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
- 格式:pdf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8
天然气地质学收稿日期:2005-06-12;修回日期:2005-06-29.作者简介:魏国齐(1964-),男,河北乐亭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E -mail :w eigq @petrochina .com .cn .四川盆地天然气分布规律与有利勘探领域魏国齐1,刘德来2,张 林1,杨 威1,金 惠1,吴世祥1,沈珏红1(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065007; 2.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北京100000)摘要:四川盆地经历了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2个演化阶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烃源岩和储层层系多、气藏类型多。
根据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将其储盖组合分为克拉通下部层系、克拉通上部层系及前陆盆地层系。
指出天然气藏在这3大构造层系中均有分布,但绝大多数分布于克拉通上部层系和前陆盆地层系中;克拉通下部层系天然气分布主要受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克拉通上部层系气藏分布主要受开江-梁平、泸州-开江古隆起和环海槽分布的有利相带所控制,前陆盆地层系油气藏分布主要受冲断带、前渊和前缘隆起控制。
通过分析,认为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川东地区石炭系、蜀南嘉陵江组、米仓山前缘、川中-川西地区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大巴山前陆盆地等9大领域是近期勘探和研究的重点。
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建议。
关键词:富集规律;勘探领域;天然气分布;四川盆地中图分类号:TE 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5)04-0437-061 概述四川盆地面积为18×104km 2,“三次资评”结果指出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53477.4×108m 3,截止2004年底,钻获气田100多个,含气构造近70个,探明储量8750×108m 3。
天然气在川东高陡褶区、川南低陡褶区、川西南低陡褶区、川中平缓褶区和川西坳陷低陡褶区等5大区块均有分布,其中川东地区获气最多,探明储量4230.7×108m 3,其次为川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勘探开发前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区之一,侏罗系沙溪庙组是该地区重要的油气层系之一,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
本文将重点探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前景。
一、沙溪庙组地质特征侏罗系沙溪庙组是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沉积岩系,主要分布在川中坳陷、达岭坳陷、达古坝凹陷等地,厚度在200~600米之间。
沙溪庙组主要由砂岩、泥岩、页岩等岩石组成,属于湖相、河相沉积。
在地层内部,有较好的储集层和封盖层分布,适宜形成油气藏。
二、远源油气藏特征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是该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类型。
远源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构造陷落或断裂带附近,受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油气储层。
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在地层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以断块、拗折、背斜等结构形式存在,具有较好的储层和封盖性质,适宜进行油气的勘探开发。
三、勘探开发前景1. 地质条件优越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地质条件优越。
其地层构造相对复杂,在断块、拗折和断裂带等构造附近形成了一些较好的储集层和封盖层,为油气的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2. 潜力巨大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
根据地质勘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的结果显示,这一地区存在大量尚未开发的油气资源,且主要呈现出规模较大、丰度适中的特点。
在适当的勘探开发条件下,这些油气资源有望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3. 技术手段成熟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技术手段已经较为成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系统,包括地震勘探、测井技术、油气田生产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油气的勘探开发成功率,降低勘探风险。
四、发展策略建议1.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侏罗系沙溪庙组远源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推动勘探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提高,提高勘探开发的技术含量和水平。
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及利用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 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 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 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 ×104 km2 。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 年[ 1 ] ,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 ×108 m3 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 —2008 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 ×108 m3 ,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 个含气区[ 223 ] 。
近10 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 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 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 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 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 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四川盆地已发现125 个天然气田(图1)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 ×108 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 m3 ,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的72.18 %;探明储量(100~300)×108 m3的中型气田有13 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 ,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
天然气的地质特征与勘探方法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勘探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天然气是一种富含甲烷的气体,主要存在于地下的沉积岩层中。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和形成条件等几个方面。
1. 气藏类型天然气主要存在于油气藏、气水藏和干气藏中。
油气藏是同时含有石油和天然气的气藏类型,气水藏则是含有天然气和地下水的气藏,而干气藏则是仅含有天然气的气藏。
2. 分布特征天然气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陆地和海洋地质环境中。
陆地气藏多分布于泥页岩、煤层和砂岩等地层中,海洋气藏则主要分布于海底沉积物中。
3. 形成条件天然气形成需要适宜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有机质的丰富、沉积环境的适宜和地质构造的发育等因素。
有机质在适宜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热解反应形成天然气,而适宜的沉积环境和构造则提供了天然气形成和保存的条件。
二、天然气的勘探方法为了发现天然气资源,人们采用了多种勘探方法来进行油气勘探和勘探评价。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勘探方法。
