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典盘铭补释_张俊成-201403考古与文物
- 格式:pdf
- 大小:160.56 KB
- 文档页数:4
晋公盘赏析
晋公盘是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是晋文公时期为女儿孟姬特
制的陪嫁品。盘浅腹平底,口径40厘米,底部有3个裸体人形的支
足,双膝跪地,双臂向后背负着盘体。盘内以圆雕的手法雕刻了
鸟、鱼、龟、蛙等许多动物,神奇的是乌龟的头居然能够伸缩,水
鸟的上喙与头部也不是一体的,中间有细小的缝,鸟嘴可以开合。
它们全部都能在原地做360°转动,若将水注入其中在水流的沖击
作用下,圆雕动物们就会旋转起来,仿佛瞬间被唤醒,游曳其中,
铜盘便即刻成为了一方浅浅的池塘,一处生机勃勃的小天地。
晋公盘的制作工艺十分高超,动物体内的轴与盘体进行铸接,
这些轴大体上分为两种:青蛙对水平度的要求低,体内是比较简单
的蘑菇形转轴;其他动物对水平度要求高,轴就做成了可以转动的
榫卯结构,顶是园锥形的榫头,动物内侧设凸出的卯口,中间有非
常窄的间隙。这种高超的铸造工艺在青铜器中十分罕见。
此外,晋公盘内壁有七处铭文,每处三行,共183字。这些铭
文清晰呈现了晋国盛世气象,堪称一部“晋国史诗”。从这些铭文
中可以看出晋国的繁荣景象以及晋文公的治国理念和领导才能。
总的来说,晋公盘是一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青铜
器。它展现了春秋时期晋国的文化、艺术和科技水平,也为我们了
解和研究晋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青铜
器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齐城左戈铭补考作者:张俊成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1期张俊成(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关键词】齐城左戈;铭文;冶尹;工师【摘要】1996年出土于山东潍坊的齐城左戈,铭文中的“左”意为左武库;“但”当为“冶”字,为“冶尹”的省称;“洧”字为人名。
齐城左戈的年代当定在战国中晚期为宜。
《文物》2000年第10期孙敬明先生刊文介绍了1996年潍坊市东南丧犊故城遗址出土的一件铜戈[1],对此戈的器形、铭文、年代等进行了精深的考证,为进一步研究该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在孙文的基础上,对此戈的铭文及相关问题略作补正。
此戈内尾部穿下铸有两行七字铭文“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一)。
齐城,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禽庞涓》中多次提到此地,一般认为是齐都临淄,临淄故称齐城。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青州临菑县也,即古临菑地也。
一名齐城,古营丘之地,所封齐之都也。
”《水经·淄水注》:“城对天齐渊,故城有齐城之称。
”《一统志》云:“临淄故城在临淄县北八里,亦曰齐城。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献公元年(前859年)“徙薄姑都”而“治临淄”,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前,临淄一直是齐国国都,是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此地已经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2]。
“左”字在兵器铭文中习见,此外还有“右”字。
关于其性质,学术界意见不一。
黄盛璋先生据“齐城右造车戈”认为,左、右表造器的官府与作坊分为左、右,齐城设左、右造车,既造铜器,也造铁器,下设有冶,包括车马器,也有兵器;“左造”有可能是“左造车”之简;左、右造车实际为战争器械制造厂;地方上也仿此制,设有左、右两兵器制造厂,简称左、右,乃左、右工之略称[3]。
李学勤先生认为,兵器铭文中这类“某地左(右)”的左、右、内右、徒等,都是指军队编制[4]。
何琳仪先生认为,“左”“右”应是“左戈”“右戈”或“左戟”“右戟”的省简形式[5]。
吴虎鼎铭文补释
谢明文
【期刊名称】《出土文献》
【年(卷),期】2022()2
【摘要】吴虎鼎铭文中“履”后一字,旧一般隶作“[丰廾]”,本文指出应径释作底部加了一横笔的“丰”,这一横笔表示的是地面,其形表示在地面上植树以为地界,是“封”的初文。
铭文“内司徒”之名,研究者皆认为是“寺■”,本文指出并不存在人名“寺■”,“内司徒”之名应是“寺仅”,“寺”是国族名,“仅”是私名。
铭文“宾内司徒寺■”后面一字,或释作“復”,或释作“璧”,本文指出应释作“徫”。
“宾内司徒寺■徫”的“■徫”应该与后文“宾史■韦两”的“■韦”表示同一个词,“宾史■韦两”的“史”指前文的“史囟/西”,“宾内司徒寺■徫”的“寺”指前文“伯导内司徒寺仅”的“寺仅”,皆是承上省略了私名。
此外,本文还对铭文的其他字词作了补释并指出了铭末一直被漏释的“用”字。
【总页数】10页(P51-58)
