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标准(9次课共18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86.50 KB
- 文档页数:10
思想政治1
(经济生活)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知道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律意识,培养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
《经济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能力目标二、主要内容与理论教学要求及学时安排三、课程实践教学部分(一)实践教学任务通过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可以在仿真环境中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进行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使其更深入地领会和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共19课时)1、基本要求(1)、掌握应用Excel制作图表的基本操作技能。
(2)、运用图形仿真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利润最大化决策。
(3)、通过模拟实验,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说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及政府投资的作用。
(4)、根据给出数据,建立某经济体系的IS-LM 模型,掌握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及IS-LM 曲线的建模方法。
2、实训内容本课程由7个实训组成:实训一: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2课时)实训二:生产函数的建立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3课时)实训三:各种短期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与完全竞争厂商利润最大化图形仿真(3课时)实训四:微观经济学比较静态分析(2课时)实训五: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3课时)实训六:产品与货币市场IS-LM 的均衡(2课时)实训七:某地区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4课时)四、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1.考核方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
本课程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课后小组讨论作业、参观实习报告、小组项目作业。
这些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一并计入考核成绩中。
占总成绩的40%。
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
2.考核比例及要求:(1)平时成绩占20%。
主要包括对课堂提问、讨论、作业等情况进行评价计分(2)课程实训占20%。
分实训项目视完成情况记成绩。
(3)期末考试成绩占60%。
期末考试为标准化题型进行笔试。
生活中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认识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和起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3 教学活动:引入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讲解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的重要性第二章:供需关系2.1 课程目标:理解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供需关系在市场中的作用2.2 教学内容:供需关系的定义和原理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和价格形成供需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活动:引入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供需关系在市场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供需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章:消费者行为3.1 课程目标: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3.2 教学内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原理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和决策过程消费者行为在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活动:引入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者行为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四章:生产要素市场4.1 课程目标:理解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和运行机制4.2 教学内容: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义和分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和市场运行机制生产要素市场在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活动:引入生产要素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分析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和运行机制引导学生思考生产要素市场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1 课程目标:理解市场失灵的基本概念和原因分析政府干预的作用和手段5.2 教学内容:市场失灵的定义和原因政府干预的理论基础和干预手段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在生活中的应用5.3 教学活动:引入市场失灵的基本概念和原因通过实例分析政府干预的作用和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个人理财规划6.1 课程目标:理解个人理财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会分析和规划个人财务状况6.2 教学内容:个人理财规划的定义和原则收入、支出和储蓄管理投资和风险管理6.3 教学活动:引入个人理财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收入、支出和储蓄管理的方法讨论投资工具和风险管理策略第七章: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7.1 课程目标:理解企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会分析和规划企业财务状况7.2 教学内容: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解读7.3 教学活动:引入企业经营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解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信息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8.1 课程目标: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目标学会分析和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效8.2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的定义和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作用宏观经济政策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活动:引入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讨论和评价宏观经济政策的成效第九章:国际经济学9.1 课程目标:理解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学会分析和评价国际经济关系9.2 教学内容: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合作9.3 教学活动:引入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原理讨论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第十章:生活中的经济伦理10.1 课程目标:理解经济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会分析和评价经济行为的经济伦理10.2 教学内容:经济伦理的定义和原则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伦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伦理实践10.3 教学活动:引入经济伦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伦理问题讨论企业社会责任和经济伦理实践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核心概念,理解其基本原理对于分析市场变化和价格形成至关重要。