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 格式:ppt
- 大小:423.50 KB
- 文档页数:43
《孟子·离娄上》原文及译文(11-20)《孟子·离娄上》原文及翻译(11-20)孟子原文:离娄上?第十一章孟子曰:“道在迩①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离娄上?第十二章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
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
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离娄上?第十三章孟子曰:「伯夷辟①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②归乎来③!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离娄上?第十四章孟子曰:「求也为李氏宰①,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
况于为之强战!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②,连诸侯③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④者次之。
」离娄上?第十五章孟子曰:「存①乎人者,莫良于眸子②。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③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④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度⑤哉!」离娄上?第十六章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离娄上?第十七章淳于髡①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②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离娄上?第十八章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第12章学习动机一、名词解释1.学习动机[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考题]答: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
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
(1)按照不同的标准,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①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②奥苏伯尔则将动机分为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这三类;③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④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
(2)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
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
2.成就动机[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考题]答: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30年代默里的有关研究,他把成就动机定义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等人将其发展为成就动机理论。
(1)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这种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
在人类的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2)麦克利兰认为,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成就动机的高低还影响到个体对职业的选择。
2015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普通专升本《小学教育综合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小学教育综合理论》二、考试方式:闭卷三、考试时间:120分钟四、卷面总分:150分,包括《初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部分,各75分。
《初等教育学》部分一、试卷结构:总分75分,其中判断题10分,填空题10分,简答题30分,分析应用题25分。
二、参考书目潘海燕主编.小学教育概论(第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3三、考试的基本要求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入学考试中的考试科目中《教育学》的组成部分,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考察考生对小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小学教育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考核知识及要求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发展过程,熟记各历史阶段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与事件。
第二章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育内涵的形成与小学教育与相关概念;深刻认识小学教育的基本特性与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三章小学学生了解儿童发展观的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与主要流派的观点及代表性事情;深刻认识小学生的基本特性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章小学教师了解小学教师的角色及转变;熟知小学教师的素质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
第五章小学教育目标了解小学教育目标的概念与特点、小学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步骤;能够进行小学教育目标的表述。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特点与基本组成成分;明了小学教育内容的更新的原则与更新趋势。
第七章小学教学工作深刻认识小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明确小学教学的任务与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基本主张。
第八章小学德育工作深刻认识新时期小学生的思想特;,明确小学德育任务与内容、途径与方法。
第九章小学教育活动熟知小学教师的主要业务活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第十章小学教育管理了解小学管理体制与特点;熟知小学管理内容和方法;懂得小学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引领方法。
[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文阅读]《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5-8题。
(14分)《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6.翻译下列句子(4分)(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4分)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2分)答案: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8.略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当代教育心理学教材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二章学生心理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三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第三节师生互动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第三部分一般学习心理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第二节学习与脑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四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第九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第二节知识的理解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第十章技能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第三节心智技能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的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的训练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认知策略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第二节道德发展的理论第三节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四节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第二节选择教学模式第三节设置教学环境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管理过程第三节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第一节学习评定概述第二节标准化测验第三节教师自编测验第四节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论语》十二章尊敬的老师,评委,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年上册第二单元第5篇课文《论语》十二章。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说教材关于教材,我将从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课文特点《论语》十二章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是中国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
其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
其次,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明显优势,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古文的兴趣,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再次,教学目标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技能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课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论语》相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积累文言词汇和名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注重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最后,重难点本课的重点为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积累和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难点为理解课文所蕴含的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第二、说教法作为叙事明理类文章,《〈论语〉十二章》教学适合诵读感悟,以“学”切入。
本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
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读,大声读。
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在读中理解、领悟,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语感。
2、自主学习四步教学法:⑴自译,标疑难;⑵合作,通文意;(3)竞答,查重点;(4)总结,理脉络。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