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2.50 MB
- 文档页数:37
细胞工程名词解释细胞工程 (cell engineering)是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理论,采用原生质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等试验方法或技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新的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以及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并发展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动物细胞培养(animal cell culture):是指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后,模拟动物体内的生理条件,在体外无菌、适当的温度、湿度、酸碱度、气体环境及一定营养条件下,使其不断地生长、增殖并维持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
动物器官培养(organ culture):是指对离体的整个器官、器官芽基或器官的一部分进行体外培养,构成器官的不同组织仍保持着它们原来的结构与功能,因而培养的器官在结构、功能上与体内相应的器官非常相近。
动物组织培养(tissue culture):是指取自动物体的某种组织,不经细胞分散处理,对组织团块直接进行体外培养,组织中的细胞与其邻近的细胞、细胞外基质仍然保持着原本的联系,且细胞一直保持原本已分化的特征,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在培养过程中无明显的变化。
原代培养(primary culture):从有机体取得的材料(细胞、组织或器官)在培养容器培养到第一次传代前,即为原代培养或初代培养。
汇合(confluent):指在培养容器中培养的细胞彼此汇合形成单层。
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体外培养的正常动物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达到相互接触时停止分裂和运动的现象。
外植快(explant):用于初始体外培养而切下的一小块组织或器官。
传代(passage):将细胞从一个培养容器移植到另一个培养容器中,也称为传代培养或再培养(subculture)。
细胞系(cell line):原代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即为细胞系。
如果细胞系不能继续传代或传代次数有限,称为有限细胞系(finite cell line)。
植物细胞工程与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同点
一、理论基础
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相同的,都基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两者都是通过研究和操作细胞,实现细胞的繁殖、诱导分化以及新功能的赋予。
二、细胞培养
两者都涉及到细胞培养技术,即通过人工方法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使其在体外环境中存活和增殖。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营养需求、环境控制以及生长特性的差异是两者技术的不同点。
三、基因工程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都广泛使用了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基因导入、基因编辑等技术,可以实现细胞的遗传改良和新性状的创造。
虽然两者在基因操作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和技术手段是相似的。
四、生长因子和激素
在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中,生长因子和激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它们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代谢过程。
尽管植物和动物细胞对生长因子和激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两者的作用机制是相似的。
五、相同的工具酶
在两种工程中,许多工具酶如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这些酶在基因操作、DNA重组等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尽管某些酶在植物和动物细胞中的活性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功能是相似的。
细胞工程知识点1、细胞工程: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性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
2、细胞工程的应用:1)动植物快速繁殖技术:植物组织培养、人工种子、试管动物、克隆动物2)新品种的培育:细胞融合、细胞水平的重组3)细胞工程生物制品:单克隆抗体制备、疫苗生产4)细胞疗法与组织修复:2细胞工程理论基础1、细胞全能性:每个活的体细胞都具有像胚性细胞那样,经过诱导能分化发育成为一个新个体的潜在能力,并且具有母体的全部的遗传信息。
2、细胞分化:指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3、细胞的脱分化:在一定营养和刺激因素作用下,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植物组织的细胞被诱导而改变原来的发育途径,逐步失去原来的分化状态,细胞特性消失,转变为具有分生机能的细胞,并进行活跃的细胞分裂,这一过程称为去分化。
3细胞工程技术1、实验室条件:组成:准备室、无菌间、操作间、培养室、分析室。
2、无菌技术、显微技术、细胞观察与分析、细胞分离、细胞保存与复苏(1)细胞保存方法传代培养保存法低温冷冻保存法(低温、超低温保存)液体固化的方式(形成冰晶、形成无定型的玻璃化状态)玻璃化指液体转变为非晶态(玻璃态)的固定化过程,在此状态时,水分子没有发生重排,不产生结构和体积的变化,因此不会由于机械或溶液效应造成组织和细胞伤害,化冻后的细胞仍有活力。
冷冻方法(缓慢冷冻法、快速冷冻法预冷冻法包括逐级冷冻和两部冷冻)细胞复苏按一定复温速度将细胞悬液由冻存状态恢复到常温的过程。
复苏细胞一般采用快速融化法。
以保证细胞外结晶快速融化,以避免慢速融化水分渗入细胞内,再次形成胞内结晶损伤细胞。
细胞培养和代谢调控:1、细胞培养:模拟机体内生理条件,将细胞从机体中取出,在人工条件下使其生存、生长、繁殖和传代,进行细胞生命过程、细胞癌变、细胞工程等问题的研究。
2、细胞培养的操作方式:分批式培养、流加式培养、半连续式培养、连续式培养、灌流式培养。
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个细胞都携带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因而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植物一切生活细胞都具有分化为一个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这就是细胞的全能性。
这是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细胞分化:个体细胞发育过程中,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脱分化:原已分化的细胞,失去原有的形态和机能,又回复到没有分化的无组织的细胞团或愈伤组织,这个过程称为脱分化。
