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涵与改进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454.09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引言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定义,国内学者虽说法各异,但基本观点却大致相同。
徐诗举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定义为在保证实现国民福利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则下,全国范围内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相同的公共产品,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
李华根据公共品需求的城乡差异,将公共品分为基础性公共品和差异性公共品,提出基础性公共品的均等化应按照公共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衡量,要求实现结果的均等;而差异性公共品均等化的判断标准应是效用的最大化。
王磊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要求,一般是指各个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全国的一般标准和居民的生存要求,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根据财政分权划分的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
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是指地方政府提供的地方治安、环境、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卫生、道路等公共产品的水平基本相等。
江明融认为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及其公共财政要为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经济成分或不同社会阶层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具体包括财政投入、成本分担、收益分享等方面内容。
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来说,李华和王磊主张应通过转移支付来实现财力的均等化从而保证公共品的均等化。
而江明融、杨晓达则认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在遵循“帕累托改进法则”和保证城市居民现有效用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将城市创造的一部分财富用于提供农村公共品,从总体上提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起因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性,目标是公共服务消费的平等性。
具体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缘由在于其供给的差异性,即由于各地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而导致供给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各地之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同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居民却要消费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同类公共服务,不仅影响了公平目标的实现,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改善社会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政府为民众提供的重要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社会公共服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有些地区和群体的公共服务仍然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投入,加强管理,让公共服务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让民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性,比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办理各种业务,可以通过手机来获取各种信息,这些都可以让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服务,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最后,我们需要提高公共服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透明度和公正性是公共服务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够让民众对公共服务更加信任和满意。
我们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估,让公共服务的过程和结果都能够公开透明,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参与其中,让公共服务更加公正和公平。
改善社会公共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公共服务更加覆盖面广、质量高、便利性强、普惠性强、透明度高、公正性强,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美好!
谢谢大家!。
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机构或公共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各种基本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
社会参与则是指个人、组织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
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可以使公共服务更加贴近民生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
一、政府开放与公众参与政府开放与公众参与是加强公共服务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信息公开,提供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让公众了解政府的决策过程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情况。
同时,政府还应该设立相关的反馈渠道,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
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共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公众参与制定政策和规划,增加公众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社会组织的参与社会组织在加强公共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公众需求,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
例如,一些公益组织可以开展义诊活动,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一些志愿者团队可以组织义工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扶和服务。
政府应该积极支持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服务。
企业可以通过开展慈善捐赠、环境保护和职业培训等活动,回馈社会和公众。
同时,政府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公共事务。
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政府的开放与公众参与、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公共服务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改革讲话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与各位共同探讨关于公共服务改革的重要议题。
公共服务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我们党直面挑战、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些对公共服务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公共服务改革是构建现代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愈发多样化和多元化。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亟需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创新性,通过改革来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公共服务主体的活力,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打破行政垄断,加强市场监管。
其次,公共服务改革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抓手。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公共服务改革应当突破传统的行政分配模式,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市场化手段来配置公共资源。
我们要推动政府和市场有效衔接,形成资源配置的合理规则和机制,使得公共服务真正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第三,公共服务改革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
作为服务于人民的重要职能,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
我们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的普惠化和便利化,增加供给便利,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
同时,还要注重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资源的均等分配,并且保证服务的持续稳定。
最后,公共服务改革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改革,我们要增强社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引入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让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监督。
我们还要加强公共服务的社会保障功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局面。
各位同事,公共服务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全面深入地思考和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调研实际需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多部门的合力,推动改革任务的落地实施。
公共服务的概念、分类及供给主体创新研究杨颖1(1 中国科学院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190)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民生问题的普遍关注,有关公共服务的研究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但学术界对公共服务这一概念的界定以及应该由谁来供给公共服务还存有很大争议。
文章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关于公共服务概念的各种观点,并将公共服务分为公共安全型、基本民生型、基础公益型、公共事业型和高级选择型五种类型。
然后,提出构建由政府机构、营利性组织和第三部门组成的、以政府机构为主导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并基于上述分类,明确界定了各供给主体在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职责。
