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三个典型案例(一)演示教学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KB
- 文档页数:4
计算机辅助审计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是结合计算机技术和审计理论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审计活动进行辅助和支持的一种审计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人员可以更高效地进行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合规性审计等工作,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优势1. 数据分析与挖掘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发现潜在的风险和异常情况。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审计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2. 风险评估和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通过对系统的安全性、合规性等进行检查,并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
3. 合规性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对企业的合规性进行审计,通过自动化工具可以对企业的操作、财务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并生成相应的报告,帮助企业发现合规问题并及时纠正。
4. 提高审计效率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处理能力和自动化工具,显著提高审计的效率。
与传统的手工审计相比,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更快速地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和汇总,大大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1. 金融业在金融业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帮助银行和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和合规性审计。
通过对客户的交易记录进行分析,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和违规行为,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对平台的交易记录进行分析,帮助发现虚假交易、偷税漏税等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3. 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对政府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通过对财务记录和合规性进行分析,可以提高政府项目的透明度和执行效率。
4. 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等进行审计。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演练,可以帮助企业发现风险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挑战1. 数据质量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效果受数据质量的影响。
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技巧和工具成功案例分享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查和评估。
在审计工作中,高效率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并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审计效率的关键技巧和工具,并分享一些成功案例以供参考。
一、应用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在现代审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审计师能够更快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进一步发现异常情况和潜在的风险。
其中一项关键技巧是编写有效的查询脚本,以便从海量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
还可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模式识别和规则发现来帮助发现问题。
数据分析技术的成功案例之一是美国一家大型汽车制造公司的审计,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发现了一项大规模的财务欺诈活动,挽回了公司巨大的损失。
二、利用自动化审计工具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审计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些工具能够自动执行多项审计任务,如抽样、数据提取和比对等,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
例如,审计师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抽样软件,在大数据环境中快速准确地进行抽样。
此外,自动化审计工具还能够帮助审计师发现潜在的欺诈风险和错误,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一家国际制药公司,他们利用自动化审计工具,在几天的时间内完成了一项需要数周完成的审计任务。
三、优化审计流程审计流程的优化是提高审计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合理规划和安排审计工作的顺序和时间,可以提高审计师的工作效率。
例如,将审计工作分解为不同的阶段,将重点放在关键的风险领域上,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审计工作。
此外,合理安排审计工作的时间,避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冲突,有助于减少重复性工作和不必要的延迟。
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一家跨国银行的审计,他们通过优化审计流程,缩短了审计周期,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审计师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分析关键数据,并自动产生相应的审计工作。
会计软件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一会计软件安装与基础信息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友ERP-U8软件的安装;2.掌握用友ERP-U8管理系统中有关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的内容;3.理解系统管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基础设置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1.安装用友ERP-U8软件;2.增加和减少用户(操作员)3.建立会计核算账套;4.进行财务分工;5.输入基础信息;6.备份账套数据。
