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例讨论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中医妇科疑难病例讨论汇编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入院日期:202*年12月05日09:10记录日期:202*年12月08日09:00讨论地点:妇产科医办室主持人:***(科主任)记录人:***(医师)参加人员:***(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病史报告:**(医师)病例简要:患者,***,女,46岁。
因“下腹痛5天,加重1天”入院。
入院查体:T:36.5℃,P:88次/分,R:次23/分,Bp:90/60mmHg,形体消瘦,心肺听诊(-),下腹部压痛(+),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语言清晰,对答如常,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量中,痛经(+),LMP:202*年11月27日,PMP:202*年10月30日,平素经行腰腹疼痛,月经量多有块。
11.29开始出现下腹疼痛,于诊所就诊,予以抗炎对症治疗(具体不详),12.2单位***医院检查B超示右附件实液混合性包块,考虑炎性肿块可能性大。
建议继续抗感染治疗,12.2继于门诊抗感染治疗,昨开始腹痛加重。
妇科检查:外阴:已产式;阴道:畅;宫颈:轻糜;宫体:前位,压痛(—);附件:右侧可触及一5cm大小的包块,压痛(+);左侧压痛(+)。
辅助检查:202*年12月2日我院B超示:宫体大小,形态正常,包膜光滑,肌层回声均匀,宫腔线清晰,居中,内膜厚8mm,右附件区见一异常实液混合性包块,大小约55*41mm,边界欠清,左卵巢无异常。
入院时中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滞血瘀证)西医诊断: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治疗上予以西医予以头孢西丁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中医予以中药离子导入及中药灌肠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治疗,并口服宫炎平胶囊祛瘀止痛,收敛止血带。
患者腹痛症状较前好转,仍肛门坠胀。
发言人:***(主治医师):患者系中老年女性,患者平素月经规则6-7/20—26天,素有盆腔炎病史多年,经行腰腹疼痛,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除后痛减,带下量多,舌紫暗,苔白,脉细弦。
骨科中医疑难病例讨论范文一、病例介绍。
患者李某,男,45岁。
职业是货车司机,这工作一听就知道,长时间久坐,还得时不时地搬点重物啥的。
这老哥呢,来的时候那表情叫一个痛苦。
主诉就是右膝关节疼痛,已经持续了大概半年之久了。
最开始啊,他觉得就是偶尔疼一下,像那种小针扎似的,没太当回事儿。
可这疼痛就像个调皮的小鬼,越来越厉害,现在都发展到只要他一走路,尤其是上下楼梯的时候,那右膝关节就像被人拿锤子敲一样,疼得他龇牙咧嘴的。
患者既往身体还算可以,就是有点超重,那肚子圆滚滚的,像个小皮球。
平常也没啥不良嗜好,就是偶尔喝点小酒,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天累得要死,喝点酒解解乏”。
我们给他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发现右膝关节有轻度的肿胀,局部皮温稍微有点高,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尤其是在伸直的时候,感觉就像有个东西在里面卡着一样。
我们又给他安排了一些辅助检查,X线显示膝关节有轻度的骨质增生,关节间隙有点变窄。
但是呢,这个结果又不是特别能完全解释他这么严重的疼痛症状,这就有点奇怪了,就像你看到一个小水坑,以为一脚就能跨过去,结果发现里面深得很呢。
二、讨论环节。
张医生(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咱这个患者啊,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他这是肝肾亏虚的表现。
你想啊,他这工作性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肝肾同源,筋又依赖于肝血的濡养。
他这长时间的劳累,再加上年龄也到这儿了,肝肾之精肯定不足啊。
就像一辆车,开了这么多年,零件都开始磨损了,不保养能行吗?而且他这肥胖也是个问题,肥人多痰湿,痰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啊。
我看啊,咱们可以给他用点补肝肾、强筋骨,再加上化痰祛湿、通络止痛的药。
比如说,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能祛风除湿,桑寄生补肝肾,再加上点半夏、茯苓化痰祛湿,这几味药配合起来,说不定能有效果。
”李护士(虽然是护士,但对中医也有一定见解):“我在护理这个患者的时候,发现他特别怕冷,晚上睡觉的时候膝关节都得盖得严严实实的,稍微有点风就觉得疼得更厉害了。
中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中医病例讨论记录范文,尽量满足您的需求:---#前几天,在我们医院的中医科室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病例讨论。
