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各项观察点记录分析表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5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观察记录表邕宁区新江镇团阳小学黎朝亮【观察目的】1、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效果。
2、分析观察记录的结果,诊断问题所在,制定培养行动策略。
【理论依据和研究问题】课堂学习行为是特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观察和测量到的外显的学习反应或行为。
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做到事半功倍,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所以有了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就等于课堂教学效果收获了一半。
【使用说明】观察学生从课前准备到课结束的学习行为,针对观测点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做出单项的现象分析,并做出总体的评价及建议,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测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使用说明】贯穿课堂的全过程,针对观测点记录课堂现象,做出单项的现象分析,并做出总体的评价及建议,指导教师教学行为。
在初中学段的初期“中等生”在整个班级学生中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能遵守课堂纪律;他们渴望进步,但又不够积极主动地勤奋学习.他们因处在容易被教师忽视的位置上,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而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只有少数毅力较强的中等生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中等生”的水平,大部分中等生因一个学期或一年的努力后,没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而对学习丧失信心,(1)课堂观察是一种比较适合于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而使用的一种方式,但不适用于个人使用。
团队中每个人用不同的观察手段完成不同的观察任务,通过各种视角对教学进行观察,就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学现象,并通过跟进的归因分析,客观地揭示教学现象的本质所在。
(2)对于课堂观察这种方式,不能死扳硬套,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研目标,灵活地加以运用,可以是量表单独使用,也可以是定量的量表与定性的描述同时使用。
无论采用什么形式,都要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
课堂观察记录表全面优秀版
学生信息
- 学生姓名:
- 班级:
- 学号:
课堂出勤情况
- 出勤情况:(请填写“出勤”或“缺勤”)
- 迟到情况:(请填写“是”或“否”)
研究态度
- 专注度:(请填写评级,如:非常高 / 高 / 中 / 低 / 非常低)
- 主动参与:(请填写评级,如:非常高 / 高 / 中 / 低 / 非常低)- 行为表现:(请填写评级,如:非常好 / 好 / 一般 / 差 / 非常差)
研究效果
- 研究成绩:(请填写具体分数或等级,如:满分 / 优 / 良 / 及格 / 不及格)
- 作业完成情况:(请填写评级,如:非常好 / 好 / 一般 / 差 / 非常差)
- 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请填写评级,如:非常积极 / 积极 / 一般 / 不积极 / 很少参与)
老师评语
- 学生整体表现:
- 学生优点:
- 学生需要改进的方面:
- 其他观察记录:
该记录表旨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全面观察和评价。
请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填写相应的评级。
评价应客观、公正,并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提出建议和改进方向。
听评课——课堂观察记录表
【课堂观察点】学生的学习情况
【理论依据和研究问题】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来对课堂效果实行评价,找出课堂中存有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音乐课程标准评价指出: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合作意识、参与态度、终身学习的愿望等。
2、知识与技能:学生投入音乐实践活动时的体验模仿、自信表现、创编协调等水平的体现。
3、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体现,在积极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在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境界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我们教学质量的保障,为学生提高成绩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
【学生学习情况课堂观察表】
学校: 班级:
课题: 教师: 评价等级:
评课人年月
日。
课堂观察量表及课堂实录和分析课堂观察量化表:拔萝卜青羊文翁实验学校朱海燕教学内容:一年级下拔萝卜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探索并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经历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从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得出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