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70284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学分:2.0分计划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1.前言1.1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营销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应职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经济理论知识和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进行经济论文等材料的写作与阅读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经济现象和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为相关的经济管理类的课程学习和将来卓有成效的开展经济调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注意渗透政治思想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经济问题与现象的实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分析能力。
本课程是营销类专业的先期课程,其后续课程为《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营销策划》、《广告策划》、《推销与谈判》、《国际贸易》等课程。
1.2设计思路(1)课程整体设计不脱离经济学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之上,强调经济学的实用性和与生活的贴近性,综合概括,突出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少用复杂的数学推导,理论教学设计把握必须、够用为原则,避免过分注重理论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分析。
(2)课程设计既要满足专业教师教学需求,也要能满足各专业学生自己学习经济学有关知识的需求,因此,课程设计的容既要完整,又要力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是经济学的教学和学习都不再感到深奥。
2.课程目标1.1总体目标根据《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将《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容分为8个学习任务,形成以下4个课程总体目标:(一)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
(二)坚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设计课程方案的标准。
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经济学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学科,它研究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因此,在生活中学习经济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
本文将探讨一个可能的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用经济学原理。
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经济学的定义、范围和方法,并解释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供求关系、市场机制和价格决定等核心概念。
此外,我们还将研究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并讨论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国民经济总体状况的衡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
我们还将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和目标,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讨论它们对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影响。
第四部分: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我们将研究个人和家庭如何做出最佳决策,如何管理个人财务和规划未来。
我们还将讨论企业和组织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第五部分:国际经济学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我们将探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
我们还将研究国际经济合作和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第六部分:经济学伦理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经济学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将研究道德经济学和社会责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
结论通过学习生活中经济学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挑战。
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优化资源分配,提高生活质量。
课程编号:470040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1. 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的学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的原理和概念无处不在。
本课程将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并解释它们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2. 消费决策2.1 机会成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
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时,我们必须放弃其他所有可能的选择,这就是机会成本。
例如,当我们花钱购买一件商品时,我们失去了用这笔钱购买其他任何商品或服务的机会。
2.2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每多消费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通常情况下,随着消费数量增加,边际效用递减。
例如,在饥饿状态下吃第一块巧克力可能非常满足,但连续吃第二块、第三块巧克力时,每块巧克力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2.3 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概念。
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会下降;而当供应不足时,价格则会上涨。
这是因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决定了价格的形成。
3. 生产决策3.1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指的是用于生产商品或服务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
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要素如何转化为产品或服务。
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企业可以最大化其生产效率。
