古代沙场征战中大将所使用的大刀、大枪、硬弓等架式和实战技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中华武林功夫,同时与道家静坐修炼养生之法相结合,是实战技击与养生长寿相结合的优秀传统功夫,它独特的功法特点在中华武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一部中华武学的传世经典。
文圣拳养练强身、祛病延年、修炼长生、修身养性为主,同时具有极强的实战威力。
文圣拳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艺术,马上沙场征战的功夫特点,又决定了是以实战技击为主要精华的传统武术,拳法精髓在于其原始的搏杀性,技击是文圣拳武术功夫的灵魂,体现了中国武术力与智、力与美、内与外、精神与意志的独特技击术之神韵。
文圣拳博大精深的武学文化,堪称将才之学,帝王之学,圣贤之学,天人之学,先天之学,万法归宗之学,具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气,夺天地造化之功。
文圣拳是一部中华武学的修炼大典,一部宗门功夫的大乘功法,也是中国方仙道术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内功修炼具有重要地位,包涵着丰富的哲理内容和辩证法思想,有深厚的武术养生哲学内涵,修炼是文圣拳功夫的根本。
中华传统武术该何去何从
中华传统武术已经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多少人用它保家卫国、除暴安良、维护正义,护佑华夏民族生存发展,多少人用它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已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精神文化标识。
中华民族用了五千年时间,把本是野蛮的格斗的武术,变成了一种文明,一种能够代表华夏文明的民族文化。
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术”走向了“道”,从“打”走向了不“打”,从原始格斗走向了哲学,融入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聪明智慧,使之成为一种功法和套路极其成熟的精神和身体修炼形式。
时代在变化,武术的思想和文化也在变化。
在当今武术与现代自由搏击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其各自的训练体系不同,从而使武术的实战功能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
要改变武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加强传统武术训练体系与现代格斗术训练体系的结合,要一切从实战出发,以追求实战为根本出发点,摈弃传统武术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和框框,摆脱华而不实的框套,在实战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
武术是“杀人技”,要回归原始搏杀之原形,就要失去五千年积淀而来的文明。
历史证明,在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往往野蛮会战胜文明。
武术是嗜血而残酷的格斗技术,讲究的是”一着制敌,一击必杀“的实力,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勇气,战胜敌人和对手,靠的是胆略与精神,智慧和谋略,勇气和力量。
在国外有许多格斗的高手,一直在默默的汲取中国传统武术的营养,借鉴其练功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彰显出虔诚的尊重与崇拜。
我们要让武术成为中华民族崇高的信仰,将之融入民众的“血液”之中。
要大力弘扬民族尚武精神,提倡高大、勇猛、刚健、力量之美,唤醒民族心灵深处的血性,培养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以思想、文化和精神的力量推动中华武术向前发展。
古人云:壮士一怒,血溅五步;君王一怒,血流漂橹。
武术从野蛮到文明走了五千年,而从文明到野蛮,可能会是一夜之间。
生命不息,传承不止!
2020年4月18日
卢飞宏,字翰林,号浮来居士,别号东方飞宏,东海卢氏,飞宏子,1966年出生,大学文化,原籍山东省日照市人,山东省临沂市公安局工作。
中华文圣拳全国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圣拳第九世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宗教武学
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当代武术名家,世界华人运动会中国山东分会济宁分会副主席,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立者,山东省青少年非遗武术教育研究中心研发专家,《文圣拳武学三部曲》编者,即第一部《圣拳经典》(作者:卢飞宏、张丽光),第二部《文圣论道》,第三部《大道之行》(上、下册),约120万字的武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