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之课文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29.00 KB
- 文档页数:7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及反思 - 屈原列传备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贡献,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解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屈原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2.《屈原列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3.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有趣的故事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讲授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屈原列传》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屈原的思想,结合课文分析进行讲解。
3.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研究《屈原列传》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形成共识并展示成果。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准备一段关于屈原的有趣故事或者提出问题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思考,如:。
《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及其遭遇。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世族也。
少时事楚怀王,为其左徒。
怀王亲幸之,与游戏。
而楚相孙叔敖恶其无礼,乃谮杀怀王,而立其弟惠王。
惠王之立,屈原去楚,游吴、越、宋、卫诸侯。
屈原既去,楚国之政由重耳与夫差共图之。
及重耳返国弑其兄而自立为王,夫差怒,乃图攻楚。
楚人使屈原之吴,以厚遗重耳,重耳弗纳。
吴王阖庐使夫差曰:“楚之有屈原者,能使楚楚者也。
今遗之以金,不如遗之以归楚之侯伯,以厚其心,使游说其君,以动其国,是无楚人之利也。
”夫差曰:“善。
”於是遗之楚之侯伯,而使游说楚王。
屈原乃入楚,说惠王曰:“臣闻之,善言者不讳於市。
今王不得意於夫差,是以乐正、毛遂之徒左右其门而舞,而群臣之议王者莫敢言王之过也。
臣敢为王言之:夫差之怒,岂独王之所及哉?王之府库非夫差不得入,王之舟楫非夫差不得用。
今王之境内三分,而夫差之柄制其二,此犹荆轲之割发也,而王弗能制夫差之口,以御夫差之心,而欲以礼义从事於诸侯,此亦不可得而为也。
王其图之!”惠王曰:“善。
”屈原曰:“请赐臣死,毋使楚国臣臣之辱。
”乃自投於汨罗。
汨罗水,湘江之所出也,而岳阳之山水极高,故水在山上,常有旋风,其水上下急,船不能济,溺者甚众。
翻译:屈原,本名平,是楚国的世家。
年轻时为楚怀王做左辅。
怀王非常喜欢他,经常与他一起游戏娱乐。
但楚相孙叔敖却认为他没有礼貌,于是诬陷杀害了怀王,立了他的弟弟惠王为王。
惠王登基之后,屈原离开了楚国,到吴国、越国、宋国和卫国等各国游历。
屈原离开后,楚国的政治由重耳和夫差共同谋划。
当重耳回国弑杀了他的兄弟自立为王之后,夫差非常生气,于是决定攻打楚国。
楚国派屈原去吴国,给重耳送去厚礼,但重耳并没有接受。
吴国的国王阖庐对夫差说:“楚国有个屈原,他能让楚国的人服从。
现在你们送给他金子,还不如送给归楚的侯伯,以此讨好他们的心,让他去说服楚王,这样才是对楚国有利的。
屈原列传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屈原列传》的段落划分大致如下:1.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的身份、才识以及被怀王疏远的过程。
2. 第二部分(第4-9段):屈原被罢免官职后,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这部分突出了屈原的个人遭遇与楚国命运息息相关。
3. 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罗江及屈原死后的影响。
以上是《屈原列传》的段落划分,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文后,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划分段落。
二、文章赏析《屈原列传》是汉代诗人司马迁所作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遭遇,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
整篇文章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屈原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切的关注。
他忠诚于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竭尽全力,这种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仰令人敬佩。
文章通过屈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屈原因为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主张,遭到了诽谤和排挤,最终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这种遭遇不仅令人痛心,也让人对当时的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文章通过屈原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政治的腐败,呼吁人们要坚守信仰,追求真理,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文章还通过屈原的诗歌创作,展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屈原的《离骚》等作品,表达了他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令人动容。
文章通过屈原的诗歌创作,进一步凸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
作为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屈原列传》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司马迁在创作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法和技巧,如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写、深情的抒情等,使得整篇文章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美感。
《屈原列传》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人文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屈原生平事迹和遭遇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坚定的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屈原列传》中的几个问题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抓文言现象如词语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为主。
诚然,基础知识要掌握,但这种教学枯燥无味、难以下咽。
笔者认为还应从文本解读的更高要求对课文进行挖掘探究,要读出超过文本层面的内涵,这符合“新课标”中“理解”、“探究”的学习要求。
《屈原列传》作为传统篇目入选多种版本教材,笔者执教过程中对文本作了如下解读。
一.屈原的怨和忠屈原能够做官,次要原因是他有才干,主要原因则在于他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曾当过掌管楚国王族事宜的高级官员。
其人可谓楚王之亲信,文中说“王甚任之”,一个“甚”字,可见楚王对屈原何等倚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自古皆然。
朝中有人忌妒屈原的贤能,更主要是忌妒屈原是楚王眼前的红人,而他们不允许一枝独秀,他们想分享楚王的恩惠,于是乎他们使出了中国人过去用、现在用、将来还会一直用且屡试不爽的方法:说坏话(进谗言)。
结果呢?“王怒而疏屈平”。
大家都为屈先生抱不平,可是很多人在读课文时忽视了文中出现的“争宠”一词,要知道一个人在大王面前是争不起来的。
我们每每读此文,很自然的把感情天平的砝码倾向于屈原一边,对他的对立面诸如上官大夫之流则口诛笔伐,横加指责。
这样想其实是没有看到“争宠”背后的朝局――党争,且此现象十分严重,屈原只是党争中的失败者而已。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党争无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明代之东林党反阉党等等,各派当中皆为人中豪杰,大多数(注意这个词语)人的道德修养都很高,人格无可挑剔。
中国人同情弱者和失败者,但是道德和政治毕竟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
那么屈原为何失败呢?在史料和屈原很多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文采斐然、品质高尚,“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清高而至大至刚(孟子所云)之人。
这种人有天生的优越感,如在《离骚》中有大量文字表明自己要勇当楚国的顶梁柱之语;这种人认为世界非黑即白,那么有了黑,白就没有地位,有了白就一定要除掉黑。
《屈原列传》课文赏析原文呈现娴于辞令(4)。
入则与王图议(5)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6)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7)之【1】。
屈原,名叫平,是楚王的同族。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就与楚怀王谋划计议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他国使者,应酬各国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思路导引:首先简要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写楚怀王“甚任之”。
