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导课巧设悬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巧妙设计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的课堂作为身在一线的教师总听到很多老师埋怨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
其实,老师也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精彩,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学生毫无学习兴趣?教师不要总是把责任推给学生,要善于反省自己,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去探索知识海洋的奥秘,要用自己的热情激发学生的热情。
要想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有一整套科学、民主、独具个性的让语文课上得“精彩”的法宝。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尝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施行,整体感觉不错。
一、精彩的导入语切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堂课要想激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课前设计好导入语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平淡乏味的导入语不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而会起压制作用。
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每次走入课堂第一句话总是:请大家把课本拿出来翻到第几页,我们今天学习的是第几课。
尤其是在学生已经上了几堂课后,身心都已困乏、恹恹欲睡的时候,这样的开头无疑是一曲绝妙的催眠曲。
特别是语文课,学生自以为课本读得懂,几节课听不听无所谓。
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导入语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打破死寂的课堂僵局,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生动的教学互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被动地去学,被动地记忆知识,使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深渊,效果事倍功半。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转变观念,由“填鸭式”向“互动式”转变,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和课程资源互动,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会思考、学会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课时,为了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国君爱慕虚荣,虚伪自私和大臣们阿谀奉承的丑陋嘴脸,我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巧设悬念两大绝招:第一招:设悬念,在悬念的逐层解决中兴波澜第二招:巧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显波澜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什么是悬念?悬念是叙事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激发人们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热切关注的兴趣。
什么是设置悬念?设计谜团,但是不立马做出解答,而是以此唤起读者“探索”的欲望与急切期待的心理,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吸引读者读下去。
记叙文中悬念的位置和作用在文章题目和开头,悬念让文章“眉目传神”。
在文章的情节发展中,悬念让文章波澜起伏。
悬念设在哪?1、题目设置悬念。
2、篇首设置悬念。
3、篇中设置悬念。
4、篇尾设置悬念。
第一招:设悬念,在悬念的逐层解决中兴波澜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记叙文,讲究情节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
要想设计出动人而曲折的情节,尺水兴波少不了。
尺水兴波亦称波澜起伏。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1、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2、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期待)怎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2、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
矛盾法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
铺陈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欲抑先扬法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意料,从而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基本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第二招:巧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显波澜叙事时,如果设置一个“对立面”,是会使叙述曲折得多,对于所要表现的主旨也能起到更突出的表现作用。
中年级语文小学课堂导入案例(一)设置悬念法,提出问题激趣悬念式导入是通过揭示疑难,引起悬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方法着眼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一上课就形成认知冲突,使教学紧扣学生心弦,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创设出学生探求知识的最佳情境。
设置悬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 围绕课题设置悬念围绕课题设置悬念,就是紧紧围绕课文题目设置。
让学生在读完课题后就想知道课文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位老师在教学《七根火柴》一文时,他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有谁没见过火柴?有谁没用过火柴?火柴是极普通的。
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你们能想象出一根极普通的火柴曾发挥过多大的作用吗?挽救了多少革命战士的生命吗?你知道无名战士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么高昂的生命代价吗?”这样围绕课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文本的兴趣。
2. 围绕内容设置悬念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设置悬念也是设疑的重要形式。
教师可先说一些课文里面有的内容,或者是跟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学生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
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刨根究底,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 围绕插图设置悬念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每一篇课文中几乎都有一些精美的插图。
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既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学生能用这些形象、具体、直观且透着趣味的图画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观察、想象等能力。
我们就可以根据课文的插图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悬念式导入,学生课前不能预习,查阅资料。
如果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或者已经预习,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二)质疑课题法,引发思考激趣它是指上课伊始,教师有意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质疑,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的一种导入方法。