3.2 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需要付出的额外成本。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收入。
在理性决策中,企业应该继续增加生产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为止。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1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垄断导致市场无法竞争,外部性使得市场价格无法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而公共物品则存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4.2 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
例如,通过监管垄断行为来维护市场竞争,通过税收和补贴来调整外部性的影响,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一、生活中的供需关系1. 教学目标:了解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2. 教学内容:a. 供需关系的定义与原理;b. 现实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应用案例;c. 供需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b.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应用案例;c.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供需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4.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供需关系的重要性;b. 讲解供需关系的定义与原理;c. 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关系的应用案例;d. 讨论供需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e.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评价: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供需关系的基本概念的理解;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供需关系应用的分析能力;c.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二、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 教学目标: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基本概念;分析价格与价值的关系在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2. 教学内容:a. 价格与价值的概念及其关系;b. 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应用案例;c. 价格与价值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3. 教学方法:a. 讲授法: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b.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应用案例;c.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价格与价值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
4. 教学步骤:a. 引入话题:通过生活实例引出价格与价值的重要性;b. 讲解价格与价值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c. 分析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关系的应用案例;d. 讨论价格与价值关系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e.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5. 教学评价:a.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价格与价值的基本概念的理解;b.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关系应用的分析能力;c.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课程编号 470040 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文章】生活中的经济学1. 引言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社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关于货币和市场的理论,更是关于人类行为和资源分配的科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生活中的经济学,并分析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知识背景2.1 极限成本和机会成本2.1.1 极限成本极限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或实现某个目标,放弃其他可替代选择所面临的成本。
是得到更多收益时所必须放弃的机会成本。
2.1.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某个选择而放弃的最有利可替代选择的收益。
这两个概念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理解这些概念,我们能更好地做出合理的决策,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效益。
3. 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3.1 消费决策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我们需要考虑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正如经济学家所说,“只有穷人才买得起便宜货”,我们需要评估物品的实际价值,并权衡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极限成本和机会成本,以便做出最明智的决策。
3.2 投资决策经济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在投资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分析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合我们的投资方式,并将我们的资源最大化的配置。
对市场的了解和经济的分析也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进行投资。
3.3 就业选择经济学在就业选择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往往会在工资和职业发展之间做出权衡。
通过比较不同职业的收入和机会成本,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以便在个人发展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4. 个人观点与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学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面临各种选择和取舍,而理解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在我看来,极限成本和机会成本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之一。