这可不是那种平平无奇的讨论,而是充满了各种观点碰撞和奇妙发现的“头脑风暴”。
患者是一位 50 多岁的大叔,姓王。
王大叔来的时候,整个人看起来无精打采,脸色也不太好,说自己已经被病痛折磨了好长一段时间。
他主要的症状呢,就是经常感到头晕目眩,有时候还会耳鸣,晚上睡觉也不踏实,老是做梦,而且还容易惊醒。
另外,他的胃口也很差,吃啥都不香,稍微吃多一点就觉得胃胀得难受。
大便也不太正常,不是便秘就是拉稀,总之就是各种不舒服。
负责王大叔的主治医生小李首先介绍了病情:“我给王大叔把了脉,发现他的脉象弦细。
看了他的舌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
综合这些症状和脉象舌象,我初步判断他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导致的。
所以给他开了一些滋补肝肾、平肝潜阳的中药,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这时候,科室里的老张医生发话了:“小李啊,你这个思路没错,但是我觉得你可能忽略了一点。
你看王大叔这精神状态,明显是心脾两虚啊。
心主神明,脾主运化,心脾不足,就会导致睡眠不好,胃口差。
我建议在你的方子基础上,加上一些养心健脾的药,比如归脾汤。
”旁边的小王医生也忍不住插了一句:“我倒觉得是不是要考虑一下痰湿的问题。
王大叔这舌苔虽然薄白,但是他大便不正常,还有胃胀的症状,说不定是痰湿内阻,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有的医生认为是肝郁气滞,有的医生认为是气血不足,各种观点都有。
这时候,一直没说话的主任医生老陈清了清嗓子,说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局部,要从整体来考虑。
王大叔这个病啊,确实比较复杂。
肝肾阴虚、心脾两虚、痰湿内阻这些因素可能都有。
我们要综合分析,找出主要矛盾。
”老陈医生接着说:“我重新给王大叔把了脉,仔细询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病史。
发现他平时工作压力很大,经常熬夜,还喜欢抽烟喝酒。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疑难病例讨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中医药在疑难病例的治疗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对中医行业的中医药疑难病例进行讨论,探讨中医药在疑难病例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
一、病例一:顽固性经皮胃造瘘感染病例患者张某,因慢性胃炎合并胃出血多次行胃造瘘手术,术后伴有皮肤瘘口渗液、红肿及局部发热。
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
后转中医科就诊。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成药内服治疗:使用温中健胃的方剂,如健中汤等,以调理胃气,改善胃肠功能。
2. 外用中药熏洗:采用中药草药熏洗,如鲜僵蚕、鲜薏苡仁等,以清热解毒,促进创口愈合。
3. 中医针灸疗法:使用针刺、火罐等疗法,以活血化瘀,加速伤口愈合。
疗效及讨论:通过中医中药治疗,患者的瘘口渗液和红肿情况逐渐改善,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中医药疗法在此病例中发挥了明显的治疗作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病例二:难治性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例患者李某,患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年,频繁复发,经常伴有剧烈疼痛,影响日常生活。
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求助于中医科。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内服治疗: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调和气血、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如四神汤、护肝汤等,调理体内环境,改善抵抗力。
2. 中药外洗口腔:采用中药水洗口腔,如柴胡泻肝汤、金匮肾气丸等,以消炎、止痛、促进伤口愈合。
3. 中医针灸疗法:应用舌针等疗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疗效及讨论:中医中药治疗后,患者的口腔溃疡复发次数显著减少,疼痛明显缓解,日常生活不再受限。
中医药在此病例中展示了其独特疗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病例三:慢性肠胃道功能紊乱病例患者王某,长期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多次就医未见明显效果。
最终选择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胃气:应用温中健胃的药物,如六君子汤、理中丸等,调理脾胃功能,缓解腹胀症状。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沭阳县中医院
