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2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严重程度及预后可通过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来改善。
为此,中国专家制定了一系列共识要点,旨在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措施。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要点的详细内容:1.心力衰竭定义和分类:-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的状态。
-按照心肌功能不全的原因和病理生理过程,可将心力衰竭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两种类型。
2.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变-酒精或药物滥用-先天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3.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标准:-分为高风险人群筛查和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筛查。
-高风险人群包括年龄≥65岁的人、有心脏病病史的人和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
-心力衰竭临床可疑人群包括持续性劳力性气短、活动时出现疲劳或胸闷、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症状的人。
4.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临床评估方法包括详细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心血管系统的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和B型钠尿肽测定等。
5.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措施:-控制病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限制盐的摄入量,控制体重。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减轻饮酒量、适当运动等。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药物。
6.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的个体化管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管理措施包括定期复查、药物调整、心理支持、教育指导等。
总结起来,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对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提出了明确的标准和措施。
通过早期的筛查和个体化的一级预防管理,可以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这些要点提供了指导医生和患者在心力衰竭管理中的决策依据,对心力衰竭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五大处方(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和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外周动脉血管疾病。
一级预防指防患于未然,在上述疾病发生前的预防。
管住嘴,迈开腿;吃动两平衡,实现健康体重。
体重是便于测量、评估和管理的健康指标。
体重正常了,血压、血糖和血脂都可能控制的更好。
一、运动处方基本运动量: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力所能及的快步走),每周不少于5天,每天30分钟。
如青年人愿做高强度体力活动(如跑步),每天基本运动的时间可缩短至15分钟,每周至少运动5天。
这里显然指的是有氧运动。
关于运动有一个需澄清的误区,即每天完成了上述基本运动量,是否就可以长时间静息不动?实际上,我们还应利用碎片时间,多站立,多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提倡日行6000—10000步路。
30分钟快步行走最多大约是3500步,加上碎片时间的运动积累,才能实现日行万步路。
同时,每日也可做一些增强肌肉强度的抗阻运动和提升平衡能力的柔韧性运动。
二、营养处方总量控制--八成饱合理搭配--多样化总量有控,一日三餐,餐前有适度食欲。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种类多样化。
主食粗细搭配,应强调减少精加工米面的摄入。
深度加工的米面,去除了有利于健康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族,也容易影响血糖与甘油三酯。
适度进食动物蛋白,如鱼类、瘦肉(禽类和猪、牛、羊肉),每日一个鸡蛋,喝杯牛奶(可选低脂或脱脂的)和植物蛋白,如豆制品。
坚果,每日3-4个核桃或一小把杏仁等。
限盐:有益于高血压防治。
每天不超过5g。
限油:每天不超过25g。
限糖:糖的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下。
三、戒烟限酒处方零吸烟:不主动吸烟,不吸二手烟,不吸电子烟。
无论含与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都增加癌症风险。
严格限酒:大量饮酒,伤心脏、伤血管,导致血压波动,甚至喝瘫、喝死在酒桌旁。
大量喝酒还伤肾,伤胰腺。
少量饮酒,包括红葡萄酒保护血管吗?真没证据!更像是影响力很大的卖红酒广告。
为了健康应滴酒不沾。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共识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
早期控制LDL-C对预防晚期ASCVD至关重要。
前段时间,中国台湾地区血脂及动脉硬化学会等8家学术组织,就血脂异常的一级预防联合发布了共识,以期降低血脂异常带来的ASCVD风险。
一级预防的定义对于有临床意义的ASCVD患者,应立即、积极地降低LDL-C(Ⅰ,A)。
对于无临床意义的ASCVD患者的一级预防,需进行危险分层,以明确降脂策略(Ⅰ,B)。
危险分层在一级预防中,糖尿病、非透析的慢性肾病(CKD)或LDL-C ≥190 mg/dl是ASCVD的高危因素,需立即进行降脂治疗(Ⅰ,A)。
在无糖尿病、CKD或LDL-C ≥190 mg/dl的患者中,可根据危险因素将ASCVD 风险分为极低危、低危或中等(Ⅰ,C)。
1.高危(糖尿病、CKD、LDL-C ≥190 mg/dl)在糖尿病、非透析CKD、LDL-C≥190mg/dl的患者中,应立即开始降脂治疗,LDL-C靶目标为<100 mg/dl(Ⅰ,B)。
在LDL-C ≥190 mg/dl的患者中,可联合应用中-高强度他汀类药物和依折麦布(Ⅰ,B)。
2.中等风险(≥2种危险因素)在≥2种危险因素和LDL-C≥115 mg/dl的患者中,应起始非药物治疗;LDL-C 靶目标应<115 mg/dl(Ⅱa,C)。
如果进行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后LDL-C未达标,则应考虑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Ⅱa,C)。
3.极低和低风险(<2种危险因素)在有1种危险因素和LDL-C≥130 mg/dl的患者中,应起始非药物治疗;LDL-C 靶目标应<130 mg/dl(Ⅱa,C)。
在不伴危险因素,但LDL-C≥160 mg/dl的患者中,应起始药物治疗;LDL-C靶目标应<160 mg/dl(Ⅱa,C)。
在有0-1种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在进行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后,如果LDL-C未达标,可在共同决策后,考虑应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Ⅱa,C)。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各项防治指南[3‐5]。
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6],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7]。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16欧洲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8],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9 ACC/AHA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9]。
但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10],欧美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血管病预防能力,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达到2030 年时4 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 年降低30% 的目标,落实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方针,由CSC 牵头,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