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中国十大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作为一名中国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你知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十大传统美德,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
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
爱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
二、谦和好礼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礼”是中华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于人的恭敬之心,辞让之心,处于对长上,对道德准则的恭敬和对兄弟朋友的辞让之情。
“谦受益、满招损”这是中国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谦德亦根源于仁德辞让之心,其集中体现就是在荣誉、利益面前谦让不争,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互相尊重。
“和德”体现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气”,在人际关系中为“和睦”,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而作为一种德性为“中和”,“礼”、“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诚信知报“诚”即真实无妄,其最基本的涵义是诚于己,诚于自己的本性。
以“诚”为基础,中国人形成了许多相关的道德,如为人的诚实,待人的诚恳,对事业的忠诚。
“信”是守信用、讲信义、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
第一节公忠1.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马上就去做,这就叫做忠。
2.临患不忘国,忠也。
-----面临灾祸而不忘国家利益,才算得上真正的忠。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民众的快乐为快乐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民众的忧愁为忧愁的人,民众也会以他的忧愁为忧愁。
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为天下人的忧愁而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人,是不曾有过的。
4.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整个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天下所有的人的天下。
阴阳和合不仅仅生长一种事物,甘露时雨也不只是浇灌一种花草。
万民的领导者也应该效法天地本有的公道,对哪一个人也不要偏袒。
5.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为国事而忘记家事,为公事而忘记私事,遇利而不无原则地求取,遇害而不苟且地躲避,一切都要按义的准则去做。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有的,选拔的都是有紧德和有能力的人,讲的是信义,修习是亲睦。
所以,那时的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人们都能安度余生,使壮年的人都有用处,使幼年的人都能得到抚育,男子老了没有妻子的,女子老了没有丈夫的,年幼而没有父母的,年老而没有子女的,残废的,身体常有疾病的,都能得到赡养。
男人们都有职分事业,女人们都有合意的丈夫和家庭。
财货怕它抛弃在地上不用浪费掉,不必归于自己才肯收藏起来。
力气怕的是没法贡献出来,不必是为了自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道德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深处,对于塑造个人品格、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道德观的内涵、来源以及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德观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以“仁爱”、“孝顺”、“诚信”、“和谐”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体现了对人类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思考。
1.仁爱: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它体现了对他人利益的关怀和尊重,以及追求公平正义和共同进步的愿望。
2.孝顺: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和关爱。
孝顺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陪伴和关怀。
3.诚信: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强调言行一致、讲信用、守承诺。
诚信不仅体现在商业活动中,更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4.和谐: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和谐包括个体与个体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各个层面。
二、道德观的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形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影响: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提出了“仁爱”、“孝顺”等核心价值观念。
2.佛教思想: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等观念,与儒家思想相结合,进一步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
3.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治理都有一定启示作用。
4.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诸多文化传统和经典著作都对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例如《论语》、《大学》等经典著作中所强调的各种美德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中国传统德目: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从古代众多的德目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五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五种道德规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个人修养的最主要的内容。
它贯穿于整个道德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精神的形成。
1、仁德仁: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是“全德”之称。
仁的基本精神:克己复礼;爱人。
前者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后者讲的是如何对待别人。
根据《论语》,“克己”有四个层次:(1)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2)责己恕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化》)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3)非礼勿视听言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礼的本质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因此,克己是对个人的自然属性的贬抑,复礼是对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4)杀身成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这是克已的极至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仁”演绎成为许许多多的道德要求和政治信念,包括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
