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茎秆抗倒性构成因素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92.48 KB
- 文档页数:7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水稻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植株在遭受自然灾害或外力作用时的抗倒伏能力。
倒伏是指水稻植株因生长势弱、茎秆或根系受损等原因而弯曲或倒伏。
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因素较多,包括秧苗期营养状况、水分供应、氮素和硅素含量、茎秆的力学特性等。
秧苗期营养状况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并增加磷、钾肥的供给可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营养状况好的水稻植株生长势强,茎秆粗壮,相对抗倒伏能力较强。
水分供应也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干旱和湿涝条件都会影响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干旱条件下,水稻植株生长势弱,易发生倒伏。
而湿涝条件下,土壤的酸化、缺氧等问题都会影响水稻根系的正常生长,进而降低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氮素和硅素含量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也被广泛研究。
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元素,适量的氮肥施用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过量的氮肥会导致植株茎秆过长且易折断,使水稻的抗倒伏性状降低。
硅素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适当的硅素供应可以增强水稻植株的抗倒伏性状。
硅素可以增加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和硬度,增强茎秆对外力的承载能力,从而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茎秆的力学特性也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茎秆的力学特性主要包括茎秆的质地、木质化程度和机械强度等。
茎秆质地的硬度和木质化程度高的水稻植株抗倒伏性状较好。
通过选育茎秆质地硬、木质化程度高的品种或通过适当调控茎秆生长发育,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营养状况、水分供应、氮素和硅素含量以及茎秆的力学特性等。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因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可以为培育抗倒伏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
水稻化控抗倒伏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推进,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创新。
在传统水稻种植中,水稻倒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研究如何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水稻倒伏主要是由于水稻茎秆的抗风能力不足而引起的。
许多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水稻的生理机制和茎秆的力学性质,致力于寻找能够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技术。
研究表明,水稻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与茎秆的直径、茎秆中的纤维素含量、茎秆的力学强度等因素有关。
通过改良水稻品种、合理施肥、调整种植密度等方式,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一种常见的水稻抗倒伏技术是通过培育抗倒伏水稻品种来实现的。
科学家通过选择性育种和基因改造等手段,挑选出茎秆强度较高、茎秆直径较粗的水稻品种。
这些品种能够在生长过程中更好地抵抗风力的作用,减少倒伏的概率。
在实际应用中,农民们可以购买这些抗倒伏水稻种子进行种植,从而减少倒伏的风险。
除了品种改良外,合理的施肥也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适当增加水稻的氮素和硅素的供应,有助于增强水稻茎秆的力学强度和硬度。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及时施肥、合理供应氮素和硅素是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有效途径。
适当调整水稻的种植密度也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研究发现,适当增加水稻的种植密度可以促使茎秆的竹节发达,增加茎秆的机械强度,从而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农民在种植水稻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水稻抗倒伏技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培育抗倒伏水稻品种、合理施肥和调整种植密度等方面。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的风险,为水稻的高产做出贡献。
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希望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水稻抗倒伏技术,为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水稻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地上部分在风灾、水淹和浓度过高的农药等因素的影响下,能够保持直立或保持部分倾斜状态,从而不至于倒伏。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下面将从基因、生理、环境和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基因水稻的抗倒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
目前研究表明水稻抗倒伏性状基因主要分布在第12、10和1号染色体上。
其中,第12染色体上GRAS(OsGRAS23和OsGRAS32)和第1染色体上F-box基因(OsFBK15和OsFBK16)可能是水稻抗倒伏性状基因的主要调控因子。
此外,SNAC1和DRO1等基因也参与了水稻抗倒伏性状的调控。
二、生理水稻抗倒伏性状的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茎秆基本性状、茎秆材质强度、茎秆适度生长、茎秆伸长能力和茎秆屈曲防御等多个方面。
其中,茎秆材质强度是保持稻株立型的关键因素之一。
茎秆强度受到茎秆内部细胞壁材料的组成和构造的影响。
营养元素和激素是影响稻秆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硅是增加茎秆强度最有效的元素。
由于硅元素可增加稻草细胞壁中Si-C和Si-O键的数目,从而增加稻草茎秆的硬度和强度。