1. 地质勘探方法地质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表地质勘探和地下地质勘探两个方面。
地表地质勘探主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和地质地球化学等方法来获取地质信息,从而判断地下沉积岩层的可能性。
地下地质勘探则是通过地球物理测量(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和地球化学方法来检测地下气体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2. 孔隙流体勘探方法孔隙流体勘探方法主要是通过钻探地下孔隙岩体,并利用岩心分析和流体测试等方法来判断孔隙中是否存在天然气。
常用的孔隙流体勘探方法包括岩心描述、岩心分析、孔隙度测定和渗透率测试等。
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地球化学勘探主要是通过采集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气体样品,并进行气体成分分析和同位素测试等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天然气。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气水藏和沿海地区。
4. 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探测地下沉积岩层和气体的方法。
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四川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在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四川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本文将对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地质条件及油气储藏分布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地之一,包括巴中地区、遂宁市及其周边地区、南充市等地,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四川南部的泸州、宜宾、广安等地。
四川盆地的地质条件对于油气的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其主要石油资源类型有古隆起油藏、断块油藏、生物质油气藏、致密油、页岩气。
古隆起油藏主要分布于川东北地区,包括内江-宜宾地区、北川地区、武胜地区等,其原油常为高芳烃和低硫低钠油。
断块油藏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的龙门山断裂带,原油常为高腐质烃和高硫氨基酸油。
生物质油气藏分布在向家坝地区和东南部的花溪地区,常为低成岩、低演化的原油。
至于致密油和页岩气,则主要分布在四川南部,包括宜宾、广安、遂宁等地,这些类型的油气储藏对于勘探开发技术和方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勘探技术发展简述四川盆地的油田勘探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划分困难和测试手段不完全等原因,一直难以实现高效的勘探开发。
然而随着地面物探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地震勘探、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测井技术等的引入,四川盆地地下油气资源逐渐被揭示。
其中最为先进的是地震勘探技术。
地震勘探是一种检测地下地质构造及勘探对象层位的一种技术,在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利用波阻抗差异的反射、折射和衍射规律,确定藏层空间分布及其物性,从而达到探明油气储藏地质体系的目的。
此外,地震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油气储层散布分布、烃源岩分布和断层构造,对油气勘探的精度和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除了地震勘探,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中还涉及到了地电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和测井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这些多维度的勘探技术应用,可以高效准确地揭示油气勘探中所需的层位、圈闭型式以及烃源岩等藏层蕴藏情况。
348石油学报2010年第31卷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四川盆地已发现125个天然气田(图1),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02X108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X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26x108m3,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72.8%;探明储量(100~300)X108m3的中型气田有13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42×108m3,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8%。
大中型气田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15092.68x108m3,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87.6%。
图l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Fig.1ThelocationofoilandgasfieldsinSichuanBasin1.1纵向分布特征对27个大中型气田分布层位的统计表明(表1),已发现的气田具有多产层的特点,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
在四川盆地至今未发现单一产层的气田,气田一般具有2个以上的产层。
已发现的海、陆相产层多达24个,其中海相产层17个,陆相产层7个。
含气层位自老至新为震旦系灯影组、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长兴组一三叠系飞仙关组、三叠系嘉陵江组一雷口坡组、三叠系须家河组一侏罗系,其中海相长兴组一飞仙关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7%,陆相三叠系须家河组一侏罗系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4%,石炭系黄龙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13%,三叠系嘉陵江组一雷口坡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14%,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2%。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四川盆地陆相和海相深层超深层领域天然气发现规模在不断扩大,如新场须家河气藏以及元坝、龙岗等大型含气构造的储量规模都超过了千亿方,因此,深层超深层领域值得进一步加大勘探与评价。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川盆地碎屑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评价”(编号:2016ZX05002004)、“生物礁底水气藏开发规律与技术对策优化研究”(编号:2016ZX05017005-002)、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四川盆地下组合油气富集规律与目标评价”(编号:P16083)。
作者简介:李书兵,1965年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勘探综合研究与技术管理工作。
地址:(610041)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吉泰路688号。
E-mail:**************************四川盆地大型天然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及下一步勘探方向李书兵 胡 昊 宋晓波 张小青 叶素娟 王海军 廖荣峰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我国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盆地之一,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先后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海相碳酸盐岩和陆相碎屑岩气田,其中,探明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共有9个。