语文中的悬念教学教师是讲台上的艺术家,下面的学生都是观众,因此教师的讲课应该生动有趣,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如何使我们的课能吸引学生呢?那就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设置悬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开讲前设置悬念“开讲”是课堂讲授中的第一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开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一次课甚至一门课的效果,关系到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开讲”要讲好,最好设置一些悬念:首先,设置悬念,目的是为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
只有明白和了解了这个道理,才能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而“稳坐钓鱼台”,“出语”惊人。
其次,悬念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采以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开讲”方法,先将文章的魅力、故事的高潮以及相关背景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知道究竟,自然而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情境。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前,我先讲一个故事给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联合国国旗从来朝升夕降,从不受任何影响,但是,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联合国秘书长却宣布降半旗,以示哀悼,因为有一个人去世了,一个总理去世了。
许多国家不理解,秘书长说:“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子女,见过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银行里却无一分钱的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总理。
”经过这样的巧设悬念,课堂气氛扣人心弦,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深深的敬佩之情。
由此引入,共鸣强烈。
可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却是千方百计横加阻挠,禁止人民悼念。
人民依然自发地前来送行。
使故事波澜起伏,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在讲读中设置悬念1.巧设迷宫,故设疑难教师不直接将故事的经过、结果以及原因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迷宫中自己展开思维,探寻究竟。
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依靠青蛙等食物生存,庄稼是一种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料生存,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又的确存在着某些联系。
巧设悬念探究课堂兴趣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引人入胜的“主旋律”,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
悬念设置是实现这一教学效果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个环节中巧设悬念,营造一个轻松、和谐、互动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变成乐堂。
一、课前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新课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导入得法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可用有趣的故事、生活实例等把学生引入情境,学生思维进入最佳状态时,再设计悬念,切入课题。
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时,我感受很深,我在课前用了大量时间,研究全章内容,看报纸、查书刊,正当不知如何导入新课时,突然来了灵感:为什么不从讲故事入手呢?于是我带着“棋盘上的学问”走进了课堂,故事大概:古时候,希腊王国里有一个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为了感激他,答应满足这个大臣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然后放八粒、十六粒……,一直到第六十四格。
“你真傻,就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
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中没有这么多米!”故事讲到这,我问学生:你认为国王国库里有这么多的米吗?许多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有”,我笑答:“学完本节内容相信同学们就能得出正确答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
运用故事创设情境课题,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期待和渴望,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其实,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具演示、问题呈现、习题导入等方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素质来设计合理、恰当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教学将在学生强烈探求新知的目光下顺利进行。
二、课中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1、巧设悬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和分散教学难点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来设置悬念,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动手操作,师生讨论来突破重难点。
2024年悬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的几个方法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悬念的巧妙运用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
悬念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课堂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悬念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导语设计引发悬念课堂伊始,教师的导语如同戏剧的序幕,能够迅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
设计导语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吗?诸葛亮是如何利用草船借来曹操的箭矢呢?这其中又有什么深层的寓意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笔触,探寻这其中的奥秘吧。
”这样的导语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后续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抓住重点词句设置悬念在语文教学中,重点词句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挖掘,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例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背影”这个关键词,设置悬念:“同学们,作者为何会对一个背影如此印象深刻?这个背影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情感呢?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叙述,一步步揭开这个悬念。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文本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插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以展示小女孩在火柴光芒中幻想的插图,并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看这个插图,小女孩在火柴的光芒中看到了什么?她的幻想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和心境呢?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四、利用学生认知矛盾设置悬念学生的认知矛盾是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理解上的冲突和困惑。