再分化:由脱分化状态的细胞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再分化愈伤组织:外植体在离体条件下,细胞经脱分化等一系列过程,转变为一种能迅速增殖的无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团,称为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细胞大而不规则,高度液泡化、没有次生细胞壁和胞间连丝。
继代培养:对来自于外植体所增殖的培养物通过更新新鲜培养基及不断切割或分离,进行连续多代的培养.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用来进行离体无菌培养的材料,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
器官发生:指离体培养条件下的组织或细胞团分化形成不定根、不定芽等器官过程。
体细胞胚:由外植体可直接形成胚状体,外植体也可以经脱分化先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形成胚状体。
胚状体是由体细胞发育而来人工种子:通过将植物组织培养中所产生的体细胞胚或珠芽等包埋在“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里,制成的具有播种功能、类似天然种子的颗粒就称为人工种子。
繁殖系数:也叫增殖系(倍)数或增殖率,是指繁殖材料在一个培养周期内增殖的倍数。
污染: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褐变:指在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被切割而使多酚氧化酶活化将组织中的酚类物质氧化形成棕褐色的醌类物质,并向培养基中扩散,抑制培养物生长甚至导致其死亡的现象。
玻璃化:指组织培养过程中的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试管苗呈半透明状外观形态异常的现象。
悬浮培养:将游离的单细胞或小的细胞团,按照一定的细胞密度,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的方法。
植物细胞工程知识点清单一、植物组织培养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2、全能性概念:具有某生物发育所需全部遗传信息的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体的潜能。
3、过程: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丛芽、不定根—新植株4、相关概念及实验注意事项①外植体:离体植物器官、组织、细胞②愈伤组织:高度液泡化,无固定形态的薄壁细胞。
全能性高,分化程度低③外植体消毒:70%酒精30s—无菌水冲洗—次氯酸钠30min—无菌水冲洗④取材:选取形成层部位⑤脱分化:23~26℃,避光⑥再分化:将愈伤组织转接到分化培养基,光照下培养⑦生长素/细胞分裂素:比值高—促进生根;比值低—促进发芽5、植物组织培养概念:在无菌和人工控制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6、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1、植物体细胞杂交概念:将不同种的植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的植物体的过程。
2、过程及注意事项:①去除细胞壁:酶解法(纤维素酶、果胶酶),获得原生质体②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物理法(离心、震荡、电刺激);化学法:聚乙二醇③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细胞壁3、融合结果:获得杂种细胞,进而获得杂种植株。
A细胞+B细胞所得杂种植株遗传物质=A+B4、成功例子:番茄—马铃薯;烟草—海岛烟草;胡萝卜—羊角芹;白菜—甘蓝5、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6、局限性:不能按照人的要求表达性状三、植物细胞工程应用1、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观赏植物,经济林木,无性繁殖作物)2、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如:马铃薯;草莓;甘蔗;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3、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
细胞工程学第三版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细胞工程概述。
1. 定义。
- 细胞工程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
2. 研究内容。
- 动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如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细胞核移植,染色体工程,胚胎工程等。
3. 细胞工程的发展历程。
- 起步阶段:20世纪初,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开始发展,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概念,为细胞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后,植物细胞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植物体细胞杂交等。
动物细胞工程也逐渐兴起,包括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完善等。
- 现代细胞工程:随着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细胞工程与之相结合,在生物制药、动植物品种改良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植物细胞工程。
1.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 概念: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包含着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具备发育成完整植株的遗传能力。
- 实现全能性的条件:细胞处于离体状态、提供适宜的营养物质(如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等)、植物激素(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合适)、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光照、pH等)。
2. 植物组织培养。
- 基本过程。
- 外植体选取:通常选择植物的幼嫩组织或器官,如茎尖、根尖、叶片等。
- 消毒:对外植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防止微生物污染。
- 接种:将消毒后的外植体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
- 脱分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细胞的特点是排列疏松、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 再分化:愈伤组织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
- 培养基的组成。
- 大量元素:包括N、P、K、Ca、Mg、S等,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基本营养。
- 微量元素:如Fe、Mn、Zn、Cu、B、Mo、Cl等,虽然需求量少,但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