为落实天然气勘探接替层系,进一步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分析总结了该盆地已发现大型气田的地质特征及形成主控因素;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该区烃源岩特征及分布规律、储层与圈闭发育特征,提出了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结论认为:①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礁(丘)滩相、潮坪相和三角洲相大规模优质储层是大型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丰富的烃源岩和有效运移是基础,多类型大型圈闭为大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保障;②“绵阳—长宁拉张槽”油气富集带、川西地区火山机构群发育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台地边缘滩相发育带、川西坳陷斜坡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及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深盆气是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型气田 探明储量 主控因素 规模储层 烃源岩 大型圈闭 勘探方向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S1.0010 引言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始于1953年,经历了早期普查勘探、构造和裂缝性气藏勘探、川东高陡构造气藏勘探、构造—岩性气藏勘探及岩性气藏勘探等几个阶段[1]。
天然气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天然气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和生活领域。
了解天然气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于勘探、开采和利用天然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质特征1. 产生与形成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主要来源于生物质和煤炭的分解、岩石的变质和油田的生物降解等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有机物质通过高温和高压逐渐转化为天然气。
2. 存储与运移天然气主要以孔隙气和页岩气的形式存在于地下。
孔隙气是指存储在岩石孔隙中的气体,而页岩气则是嵌藏在页岩中的气体。
天然气通过地下岩石层的孔隙和裂隙进行运移,最终聚集形成储层。
3. 分布与形态天然气在地球上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陆地和海洋沉积层中。
陆地上的天然气主要集中在盆地和构造带中,如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海洋中的天然气则主要嵌藏在大陆架和斜坡区域,如北海和墨西哥湾。
二、分布规律1. 地理分布天然气的地理分布与地壳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质断裂带、板块交界带和褶皱带等活动地壳区域,易形成天然气富集的条件。
另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也是天然气的重要分布区域。
2. 储量分布天然气的储量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全球范围内,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国家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
在中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
3. 勘探和开采难度由于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难度较大。
在深海、高山和极端气候条件下,勘探和开采成本更高,技术要求更为复杂。
因此,天然气的分布规律也会受到勘探和开采难度的影响。
总结:通过对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以孔隙气和页岩气的形式储存,并在特定地质构造和沉积条件下分布集中。
在勘探和开采中,需要考虑到地下地质条件和技术要求。
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天然气的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有助于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资源,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31卷 第3期2010年5月石油学报AC TA PETROL EI SIN ICAVol.31May No.32010作者简介:马永生,男,1961年9月生,1990年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储层沉积学与油气田勘探研究和管理工作。
E 2mail :yongshma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10)03Ο0347Ο08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马永生1 蔡勋育1 赵培荣1,2 罗 毅1,2 张学丰3(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北京 100728;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31北京大学石油天然气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1)摘要:四川盆地是中国最早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地区。
经过50多年的工业性勘探开发,发现了27个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超100×108m 3产能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勘探及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以孔隙型、裂缝—孔隙型气藏为主,并已形成了几个大型气田群。
认识创新、思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四川盆地勘探发展的关键。
通过总结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勘探发展的方向,指出川东及川西的深层超深层、川东及川中陆相中浅层、山前带、嘉陵江组鲕滩和大型区域不整合等是下步勘探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深层超深层;山前带;区域性不整合;勘探领域中图分类号:TE 12211 文献标识码:ADistribution and f 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large 2medium sizedgas f ields in Sichuan B asinMA Y ongsheng 1 CA I Xunyu 1 ZHAO Peirong 1,2 L UO Y i 1,2 ZHAN G Xuefeng 3(1.S inopec Ex 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De partment ,B ei j ing 100728,China;2.School of the Geosciences and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 y of Geosciences ,B ei j ing 100083,China;3.I nstitute of Oil &Gas ,Peking Universit y ,B ei j 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Sichuan Basin is the place in which natural gas was firstly explored and comprehensively utilized in China.27large 2medium sized gas fields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the gas production capacity more than 100×108m 3has been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over 50years of industrial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The large 2medium sized gas field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and western Si 2chuan Basin ,and the main reservoir is Permian and Triassic.The porous types of reservoir is porosity and porosity 2f ractured.Inno 2vative understanding ,creative ideas and developed technology are three ke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loration within the basin.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rge 2medium sized gas fields ,and some advises are proposed for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is basin.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ep and super 2deep reservoirs such as Permian and Triassic in west and east ,middle 2shallow reservoirs of Triassic continental deposit in east and middle ,piedmont zone ,Jialingjiang Formation oolitic shoals and regional unconformities are important regions to explore in Sichuan Basin.K ey w ords :Sichuan Basin ;large 2medium sized gas fields ;deep and super 2deep reservoirs ;piedmont zone ;regional unconformity ;explo 2ration region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富含天然气盆地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期构造叠合盆地。