【作者】谢明文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琱生诸器联读中的“(许)”与“许”——兼释曶鼎第二段铭文
2.《鱼鼎匕》铭文有关器名性质新释
3.曶鼎(寇禾案)铭文集释及西周盗窃案件审理程序窥探
4.河南新出“(邑化)夫人(媾)鼎”铭文补释
5.宜侯夨簋铭文补释——兼释"迁"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墙盘铭文》(附参考释文和简介)精拓片原大扫描图片《史墙盘铭文》(附参考释文和简介)精拓片原大扫描图片局部图-1局部图-2局部图-3局部图-4局部图-5局部图-6史墙盘参考释文史墙盘参考释文-1史墙盘参考释文-2史墙盘简介史墙盘,西周中期青铜器。
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
1976年12月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铜器窖藏中。
现存陕西周原扶风文管所。
盘铭记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家世之事,对于研究西周的历史极为重要。
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共王时期。
盘通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深8.6厘米。
圈足,双附耳。
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均用云雷纹填地。
盘铭在腹内底部,铭文为18行、284字,其中重文、合文3字。
内容可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歌颂文王至穆王的功德;后半部为墙自叙其家族自远祖以来历事周王朝的历史。
微氏家族世代为周王室的史官,有人认为即微子之后,乃商之遗民。
文献所载武王灭殷以后,微子启降周,并使其子来见周武王,即铭文中的“雩武王既?殷,微史刺祖迺来见武王”。
至乙祖时出仕于周,为周王腹心之臣。
铭文最末说明,墙为赞扬其先祖并祈求多福,而作器以为纪念。
与史墙盘同出的铜器共103件,从铭文可以看出属于微氏家族的,有折器4件,丰器6件,墙器3件,?器48件,共61件。
折约当康、昭时期,为墙所述之第四代;丰约当昭、穆之时,为第五代;墙当共王时,为第六代;?为第七代,当在共、懿之时。
史墙上至丰折,下及于?,共四代,相当于昭穆共懿时期。
同坑出同一家族铜器如此之多,并有紧密联系而可资断代的,尚是首见。
西周《曶鼎》铭文欣赏西周《曶鼎》铭文欣赏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曶鼎》属于西周恭王时期器物。
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
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这件鼎据《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所说,原为清朝人毕沅得之于西安,鼎高2尺,围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
据推测这件鼎应当是在周原地区出土的。
后来,这件鼎毁于兵火,仅有铭文拓本流连于世。
该鼎铭文共24行,现存380个字。
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第二部分铭文记载同年四月了酉日,作器者派家臣代表自己到作为狱讼官的井叔那里控告效父及其家臣名限者。
原来,作器者“既赎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马束丝”,意为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即5名奴仆,然而名限者却背信弃约,并要另行订立交换条件,因此发生了这场诉讼。
铭文的第三部分追述往昔饥荒之年,“匡众厥臣二十夫”——即名匡者的农夫和家臣20人,强抢作器者的禾给匡,作器者遂控告到东宫那里。
东宫判处说让匡交出强抢禾的人,如果不交出来,匡就将被重罚。
名匡者乃向作器者稽首,并且赔偿了损失关于《曶鼎》——铜器年代考证(3)涉及西周中期的周王年代,史籍无载。
所以刘歆在《汉书?世经》中就说“自周昭王以下亡年数”。
司马迁《史记》也只有简略的承继关系,算是无话可说。
的确是一笔糊涂账。
这里的“糊涂”,在西周后期就已经存在,并不始于司马迁。
由于文献缺失,我们今天主要依靠出土器物铭文来清理这笔糊涂账,还原一个历史的真实。
逨盘铭文原文及释文一、逨盘铭文原文逨曰:丕显朕皇高祖单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夹召文王武王达殷,膺受天鲁命,匍有四方,并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
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逨匹成王,成受大命,方狄(逖)不享,用奠四国万邦。
雩朕皇高祖新室仲,克幽明厥心,柔远能迩,会召康王,方怀不廷。
雩朕皇高祖惠仲盠父,盩和于政,有成于猷,用会昭王穆王,盗政四方,扑伐楚荆。
雩朕皇高祖零伯,粦明厥心,不惰服,用辟龏王懿王。