3、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1、体会相同数位相加减,会利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根据几种不同算法,找出算法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分钟)师:咱们先来听听音乐。
(播放拔萝卜儿歌)师:瞧,小兔子们也在拔萝卜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PPT)(白兔拔了23根萝卜,黑兔拔了36根萝卜)师:你能根据它们拔的萝卜个数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A:我想知道,白兔和黑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板书)生B: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个?(板书)生C: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个?(板书)(教师将生A、生B、生C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提问、列示。
师:咱们先来解决“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的问题。
谁能把图中告诉我们的条件和问题连在一起说说。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算式是什么呢?生:36+23=?师:你知道36+23的结果是多少吗?(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只说答案)师:这么多孩子都知道答案了,那老师有一个要求了,你能用几种方法得出36+23=59的?与你的同桌互相当当小老师,看看你说的方法他能不能听明白?A、拨一拨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拨的?(请学生到展示台演示)(先拨36,36中的3表示有3个十,所以十位拨3,6表示6个一,所以在个位拨6;再拨23,十位拨2,个位拨3.)为什么在十位拨2,个位拨3呢?(再请一个孩子边拨边说)(全班跟着老师一起拨珠)B、算一算师:那我们就同小兔子一起算一算,怎样算出36+23=?如果你和你的同桌都算完了,就互相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A:30+20=50 6+3=9 50+9=59生B;3个十加2个十等于5个十,6加3等于9,合起来就是59…(教师巡视,看学生都用了哪些算法,重点看有没有用竖式计算的,如果没有,后面的竖式法就由教师讲解。
学生听课情况的观察表
学生听课情况的观察表观察对象:五年级学生
观察内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观察目的:
1.通过观察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好的考虑到层次性和差异性,有利于因材施教。
2.通过课堂观察让老师更好的反思自己的课堂。
观察方法:教师观察或交给学生组长观察。
课堂观察记录表:
项目人数备注
课前准备充分听课认真(不打扰同学,不做小动作)
能积极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能按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反思:我上学期说教的三年级这个班学生基础不太扎实,两级分化严重,听课习惯不太好,所以我设计的表
格重在观察学生的听课习惯,和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表格反映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难度。
课堂观察记录表格[整理版]观察表大集合表1:学生学习投入状态观察表扫视(两分钟一次,共20分钟) 学生1 2 3 4 5 6 7 8 9 10 %说明:1(该编码体系主要记录学生的学习非投入行为类别,每个编码代表的含义如下: ? 与任务无关的闲聊? 打瞌睡? 白日梦? 四处张望? 做其他的工作? 侵扰其他学生? 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 削铅笔、转笔、上卫生间? 其他2(表中1—10代表着一段为时20分钟的观察,每2分钟扫视一次,所以共10次。
表2:对一名学生每分钟具体活动的观察时间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分钟)管理等待注意无关活动倾听观察动手实践讨论思考阅读书写说明:1(表中第一行表示持续时间为15分钟的一段观察,每分钟记录一次学生的具体活动2(“管理”是指取出书本、笔等文具,拿资料,做学习的准备; “无关活动”是指闲聊、捣乱、打瞌睡、做小动作等; “动手实践”是指画图、手工、做练习等。
表3:课堂作业观察表学科班级课题时间月日星期上午?下午第节观察点:课堂作业的类型、时间、反馈情况课堂作业的时间(分钟) 课堂作业的反馈课堂作业的类型1—5 6—10 11—15 16及以上当堂反馈反馈形式口头作业1 口头作业2 口头作业3 书面作业1 书面作业2 书面作业3课堂作业的其他情况课堂教学细节/体会简记说明:在每一领域的相应选项处用“?”标识。
表4:课堂提问频数观察表学科班级课题时间月日星期上午?下午第节观察点:提问对象的位置、次数、频度第6列第5列第4列第3列第2列第1列教室前门第1行第2行第3行第4行第5行第6行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课堂教学细节/体会简记说明:1(利用画“正”的方式记录每个学生的应答次数,以同样的方式记录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和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况;2(利用“/”标识该位置上没有学生;3(课堂提问率=(参与发言的总次数?学生总数)×100%4(提问覆盖率=(参与发言的学生人数?学生总数)×100%表5:课堂提问水平及教师理答观察表学科班级课题时间月日星期上午?下午第节观察点:提问的水平、类型、理答问题的类型教师的理答问题的水平封闭式开放式有引导缺乏引导没有反应问题问题巩固记忆的问题启发理解的问题强化运用的问题加强分析的问题强调综合的问题引导评价的问题课堂教学细节/体会简记说明:1(利用画“正”的方式记录每种类型的题目的出现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