当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充分理解这些原理时,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成果,还能够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时间和资源。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18课程学分: 1学分先行课程:经济数学适用专业:非经管类专业参考教材:1. 《经济学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9 (主编:张云钢)2、《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6 (主编:梁小民)3、《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厉以宁)4、《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许纯祯)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非财经类各专业全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作为通识教育的专业课程普及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必备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利用经济意识和经济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制定合理战略,更从容地驾驭生活。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的经济人含义2、掌握稀缺性的含义3、选择的含义4、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5、掌握需求、供给的定义6、理解需求定理及供给定理的含义7、理解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8、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运用9、掌握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的含义10、了解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11、掌握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12、理解偏好及效用的含义13、了解消费从众现象14、掌握边际效用的含义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5、理解及运用消费者剩余16、掌握诚信的经济价值17、掌握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规模收益18、理解美女经济映射出的注意力经济19、掌握幸福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0、掌握消费物价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21、理解生活成本指数及种类22、掌握通货膨胀含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3、了解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24、掌握失业的含义及治理25、理解储蓄及其重要性26、了解次贷危机及其影响27、正确对待提前消费28、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二)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专业知识的技能的学习服务2、会用经济学的方法来思考、分析经济问题3、能应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三)素质养成目标1、构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2、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像经济学精英们一样拥有经济思维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人,掌握稀缺性的含义及选择的含义,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
生活中的经济学教案,全面掌握经济生活实用技能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商品交换的一门社会科学。
在生活中,经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市场、预测经济走势、做出理性的决策等,因此掌握经济学知识对于我们的经济生活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掌握经济生活实用技能呢?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经济学的教案,帮助你全面了解经济生活实用技能。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1.1 市场供需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影响着供求,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
了解市场供求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价格波动和供求情况。
1.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一个人为追求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了解机会成本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1.3 劳动分工劳动分工是现代化生产的基础。
了解劳动分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价值。
第二部分:消费者行为和消费理论2.1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人们在某种商品的消费过程中,每次消费所获得的额外效用。
了解边际效用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做出消费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2.2 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指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反应程度。
了解价格弹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市场运作规律,做出更加理性的消费决策。
2.3 消费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的科学。
了解消费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消费动机,从而更加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第三部分:生产和市场结构3.1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指在市场中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了解市场竞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2 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指少数生产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和供求的市场结构。
了解垄断市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场现象和垄断者的行为特点。
3.3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种行为对一个人造成的“外部”成本或收益。
《生活中的经济学》学习资料◆经济学概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萨缪尔森《经济学》)♦经济学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发生,但是要想真正懂得经济学思想却不那么容易,因此人们试图将经济学思想简单化、生活化,也就是将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例子来表述。
将那些在课堂上用严谨的话语讲来晦涩难懂的思想,换以如话家常的语言来说,就非常简单、清楚了。
♦当然,经济学并不是教你一套可以立竿见影的致富术,那是骗人术。
而是教会你如何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并且一定能让你更聪明,没有一个学科能像经济学那样,能够充分解释如此广泛的人类行为。
经济学就象一张指路图,它设想了现实中的许多细节,却使你更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
♦经济学是对你大脑的一种训练,几乎你在经济学中学到每一件事情都在锻炼你的抽象思维。
♦你会不断地问:" 如果,怎么办?" 经济学的学生会学到很多有用的经济概念,但是对抽象思维的训练真正使他们受益匪浅。
大多数经学生不会把研究经济学作为他们终身的职业。
他们工作在不同的领域,例如银行业,商业,生意,管理,金融,保险,房地产,销售,法律,政府,新闻业,保健和艺术。
♦对每个人而言,学习经济学是一个有益的选择。
