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31
27.2.1 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在数学的奇妙世界中,相似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今天,咱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2721 第 2 课时中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 和 2。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相似三角形。
简单说,就是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一样的三角形。
那怎么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就用到咱们要讲的判定定理啦。
判定定理 1 说的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定理,咱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说有三角形 ABC 和三角形 A'B'C',AB 与 A'B'的比值等于 AC 与 A'C'的比值,而且角 A和角 A'相等。
这时候,咱们就可以断定三角形 ABC 和三角形 A'B'C'是相似的。
那这个定理有啥用呢?用处可大啦!在解决很多几何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发现两个三角形的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就能很快得出它们相似的结论,进而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求解其他相关的问题。
比如说,已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又知道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它们的夹角,通过判定定理 1 确定它们相似,就能求出未知边的长度或者角度。
接下来,咱们再看看判定定理 2 。
它说的是: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这个定理理解起来也不难。
比如说还是三角形 ABC 和三角形A'B'C',AB 与 A'B'的比值、AC 与 A'C'的比值以及 BC 与 B'C'的比值都相等,那这两个三角形就是相似的。
在实际应用中,判定定理 2 能帮助我们在只知道三角形边长比例关系的情况下,迅速判断它们是否相似。
比如说,在一个复杂的图形中,给出了多个三角形的边长信息,通过计算边长的比例,就能利用判定定理 2 来找出相似的三角形,从而简化问题的解决过程。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SAS)【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SAS) ,能初步运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2.通过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SAS)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SAS)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SAS)的证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都有哪些?(SAS、ASA、AAS,SSS)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过的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哪些?(定义、预备定理、SSS)【白板操作】第2页点击“心形”右边,出现已学的三种方法.二、探究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SAS)思考: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我们还能不能通过两边及其夹角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白板操作】第3页1.探究3(课本P44).学生自主画图,小组讨论验证【白板操作】第4页2.学生自己写出猜想,再根据猜想的的条件和结论分别写出已知、求证、尝试自己证明。
已知:在△ABC和△A’B’C’,''''A B A CAB AC=,∠A=∠A’。
求证:△ABC∽△A’B’C’【白板操作】第5页点击图形相应位置,互相辅助线;点击“心形”右边,出现辅助线的作法;其余证明过程师生板书.3.得出定理,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符号:在△ABC和△A’B’C’中∵''''A B A CAB AC=,∠A=∠A’简写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白板操作】第6页点击“心形”右边,分别出现上述内容.三、例题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AB=7,AC=14,∠A=60°A’B’=6,A’C’=3,∠A’=60°例2.如图△ABC 中,D 、E 是AB 、AC 上点,AB =7.8,AD =3,AC =6,CE =2.1.试判断△ADE 与△ABC 是否会相似?【白板操作】第7-8页 师生在白板上书写解答过程.四、辨析:提出问题:是否有SSA 呢?反例:''''A B A C AB AC=,∠B=∠B ’,但△ABC 与△A ’B ’D ’不相似. 【白板操作】第9页 点击“心形”右边,出现反例图形等.第10页 这里设置了屏幕遮盖.五、课堂练习1.能判定△ABC ∽△A’B’C’的条件是( ) (A)''''AB A B AC A C =,且∠A=∠A’ (B)''''AB AC A B A C = (C)''''AB AC A B A C =,且∠B=∠B’ (D)''''AB AC A B A C =,且∠C=∠C’ 2.已知△ABC 和 △A’B’C’,根据下列条件,判断它们是否相似.(1)∠A=120°,AB=7cm ,AC=14cm,∠A`=120°,A`B`=3cm ,A`C`=6cm;(2) ∠A =45°,AB=12cm , AC=15cm∠A’=45°,A’B’=16cm ,A’C’=20cm六、本节小结:1.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习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定义、预备定理、SSS 、SAS)2. 证明方法小结① 化归到预备定理、构造平行、全等三角形② 类比思想【白板操作】第11页 点击“心形”右边,出现相关内容.【教学反思】。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铁山学校何逸春第4课时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1.理解“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并能用文字、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重点)2.会运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与同伴合作,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得∠A和∠A′都等于给定的∠α,∠B和∠B′都等于给定的∠β,比较你们画的两个三角形,∠C与∠C′相等吗?对应边的比ABA′B′,ACA′C′,BCB′C′相等吗?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和同学们交流.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类型一】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如图,在等边△ABC中,D为BC边上一点,E为AB边上一点,且∠ADE =60°.(1)求证:△ABD∽△DCE;(2)若BD=3,CE=2,求△ABC的边长.解析:(1)由题有∠B=∠C=60°,利用三角形外角的知识得出∠BAD=∠CDE,即可证明△ABD∽△DCE;(2)根据△ABD∽△DCE,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ABC的边长.(1)证明:在△ABD中,∠ADC=∠B+∠BAD,又∠ADC=∠ADE+∠EDC,而∠B=∠ADE=60°,∴∠BAD=∠CDE.在△ABD和△DCE中,∠BAD=∠CDE,∠B =∠C=60°,∴△ABD∽△DCE;(2)解:设AB=x,则DC=x-3,由△ABD∽△DCE,∴ABDC=BDDE,∴xx-3=32,∴x=9.即等边△ABC的边长为9.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知识得出角相等.变式训练:见《学练优》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5题【类型二】添加条件证明三角形相似如图,在△ABC中,D为AB边上的一点,要使△ABC∽△AED成立,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为____________.解析:∵∠ABC=∠AED,∠A=∠A,∴△ABC∽△AED,故添加条件∠ABC=∠AED即可求得△ABC∽△AED.同理可得∠ADE=∠C或∠AED=∠B或ADAC=可以得出△ABC∽△AED.