雩朕皇高祖亚圉,克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
雩朕皇高祖公族叔,服谏不咈,恪谨大命,肆克龏奠厥敌。
作厥考宝尊彝,用追享孝于前文人,前文人严在上,廙在下,丰丰勃勃,降逨鲁多福,眉寿绰绾,授余康娱、纯右、通禄、永命、霝终,逨畯臣天子,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二、逨盘铭文释文逨说:伟大英明的我的皇高祖单公,威武英明,能谨慎修德,辅佐文王、武王,通达于殷朝,接受上天伟大的使命,广有天下四方,一并治理那里的疆土,以配享上帝。
啊,我的皇高祖公叔,能够佐助成王,成王接受上天的大命,远方不来朝贡的诸侯,他去安定四方万邦。
啊,我的皇高祖新室仲,能使内心光明,安抚远方,亲善近邻,会合康王,使不来朝见的诸侯归服。
啊,我的皇高祖惠仲盠父,治理政事和谐,谋略有成,会合昭王、穆王,治理四方,征伐楚荆。
啊,我的皇高祖零伯,心地光明,不懈于职事,侍奉恭王、懿王。
啊,我的皇高祖亚圉,能够辅保他的君主孝王、夷王,对周邦有贡献。
啊,我的皇高祖公族叔,奉行劝谏而不违逆,恭敬地对待天命,于是能够恭敬地对待敌人。
制作他先父的宝器尊彝,用来追念、祭享、孝顺以前有文德的祖先。
以前有文德的祖先在天上庄重地监临着,在地下护佑着,盛大而威严,降给我很多幸福,长寿而福禄绵延,给予我安乐、纯正的佑助、通畅的福禄、长久的天命、美好的结果。
我逨将长久地臣事天子,子子孙孙永远宝爱、使用、祭享这件器物。
原-《文物》2014年第2期、第5期、第10期刊布的六篇墓志,附有拓片和录文,对文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然而,比照拓片,录文仍有舛误之处。
笔者不揣鄙陋,反复审读文字,体味文意,并结合相关文献,予以校释,以期利于学人。
一、北魏永熙二年《高树生墓志》[1](《北魏高树生及妻韩期姬墓志考》,2014年第2期。
)(一)“祖亲辽东慕容氏,父度,燕司徒公,乐良(浪)王。
”按:录文标点有误,应点校为:“祖亲,辽东慕容氏;父度,燕司徒公,乐良(浪)王。
”(二)“亦既豹变莫不草靡,赵憙之信著;南国曾何足言,伏湛之恩被。
东土未之能匹。
”按:录文标点有误。
《后汉书·赵憙传》:“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2]609《后汉书·伏湛传》:“伏湛字惠公,琅邪东武人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旧臣,欲信干任内职,征拜尚书,使典定旧制。
时,大司徒邓禹西征关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为司直,行大司徒事。
车驾每出征伐,常留镇守,总摄群司。
建武三年,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2]597-598上引“南国”为赵憙的故乡南阳宛县,“东土”则为伏湛的故乡琅邪东武。
显然,文中“赵憙”与“伏湛”、“南国”与“东土”当对举成文。
因此,据文意以及墓志用语对称的特点,录文当点校为:“亦既豹变莫不草靡。
赵憙之信著,南国曾何足言;伏湛之恩被,东土未之能匹。
”(三)“固能旧翼赤霄之上,骧首玄云之中。
”按:“旧”,拓片作“”,实为“奋”之异体字。
“奋”与“旧”字形相近,常相讹混。
如《元延明墓2014年度《文物》所刊六篇墓志录文校释雷秀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2014年度的《文物》期刊连续刊布了部分新出土墓志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但其中有些录文尚有文字误释,标点不当,句读错误等疏漏之处。
文物2013年09期--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_·新书介绍·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编著本书文字篇幅近百万字,汇编了成都地区历代墓葬出土的墓门石刻、塔铭、墓志、镇墓券、物账等多种类型的砖石铭刻723件,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首次公布的新资料。
书中著录的铭刻资料以五代、宋元、明清的买地券和镇墓真文券等数量最多,其中不少镇墓券背面刻有道教符簶,是道符研究难得的实物材料。
本书是一部地区性砖石铭刻资料的集成之作,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物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16开精装定价1380元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3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4]阎渭清《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水器》,《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3期。
[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汶川县姜维城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6年第11期。