参考资料♦[1]保罗.萨繆尔森.生活离不开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2]加里·贝克.生活中的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刘杉.聚焦生活中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4]高希均.经济学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99.♦[5]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弗兰克著、闾佳译.牛奶可乐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常青.应该读点经济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稀缺问题¡ª¡ª经济学的出发点♦人的欲望[Wants]是无穷的[Unlimited]。
《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教学学时:18课程学分: 1学分先行课程:经济数学适用专业:非经管类专业参考教材:1. 《经济学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9 (主编:张云钢)2、《西方经济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6 (主编:梁小民)3、《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厉以宁)4、《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许纯祯)一、课程性质经济学基础是非财经类各专业全院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作为通识教育的专业课程普及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的必备的经济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利用经济意识和经济分析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制定合理战略,更从容地驾驭生活。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的经济人含义2、掌握稀缺性的含义3、选择的含义4、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5、掌握需求、供给的定义6、理解需求定理及供给定理的含义7、理解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8、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运用9、掌握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的含义10、了解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11、掌握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12、理解偏好及效用的含义13、了解消费从众现象14、掌握边际效用的含义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5、理解及运用消费者剩余16、掌握诚信的经济价值17、掌握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规模收益18、理解美女经济映射出的注意力经济19、掌握幸福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0、掌握消费物价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21、理解生活成本指数及种类22、掌握通货膨胀含义及其对经济的影响23、了解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24、掌握失业的含义及治理25、理解储蓄及其重要性26、了解次贷危机及其影响27、正确对待提前消费28、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二)职业技能目标1、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专业知识的技能的学习服务2、会用经济学的方法来思考、分析经济问题3、能应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并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三)素质养成目标1、构建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现实问题2、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要点第一部分:像经济学精英们一样拥有经济思维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经济人,掌握稀缺性的含义及选择的含义,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经济人的定义、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
(二)教学难点: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三、主要教学内容(一)经济人——经济学思维方式1、引入案例:比尔•盖茨不会为方便而选择昂贵的停车位2、问题:那么盖茨为什么不愿意把车停在收费昂贵的贵宾车位呢?3、分析4、知识点(1)经济人的假设(2)“经济人”假设的根源是私人产权和稀缺性。
5、思考:“地狱与天堂“寓言(二)稀缺性1、引入案例:如果哈佛大学不断扩大招生……2、问题:哈佛大学为什么不像其他高校一样扩大招生呢?如果哈佛大学不断扩大招生,直到全世界都是哈佛学子,又是怎样一种状况呢?这一现象反映了什么经济学原理呢?3、分析4、知识点(1)稀缺性的含义(2)稀缺性对经济学的意义5、思考:现代社会中的大量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失业、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经济滞胀、金融危机的根源在哪?(三)选择性1、引入案例:权衡取舍:选奥巴马还是选希拉里2、问题:“取”与“舍”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抉择,如何才能在取舍之间获得最大的利益呢?3、分析4、知识点(1)选择的含义(2)选择的三个问题5、思考:经济学中的选择的问题在我们人生规划中的体现。
四、考核知识、技能点考核知识:经济人的定义、稀缺性的含义、选择的含义考核技能: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第二部分:市场就是竞价的过程—供需与经济学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部分要求掌握需求、供给的定义,理解需求定理及供给定理的含义,理解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运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需求及供给的定义、需求定理及供给定理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运用(二)教学难点: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弹性理论的运用;三、主要教学内容(一)供需法则1、引入案例一: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在旺季价格上升(1)问题: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呢?(2)分析2、引入案例二:价值悖论:钻石为什么比水更珍贵(1)问题:那么钻石为什么比水更珍贵呢?(2)分析3、知识点:(1)需求及供给的定义(2)需求定理的含义(3)供给定理的含义(4)供需关系的法则4、思考:我国古代“洛阳纸贵”的典故(二)均衡价格1、引入案例:为什么航空公司机票发售采取先到先得的政策2、分析:3、知识点:(1)均衡的含义、均衡价格及均衡数量的含义(2)供求定理的含义(三)需求弹性1、引入案例:食盐为什么不打折2、问题:食盐为什么不打折?这其中隐含着什么道理吗?3、分析:4、知识点:(1)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及种类(2)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5、思考:(1)为什么墓地的价格会越来越高?(2)为什么会出现零价旅游现象?(3)解释“谷贱伤农”现象。
四、考核知识、技能点考核知识:需求和供给的定义、需求定理及供给定理的含义、均衡价格的定义及其形成、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运用。