故答案为∠ADE=∠C或∠AED=∠B或ADAC=AEAB.方法总结: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各种判定方法是解题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类型三】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综合应用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CD⊥AB于点D,交AE于点G,弦E 交AB 于点F ,求证:AC 2=AG ·AE .解析: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根据圆周角定理,可证明∠ACG =∠E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证明△CAG ∽△EAC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结论.证明:延长CG ,交⊙O 于点M ,连接AM ,∵AB ⊥CM ,∴AC ︵=AM ︵,∴∠ACG =∠E ,又∵∠CAG =∠EAC ,∴△CAG ∽△EAC ,∴AC AE =AG AC,∴AC 2=AG ·AE .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圆的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圆的一些性质寻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类型四】 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的综合如图,在▱ABCD 中,过点B 作BE ⊥CD ,垂足为E ,连接AE ,F 为AE上一点,且∠BFE =∠C .若AB =8,BE =6,AD =7,求BF 的长.解析:可通过证明∠BAF =∠AED ,∠AFB =∠D ,证得△ABF ∽△EAD ,可得出关于AB ,AE ,AD ,BF 的比例关系.已知AD ,AB 的长,只需求出AE 的长即可.可在直角三角形ABE 中用勾股定理求出AE 的长,进而求出BF 的长.解: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CD ,∴∠BAF =∠AED .∵∠AFB +∠BFE =180°,∠D +∠C =180°,∠BFE =∠C ,∴∠AFB =∠D ,∴△ABF ∽△EAD .∵BE ⊥CD ,AB ∥CD ,∴BE ⊥AB ,∴∠ABE =90°,∴AE =AB 2+BE 2=82+62=10.∵△ABF ∽△EAD ,∴BF AD =AB AE ,∴BF 7=810,∴BF =5.6. 方法总结:相似三角形与四边形知识综合时,往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寻找角的等量关系证明三角形相似.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类型五】 相似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如图,在△ABC 中,∠C =90°,BC =5m ,AB =10m.M 点在线段CA 上,从C 向A 运动,速度为1m/s ;同时N 点在线段AB 上,从A 向B 运动,速度为2m/s.运动时间为t s.(1)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为6m2?(2)当t 为何值时,△AMN 的面积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解析:(1)作NH ⊥AC 于H ,证得△ANH ∽△ABC ,从而得到比例式,然后用t 表示出NH ,根据△AMN 的面积为6m2,得到关于t 的方程求得t 值即可;(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得到有关t 的二次函数求最值即可.解:(1)在Rt △ABC 中,∵AB 2=BC 2+AC 2,∴AC =53m.如图,作NH ⊥AC 于H ,∴∠NHA =∠C =90°,∵∠A 是公共角,∴△NHA ∽△BCA ,∴AN AB =NH BC ,即2t 10=NH5,∴NH =t ,∴S △AMN = 12t (53-t )=6,解得t 1=3,t 2=43(舍去),故当t 为3秒时,△AMN 的面积为6m2.(2)S △AMN =12t (53-t )=-12(t 2-53t +754)+752=-12(t -532)2+752,∴当t =532时,S 最大值=752m2. 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证得的相似三角形得到比例式,从而解决问题.三、板书设计 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关注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创新.备课时应多考虑学生学法的突破,教学时只在关键处点拨,在不足时补充.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素材积累】1、成都,是一个微笑的城市,宁静而美丽。
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相似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条件来确定。
本文将介绍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一、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相似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它们的所有对应角度相等,对应边的长度成比例。
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在几何学中,有三种主要的判定条件用于确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它们分别是AA相似定理、SAS相似定理和SSS相似定理。
1. AA相似定理(角-角相似定理)当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对应角度相等时,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具体而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而另一个角度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2. SAS相似定理(边-角-边相似定理)当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并且两边成比例,那么它们是相似的。
具体而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度相等,并且与这个角度对应的两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3. SSS相似定理(边-边-边相似定理)当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时,它们是相似的。
具体而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
三、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可以应用于解决几何问题。
1. 对应角相等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即它们的三个角度一一对应相等。
2. 对应边成比例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度成比例,即它们的三个边按比例相等。
3. 高度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上的高度成比例,即它们的高度按比例相等。
4. 重心性质相似三角形的重心重合,即它们的重心位置一致。
四、应用举例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演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过程。
例题:已知∠ABC = 60°,∠ACB = 40°,AB = 8 cm,BC = 6 cm,是否可以判定△ABC与△DEF相似?解答:根据角度相等的条件,我们可以得知∠ABC = ∠DEF = 60°以及∠ACB = ∠DFE = 40°。