盆地经历了两大构造沉积旋回,即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构造演化阶段和晚三叠世—始新世前陆盆地及拗陷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震旦纪—中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4~7km )、晚三叠世早期海陆过渡相(300~400m )和晚三叠世中期—始新世陆相碎屑岩(2~5km )。
四川盆地纵向上发育了中生界陆相成藏系统、上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及下古生界海相成藏系统三大成藏系统,有效勘探面积约18×104km 2。
四川盆地的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年[1],相继发现了威远、大池干、罗家寨等大中型气田,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产能超过100×108m 3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2001年以来,又先后发现了普光、广安、合川和新场等大型气田,据统计,2002—2008年,年平均探明天然气储量均超过1000×108m 3,形成了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又一个高峰期。
基本明确了震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主要含气层系,形成了川东、川西、川南和川中4个含气区[223]。
近10年来,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①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②天然气年产量不断增加;③发现了一批大型、特大型气田;④勘探向深层超深层及新领域不断拓展。
348 石 油 学 报2010年 第31卷 随着“川气东送”工程的建成投产,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 大中型气田分布特征截至2008年底,国土资源部矿产储量委员会公布四川盆地已发现125个天然气田(图1),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7225102×108m3。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300×108m3的大型气田有14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543126×108m3,大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7218%;探明储量(100~300)×108m3的中型气田有13个,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2549142×108m3,中型气田探明储量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1418%。
大中型气田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15092168×108m3,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8716%。
图1 四川盆地油气田分布简图Fig.1 The location of oil and gas f ields in Sichu an B asin111 纵向分布特征对27个大中型气田分布层位的统计表明(表1),已发现的气田具有多产层的特点,且主要集中分布在二叠系和三叠系。
在四川盆地至今未发现单一产层的气田,气田一般具有2个以上的产层。
已发现的海、陆相产层多达24个,其中海相产层17个,陆相产层7个。
含气层位自老至新为震旦系灯影组、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其中海相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7%,陆相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34%,石炭系黄龙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13%,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14%,震旦系灯影组气藏探明储量占总探明储量的2%。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四川盆地陆相和海相深层超深层领域天然气发现规模在不断扩大,如新场须家河气藏以及元坝、龙岗等大型含气构造的储量规模都超过了千亿方,因此,深层超深层领域值得进一步加大勘探与评价。
112 平面分布特征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在平面上具有成群分布特征,目前已在川东、川西含气区形成了环开江—梁平陆棚长兴—飞仙关组、川东石炭系、川西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等多个大型气田群。
11211 环开江—梁平陆棚长兴—飞仙关组大型气田群自1995年在川东北渡口河发现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到2008年底,在川东北地区共发现18个气田,其中大型气田有普光、罗家寨、铁山坡、渡口河气田,中型气田有七里北、铁山等气田,累计探明储量6051115×108m3,占盆地天然气总探明储量的35%,形成了川东北二叠系—三叠系大型气田群。
尤其是2007年发现 第3期马永生等:四川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分布特征与勘探方向349的元坝、龙岗大型含气圈闭,经过3年的评级勘探,已得到初步落实,预计环开江—梁平陆棚气田的探明储量规模还有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
该大型气田群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有[426]:①有利的沉积相带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
长兴—飞仙关期在环开江—梁平陆棚两侧发育台地边缘浅滩、生物礁、开阔台地及蒸发台地相等,其中以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为主,有利于礁滩储层的形成与发育(图2),经准同表1 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特征T able1 The features of the large2medium sized gas f ields in Sichu an B asin气田规模气田名称探明储量/(108m3)含气层位储集岩类型主要气源岩天然气成因类型大型普 光4050179T,P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广 安1355158T3x碎屑岩P2煤系煤型气合 川1187106T3x碎屑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大天池1067155T,P,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新 场843102J碎屑岩T3煤系煤型气罗家寨797136T,P,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磨 溪702131T碳酸盐岩P2煤系煤型气卧龙河408186T,P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威 远408161P,Z碳酸盐岩∈海相泥页岩油型气铁山坡373197T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渡口河359100T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八角场351107J,T碎屑岩P2,P3煤系煤型气洛 带323183J碎屑岩T3煤系煤型气邛 西323125J,T碎屑岩P2,P3煤系煤型气中 型七里北282121T,P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白马庙268172J碎屑岩T3煤系煤型气大池干258171T,P,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高峰场227126C,T,P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七里峡225148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荷包场222112T3x碎屑岩P2煤系煤型气铁 山187182T,P,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中 坝186130T3x,T2l碎屑岩,碳酸盐岩T3煤系煤型气马 井175158J碎屑岩T3煤系煤型气新 都175132J碎屑岩T3煤系煤型气充 西136135T3x碎屑岩P2煤系煤型气福成寨103130T,C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建 南100125T,P碳酸盐岩S,P1海相泥页岩、灰岩油型气图2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长兴期岩相古地理特征Fig.2 The lithofacies paleo2geography of F eixiangu an2Changxing period in N ortheast of Sichu an B asin350 石 油 学 报2010年 第31卷 生—早期成岩溶蚀作用和深埋期溶蚀作用的进一步改造,形成了主要岩性为鲕粒白云岩、残余鲕粒白云岩、糖粒状残余鲕粒白云岩的优质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