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感染防治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31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球菌: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G+和G-两类,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此类球菌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所以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Hm,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葡萄串样的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和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金黄色色素,致病性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
4、抵抗力: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較强;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伤口、裂口以及消化道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和杀白细胞等,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链球菌: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此类细菌种类多,型别复杂,广布于自然界和人与动物的咽腔、胃肠道等部位。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球型或卵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无芽孢和鞭毛,有的可以形成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清、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3、分类(根据溶血能力和溶象)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60 摄氏度30min可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性链球菌课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吸入或皮肤、黏膜等伤口侵入机体,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链球菌性变态反应疾病。
防治原则:注意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性病) 淋病的病原体。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在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身上引起的感染。
它是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费用,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导致不良结果。
因此,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明确感染预防控制的责任,并配备专职的感染预防控制人员。
该管理体系应包括感染预防控制委员会、监测与报告系统、培训与教育机制等。
委员会负责制定感染预防控制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监督管理各项工作。
二、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医院应建立感染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感染情况并做出对策。
监测应包括手术部位感染、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等各类感染。
医院应建立科学的感染诊断标准,并统一相关数据记录和报告格式,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三、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医院应制定并实施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手术室洁净和消毒、医疗废物处理等。
手卫生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感染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手卫生培训,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手术室和其他关键部门应严格控制洁净和消毒管理,并加强环境监测。
四、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医院感染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院应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制度和评估体系,并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
医院还应制定并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合理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药物选择与剂量,并定期开展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
五、促进患者与家属参与医院应积极促进患者与家属对感染预防控制的参与。
患者和家属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的教育,了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医院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咨询与投诉渠道等方式,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参与度。
总结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一环,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管理体系、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实施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以及促进患者与家属的参与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章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防治原则学习目标掌握掌握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和病原学防治方法。
简言之, 问自己的第6个问题,并能回答此问题。
Q1: 什么是细菌性感染?Q2: 哪些类型的细菌可导致细菌性感染?Q3: 细菌性感染从何而来?Q4: 细菌性感染为什么会发生?Q5:细菌性感染的结局是什么?Q6: 如何正确地诊断、防治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第二节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主要特点:●对传染病,预防应针对流行的三个环节进行●对一般的感染性疾病,预防主要是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1. 传染病的预防原则●管理传染源:及时报告和合理治疗,临床医生的责任;捕杀或治疗动物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不同途径的详细内容参见相关病原体章节隔离:针对不同传播途径, 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消毒:对传染源所处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2. 一般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原则●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对病原体存在的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传播媒介; 预防性消毒(如饮水、牛奶等)●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预防: 加强锻炼、个人营养; 个人卫生和防护,避免暴露于传染源特异性预防: 疫苗接种3. 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将病原菌的抗原性物质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特异性预防相应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措施●预防接种(prophylactic inoculation)或疫苗接种(vaccination) :采用人工主动免疫的方法,以获得保护性免疫力4. 疫苗定义和类型●疫苗(Vaccine): 以病原微生物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生物技术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生物制品●分类:死疫苗(killed vaccine)或灭活疫苗(inactive vaccine):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灭活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而制成的生物制品,无传染性或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live vaccine): 通过自然筛选或人工方法获得的病原微生物的减毒或无毒株,经纯培养后制备而成,无致病性但有繁殖能力类毒素:参见第七章多糖疫苗(carbohydrate vaccine): 提取纯培养细菌的荚膜多糖成分制备的生物制品联合疫苗:•多联疫苗:将预防多种疾病的疫苗原液按特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具有多种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多价疫苗:将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的抗原成分,合并组成一种生物制品,以预防该种细菌性感染性疾病。
血源性病原性职业接触防护原则
一、血源性病原体
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病毒(HIV)等。
二、职业接触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三、普遍预防原则
是控制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策略之一,其理念就是将所有来源于人体血液或体液的物质都视作已感染了HBV、HCV、HV 或其他血源性病原体而加以防护。
四、标准预防
根据普遍预防原则,医疗卫生机构所采取的一整套预防控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程序和措施。
五、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
1、隔离的物质:标准预防隔离的物质不仅包括病人的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病人的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预防的对象:强调双问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隔离的方法: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沬隔离。
其重点是“手卫生”。
六、标准预防措苑
洗手和手消毒、戴手套、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并穿防护衣、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被服、环境控制、预防针刺伤、医疗废物处理。
传染病预防原则传染病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传播途径,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预防原则。
1. 提高个人卫生意识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要求。
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后。
另外,要保持身体清洁,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室内环境整洁卫生,定期通风换气。
2. 健康饮食饮食对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搭配膳食,摄取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要避免食用生肉、生蛋、生鱼等易感染病原体的食物,确保食物的烹饪熟透。
3.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4. 注意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传染病预防的重要环节。
我们要保持住所的整洁,定期清理和消毒,特别是对常接触的物品和场所,如门把手、桌面、厕所等。
合理使用消毒剂和杀菌剂,杜绝病原体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5. 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和个人情况,及时接种疫苗,可以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常见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等。
6. 避免接触病原体传染病的传播通常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食物、水源和生物媒介等途径。
我们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尽量减少与病人接触,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人员,要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传播给他人。
7.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暴露史,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同时,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完成治疗过程,以减少病原体在体内的存活。
8. 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医疗机构应明确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则
在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
增加患者的病情,还会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医疗机构应明确以下几项原则,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 预防为主
医院感染管理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
医疗机构应该注重对感染源的控制和
传播途径的切断,通过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诊断和管理,尽可能减少感染的发生。
2. 隔离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医疗机构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
途径,避免感染的蔓延。
隔离病人应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同时,医务人员也应严格遵守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3. 消毒与清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消毒与清洁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病房和医疗环境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和医疗安全。
4. 培训与教育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
识和能力,让患者了解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共同维护医院的安全和健康环境。
5. 报告与监测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分析感染的原因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总之,医疗机构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遵守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加强消毒与清洁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管理措施,医院感染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