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张载的社会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17
张载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张载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张载简介张载(公元1020~1077年),又称张子。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
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
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
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
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年五十八。
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明公。
人物小记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汴京(开封)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文彦博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
一天晚上,洛阳程颢、程颐兄弟前来听张载讲《易》。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
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今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不及,汝辈可师之。
”(《横渠先生行状》)于是撤席罢讲,对二程说:“吾道自足,何事旁求。
”(《横渠先生行状》这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的积极开拓精神,他的《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主要思想张载研究儒家以及道、佛的学说,经过比较和鉴别,对佛、道采取批判的态度,而崇奉儒家思想:“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
其中《易传》对他影响最大。
张载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自然观、认识论方面。
在自然观方面,张载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哲学。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整个世界都由气构成。
先秦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为最高实体,张载认为所谓天、所谓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他还认为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齐超(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
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
《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
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
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北宋关学创始人张载张载的人性论分析张载关学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宋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领域都取得了很多令人惊叹的成就。
北宋时期也是儒学发展到一个全新高度的时期。
在中国时期,儒学在融合了一部分道家戏说和佛家学说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儒学思想体系,这就是有“新儒学”之称的理学。
理学是一门影响十分深远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不同的学派,其中北宋著名思想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关学”就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流派。
张载雕像关学这个流派的起源应该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而张载则是关学真正的创立者。
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作为创始人的张载是关中人,因此得名。
又因为张载史称魏“横渠先生”,因此“关学”又被称作“横渠之学”。
关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有这样几种。
一是气本论,就是说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气”所产生和变化而来的,气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二是认识论,抓住人物为事物是各种感觉的由来,要想认识事物,就要多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认识并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三是“一物两体”辩证法,主要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气有相互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于是由气所组成的事物也都是矛盾的*** 体,没有矛盾就没有这个变化的世界。
除了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之外,还有“道德观”、“人性论”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们认识世界万物。
张载“关学”自创立之后,经过后世许许多多学者的发展,终于成为了理学中十分重要的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张载人性论张载人性论是指由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载所提出的关于人性的学说。
张载的人性论在总结了天人先秦时期以来关于人性的多种学说,在广发吸取各家学说的长处和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性学说。
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张载的人性论是建立在他的“气本论”基础上的,我们要想了解他的人性论就必须对他的气本论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张载雕像张载的气本论认为,人和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和构成的。
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字子厚,长安人,生于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因家住陕西郿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
又因其讲学关中,其学生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关学”是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
关学的主旨,集中的体现在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和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关学与理学其它几个学派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贵致用”。
第二个特点是株守儒学,躬行礼教。
张载一生著述很多,现存主要有《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后录》《文集佚存》《拾遗》等,一九七八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张载集》,收集了迄今所存的张载所有著作,是我们研究张载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一)对“太虚即气”的证论:首先,他指出“一切有形有象的可以名状的事物都是由太虚元气构的。
其次,他指出:太虚元气虽然时聚时散,但却是永恒绝对的实体。
张载进而又论证了太虚、气和万物的关系。
此外,张载还从人的感觉来说明太虚元气细微致极,不能为人的眼睛所看见,但它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二)对释、老思想的揭露与批判:张载意识到了这一分歧所在,对当时流行的两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种观点认为太虚是气的根源,气是太虚所产生的,这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万物是空无的太虚中出现的幻象,这就是佛教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国学经典读本张载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张载及其著作简介
三、张载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读《张载》的感受与启示
五、结尾
正文: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著作丰富多样,其中《张载》一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哲学家的智慧。
作为一名热衷于国学研究的读者,我在阅读《张载》后感悟颇深,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张载及其著作简介】
张载(1135年-1170年),字子厚,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
他的著作包括《西铭》、《东铭》、《正蒙》等,其中《张载》是后人对他著作的汇编。
这本书涵盖了张载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张载思想的核心内容】
张载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道合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有性,而人性是最为宝贵的。
人性本善,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人道合一。
此外,张载还提倡“民本”、“仁政”,强调君主应
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
【读《张载》的感受与启示】
阅读《张载》,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哲学家对于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入思考。
张载的思想强调人的价值,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今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而张载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内心,追求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结尾】