[6]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试掘报告》,《成都考古发现(2000)》,科学出版社,2002年。
[7]李文杰《大溪文化红烧土房屋研究》,《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6期。
[8]资料尚未发表,系根据雷雨2010年在美国布莱恩特大学的讲座“《三星堆遗址发掘报告》整理过程中发现的第一期文化陶器”整理。
[9]张强禄《白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初步研究》,《考古》2005年第2期。
[10]刘长江《大地湾遗址植物遗存鉴定报告》,《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914~916页,文物出版社,2006年。
[11]赵志军、陈剑《四川茂县营盘山遗址浮选结果及分析》,《南方文物》2011年第3期。
[12]陈卫东、王天佑《浅议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四川文物》2004年第3期。
(责任编辑:周艳明)■桂圆桥遗址与成都平原新石器文化发展脉络63。
张禹碑铭补释96 释,深化对铭文内容的认识。
不妥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首先按我们的理解,将碑文释写如下(加下划线处为本文讨论的重点):[惟永初]七年八月廿五日己丑,公薨。
遗孤伤怀,悲慕叹息。
昔有□/□,□年休德。
哀而不宣,毋以垂则。
乃割情心府,述所哀:追公建迹,/□自赵举,入侍紫宫,出司二州。
敦德配哉,嘉政四流。
述职行县,至/于海偶(隅);前人所艰,靡不悉周。
幽隐得理,帝命宣休。
至俭不烦,克己/毋畴。
百姓歌迹,东征西思。
明试以功,乃宰下邳。
推诚上省,教民度/财。
斥逐贪叨,为民除灾。
兴利万顷,家有年储;功犹姬弃,东土赖之。
/德音昭闻,入升大官。
典国渊海,上下以安。
事如蕹尔,不迷其烦。
临/聉(势)交利,圣人所叹。
而公处之,糸发不干。
四海会同,商人说(悦).(欢)。
国用/充盈,戎狄允平;命为太尉,掌司天官。
日月光泽,星辰顺行;贤人显/□,野毋(无)逸民;五载之间,边竟(境)方安。
延平之际,/(策)拜太傅。
冢宰之任,/□□□受,若涉渊水,临事而惧。
封爵安乡,忠诚是报;居高思危,满/□□□。
□□□0(?),谢病退去。
七十有六,构(遘)疾不豫。
圣朝闵悼,两宫/□□。
□□□□,□□悉备。
薨亡之日,二使亲吊;哀憧(恸)咨嗟, 选秘/□。
□□□□。
□□□载。
九月乙卯,祖行东征,度宅成阳,在陵之滨。
/□□□□,□□□□。
□□成周,永不忘君。
推公行迹,与彼同勤。
孤□□□,□□□□,□□□□,□□□□。
/① 一、“众有黍储”应释“家有年储”,“众宰之任”之“众”应释“冢”,《〈张禹碑〉与皇陵》释“众”,②然该字下部与“众”字(太室石阙铭)、(裴岑纪功碑)、(正直残碑)、(熹平石经)③等形下部写法有区别,“众”字下部皆从三“人”形,正中表示人侧立躯干的部分一般作竖笔,表示人头和手的短撇位置居中(或稍向左方延伸),以中部“人”形为轴,左右笔画大致呈对称分布;而该字反相处理后可摹作,虚线所示笔画显然呈弯折状,四撇联合构成一个小局部结构,重心落在左部,故该字不当释“众”。
西周《史墙盘铭文》及释文(正误完善)由于本人没有细致编辑整理素材,造成个别丢失或错误情况。
今又纠正、补充和完善了释文。
整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学习的过程。
西周时著名青铜器。
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出土。
为西周恭王史官墙所作的礼器。
器形宏大,制造精良。
盘高16.2厘米,口径47.3厘米。
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
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
造型稳重、制作精工。
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铭文前半部分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重要政绩,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的家史,与文献记载可相印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
有后世小篆笔意。
《墙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为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现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曰:古文王,初盩和于政,上帝降懿德大甹(ping),匍有上下,䢔(he)受萬邦。
伺圉(yu)武王,遹(guo)征四方,達殷㽙(畯jun)民永,不鞏狄虘(cuo),长(岂)伐屍童。
憲(xian)聖成王,右绶徹剛,鲧(gun)用肇徹周邦。
渊哲康王,兮尹啻(chi)疆宖(hong)魯邵王,廣能楚荊。
