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效应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地域差异分析——以2010 年上半年中国36 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消费品支出统计数据为例内容摘要: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10年上半年全国36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地域差异研究。
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八项消费指标进行降维,找出两个公共因子,并根据这两个公共因子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聚类分析,以进行地域间的差异比较,发现其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消费结构;地域差异一、研究问题、目的及研究意义消费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环,是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而消费结构作为消费的具体内容,它的合理与否,又是消费的关键问题。
因而,正确把握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现状及地域间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食品消费仍占有很大比重,但恩格尔系数下降;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比重提高;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家庭的教育投入增长迅速,文化消费增长却依然缓慢,比重过小等等。
刚刚走过的2010年,物价的疯涨更是充斥着每一位中国老百姓的心,通胀预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投资观念。
那么,在这一年,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消费结构如何?地域间差异又如何得以体现?本文利用2010年上半年我国36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消费品支出统计数据,在这个大背景下进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各省市进行分类,针对各类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及差异进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
以往学界也有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如陈彦玲《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区域差异分析》、刘思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聚类分析及政策建议》、孔蓓蓓《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等,但以往的研究没有这个特殊的大背景,或没有对地区间进行差异研究。
因而,本研究在理论以及实践上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一)研究方法1、因子分析( Factor Analysis)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
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区域差异性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和收入关系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探讨了不同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地区居民的调查数据及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收入、区域差异、关系、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和收入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分析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区域差异性,对于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我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及调查数据作为研究依据。
其中包括了居民家庭收入、居民消费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数据。
通过对不同地区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区域差异性。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1. 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整体关系通过对全国各地居民消费支出与居民家庭收入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地区,居民的消费水平通常也较高。
然而,也有少数地区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情况。
比如,一些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较高,但消费水平并不高,这可能是由于高房价、高教育等因素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降低,限制了他们的消费水平。
同时,一些相对落后的地区,尽管居民收入较低,但消费水平却相对较高,这可能与当地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因素有关。
2. 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的差异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是我国居民消费与收入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对不同地区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在大部分地区,城乡居民消费与收入差距较大。
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而消费水平差距较小;相对落后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而消费水平差距较大所致。
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
但是,由于城乡地区的经济、人口、文化等存在差异,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收入、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品种类三个方面来浅谈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与差异分析。
一、收入差异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首先,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城市居民的收入较高,可以购买更多的高档消费品,例如:豪华车、高档手表等;农村居民的收入相对较低,购买力也较弱,更多地注重生活和实用性。
其次,城乡居民收入构成也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奖金、福利等,较为稳定且规律;而农村居民的收入除了劳务收入外,还有农产品收入、土地租赁等,存在较大波动性。
因此,在消费结构上,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也存在差异。
二、消费习惯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习惯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城市居民更加注重品质和服务,更愿意购买高端消费品,例如:高端食品、奢侈品等;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更愿意购买物美价廉、耐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例如:家电、日用品等。
此外,城乡居民的消费渠道也存在差异。
城市居民有更多的购物场所,例如:商业街、超市、购物中心等,方便购买大量的生活和娱乐用品;而农村居民的消费则更多通过传统的小卖店、集市等进行购买。
三、消费品种类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消费品种类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第三个因素。
城市居民的消费范围更广,包括食品、服装、家居、娱乐等多个领域;而农村居民的消费以粮食、油盐酱醋、水泥建材、农资等为主。
此外,由于城乡居民的消费品种类存在差异,消费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食品消费上,城市居民更多地注重安全、营养和美味,购买高端的冷饮、烘焙食品、牛奶等;而农村居民则更注重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求,购买粮食、油盐酱醋等基本生活食品。
综上所述,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主要受到收入、消费习惯以及消费品种类的影响。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效应差异内容摘要:理论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基于我国1999-2011年间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二者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效应差异。
全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并不成立;从区域效应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成立。
最后,文章指出应努力推进两者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效应引言与文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731.3亿元,增长了约128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了约63倍。
经济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
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11.2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1元,增长了近50倍。
在消费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575下降到2011年的0.363,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别是30.2%、48.2%和21.6%,201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变为10.0%、46.6%和43.4%。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持续升级。
理论上,“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存在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启湘等(2005)、吴定玉等(2007)和周辉(2012)分别以河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为例,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
区域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比较分析摘要: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消费结构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基于SPSS 应用软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比较。
通过分析和评价影响消费结构的各项指标,可以总结了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以及产生各地区消费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因子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 居民消费水平 地区消费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原有经济基础的差异,各地区的消费结构仍存在着明显差别。
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与比较,以期发现其特点和规律,从宏观上把握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现状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为提高我国各地区消费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一、对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的分析方法(一)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利用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出发点是用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子变量来代替原来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可以由下面的数学模型来表示:⎪⎪⎩⎪⎪⎨⎧++++=++++=++++=p m pm p p p m m m m F a x a x a x F a F a F a x F a F a F a x εεε 2211222221212112121111 模型的矩阵模型为:ε+=AF x其中:'21),,,(p x x x x =,)(),,,(/21p m F F F F m <= ,/21),,,(m εεεε =⎥⎥⎥⎥⎥⎦⎤⎢⎢⎢⎢⎢⎣⎡=pm p p m m a a a a a a a a a A212222111211 其中p x x x ,,,21 是p 个原有变量,是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化变量。
基于ELES模型的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区域差异性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采用ELES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调查和整理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概括和描述。
接着,运用ELES模型对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差异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总结了实证分析结果,并对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仅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行为的影响,更受到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对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为制定精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二、相关理论与模型1.城镇居民收入的来源:城镇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通常包括食品、衣着、住房、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
