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顺序专项练习 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7
(1)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①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好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
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
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
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
学习是急不来的。
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
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
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
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
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
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
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而且全是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
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
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
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
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
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
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
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
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同步练习(含答案)【语文作业本】八年级下册写作说明的顺序一、任务一回顾课内所学1.小语对已学过的部分说明文进行了整理。
他对说明顺序的使用产生了一些疑惑,打算找同学小文一起探讨。
请依据情境,补全他们的对话。
说明顺序整理表课文说明内容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内容及绘画特点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恐龙无处不有》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逻辑顺序小语:《中国石拱桥》采用时间顺序,让读者清楚地看到我国石拱桥的发展变化过程。
小文: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①。
小语:看来,选择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②_________ 。
小文:是的,《梦回繁华》采用空间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对读者的阅读很有帮助,读者可以:③____________ 。
小语:我还有一个疑惑,《恐龙无处不有》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写作呢?小文:《恐龙无处不有》采用了从④到⑤的顺序,这样写的原因是:⑥____________ _________ 。
小语:这样看来,说明顺序的作用是:⑦____________ 。
二、任务二走近校园开放日2.校园开放日即将到来。
假设你将作为校园引导员,给嘉宾做相关介绍,请你准备一段200字左右的介绍词。
小贴士供参考的话题: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发展历史、校园建筑布局、学校特色活动等。
使用恰当的提示词。
时间顺序的提示词:过去、现在、将来……空间顺序的提示词:上、下、前、后、左、右、中间、两边……逻辑顺序的提示词:首先、其次,于是、就,因为、所以……三、任务三聚焦微信聚焦微信3.70岁的爷爷也开始使用微信啦!他点开微信,面对众多图标(见图2-4),不知该如何使用。
请你挑选一个图标,为爷爷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使用说明。
尽量用爷爷能够理解的话,帮助爷爷尽快掌握操作要领。
写作:说明的顺序一[文题展示]你有自己特别熟悉、喜欢的小天地吧比如你自己的房间、你在教室里的座位、校园里的某个角落等。
以“我的小天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别人介绍它。
200字左右。
[写作指导]写作此片段,首先要确定好写作对象,并考虑好写哪些内容;然后按照空间顺序进行介绍,注意准确使用方位词。
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可适当穿插议论、抒情,以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精选佳作]我的“秘密花园”那个属于我的房间,不宽敞,却很精致;不华丽,却很整洁;不是样样物品都吸引眼球,却承载了我十几年的美好时光。
进入房间,看,左边立着一个木制衣橱。
衣橱中的衣服摆放得整整齐齐,这让我的心情极其舒畅。
沿着这个方向再看,下一个登场的是我的“迷你版衣架”。
它大约1米高,说是衣架,其实上面挂的都是配饰。
爱耍酷的“黑帽”先生显得很高冷,纯色的围巾痴痴地望着“黑帽”先生……再往前就是墙了。
左拐,便是我的小书桌,书桌上的书立令我的“精神食粮”——书挺直了腰板。
书桌上方有一个小储物台,别看它不大,却是我的宝箱,里面盛放了我自制的泥人、纸飞机等物品。
我喜欢我的小天地——这个只属于我的“秘密花园”!名师点评:文章虽篇幅短小,但层次清晰。
作者围绕说明对象,按照合理的空间顺序,将房间内的诸多物品介绍得非常有条理,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行文,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文题展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顶盒、无线路由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层出不穷。
选择一种产品,写一篇文章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写作此文,首先要确定好所要介绍的科技产品,然后用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说明。
在语言上,要注意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相结合,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精选佳作]手机的自述林晓薇朋友们,大家好!知道我是谁吗哈哈,猜对啦!我就是社会的新生事物——手机!我的颜色很多,有象牙白、大红、粉红、黑色等;种类也不少,如折叠的、直板的由于我的出现,BB机、大哥大等都纷纷被人们遗忘啦!我的用处可大了,如今,处处都可见到我忙碌的身影。
第十六课时说明的顺序【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既能辨析说明文总体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分析其作用。
2.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还会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或段落、语句间的顺序关系。
【试题解析】2012·中考(云南昭通)古老的防御兵器——盾马庆恒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
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
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阅读】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一、说明顺序的作用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阅读说明文,要懂得安排说明顺序和结构的一般规律。
二、梳理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和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常用这种顺序。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如《核舟记》《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分别介绍核舟和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3.逻辑顺序: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⑧从整体到局部。