应当说,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历史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克己复礼是仁的出发点,爱人是仁的终极关怀。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儒家的仁爱观念源于家庭血缘亲情,又超越了血缘亲情,它要求在尊亲敬长的自然道德情感的基础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进,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传统道德知识点总结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传统道德知识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根深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的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传统道德知识点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
在现代社会,传统道德知识的普及和传承对于促进全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道德知识点一: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理念之一。
孝字表现了中国人最为尊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孝道主张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以及尊重和维护亲属和亲人之间的关系。
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
在孝道的理念中,子女要以诚实、懂礼、恭顺、勤劳、忍让、节俭等美德来对待父母和长辈。
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内心深处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而非只是言辞和外表上的尊敬。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孝道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淡化,但是在中华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传统道德知识点二:礼仪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礼仪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人与天地之间的交往等方面,还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认为是一种精神法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礼仪在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礼仪对个人行为、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国家道德、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礼仪主张尊重他人、讲究礼貌、注重仪表、顾及他人感受,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尊师重道、礼贤下士、贵贱有序等观念一直被传承和弘扬。
传统道德知识点三:忠诚忠诚是道德修养中的一种重要品德。
忠诚主张对仕主尽忠尽职,对朋友忠心耿耿,忠诚是中华文化忠君爱国、忠于亲友、忠于朋友等的重要内涵。
忠诚作为一种全面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普遍认可和推崇。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道德标准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道德观念,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中国古代道德标准的主要内容:1.仁爱孝悌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爱。
具体而言,孝是指尊敬父母,悌是指友爱兄弟姐妹,这种亲情和友爱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联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谦和好礼谦和好礼是中国古代的处世之道,它强调的是人的谦虚、和气、守礼、待人。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骄傲自大,不要轻易发脾气,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注重礼节,以和为贵,以礼相待。
3.诚信知报诚信知报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诚实守信、知恩图报。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撒谎欺骗,要遵守诺言,要懂得感恩回报,对于别人的帮助和支持要铭记于心,并在适当的时候予以回报。
4.精忠报国精忠报国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务,要忠诚于国家利益,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5.克己奉公克己奉公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约束和公仆精神。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个人利益,要以公共利益为重,要为人民服务,不谋取私利。
6.修身自律修身自律是中国古代的道德准则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注重自身修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自律自省,避免不良行为和思想的影响。
7.见利思义见利思义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利益时要考虑道义和正义。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不要被利益所迷惑,要时刻考虑道义问题,不要为了私利而违背正义和道德。
8.行德济世行德济世是中国古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
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要为社会做出贡献,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仁爱:强调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体现着关爱他人、使别人快乐的做人之道。
2. 诚信:讲求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为基础的商业道德和社交礼仪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3. 勤劳:勤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既包括辛勤劳动又包括刻苦好学。
4. 谦让:强调不要自以为是、尊重他人权益,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人温暖。
5. 敬老爱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稳定。
6. 和谐:强调和谐、和睦,尊重他人之窈窕、道德、信仰,学会化解人际矛盾,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7. 积极向上:包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不断创造的人生态度。
促进各方面的发展,助于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未来的信仰和力量之源。
只有深刻理解并信仰这些美德,才能引导我们践行它们,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共享我们美好的未来。
简述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由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所总结出来的道理、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中国传统道德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
儒家学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儒家认为人应该以礼义为基础,遵循父母、尊师重教的原则。
在儒家学说中,人应该尽心尽力做到“仁爱”,也就是对他人有爱心、仁慈,这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另外,儒家还强调“德行”,也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如果德行高尚,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德全尽,这就意味着他仁爱、义利、礼貌、智慧和信仰都很高尚。