隹寏(huan)南行。
祇(qi)耿(顕)穆王,井帥宇誨。
囗寧天子,囗餍(yan)文武長刺,天子覺無匄(gai)。
寒祁上下,亟㺇(si)囗慕,昊(hao)照亡天。
上帝司夒(夏),尣(wang)保受天子绾(wan)令,厚福豐年,方蛮亡不(丕)巩見。
青幽高且,才微霝處。
雩(yu)武王既哉殷微,史刺且迺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禹于周卑處。
甬叀(zhuan)乙且,述匹厥(氒)辟,遠猷腹心子囗囗。
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铜器铭文补释肖辉【摘要】Since the exca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lics from the Pengshe Tomb of the State of Chu in Spring-Autumn Period, the academic world has basically had a conclusion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bronze inspections from the tomb.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bates on the explanation of several words. Among those, the writer thinks that the explanation of the word "you guan (酉关)" from the report o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is improper, and the word should be explained as"zhen (朕)", which means 'zun(尊)', by analyzing it from the angles of its radical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lements naming. Meanwhile, this paper gives further supplementary explanations for the sixth word"ye"(》) and the seventh word"hui"(会),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read as"mei(沬)"in the paper.% 自河南南阳春秋楚彭射墓文物出土至今,学界对于墓中铜器铭文的考释基本上有了定论,但个别字的释读尚存争议。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周成周研究”(12YJC780002)阶段性成果。
仓端王义鼎铭文考释刘余力(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2012年,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时,发现一件传世的战国时期有铭铜鼎。
据其铭文内容,可称为“仓端王义鼎”。
此鼎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
现对铭文的释读及相关问题略作考述,以求教于方家。
鼎为子口,口部微敛,沿内折,扁圆形深腹,腹上部附有略向外撇的长方形双耳,腹下部内收,圜底,三蹄形短足较粗壮。
盖隆起呈弧形,上有三环形纽,纽上各有一突起的乳丁。
腹中部饰凸弦纹一周。
整器呈扁球体状,造型工整,器身稀疏分布浅绿色锈,绿锈下面通体呈红黄色。
器盖、身外部有多处范模垫片痕迹,腹下和足部有明显范铸痕迹。
口径14.4、腹径17.6、通高17.2厘米,重2490克,容水2000毫升(图一、二)。
此鼎具有战国晚期铜鼎的典型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此鼎腹下足部没有烟炱痕迹,器身其他部位也未见擦碰等使用痕迹,保存完好。
全器四处刻有铭文。
腹部近左耳右侧横刻铭文“仓端王义”1行4字(图四、六∶1、七∶1);与此位置相对,近左耳左侧竖刻铭文“敬,一斗,工宜”2行5字(图三、六∶2、七∶2)。
鼎盖内侧近口沿处横刻铭文“仓端王义”1行4字(图五、六∶3、七∶3)。
铜鼎底部外侧亦刻有铭文,由于笔画纤细且漫漶不清,无法辨识。
所刻铭文如仓、端、义、敬、宜等字均具有秦国文字的特征,因而此鼎应为战国时期秦国铸造。
图一仓端王义鼎DOI:10.13619/11-1532/k.2014.08.0082014年·第8期图三仓端王义鼎腹部铭文“仓端王义”“仓”字与秦封泥“泰仓”、“泰仓丞印”的“仓”字构形相同[1]。
“端”字从立从耑,与《中国玺印集粹》中“端”字构形一致[2]。
此字与秦印“端乡”的“端”字构形亦相同[3],明显具有秦国文字风格。
“义”字从羊从我,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张义”秦印[4]、《秦印文字汇编》所收“义游”秦印[5]“义”字写法相类,亦明显具有秦国文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