三、实验资料(一)有关账套信息1.账套号:0012.账套名称:北京市维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维达公司)启用日期:2011年01月01日3.会计期间设置:01月01日~12月31日4.地址:北京复兴门内大街32号,法定代表人:王靖,邮政编码:100031,联系电话及传真: 60456789。
本币名称:人民币(代码:RMB),企业类型:工业,行业性质:2007年新会计制度科目(建账时按行业性质预置会计科目)。
5.分类编码方案如下:存货、客户、供应商均分类,无外币核算。
科目编码级次:42222存货分类编码级次: 223客户和供应商分类编码级次:223部门编码级次: 22其余采用系统默认值存货数量、存货单价及换算率的小数位数均为2。
(二)财务人员及其权限1.账套主管—001学生姓名(口令:1)拥有软件操作和管理的所有权限。
2.会计—002于方(口令:2)拥有总账系统、计件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的所有操作权限。
3.出纳—003李民(口令:3)拥有总账系统中填制凭证、出纳签字和出纳的全部权限。
4.操作员—004王管(口令:4)负责采购业务,具有公共目录设置、应收款、应付款、总账、采购、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的全部权限。
5.操作员—005李管(口令:5)负责销售业务,具有公共目录设置、应收款、应付款、总账、采购、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和存货核算的全部权限。
(三)机构设置1.部门档案:2.人员档案:(四)客户分类及客户档案1.客户分类:2.客户档案:(五)供应商分类及供应商档案1.供应商分类:1.供应商档案:四、实验要求1. 掌握用友U8管理软件的安装2. 明确系统管理员和账套主管的权限范围。
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三个典型案例(一)
在此具体介绍三个典型案例的审计过程,这几个案例不一定能代表计算机应用的最新成果,介绍它们主要是为了提示具体操作思路和方法。
案例——审查贷款利息计息计算的正确性1.发现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在浏览某办事处对公系统的“计收贷款利息表”时,发现“积数调整”一项不断出现负金额,却没有发现正金额的调整数。
依据审计经验,调整计息积数就相当于少计或多计利息收支,因此这种大量调减计息积数,就有可能会少计利息收入。
2.估计影响大小。
在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发现了线索后,应该有一个估计影响大小的步骤。
经分析和计算,按影响大小和严重程度对已发现的线索进行排序,选择影响大或较严重的优先落实。
对上述线索,审计人员利用通用审计软件的查找功能以“调整税数不为零并且利率不为零”为条件列出全部记录,结果共有139条记录,调整积数总金额达3亿多元、按现有利率计算,对利息收入的影响只有数万元,不能作为重要事项,但考虑到计算机运算具有连续性和高效性,有可能是一个全辖甚至是全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证实是否确实存在。
3.核实电予数据的真实性。
在着手进一步开展审计之前,有必要先核实电子数据是否真实。
电子数据经过导出、转入等转换过程,难免出现一些差错,因此从电子数据中分析出的线索,应与纸质账表核对证实其真实性。
审计人员查找了一笔2.L亿元金额的调整数,再查阅当日记账凭证,证实电子数据反映的业务记录是真实的。
考虑到取得的电子数据可能没有完全包含1999年度全部情况,审
计人员调阅全年贷款利息计息表。
核实了3亿多元的调整数全部存在,进一步证实了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了解大量调整积数的原因。
依经验,贷款积数调整一般应该很少调整,这种大量调整应该有原因的。
经询问,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要求对1996年前后发生的贷款用两个会计科目分开进行核算,以明确划分领导人的责任。
1999年11月省分行又要求将两个会计科目合并核算,因此需要结转贷款余额。
在结转过程中,对公系统要求同时输入计息积数的调整天数,否则不能进行结转。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计息积数调整金额。
审计人员通过关联查询,证实绝大多数调整金额是因此而发生的。
5.核实利息计算是否准确。
经询问银行人员,审计人员掌握了该办事处是按月计收贷款利息、按季计支存款利息的信息,再进一步询问进行这样的调整是否少计了一天利息?为什么只见调减计息积数,不见调增计息积数?银行人员回答这个账号调减的积数在那个账号补足,没有因此而少计利息收入。
审计人员随即对11月18日调减2.1亿元积数的账号进行核实,发现10月21日至11月20日的计息期银行只计了30天积数,而实际应计算31天的积数。
经复核,银行人员确认了少算一天积数的基本事实。
6.落实涉及面的大小。
审计人员向对公系统管理人员询问:整个分行是否都使用这套系统?管理人员证实不仅分行都使用这套成都开发的系统,而且全省都是使用同一套系统。
审计人员即对全市所辖办事处进行报送审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分支机构都存在这一问题,只是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后用手工补记了利息收入。
这样审计人员就掌
握了系统在此方面确实存在一个问题。
7.分析产生的原因。
经分析,是由于操作人员在进行冲账操作时,只进行了红字冲账操作减少了积数,没有进行蓝字记账操作增加积数,而把蓝字记账操作当作正常业务处理,形成了上述结果。
产生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操作人员的培训没有到位,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认为对于冲账这类重要操作,系统没有要求将红字蓝字处理完整后才能退出,应是系统设计上的一个疏漏。
由此还可能产生其他类型的差错。
在核实另一个办事处的积数调整过程中,就发现有调减全额积数、调增部分积数而重复计息的现象,只是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而手工纠正了。
虽然手工纠正了错误,但已严重影响了系统的可依赖性。
从这一案例可看出,与手工审计相比,明显增加了三个过程:一是核实电子数据,二是落实涉及面大小,三是分析产生的原因。
为什么要增加核实电子数据的过程,前面已讲得很清楚了。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增加后两项的原因:计算机是按约定方式进行计算的,而且计算速度非常快,一旦初始数据错误或者约定方式有差错,产生的错误结果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是连续的错误,再由于大量分支机构都使用同样的系统,也可能犯同样的错误,有可能在某一个分理处发现的错误,可能全市、全省都存在,甚至是全国范围内都存在。
因此对电子数据开展审计就需要落实产生错误的范围有多大,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判断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和层次上出现问题。
案例二——进行贷款风险性分析1.发现线索。
依据常年的审计经验,企业之间很可能用甲乙企业相互担保、甲乙丙企业之间循环担保的方式取
得贷款。
因为银行还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风险,虽然它们的信贷系统中有现成的数据,却没有用来作分析。
2.数据来源。
从信贷系统中取出两张表:借款人基本情况表(bas_00036)和借款合同(bas_00014)。
按要求完成转换后,引入《通用审计系统》中。
3.数据准备。
利用通审软件的自编程功能,将这两张表以(营业单位编码,借款人编码)为主关键字相关联,生成一张新表“信贷综合表”,新表中仅保留四个字段,依次为:营业单位编码、借款人编码、借款人、担保从此字段来自借款合同表)。
再用(通用审计系统)的输出功能,将该表输出为Excel 文件“信贷综合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