道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一部分,道家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自然而然”。
道家学说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遵循道,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平静、安宁和幸福。
道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不为己”,也就是不为自己谋取利益,而应该为大众谋取利益。
道家学说强调“简”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简朴,不应该沉迷于物质享乐,而应该追求精神的平静与安宁。
法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法家认为人应该遵循法律,做到“君子博学而时习之,有所成人”。
法家学说强调“君子”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做到正直、公正、有礼貌。
法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礼”,也就是尊重他人,遵守社会习俗。
墨家学说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墨家认为人应该有“忠”,也就是忠诚,对祖先、父母、国家都应该忠诚。
墨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信”,也就是诚信,不应该撒谎、欺骗。
墨家学说还认为,人应该有“悫”,也就是谦虚、谦逊,不应该骄傲自大。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思想,例如儒家学说、道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
这些思想都强调了人应该有“仁爱”、“德行”、“道”、“君子”、“礼”、““忠”、“信”和“悫”这些道德品质,并且都认为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与安宁。
虽然中国传统道德中有许多不同的思想,但是它们都认为人应该尽心尽力做到“仁爱”,也就是对他人有爱心、仁慈。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
中国传统的美好品德包括:忠诚、孝顺、诚实、宽容、谦虚、勤劳、正义、善良、节俭、友善等。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族、朋友的忠诚,心怀感恩,尽力为他人着想,不背叛信任。
孝顺是指尊敬和关心父母,尽孝尽力,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
诚实是指说话做事真实可靠,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或做出虚伪的行为。
宽容是指对他人的观点、行为、背景等保持宽容和理解,不轻易发生冲突或抱怨。
谦虚是指不自夸,不傲慢,对待他人虚心学习和倾听他人意见。
勤劳是指努力工作,不懒惰,尽力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正义是指言行正直,有价值观,对待他人公平公正,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善良是指心地善良,关怀他人,乐于助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节俭是指懂得节约用钱用物,不浪费资源,克制自己的欲望,具备良好的消费观念。
友善是指待人亲切友好,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文化背景,建立和谐的社交关系。
这些美好品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弘扬和推崇,被视为人们应当追求和遵循的道德准则,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4.道德经、史记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1.仁爱孝悌“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
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
(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悌,敬爱兄长。
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
“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
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
《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仁爱之道
仁爱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
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种关爱和互助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二、诚信之道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出必果。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往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三、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礼仪之道
礼仪之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习惯,尊重他人,注重礼节。
礼仪之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五、忠诚之道
忠诚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应该忠于国家、忠于家庭、忠于朋友。
忠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勤俭之道
勤俭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人们应该勤劳工作,节约用钱,不浪费资源。
勤俭之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省2009年4月自考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修辞立其诚”出自( )A.《周易·乾》B.《孔子》C.《朱子语类》D.《孟子》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教师的职责有三,并不包括( )A.易俗B.传道C.受业D.解惑3.“有志者,事竟成”出自______,说明凡人皆应立志,方能成就事业。
( )A.《后汉书》B.《论语》C.《诸葛亮集》D.《陆九渊集》4.下列事例中突出体现以身许国精神的是( )A.卫石碏“大义灭亲”B.苏秦发愤刺股C.岳飞精忠报国D.愚公移山感上帝5.包拯铁面无私的事例体现了( )A.秉公去私精神B.抗暴御侮精神C.以身(武汉自考)许国精神D.忧国忧民精神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自强不息2.慎独三、引文简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并指出其作者或著作名。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正义”的含义及其意义。
2.简述“德教为先”的含义及其积极意义。
3.简析“志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谈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以及它在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并论作为传统道德核心的整体主义。
2.试说“公忠”。
浙江省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是(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2.在人际交往中,讲人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是( )A.公忠B.正义C.孝慈D.诚信3.“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管子4.“赋《离骚》屈子沉江”和“陆游临终盼统一”两个事例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是 ( )A.情系故土B.忧国忧民C.以身许国D.抗暴御侮5.儒家伦理思想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A.格物B.致知C.修身D.诚意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谦敬2.内省3.节欲4.仁爱三、引文简释(说出引文的涵义及意义,每小题10分,共20分)1.“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公忠”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简述儒家的“中和”观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评述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