科
年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出现疑难病例随时进行病例讨论,由科主任主持。
二、由科室主任确认病例讨论时间、参加人员,并负责协调院内、外疑难病例讨论。
三、参加讨论的医师必须亲自查看病人,主管医师必须将病历相关资料准备齐全、汇报病历。
四、从解决现存诊疗中的疑难问题入手进行全程讨论,讨论后的一天内,由主管住院医师完成讨论记录的整理,整理后的讨论记录由科主任决定记入病历中的部分。
五、讨论后的诊疗计划由科主任、主管医师负责实施。
六、全院的疑难病例讨论由主治科室负责撰写病历摘要,科主任主持,参加医师均应发言。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
主持人记录人讨论地点讨论时间
病案号患者姓名患者年龄经治(主管)
医师
参加人员病历摘要:
讨论意见: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讨论意见(接上页):。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范本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时间:2012年08月24日09时30分地点:内科医师办公室主持人:XXX主治医师参加人员:XXX主治医师、XXX住院医师、XXX住院医师、XXX实医师等7人。
患者姓名:XXX性别:女年龄:78岁病历号:诊断:中医诊断:血证便血(肠道湿热证)西医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2、脑梗塞讨论记录:XXX住院医师介绍病情:患者为女性,78岁,已婚。
因“解黑便、吐血伴腹痛1+天”于2012年08月12日08时由陪人护送入院。
患者1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黑便1次,质略干,量约50mg。
同时出现呕吐咖啡色样胃内容物2次,第一次量约50ml,第二次量约20ml。
伴随腹痛、头晕乏力,但无心慌胸闷、咳嗽、里急后重、肛门异物感等不适。
遂由我院120接入院。
既往病史:患者有1年脑梗塞病史,平素嗜食辛辣之品。
否认伤寒、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
查体:体温为36.6℃,脉搏为86次/分,呼吸为20次/分,血压为80/50mmHg。
舌头红色,苔黄,脉数。
口唇略苍白,心肺(-),全腹软,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为5次/分,移动性浊音(-),无振水音及波动感。
左下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减弱。
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反射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血常规回示:白细胞计数为8.1x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2.5%,红细胞计数为1.93x10^12/L,血红蛋白为60g/L,血小板计数为75x10^9/L。
大便常规示黑便,质略干,未见寄生虫卵。
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
心电图示为窦性心律。
末梢血糖:8.7mmol/L(随机)。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血证、便血、肠道湿热证西医诊断:1、上消化道出血并失血性贫血;2、脑梗塞在入院后,为治疗患者的病情,我们采用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方法。
我们使用了生脉注射液静滴来益气养阴、复脉固脱。
中医病例讨论记录时间:XX年XX月XX日地点:XX医院主持人:李医生病例一:病患:男性,45岁主诉:头晕、乏力、胃痛、食欲不振现病史:近两周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伴随胃痛和食欲不振,近日有时便溏。
平时体力活动较少,饮食规律较差,常吃辛辣食物,饮酒较多。
中医诊断:1.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头晕2.脾胃虚弱:胃痛、便溏、食欲不振3.肝胃不和:胃痛、便溏4.脾胃湿热:胃痛、便溏治疗方案:1.调养脾胃,益气健脾:服用补气、健脾的中药方剂。
2.饮食调理: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粥、小米、山药等。
3.调整生活习惯: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病例二:病患:女性,30岁主诉:经期不调、腹痛现病史:经期不调已有半年,周期不固定,经量不多,经前腹痛明显,服用无效。
平时容易疲倦,表情淡漠。
中医诊断:1.肝气郁结:经期不调、腹痛2.血虚:经期不调、经量不多3.心气不足:表情淡漠、疲倦治疗方案:1.疏肝解郁,调经止痛: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方剂,可考虑配合艾灸等辅助疗法。
2.补血养心,调整月经:服用补血的中药方剂,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