3.ELES模型:ELES模型是对城镇居民经济生活状况进行分析的一种模型,它包括了经济地位、生活水平、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四个方面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三、实证分析方法与过程1.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得到了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消费结构的相关数据。
2.描述性分析:对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描述和概括,包括了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的构成比例等方面。
四、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1.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性: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到,我国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较低。
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服务消费,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实物消费。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引言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是指在消费中各项支出的比例和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比较,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一、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基本特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社会文化因素等。
在总体上,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呈现以下特点:1. 食品消费占比逐渐下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转移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占比逐渐下降。
一方面,城市的生活条件改善,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口味的要求提高,更倾向于购买高品质的食品;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日常工作压力加大,外出用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2. 住房和交通成为重要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在消费中,住房和交通成为重要的支出。
由于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屋价格不断上涨,购房成为城镇居民重要的消费决策。
交通方面,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私家车普及率的提高,交通工具的购买和使用也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教育、医疗和文化娱乐占比上升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质量的要求提高,教育投资成为城镇居民重要的支出。
由于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支出也逐渐增加。
同时,随着文化和娱乐产业的发展,城镇居民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文化娱乐支出占比逐渐上升。
4. 其他消费支出的多样化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消费支出外,城镇居民的其他消费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包括日常生活用品、通讯费用、旅游和娱乐等。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和在线服务的兴起,城镇居民的电子产品和网络消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二、不同地区的消费结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城市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相对较高,高端消费相对较多。
因此,高档住房、高级汽车、奢侈品等的消费支出占比较大。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效应差异
内容摘要:理论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基于我国1999-2011年间面板数据,本文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二者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效应差异。
全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并不成立;从区域效应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成立。
最后,文章指出应努力推进两者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区域效应
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731.3亿元,增长了约128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了约63倍。
经济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
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11.2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1元,增长了近50倍。
在消费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575下降到2011年的0.363,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别是30.2%、48.2%和21.6%,201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变为10.0%、46.6%和43.4%。
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持续升级。
理论上,“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存在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启湘等(2005)、吴定玉等(2007)和周辉(2012)分别以河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为例,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
庄燕君(2005)基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关系。
邬德政(2008)则运用协整检验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同,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孟范昆等,2012)。
由此,本文采用城镇样本,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两者的协调发展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i为省区标志,t为时期标志。
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一:(2)
模型二:(3)
其中,α、β、Γ、φ、ν、λ均为待估系数,模型一可以分析产业结构(IR)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CR)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要使理论上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成立,则相关系数和应为负值。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样本数据包括31个省市。
基于数据完整性的考虑,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由于使用的是相对量指标,并不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
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产业结构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这些指标,本文选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为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其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指标(CR):恩格尔系数是其通用的指标,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估计有效性,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是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
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对一阶差分后序列则采用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消费结构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均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对于产业结构IPS检验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变量一阶差分后则显著地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
由此,CR和IR满足
I(1)。
(二)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满足I(1),需要进一步判别变量间协整关系是否存在。
本文采用Pedroni的7个统计量和Kao的ADF统计量进行判断(见表2)。
根据Pedroni 的检验方法,群rho未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rho等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
根据Kao面板协整检方法,ADF统计量显著地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原假设。
综合分析后本文认为城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回归结果
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差异,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回归模型选用变截距模型。
为减少或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估计时采用截面加权法。
表3和表4的Ad-R2和A-D值显示,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整体性检验。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基于全国样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值为负,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02和-0.06,东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
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全国样本,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系数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并无显著推动作用。
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关系数约为-0.11。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理论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并不成立,需要构建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国城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转向追求生活质量。
总体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刺激或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升级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总体上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其消费结构攀升。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考虑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
实证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产业结构攀升,而产业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攀升,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由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性,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
结构的和谐关系应依据区域性差异有所偏重。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次高”经济增长阶段,尽管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保持“次高”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
我国产业结构将持续攀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将持续得到提升。
因此,应努力按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城镇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启湘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2.吴定玉等.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消费经济,2007(5)
3.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
4.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5.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6.孟范昆等.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32)
孟范昆(1955-),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非公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