总之,《张载》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南宋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张载哲学思想述略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徐珍华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张载思想简论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最新版)
目录
1.张载其人及其思想背景
2.张载的“四为说”理念
3.“四为说”的具体内容
4.“四为说”的现代价值
正文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四为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载的“四为说”理念是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概括了张载对个人、社会、历史和未来的深度思考,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四为说”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为天地立心”,这是张载对个人的要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为生民立命”,这是张载对社会的要求。
他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的责任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
再次,“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张载对历史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对未来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的“四为说”虽然形成于千年之前,但是其现代价值依然显著。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社会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要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张载四为的背景和贡献张载(1020年-1077年),字载之,号二师,汉族,唐州(今山东曲阜)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宋代最重要的儒学家之一。
张载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有心。
他提出了“六经注我”、“心即理”的理论,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善,只要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张载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他的学说对后世的理学、心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载四为”的含义张载提出了“四为”这个概念,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总结和思考。
其中的“四为”分别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崇高的心,以天地万物为依归。
人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人应该以利他为己任,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而努力奋斗。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往圣继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学习之心,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成果。
人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使命之心,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努力奋斗。
人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张载四为”对当代的启示张载四为所强调的心态和价值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有一颗崇高的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关学领袖、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括他的四句名言,这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每一句开头都有一个“为”字的特点,可以简称“四为句”。
对于“四为句”,解释的难点在第一句。
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心得,对“四为句”简释如下。
第一句“为天地立心”。
“生民”指民众,“命”指民众的命运。
这涉及儒家一直关注的“安身立命”问题。
史称,张载“喜论命”。
“为生民立命”之“命”,主要指人的命运。
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是命定论,认为人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然而张载却认为,只要通过自己的道德努力,人就能够在精神价值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而赋予生命以意义。
因此,“为生民立命”是说为民众选择正确的命运方向,确立生命的意义。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
“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
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
“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
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自孟子之后就中绝了,所以要努力恢复。
张载继承“绝学”,却并非照搬前人,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所未载、前圣所未言的。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
“太平”、“大同”等观念,是周公、孔子以来的社会政治理想。
到北宋,以范仲淹、李觏等人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提出过“致太平”的主张。
张载不局限于当下的“太平”秩序,而是以更深远的视野展望“万世”的“太平”基业问题,这是他的不同凡响之处。
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
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
第十九章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19.1 复习笔记一、张载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陕西凤翔郿县横渠镇人。
(2)主要贡献张载是我国宋代重要的社会思想家,也是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张载和他的弟子多系陕西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关学被认为是宋代道学的四大学派之一。
又由于张载在横渠镇讲学,所以后学者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集》为最新、最好的版本。
2.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
张载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天具备“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保存“天地之性”。
(1)关于“气质之性”①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
人的生物本能和生理要求源自气质之性,因此人的口腹之欲、性欲都受气质之性的支配。
②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
张载指出,天下凡称为性的东西,都是指物所固有的东西。
③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
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方法是居仁由义,做到心和而体正,同时严格要求自己,限期改正缺点,使行为皆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2)关于“天地之性”①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
②天地之性是至善的。
具有这种人性的人,非常理性,不受嗜欲的控制,也不以小害大,能做到“纤恶必除”。
对于善的行为则坚持不懈,始终如一,使行善成为他一贯的习性。
③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天理”的体现。
在这里,张载把当时社会统治阶级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了天地之性的实质内容。
(3)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①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
②由于张载研究人性问题的目的在于解释社会生活,调适社会秩序,所以其落脚点放在如何使人们的气质之性变化为天地之性上。
国学经典北宋哲学家张载张载(1020~1077)中国北宋哲学家。
字子厚。
陕西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
进士。
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渭州判官公事、崇文院校书。
后辞职回乡讲学,当时学者称其横渠先生。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气有聚散而无生天,气聚则有形而见形成万物,气散则无形可见化为太虚。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
他还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两与一”的关系,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认为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
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进入这种境界的人就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认识能力的扩充去“尽性”。
他主张温和的社会变革,实行井田制,实现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贫者“不失其贫”。
张载的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后世集有《张载集》。
张载生平张载原藉大梁(今河南开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今四川涪陵县)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眉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十月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