病例三:病患:男性,55岁主诉:胸闷、心悸、失眠现病史:近三个月胸闷、心悸症状加重,伴随失眠,无明显诱因。
平时容易紧张焦虑,口干口苦,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1.心气虚弱:胸闷、心悸2.心肝不调:失眠、胸闷、心悸3.脾胃燥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燥治疗方案:1.养心安神,平复心气:选用养心安神、平复心气的中药方剂。
2.调和肝脾,祛燥润燥:服用中药方剂调和肝脾,祛燥润燥,注意保持情绪稳定和生活规律。
结论:中医病例讨论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医的角度对疾病做出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病例讨论的目的是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疾病的中医治疗方式,以提高医生的临床实践水平。
同时,也让患者能够了解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中医消化科疑难病例讨论
引言
本文旨在讨论中医消化科的一些疑难病例,通过讨论和分析,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案。
病例一:胃痛患者
患者是一名中年男性,主诉持续性胃痛已经有三个月。
经过详细的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胃寒痰湿型,主要表现为胃痛时喜温喜按,口苦口干,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濡。
- 治疗建议:低热煎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炙甘草、陈皮、生姜等,以温阳祛寒、燥湿止痛为主。
病例二:慢性腹泻患者
患者是一名年轻女性,主诉持续性腹泻已经有半年。
通过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大肠湿热型,主要表现为腹泻次数多,大便稀溏,色黄臭秽,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脉滑数。
- 治疗建议:清热利湿汤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黄连、黄芩、
黄柏等,以清热利湿、健脾止泻为主。
病例三:慢性胃炎患者
患者是一名中年女性,主诉慢性胃炎已经多年。
通过中医辨证
分析和病史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 证候特点:胃热燥结型,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恶心呕吐,
口苦口干,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 治疗建议:和胃泄热汤剂治疗,主要药物包括黄芩、黄连、
半夏等,以清胃泄热、调和胃气为主。
结论
中医消化科的疑难病例需要通过全面的中医辨证分析和病史调
查来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的证候特点,采用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调理,以达到最佳
的治疗效果。
疑难病例讨论记录时间:2016—01—28地点:医生办公室参加人员:许红梅主治医师、尤建勇、倪云贤医师、吴陈、庞巍威、代冉冉、王裙助理医师主持人:许红梅主治医师病例报告人:尤建勇医师病例简要:患者袁杰,女,63岁,因“腰痛伴左下肢疼痛三年余,加重十天"入住我科。
入院检查:脊柱腰椎无侧弯,腰部功能活动受限,L4—L5棘间及左旁压痛(+),叩击痛(+),并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试验左40°,右70°,加强试验左(+),屈颈试验(—),双下肢膝健反射(+),左跟腱腱反射(+),左小腿后侧皮感减退,左足第一足趾跖屈肌力4级。
6、辅助检查:腰椎CT片示:L4-L5椎间盘突出。
治疗上分别予内服中药汤剂以滋补肝肾、通经止痛,配合手指点穴、推拿、针刺等治疗以理筋整脊,治疗一疗程后,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发言人:倪云贤医师:本病因患者老年女性,长期体力劳累,致肝肾亏虚,无以濡养经脉筋骨,经脉筋骨失其所养,故产生诸症。
现对脊柱病的认识有:冯天有的“脊柱内外平衡学说”,龙层花的“脊柱病因治疗学说”,宣蜇人的“软组织外科学”等理论。
治疗上有冯天有“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龙层花“治脊疗法”,宣蜇人“痛点强刺激推拿法",沈国权“脊柱短杠杆微调手法"等尤建勇医师:综合患者病史、病程、用药情况及目前临床表现,诊断并无异议。
但根据患者体质、情绪、精神、睡眠情况,均能影响目前疗效。
中医方面考虑患者素体本虚,加之人到老年,机体由盛转衰,肝肾渐虚,故中医证型还是考虑为肝肾亏虚,治疗上同意原方案治疗.总结意见:诊断目前考虑:中医诊断:腰痹(肝肾亏虚)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处理:1、维持原方案不变。
2、疏导患者焦虑情绪,并嘱患者注意防寒保暖、正确用腰等健康宣教。
医师:尤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