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图片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蝙蝠纹初探“蝙蝠,服翼也,从⾍,畐声”[1]。
属翼⼿⽬,哺乳类中唯⼀真正能飞的动物。
“按,形绝类⿏,⾁翅与⾜相连,夜捉蚊蚋⾷之,俗⾔⽼⿏所化也”(见《孝经?援神契》)。
故,⼜名“仙⿏”、“飞⿏”[2]。
其形象奇特、怪异,在西⽅常被视作邪恶的化⾝,但在中国蝙蝠却是⼀种瑞兽,因“蝠”与“福”谐⾳,以“蝠”表⽰福⽓,⼝彩吉祥,所以在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蝙蝠纹从古⾄今,美意之多,运⽤之⼴泛,历经朝代变迁⽽久盛不衰。
由此,东西⽅⽂化之差异,可见⼀斑。
西⽅重形,东⽅取意,意在形外,形意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式,从蝙蝠纹的造型语⾔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的意象情感和审美取向。
1 蝙蝠纹的形⾃然⽣态中的蝙蝠⽆论从其形状还是颜⾊并不美甚⾄丑,但其纹样在中国传统吉祥⽂化中却被演绎成极具民族个性的美妙纹饰,现从蝙蝠纹的个体造型⽅式以及与其他纹样组合的构图形式两⽅⾯⼊⼿探讨蝙蝠纹的形。
1.1造型⽅式蝙蝠纹的造型⽅式,先⼈们早在《周易》中就有所概括。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史的重要源头之⼀,其“观物取象”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美学的发展,其影响之深远⽏庸置疑。
《周易?系辞》中有⼀段经典名⾔⽈:“古者包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
“物”是⾃然、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象”是对这些事物的模拟和概括。
物为象之本,象乃物之形,要在物中取象必须仰观于天,俯视于地,如此⽅能应物象形,即通过仔细观察对事物的深层蕴意作抽象概括及符号化的表现。
但简单的概括并不就是艺术,艺术之为艺术,关键在于能否将主观情感融⼊到⼀定的物质形态当中,使其艺术化。
从⾃然之象到意念之象,进⽽成为艺术之象,这是艺术创造者凭借对客观事物的观摩有感⽽发,进⾏艺术表现的升华与飞跃。
就中国的传统艺术⽽⾔,蝙蝠纹就是其物象化的艺术形态之⼀,是古⼈“观物取象”思想的集中体现。
最新2021中国传统⽂化⼿抄报内容资料⼤全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数瑰宝。
它们是中国永远不能磨灭的历史,犹如朝阳,映在华夏⽂明的书页⾥,那么你知道中国传统⽂化⼿抄报图⽚有哪些吗?为了⽅便⼤家,⼀起来看看吧!下⾯给⼤家分享关于最新2021中国传统⽂化⼿抄报内容资料⼤全,欢迎阅读!中国传统⽂化⼿抄报图⽚精美赞美中华⽂化的句⼦1、万⾥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些新的民族⼜融合⽣成,他们都与今天分布在长城带的⼆⼗多个民族有着密切联系,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2、万⾥长城凝结了千万个劳动⼈民的⾎汗,是中华⼈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
长城像巨龙盘旋在群⼭之中,那⾼⼤连绵的长城勾勒出蜿蜒的⼭势,充满了艺术魅⼒。
3、我们⾛得很慢,东看看西瞧瞧,看着沧桑的长城青砖,经历了上千年的风⾬洗礼,依旧坚固⽽筑,依稀看到当年建筑师们堆砌的⾝影,在那个没有机械只靠⼈⼯的年代,他们是怎么⼀砖⼀砖堆砌上去,⼜使这些建筑屹⽴千年⽽不倒的呢!想着想着,⼼中不由的感叹,感叹祖先的智慧和伟⼤,这砖于砖的缝隙⾥凝结着他们多少⾟勤的汗⽔和智慧。
4、我⼼⽬中的黄河是美丽的、⽆私的、神奇的……我希望黄河能够⾛出世界,让全世界的⼈都认识它,让它成为我们祖国的象征;我希望更多⼈学习黄河的伟⼤品质,并发扬光⼤;我更希望⼈类能改善黄河⽣态环境,让黄河能够保持波涛滚滚的模样,继续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5、中华书法独创⼀家,草⾏楷⾪妙笔⽣花,⼀撇⼀捺内涵叠起,⼀起⼀落潇潇洒洒。
华夏⽂化传承久远,四⼤古国⼀⽅风范,忠信孝悌与⼈友善,四海和谐共普九天。
6、我站起⾝,忘情地前⾏,仿佛每⾛⼀步,都是我与黄河距离的缩短,都是我与黄河意识的贴近。
冥冥中,我听出了黄河对⼈们的诉说;我听出了黄河对历史的评述;我听出了黄河对现实的夸赞;我更听出了黄河对“奋⽃”的诠释……7、药名:中庸。
配⽅:由道家的玩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按1:1混调⽽成。
教案: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8课中国传世名作—《五马图》丨浙美版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五马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五马图》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美感。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马图》的艺术特点,能够欣赏并分析其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1. 《五马图》的艺术特点和美感分析。
2.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五马图》的图片或投影仪,以及相关的介绍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五马图》的图片或使用投影仪播放,引导学生关注作品。
2. 学生自由发表对《五马图》的初步感受和印象。
二、作品欣赏与分析(10分钟)1. 教师介绍《五马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五马图》的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美感。
3.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三、实践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以《五马图》为灵感,进行一幅马的绘画作品。
2. 学生现场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板书设计:1. 《五马图》2. 作者、创作背景3. 线条、色彩、构图美感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五马图》的艺术特点和美感。
2. 布置一道相关的绘画作业,让学生练习中国传统绘画技巧。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分析《五马图》,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绘画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