三、环境环境因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也有一定的影响。
气温、水肥管理、土壤类型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水稻茎秆的材质强度和生长状况,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抗倒伏能力。
最近的研究表明,干旱、低温和盐碱等环境条件会促进水稻的抗倒伏能力的发展。
干旱和低温条件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够在根部形成更强壮的生根系,从而增强水稻的根系生态适应性和保命能力。
此外,土壤肥力的管理也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对水稻进行减肥处理,能够使水稻茎秆的材料强度增加,从而提高其抗倒伏能力。
四、栽培管理栽培管理措施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对于提高水稻抗倒伏性状,实施良好的田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栽培管理措施主要包括合理的密度、适度的追肥、正确的插秧时间等。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水稻的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茎秆的耐倒抗风能力,是衡量水稻株型稳定性和耐逆性的重要指标。
抗倒伏性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稳定性和品质,因此研究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水稻抗倒伏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可以有效改善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选择抗倒伏的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可以获得抗倒伏性状较好的后代。
研究还发现,水稻抗倒伏性状具有多基因遗传的特点,不同基因在不同条件下对水稻的抗倒伏性状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选育水稻抗倒伏品种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遗传因素。
生理因素也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水稻抗倒伏性状与茎秆的机械性强度和硬度密切相关。
水稻抗倒伏性状好的品种往往具有较高的茎秆机械性强度和硬度,茎秆更加粗壮和坚韧。
叶片的生长势和茎秆的生长速度也会影响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研究发现,叶片生长势较强的水稻具有较好的抗倒伏性状,因为叶片生长势强的水稻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供给给茎秆,使其茎秆更加粗壮和坚挺。
茎秆生长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水稻的抗倒伏性状,因此合理控制茎秆生长速度对保证水稻的抗倒伏性状非常重要。
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研究发现,干旱、低温和缺氧等环境胁迫条件都会降低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干旱和低温会导致水稻茎秆生长不良,茎秆偏细偏弱,抗倒伏能力下降。
缺氧则会影响水稻根系的正常发育和水分吸收,进一步削弱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在水稻种植中合理管理水分和保证适宜的生长温度对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亲本进行杂交育种、控制茎秆的生长速度和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随着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研究深入,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以提高水稻的产量稳定性和抗逆性。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水稻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茎秆对外力的抗性能力,是水稻植株的重要生理性状之一。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研究对于提高水稻的机械损失率、增加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水稻的抗倒伏性状具有显著的遗传效应,遗传变异是水稻抗倒伏性状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研究表明,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数量性状的影响,表现出多基因控制的特点。
目前,已有许多水稻抗倒伏性状的相关基因被鉴定出来,例如水稻抗倒伏性状突变体早稻柔性稻杆1号(sf-1),该基因编码了一种水稻特异性的MYB转录因子,与茎秆发育和抗倒伏性状相关。
环境因素也对水稻抗倒伏性状产生影响。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栽培环境的影响较大,其中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形成和表达有重要影响。
光照不足会导致茎秆生长矮化和抗倒伏性状的降低,而适宜的温度和适度的水分有利于增强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水稻的栽培措施,如施肥、稀植和田间管理等也会对水稻抗倒伏性状产生影响。
植物激素的调控在水稻抗倒伏性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形成与植物激素的平衡调控密切相关。
赤霉素(GA)、脱落酸(ABA)和乙烯等植物激素参与了水稻茎秆的发育和抗倒伏性状的调控。
研究发现,GA的缺失会导致茎秆伸长不良,增加水稻的抗倒伏性状;而ABA和乙烯的含量增加则会导致植株茎秆的硬度增强,从而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水稻抗倒伏性状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的调控。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水稻抗倒伏性状相关基因的鉴定、环境因素和激素信号途径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调控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水稻品种改良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顾汉柱,王 琛,张 瑛,等.水稻茎秆抗倒伏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1):1-7.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1.001水稻茎秆抗倒伏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顾汉柱,王 琛,张 瑛,吴 昊,肖治林,景文疆,张 耗(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水稻群体数量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风险,水稻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日益突出。