关键词 公共服务;概念;分类;供给主体创新Research on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Public Servicesand Innovation of SuppliersYANG Ying1(1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eneral concern of people's livelihood of the whole society, research on pubic services becomes the focus of domestic research, but there is much controversy on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services" and who should supply public services. The paper firstly put the various points of the concept of "pubic servi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and divided public services into five types-type of public safety, type of basic likelihood, type of basic public welfare, type of public utilities and type of advanced options. Then, the paper proposed building a system of multicomponent suppliers of public services composed of government agencies, for-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the third sector, and clearly defined each supplier's responsibility on supplying different types of public service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lassification.Key words:public services; concept; classification; innovation of suppliers1 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令世界瞩目。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代码 分类号 学号 密级 题 目(中、英文)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学科门类 提论文日期所学专业 成绩评定浅析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政府整体执政能力的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有了重大进步,但仍存在因部分执法方式粗暴、行政效率低下、政务公开不足以及权力被滥用等问题致使政府公信力弱化。
究其原因,既有政府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众权利意识的觉醒以及各种行为评价的影响。
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行政行为[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government’s overall ruling ability,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but there still exists the rough way of law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ve inefficiency, and lack of openness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ower abuse and other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weakening of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ason lies in, not only the govern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arising of public consciousness toward rights and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behavioral evaluations.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subjec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administrative act目录一、政府公信力的界定 (1)(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1)(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指标 (1)(三)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一)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二)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3)三、对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所提的对策与建议 (5)(一)转变行政理念,规范政府行为 (5)(二)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 (6)(三)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鼓励公众以各种合法形式参政议政 (6)(四)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约束 (6)谢辞 (7)参考文献 (8)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政治体制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途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摘要: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如今应该叫:“国,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如今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必须时刻想着为人民谋福利。
“十一五”刚刚过去,中国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十二五”接着来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国强民富”才能得以长治久安。
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是政府,而想要政府更多的为民众着想,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建立一个为民服务,特别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政府,即公共服务型政府。
这对于中国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正文: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在2010年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中国有句古话讲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富强了,也该到了国家为“匹夫”们多多考虑考虑的时候了。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最根本、基础的出发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性政府,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政府。
面对接下来的“十二五”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政府转型的成败至关重要。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政府公共服务属于整个政府服务的一部分,从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本土性和其常用范畴来看,公共服务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具有概念的平行性。
但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公共服务型政府相对于服务型政府具有递进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载体,无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概念,与另一个中国式的命题“服务型政府”相比,它更突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一)、公共服务型政府不同于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区别,关键在于“服务”与“公共服务”之不同。
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是必要的。
首先,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国家的基本建设和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如果公共服务得不到改善,将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影响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加强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而且,改善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可以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流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另外,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只有政府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保持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而且,公共服务的改善也可以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治理能力,更好地履行其职责和义务。
综上所述,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满意度。
反方观点,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并非必要。
首先,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和人力物力,而且改善的效果并不一定能够立竿见影。
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改善公共服务并非当务之急。
其次,公共服务的改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降低。
例如,过度投入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可能会导致人才的过剩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增加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另外,公共服务的改善可能会导致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市场的扭曲。
如果政府过度介入公共服务领域,可能会导致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和资源的错配,影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
综上所述,社会公共服务的改善并非必要,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有效运作,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经典名言,罗斯福曾说过,“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可以从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态度中看出来。
公共服务标准
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给公民的服务,旨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公共服务的标准是公共服务提供者所应遵循和达到的要求和要求水平,以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具有普适性和公平性。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发达地区,公共服务的标准都应保证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服务,不因地域、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受到歧视。
其次,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具有及时性和有效性。
公共服务的提供应当及时、高效地满足公民的需求,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公共服务的标准应明确规定服务的办理时限、效果评估等内容,以确保服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另外,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具有公开透明和便民利民的特点。
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公开向社会公众公布,公民应清楚知晓办事流程、标准要求和服务内容,以便公民及时准确地享受服务,同时也能够监督和评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
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知识,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公共服务的标准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公民的需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效果。
总的来说,公共服务的标准应具有普适性、公平性、及时性、有效性、公开透明、便民利民、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以确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积极履行职责,确保公共服务的标准得到有效执行,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