2.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中国伦理道德中整体主义思想的认识。
浙江省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1000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中国传统道德,如果全盘继承,势必导致( )A.个人主义B.整体主义C.复古主义D.历史虚无主义2.在人际交往道德规范中,讲处理个人与国家、天下之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A.公忠B.正义C.孝慈D.宽恕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名言出自( )A.《论语》B.《大学》C.《孟子》D.《中庸》4.被儒家视为“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德”和“立政之本”的道德规范是( )A.仁爱B.中和C.明智D.诚信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的是( )A.自强不息精神B.艰苦奋斗精神C.质朴俭约精神D.大丈夫精神6.下列对“勇毅”这一道德规范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勇毅”只有同“义”联系起来,才具有道德价值B.“勇毅”只能在人们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体现出来C.“勇毅”只有在正义的战争中表现出来D.“勇毅”只有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体现7.“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名言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管子8.“赋《离骚》屈子沉江”和“陆游临终盼统一”两个事例所体现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是( )A.情系故土B.忧国忧民C.以身许国D.抗暴御侮9.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体现的道德品行是( )A.胸怀天下,爱国爱民B.独立特行,清节自守C.公忠为国,清正廉明D.修身自律,崇德重义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者,事竟成”等名言说明( )A.立志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成就事业的基础B.道德修养是立志的起点,成就事业的基础C.事业是立志的基础D.事业是道德修养的起点11.“曾子舆杀猪教子”、“孟轲母择邻断机杼”两个事例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A.父母亲的责任就是要给子女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B.为子女安排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是父母亲的责任C.父母亲应该将劳动技能传授给子女D.父母亲对子女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教育、培养,父母亲应注意身教12.儒家伦理思想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A.格物B.致知C.修身D.诚意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志当存高远”这些名言的作者是( )A.诸葛亮B.朱熹C.张载D.顾炎武14.在下列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中,指不断地积累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的是( )A.持敬B.集义C.为己D.博学15.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著名学说的思想家是( )A.王守仁B.陈亮C.陆九渊D.王夫子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1.宽恕2.节欲3.变化气质三、引文简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指出引自何部经典以及引文的涵义及意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於掌”。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1.简述“公忠”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地位。
2.简述勤俭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联系实际,谈谈对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根本目的的认识。
2.试论中国古代“公私─义利之辨”的涵义、地位和传统公私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传统道德试题(课程代码:048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集中体现宗法等级罐的道德是()A.三纲B.五常C.四维D.十义大的美女编辑们2.老子道德规范体系的宗旨和核心是()A.忠B.孝C.义D.道3.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根本是()A.忠信B.礼义C.廉耻D.孝悌4.处理个人和国家的规范是()A.公忠B.中和C.谦敬D.诚信5.集体主义是扬弃于古代道德规范的()A.公忠B.正义C.仁爱D.中和6.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7.被儒家称为“人伦之公理”的规范是()A.公忠B.正义C.孝慈D.诚信大8.孙中山的“淡泊以明志”,“清廉以正风”体现的是()A.持节B.自强C.明智D.节制9.“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思想家()A.孔子B.韩非子C.韩愈D.杜牧10、中国古代“修身为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A.德治B.法治C.人治D.君主专制11.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说的是()A.知人问题B.待人问题C.交友问题D.人和问题12.荀子认为人“分何以能行”是靠()A.仁B.义C.智D.信13.中国古代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A.义利观B.公私观C.德刑观D.知行观14.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家是()A.范仲淹B.岳飞C.陆游D.王安石15.儒家认为人立志的方向在于()A.为人之道B.处事之道C.为学之道D.为官之道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6.孟子的“四德”说是指()A.仁B.义C.廉D.礼E.智17.体现儒家公忠思想的有()A.乐忧以天下B.致忠而公C.天下为公D.以民为本E.公而忘私18.反映墨家仁爱思想的有()A.仁者先难而后获B.兼相爱,交相利C.仁者爱人D.天下之人皆相爱E.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9.儒家强调的“勇德”包括()A.智勇双全B.忠勇C.义勇D.舍生取义E.毅勇20、修身中忌讳“国轻”的原因是()A.言轻则招忧B.行轻则招辜C.貌轻则招辱D.好轻则招淫E.礼轻则招祸21.体现法家法治思想的是()A.重常重罚B.德教为先C.以法为教D.以吏为师E.德刑并重22.自律改过的道德修养表现为()A.闻过则喜B.知过自戒C.改过不贰D.引咎自责E.以过为耻23.孔子提出道德修养的思想和概念是()A.修德B.正身C.养性D.克己E.修己24.荀子在德刑关系问题上主张()A.以教化为根本B.德主刑辅C.刑主德辅D.以赏罚为根本大的美女编辑们E.德法并重25.“知”与“行”的关系是()A.知行相须,知行互发B.知行两端,不离不一C.知然后行,行是知功D.行而后知,行以验知E.尚行习动,勤于实践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26.一个人的_______是其修养和方明程度的标志。
27.中国传统道德的“_______”含有适宜、应当的意思。
.co</< A>28.在儒、法德刑之辨中,法家主张以_______为本。
29._______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
30、德刑论是讲_______与_______的关系问题。
31.孟子认为道德的基础是_______。
32.理欲论中的“理”指_______。
33.用道德更改来指导并引导人们的感性欲望,使欲望恰到好处即_______。
34.“三达德”的道德规范是指“_______”。
35.处己和接人待物时所应持守的信言限度和规范是_______。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国之四维37.持节大38.道德教化39.谦敬40、节欲五、解释古文(每小题5分,共15分)4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2.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