茎秆作为水稻抗倒伏的主要研究对象,在水稻抗倒伏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因此,理解茎秆抗倒性的生理机制是进一步改善高产品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阐述了水稻倒伏的类型和评价方法,并依据前人研究梳理了水稻茎秆的力学特性、形态学特性(株高、节间长度、秆壁厚和茎秆直径)、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木质素生物合成、植物激素)、品种差异、水分管理及肥料管理在水稻抗倒伏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目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水稻;抗倒伏;生理机制;水氮管理 中图分类号:S511.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21-0001-06收稿日期:2023-02-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2071944);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编号:SWYY-151);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作者简介:顾汉柱,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
E-mail:guhanzhu2022@163.com。
通信作者:张 耗,教授,主要从事水稻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研究。
E-mail:haozhang@yzu.edu.cn。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摘要: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中抗倒伏性状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基因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主要有温度、光照强度、风速、水分和营养状态等。
内部基因因素对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主要有植株高度、茎粗度、根系发育和抗性基因等。
最后,本文讨论了未来水稻抗倒伏性状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内部基因水稻是全球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物之一,为全球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主食和工业原料。
但是,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抗倒伏性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在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时,不易倒伏而能挺立的能力。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好坏不仅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还影响其种植和管理方法。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基因因素两个方面。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外部环境因素1. 温度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季节性气候的影响。
常见的高温和低温都会影响水稻的抗倒伏性状。
夏季高温时,水稻叶片蒸腾作用增强,土壤水分蒸发快,叶片和茎部受热更容易发生干燥和刚性,导致茎部易折断。
而在寒冷的冬季,水稻受到寒冷气温的影响,导致生长发育慢,茎部易变脆,不易抵御自然灾害和干扰。
2. 光照强度阳光是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充足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和水分的利用,可以促进水稻杆部生长,增加其抗倒力。
但是过强或过弱的光照强度都会影响水稻生长,使其易发生倒伏。
3. 风速风速是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适量的风可以增加水稻抗倒力,但过大的风会对水稻造成严重的伤害,导致倒伏。
海岸地区和山区的水稻易受到风害。
4. 水分水稻对水分的需求比较大,水分短缺或过多都会影响其生长和抗倒伏性状。
水分过多时,茎部受湿气侵袭,且根系生长受限,不易扎根站立;而水分过少则会导致水稻茎部生长缓慢,茎部变脆,易导致倒伏。
水稻抗倒伏性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水稻抗倒伏性状是指水稻植株在倒伏环境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抗倒性能。
倒伏
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长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研究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
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抗倒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综述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研究
进展,包括株高、茎粗、根系特性、茎秆力学性质等方面。
株高是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较高的水稻植株更容易发生倒伏。
研究表明,株高与水稻茎粗密切相关,株高越高,茎粗越细,植株就越容易发生倒伏。
选
择株高适中、茎粗适度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茎粗也是影响水稻抗倒伏性状的重要因素之一。
茎粗越粗,水稻植株就越能够支撑住
自身重量,减轻倒伏的风险。
研究发现,水稻茎粗主要受到茎节间长度和茎壁厚度的影响。
通过选育茎节间短、茎壁厚度适度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茎秆的力学性质也对水稻抗倒伏性状有重要影响。
力学性质主要
包括茎秆的抗弯刚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
研究发现,增加茎秆的抗弯刚度、抗压强
度和抗拉强度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通过选育具有较高抗弯刚度、抗压强度和抗拉
强度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
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因素包括株高、茎粗、根系特性、茎秆力学性质等多个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培育抗倒伏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进
一步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