(常综合运用)指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中考专项训练说明文说明顺序(知识点+针对训练)例文解读隐形杀手——甲醛(2017·四川眉山)①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尤其是室内装修材料中的甲醛,危害极大。
人们往往谈“醛”色变,这是为什么呢?②装修污染问题,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出现,虽然近年来公众的防治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材料污染仍然存在,且范围极广,污染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
家庭中最常见的甲醛污染源,就是板材,尤其是人造板所含的脲醛胶。
市场上几乎90%的复合地板、密度板等建材,都使用了脲醛胶。
人们在装修房屋时,都无法避免。
③如果空间相对密闭,甲醛的挥发时间会非常漫长。
早在十几年前,有关专家就研究指出,人造板等装修材料中含有的甲醛,释放时间在3—15年左右,那是一个何等漫长的挥发时间啊。
④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不适。
当空气中甲醛浓度超过0.6毫克/立方米时,人会感到眼睛受刺激、咽喉疼痛;如果在甲醛浓度超过10PPM的空气中停留几分钟,人会泪流不止。
如果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甚至致癌,可见甲醛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是极大的。
1995年,甲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定为可疑致癌物,而到了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在公告中明确将甲醛上升为一级致癌物。
⑤面对人们身边的隐形杀手——甲醛,国家应该制定新标准,把含有脲醛胶的建材,从百姓家中清除出去,用无甲醛添加的新材料替代,最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其危害。
1.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2.阅读选文,依据示意图,在横线处填写相关内容。
①:简介甲醛危害大。
②:污染范围广结构②—④:谈“醛”色变的原因③:(1)④:(2)⑤:(3)3.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参考答案1.事理;逻辑顺序2.(1)挥发时间长(2)对健康危害大(3)消除甲醛危害的办法。
3.说明方法: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作用:生动具体地阐明了“甲醛浓度过高,会引起人体不适”这一特性。
1、看拼音写汉字2、指代题3、选择恰当的词语4、词语的语境义5、概括材料,分析材料的作用(两则材料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6、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或事理结论的原因7、表格题(填写表格或总结表格)8、补写总结句或过渡句9、段落的作用10、选择题,分析文章主要信息11、结合生活实际拓展(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1分)点破银花玉雪香贾祖璋①正当早春余寒犹烈,白玉兰花就热热闹闹地开起来了,满树琼瑶,随风飘香,使刚刚苏醒的春天充满了勃勃生机,故其又有应春花、玉堂春之称。
明代画家、诗人沈周对它赞誉备至:“翠条多力引风长,点破银花玉雪香。
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轻解白霓裳。
”白玉兰深得世人青睐。
②白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树干高大,从8米至20米不等。
枝条稀疏、粗壮、修长,一枝一花,且皆着于枝梢。
花有九瓣围成圆形,盛开时,枝头上缀满白色小酒杯。
它先花后叶,“花落从蒂中抽叶,特异他花”。
《广群芳谱》载:“玉兰花九瓣,色白微碧,香味似兰,故名。
”花期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在昆明12月便开花,到广州需1、2月才绽放,上海、北京这些地方开花要到3、4月间了。
花期长则10天,短则20天。
白玉兰以树大花繁称奇逞胜,巨大的树冠,可以笼盖一庭,花朵开放时节,如雪丘玉峰;成林成片的白玉兰花开,如“玉城雪岭”或“白云伏地”,其势令人叹为观止。
③白玉兰原产长江流域,栽种的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以前的唐代,后引种到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
性喜向阳、湿润之地,适宜于中性或偏酸土壤,栽种地域范围较广,所以,作为名贵观赏树种,现已被引种到世界各国。
因其大而美丽的花朵在欧美广泛流传,美国成立了专门的玉兰学会,已经培育了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
④白玉兰除作为观赏植物备受人们推崇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具有实用价值。
一方面它可以净化我们的生存环境。
它抗烟吸尘力很强,是一位拒腐自洁的勇士,玉兰树周边70米以内的空气可以达到“天然氧吧”的清洁水平。
另一方面是它的实用价值。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30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必备知识:在说明文中,文章的思路往往体现在说明顺序上。
①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②其中逻辑顺序又包括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局部等。
③把握说明顺序与梳理文章思路密不可分,可以借助文中表明说明顺序或写作思路的标志性语言,如设问句、关联词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总之”等,作出判断。
设问形式:①全文或某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②分析文章或段落的写作思路。
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如何得出某结论。
④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某原理的推理过程。
⑤文中某几个段落能否调换顺序?请阐明理由。
例1(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阅读《“透明世界”,风景这边独好》,回答下面小题。
“透明世界”,风景这边独好苏更林①联合国把2022年确定为“国际玻璃年”,玻璃作为包装材料的地位日趋重要。
近两年发生的事,也许会改变我们对于玻璃包装重要性的认识。
②为了应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世界多国竞相研发新冠疫苗。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对包装瓶的要求极其严苛。
疫苗瓶不能与疫苗发生相互作用,否则就会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③按照国际标准,盛装疫苗的玻璃容器必须为“一类..中硼硅玻璃瓶”,硼硅玻璃属于药用玻璃,根据其三氧化二硼含量和线性膨胀系数的不同可以分为4种:高硼硅玻璃、中硼硅玻璃、低硼硅玻璃、钠钙玻璃。
其中,中硼硅玻璃因为性能优良而成为注射剂玻璃包装材料中的“佼佼者”。
中硼硅玻璃三氧化二硼的含量为8%~12%,由于线性膨胀系数小,耐极冷、极热性强,加工过程中不易炸裂,机械强度高,抗冲击性强。
同时,中硼硅玻璃化学稳定性好,耐酸、耐碱、耐水级别高,能保证药品有效期。
④在药用玻璃领域,耐水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耐水性越好说明材料性质越稳定,因此越不容易与瓶内的药剂发生化学反应,中硼硅玻璃可.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针剂、血液、疫苗等药品的包装瓶,⑤中硼硅玻璃由于熔点高、黏度高,在熔化、拉管、成型过程中难度都要高于普通玻璃。
小升初阅读训练——说明文之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我国古代图书馆刘绍义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
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
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
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
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
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
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
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
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
唐代的魏征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
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
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
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