良师导学91小学语文课堂悬念设置★林斌小学生上课时候很难主动积极进入文本学习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多想办法促进其主动性行为。
因此,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多高质量、灵活多样的悬念,进而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优化授课环节与成果。
我们经常看到每个影视或娱乐节目将要放映之前,总要有个吸引大家去看的噱头,造势很足,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观众在观看之前迫不及待。
所以笔者想我们教师在上课之前,何不试着设计一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恰当设置各类悬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的激发,也能够带领学生开展深度阅读。
一、巧设谜语小学生最喜欢猜谜语,他们平常也积累了很多的谜语,会猜谜语也让他们到处在人前显摆一下,那种神气劲儿不用说有多带劲,所以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利用一下学生的这个强项,在学习文本之前,让学生好好展示自己的猜谜语的本领,快速地把他们带进文本的情境中,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
如学习《燕子》一课,笔者让学生猜了几个谜语,然后再亮出燕子的谜语,给学生一个悬念:白肚皮,黑褂子,尾巴像把小剪刀。
冬天飞到南方去,春天飞回把春报。
这个谜语是什么?学生争相回答,很快就进入文本的情境。
二、故作愚蠢小学生知识储备不多,人生经历少,正是傻傻、可爱的时候,但他们不喜欢说他们傻,相反喜欢别人夸他们聪明,夸奖他们表现棒,这大概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小孩好哄”吧。
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装傻,不会解答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小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巧妙设置这样的悬念,来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学生的成就感爆棚,借此来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任务。
如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这样给学生设置悬念:我们邻居家有一对兄弟,长得特别像,我们总是分不清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于是我们就乱喊一氣,经常会惹得这兄弟俩生气。
我们很羡慕他们,要是我也有一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姐妹多好,犯错了都不知道谁做的,还免了一顿骂。
语文课堂导课巧设悬念
一、在讲读课文之前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法:
与节目预告一样,先把文章的魅力、事情的高潮、结果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让学生不由自主产生究根究底的愿望,自然地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学习大门。
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讲了一个故事“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
联合国国旗一向有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已示衰悼。
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动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个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联合国秘书长说的这位总理,他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的总理——周总理。
”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深深的敬佩之情,并产生急切想知下文的愿望,由此顺势利导“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千方百计阴扰人民悼念,但是人们仍自发地前来送行。
”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这篇课文,兴趣一下子高涨,同时也突出了中心。
二、在讲读课文中可之采用——故作悬念的方法:
1、巧破迷宫:按文章的逻辑顺序,故设疑难,老师不直接把事情的经过、结果,以及问题的为什么告诉学生,耗电量是让他们在迷宫中不断启发自己的思维,带领学生走出迷宫。
例如《蛇与庄稼》一文,“蛇是一种动物,庄稼是植物,前者靠食物生存,后者靠养料生存,这两者是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呢?它们之间为什么有着密切的关系呢?”又如《草船借箭》中写道,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老师抓住“一样”、“赶造”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赶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
接着他又抓住“我得吩咐军将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完成得了吗?学生学到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学生饶有闪趣读下去,想探个究竟。
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缍识得庐山真面目。
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法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2、打破常规: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带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太阳》这篇课文,如果他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么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3、故错迷惑: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他病了。
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啊?显然,“带到教室”、“治病”这一连串“错”言“误”语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地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4、险象横生:可以试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将相和》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可以抓住蔺相如与秦王一个个紧张的斗争设疑,让学生为蔺相如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5、借词达意:有时文章本身的艺术吸引力不大,例如说明文、介绍语法知识,学习起来较枯燥。
教此内容可以巧借他人之手,即利用讲故事、说典故等方法,引起重视。
例如讲标点符号的使用和重要性时,我举了《阿凡提智斗巴依》的故事,“一天,地主巴依和老婆要与阿凡提打赌,要是阿凡提能猜对他们下棋的结果,巴依就认输。
阿凡提灵机一动,立刻写下‘你赢她输’四个大字。
结果,三局分别是巴依赢一次,他的老婆赢一次,和棋一次。
只见阿凡提拿起笔随意点了标点,不得不让地主巴依输。
原来,标点分别是‘你赢,她输。
’、‘你赢她?输。
’、‘你赢?她输?’。
”顿时悬念起了效果,学生喜欢上标点,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三、在讲读课文结束时,可分采用——余味无穷的方法: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不绝于脑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新年到来的时候被冻死在街头?”学生归纳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造成的。
老师趁热打铁,“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她又会是怎样的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却久久不能让他们的思绪平静下来,学生自然地展开发对比和联想,懂得两种社会制度的差别。
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答案很多,学生是根据自己的思维、性格,以及希望的不同体现纯洁的童心的。
这样既突出了善和恶的爱憎教育,也发展了思维,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