课题: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经历观察、类比、猜想过程,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会简单运用这三个定理.2.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2.难点:得出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三、教学过程(一)基本训练,巩固旧知1.填空:全等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三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或).(4)如果两个三角形两对应相等,并且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或). (本课时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建议把本题提前留作作业)(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知道,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叫做相似图形.那么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稍停)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师:对两个三角形来说,形状相同是什么意思?(稍停)就是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所以相似三角形还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 (师出示下图)师:譬如△ABC和△A ′B ′C ′,如果∠A=∠A ′,∠B=∠B ′,∠C=∠C ′(边讲边板书:如果∠A=∠A ′,∠B=∠B ′,∠C=∠C ′),ABBC CA A B B C C A (边讲边板书:AB BC CA A B B C C A),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边讲边板书: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边讲边板书:记作△ABC ∽△A ′B ′C ′). 师:(指准板书)相似三角形的这个定义,可以用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但利用定义判定,既要证明三组对应角相等,又要证明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所以比较麻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稍停)(三)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我们知道,除了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定义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还有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哪四个简便的判定方法?(稍停)就是SSS 、SAS 、ASA 、AAS.同样,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没有简便的判定方法?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师: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考虑这个问题.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SS 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BC CA A BB C C A ,那么△ABC ∽△A ′B ′C ′(边讲边作如下板书). AB BC CA A B B C C A△ABC ∽△A ′B ′C ′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判定定理. 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 是怎么说的?(稍停)如果两个三角形A /B /BC A /C两边对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类似的,也有一个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一起来读一遍.(生读)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夹角∠A=∠A′,那么△ABC∽△A′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B ACA B A C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B AC,∠A=∠A′A B A C△ABC∽△A′B′C′师:这是相似三角形的又一个判定定理,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判定定理.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AAS都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对相似三角形来说,具备两个角对应相等的条件,有这样一个判定定理.(师出示下面的板书)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指板书)如要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指图)结合这个图,这个结论的意思是说,如果∠A=∠A′,∠B=∠B′,那么△ABC~△A′B′C′(边讲边作如下板书).∠A=∠A′,∠B=∠B′△ABC∽△A′B′C′师:(指板书)这就是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之所以称它们为定理,是因为它们都是可以证明的.证明的过程比较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课本,课堂上我们就不证明了,只要求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判定定理,并能运用它们.下面我们就来运用判定定理. (师出示例题)例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AC=14,∠A′=120°,A′B′=3,A′C′=6;(2)AB=4,BC=6,AC=8,A′B′=12,B′C′=18,A′C′=21;(3)∠A=70°,∠B=60°,∠A ′=70°,∠C ′=50°.(先让生尝试,然后师边讲解边板书,(1)(2)题解题过程如课本第44页所示,(3)题解题过程如下)(3)∠C=180°-∠A-∠B=180°-70°-60°=50°.∵∠A=∠A ′=70°,∠C=∠C ′=50°,∴△ABC ∽△A ′B ′C ′.(四)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1)∠B=100°,∠C=30°,∠A ′=50°,∠B ′=100°;(2)∠A=40°,AB=8,AC=15,∠A=40°,A ′B ′=16,A ′C ′=20;(3)AB=4,BC=2,CA=3,A ′B ′=6,B ′C ′=3,C ′A ′=4.5.(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指板书)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定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这三个定理,并记住它们.(作业:P 54习题2) ////BC CA B C C A 就说△ABC 和△A ′B 记作△ABC ∽△A ′B。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教学模式介绍: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素养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或通过富有启发性的讲授,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操作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够发掘自身潜力,战胜学习数学中的困难,让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设计思路说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之后,有了相似图形、相似多边形的基础,学生不难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及相似比的有关规定。
教学中结合相似多边形也不难知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例相等。
在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应注意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以便相对容易找出对应角和对应边。
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形(相似比为1),这一点有必要让学生明白。
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三个定理之间有内在的关联。
于是我们用测量的方法来直接归纳出结论,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设计了几道题目进行巩固。
随后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引出其推论,进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我们把重点放在证明预备定理上,因为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再总结结论,拓展练习,以巩固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图形与几何”,相似图形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探索并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