“王甚任之”的原因有两个:一则屈原与楚王是同族;二则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这也是下文屈原受到上官大夫嫉妒的主要原因。
段解:开篇介绍屈原的姓名、出身、官职、政治才干和重要地位。
名师圈点:(1)左徒:官名。
(2)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
闻,学识。
志,记。
(3)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治,指国家安定。
乱,指国家动荡。
(4)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辞令。
娴,熟练、熟悉。
辞令,应对的言辞。
(5)图议:谋划计议。
(6)接遇:接待。
(7)任:信任。
名师赏评:【1】此段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才能。
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反映屈原的卓越能力;以“王甚任之”总括楚怀王对他的信任程度;以“博闻”“强志”“图议”“接遇”交代他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也点明下文上官大夫嫉妒他的原因。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8),争宠而心害其能(9)。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10),屈平属(11)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2)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13)其功,曰以为(14)‘非我莫能为’也。
”【2】王怒而疏(15)屈平。
【3】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而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撰写好了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取,屈原不给他。
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
每一项法令公布后,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出来’呢。
【导语】本⽂所记叙的屈原的⽣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竭忠尽智了。
下⾯是分享的⽂⾔⽂:《屈原列传》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屈原列传》 两汉: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夫与之同列,争宠⽽⼼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夫见⽽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令出,平伐其功,⽈以为‘⾮我莫能为也。
’”王怒⽽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之始也;⽗母者,⼈之本也。
⼈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母也。
屈平正道直⾏,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间之,可谓穷矣。
信⽽见疑,忠⽽被谤,能⽆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怨⽣也。
《国风》好⾊⽽不*,《⼩雅》怨诽⽽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约,其辞微,其志洁,其⾏廉。
其称⽂⼩⽽其指极⼤,举类迩⽽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廉,故死⽽不容。
⾃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
”楚怀王贪⽽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仪与王约六⾥,不闻六百⾥。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破楚师于丹、淅,斩⾸⼋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击秦,战于蓝⽥。
魏闻之,袭楚⾄邓。
楚兵惧,⾃秦归。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有一个人,峨冠博带,长剑陆离,高高地屹立在历史烟云之上,俯视着千秋百代。
他是一个悲剧,因为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没有看到一个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祖国,而只看见楚国人民相争的尸首和红了眼正在撕扯着“谁家春闺梦里人”的野狗,只能看着自己深爱的楚国一步步消失在了战国的兵荒马乱里。
他又是一部正剧,因为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的品行被奉为后世楷模,随着他的肉体倒下,他的精神高高耸立起来,呐喊了千百年仍震撼着整个民族的灵魂。
他开创的楚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个人,就是屈原。
【展示目标】:知识目标:学会合作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点;能力目标:整体把握文意,叙述屈原生平事迹,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体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记一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并找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展示与分享【讲一讲】: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梳理文本脉络,熟悉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品味这种写法的好处【读一读】:多种形式品读“渔夫问答”一段,探讨读法【辩一辩】:组内形成辩论,探讨屈原与渔父的人生选择辩论、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写一写】:写作练习【链接材料】:关于屈原素材的写作片段,形成观点争鸣学情分析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学段后遇到的最长的一篇文言文,且文本中有一半的内容为议论性语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即便是疏通了文本,也很难建立起整体的印象。
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梳理文本、概括故事情节,才能对文本结构、写作特色等作深入分析。
学生平时写作援引历史人物作为素材时,容易大篇幅叙事,流于讲故事而缺乏适当的议论和点题,因此,在分析《屈原列传》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时,结合“2015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夹叙夹议的好处,并将这一写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练习中。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屈原列传》课文原文及译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屈原列传张虹一、教学目标(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品茗二、难点、重点分析品茗(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品茗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第1篇一、教学背景《屈原列传》是《史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
本文以《屈原列传》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魅力。
2. 领悟《屈原列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感受其高尚的人格。
3. 深入挖掘屈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屈原的形象特点,把握其精神内核。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屈原的图片和生平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多少了解?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课文分析1. 介绍《屈原列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1)爱国情怀:屈原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政治斗争;(2)高尚人格:屈原坚守正义,忠诚正直,勇于担当;(3)卓越才华:屈原在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3. 分析《屈原列传》的写作手法:(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屈原的形象特点;(2)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屈原的才华;(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
(三)讨论交流1. 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屈原的看法。
2. 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拓展延伸1. 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史记》,深入了解屈原的一生。
(五)总结提升1. 总结《屈原列传》的教学内容,强调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屈原列传》,让学生了解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屈原列传》赏析教学课件《屈原列传》赏析教学课件1教学要点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明确: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明确:两层: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