考核技能:学会用供需法则去解释和分析现实经济、掌握需求弹性的运用第三部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学会权衡—认识机会成本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的含义、了解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掌握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的含义、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二)教学难点: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三、主要教学内容(一)机会成本1、引入案例一:是上大学,还是工作(1)问题:你上大学的成本是多少?你会选择上大学还是工作?(2)分析2、引入案例二:围棋对弈(1)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2)分析3、引入案例三:不同的人选择交通工具(1)问题: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为什么?(2)分析4、引入案例四:继续深造与经济(1)问题:继续接受教育与经济形势有关吗?(2)分析5、知识点:(1)机会成本含义(2)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6、思考(二)沉没成本1、引入案例一:你会将只有一只的袜子洗干净吗(1)问题:你会将只有一只的袜子洗干净吗?(2)分析2、引入案例二:没什么生意的饭店为什么不关门(1)问题:分析饭店继续营业的原因(2)分析3、引入案例三:他们亏损了吗(1)问题:这家人是否因为拆除猪圈而亏损了 4000元呢?(2)分析4、引入案例四:是否决定退票(1)问题:你会怎么选择?(2)分析5、知识点:沉没成本的含义及应用6、思考四、考核知识、技能点考核知识:机会成本及沉没成本的含义、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
考核技能:机会成本与沉没成本的应用第四部分:做最会消费的聪明人—消费与经济学一、教学目的及要求:本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偏好及效用的含义、了解消费从众现象、掌握边际效用的含义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及运用消费者剩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偏好及效用的含义、消费从众含义、边际效用的含义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应用、理解及运用消费者剩余三、主要教学内容(一)偏好1、引入案例:罗斯福与布什为什么对饮食各有偏好2、问题:罗斯福与布什为什么对饮食各有偏好?理性的经济人应该如何看待偏好呢?3、分析4、知识点:(1)偏好的含义(2)偏好的运用4、思考:分析“路人笑谈苏东坡”(二)消费从众1、引入案例:人人都在跟的流行2、问题:那么什么是消费从众呢?3、分析:4、知识点:从众效应的含义及其运用。
4、思考:广告引领消费的必要性(三)效用1、引入案例一:先享用咖啡与先享用牛排为何不一样(1)问题:为什么他们习惯先吃牛排后喝咖啡呢?先享用咖啡还是先享用牛排为何不一样?(2)分析2、引入案例二:什么食物最好吃(1)问题:分析兔子、猫和猴子对胡萝卜不同的偏好(2)分析3、引入案例三:馒头和金子(1)问题:为什么穷人不用馒头换金子?(2)分析4、知识点:效用的含义及应用5、思考:同样的一美元对于富人和穷人来说意义一样吗?(四)消费者剩余1、引入案例:情人节的玫瑰花如此昂贵,为何买后会如此高兴2、问题:情人节的玫瑰花如此昂贵,为何你买后会如此高兴呢?3、分析4、知识点:(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2)消费者剩余的应用5、思考:商家为什么会乐此不疲地开展打 9 折、打 8 折,甚至打 4 折、打 3 折的活动。
(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引入案例一:1982 年的“拉菲”为什么也会不好喝(1)问题:1982 年的“拉菲”也会不好喝,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分析2、引入案例二:,林女士经营的海鲜店(1)问题:为什么林女士经营的海鲜店生意最好?(2)分析3、引入案例三:吃三个面包的感觉(1)问题:罗斯福为什么让记者连续吃三个面包?(2)分析4、知识点:(1)边际效用的含义(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及其运用思考:1、中国百年企业生命力不强的缘故?(创新的重要性)2、解释审美疲劳?四、考核知识:偏好及效用的含义、消费从众现象、边际效用的含义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理解及运用消费者剩余考核技能:了解自己的消费偏好、理性对待消费从众现象、会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理性消费和解释经济生活、会运用消费者剩余来指导消费。
第五部分:每个企业领导人都应该知道的经营方法—厂家与经济学(2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诚信的经济价值、掌握规模经济及规模收益、理解美女经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诚信的经济价值;规模经济;美女经济(二)教学难点: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规模收益;由美女经济映射出的注意力经济三、教学内容:(一)诚信的经济价值1、引入案例一:摩根家族为什么得以崛起(1)问题: 摩根成功的秘诀是什么?(2)分析:2、引入案例二: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
(1)问题:酒店为会什么会关门歇业?(2)分析:3、知识点:诚信的含义及重要性4、思考:人失去了诚信意味着什么?(二)规模效应1、引入案例一:王永庆的成功之路(1)问题:A、规模收益变动规律是什么?B、王永庆成功的密诀在哪里?、(2)分析:2、引入案例二----福特公司产量的安排3、知识点:规模经济的含义及其应用4、思考:企业应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三)美女经济1、引入案例一:裁缝巧用“美女效应”(1)问题:为什么裁缝输了钱还很高兴呢?(2)分析:2、引入案例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1)问题:分析这个现象(2)分析:3、知识点:美女经济的含义及其经济学原理4、思考:由美女经济映射出的注意力经济应该是什么样的?四、考核知识:诚信的经济价值;规模经济;美女经济考核技能:对诚信的经济价值;规模经济;美女经济在现实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教学章节:第六部分:生活是检验经济的尺子—百姓生活与经济学(2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幸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活成本指数,并能应用这些指数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幸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活成本指数(二)教学难点:各指数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内容:(一)幸福指数1、引入案例: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1)问题: 鲍勃·哈勒尔为什么要自杀?(2)分析2、知识点:(1)幸福指数的含义(2)幸福指数测试3、思考:什么是幸福?怎样让自己幸福?(二)消费物价指数1、引入案例:经济危机下1美元能买到啥(1)问题:为什么同样的1货币单位货币购买到的东西会大不相同呢?(2)分析:各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不相同2、引入案例二---- 你知道CPI是怎么上涨的?(1)问题:CPI上涨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2)分析:3、知识点:(1)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含义(2)CPI的基本功能4、思考:怎么认识CPI指数?(三)生活成本指数1、引入案例:白领“逃离”一线城市近九成人称生活压力大2、问题:为什么青年在城市生活有压力?3、分析:4、知识点:生活成本指数的含义及种类5、思考:认识生活成本指数的意义何在?四、考核知识:幸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活成本指数考核技能:用幸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生活成本指数对现实经济进行分析教学章节:第七部分:为什么钱越来越不值钱—认识通货膨胀(2课时)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通货膨胀、公共物品、就业失业,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通货膨胀、公共物品、就业失业(二)教学难点: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三、教学内容:(一)通货膨胀1、引入案例: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600万第纳尔一个巧克力棒2、问题: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引发的条件是什么?3、分析:4、知识点:通货膨胀的含义及治理5、思考:1、近年来流行的“豆你玩”、“姜你军”、“蒜你狠”、“苹什么”体现了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二)公共物品1、引入案例:灯塔为什么不能由私人修建(1)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不付费就使用的产品?(2)分析:2、引入案例二---烟火表演3、知识点:公共物品的含义及特征4、思考:政府为什么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三)就业失业1、笑话:爱情可以解决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