【暑假阅读】说明文专题02 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方法技巧】1、答题模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2、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局部、总—分。
【典型例题】例: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文段,回答问题。
(10分)①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②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処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処越早。
③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④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処高。
⑤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処流。
⑦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③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禾木抽青和开花的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问题】前后两段在说明影响物候来临因素方面出发点不同,前者是因素,后者是因素。
(选择填空:空间、时间)(2分)【答案】空间时间【解析】联系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考虑,注意三种说明顺序的定义。
【专项练习】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部编版小升初说明文阅读考点解析——明确说明顺序(有答案解析)【出题方式】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精析】例: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小题。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住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后,云压得更低,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
雨层云一形成,连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4分)3、第②段与第③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4、“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
一篇文章理清说明的顺序(含练习与答案解析)第四章说明与说明文之说明顺序说明文介绍事物,要层次清晰,条理分明,当然也要讲顺序。
说明顺序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我们最熟悉,是按从古到今、从春到冬之类时间推移安排内容。
空间顺序就是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中之类的方位变化来展开介绍,在介绍建筑、景观的说明文中尤为多见。
相对来说,最难掌握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逻辑”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会难倒很多人,其中有你没有?“逻辑”本指我们思维运行的规律,浅白地说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
因为人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总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性质、规则,所以“逻辑”也被引申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事物的规律)。
因此,如果作者要介绍的不是具体的、有形有质的事物,而是抽象的事理时,一般就要根据逻辑顺序来展开说明。
换而言之,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理解逻辑顺序的关键在“关系”和“过程”。
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事物的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主到次、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关系”和“过程”融合无间。
人们认识、思考的过程中反映的就是事物之间关系。
总言之,我们所说的“逻辑顺序”是将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与人类思维认识事物的过程相结合而得到的行文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①从现象到本质,先说事物的外在表现,再探究表象之下的本质、事理。
②从原因到结果,因果关系的反映。
③从整体到局部,先总后分,这个大家都熟悉。
它还有其它“变形”,形近于“总分”变为“分总”“总分总”。
④从主要到次要,先介绍重点、再介绍次要点。
这样的顺序安排常以“首先、其次、再次”之类的词语为标志。
⑤从概括到具体,先概括事物的共有属性、特点,再举具体事例。
⑥从特点到用途,先说明事物的特点,由此出发说明相应的功用。
⑦从一般到特殊,由一般情况开始介绍,然后再补充特殊情形。
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方位说明事物。
说明文常使用这种顺序,一般是按照实物的空间位置或构成部分,依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东西南北、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等次序,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对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2.时间顺序按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事物。
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说明顺序,一般以时间及事物发展阶段为序进行说明,比如写生物以繁殖生长过程为序。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指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本质,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能等,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一般按由原因到结果、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定到用途的顺序进行说明。
例如:(1)由一般到特殊如:《中国石拱桥》先说世界上石拱桥的特点,然后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说中国石拱桥的杰作——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按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的了解由浅入深,从总貌到具体。
(2)由抽象到具体如:《看云识天气》为了说明根据云的变化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风雨这一抽象道理,先描绘各种云的形态特点和云层的厚薄、位置变化,从而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3)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在四大方面的具体特征,接下来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苏州园林的细部特征,就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4)由现象到本质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表象入手,由表及里地去了解事物的本质。
如《死海不死》先说“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又用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俘虏的传说,形象地说明死海浮力大,课文接着对浮力大做了科学说明,是因为死海的咸度高。
(5)由原因到结果《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原因,再介绍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和取得的成果,这一说明顺序既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文章有很强的逻辑性。
说明文顺序
一、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
北中、前——后等
二、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说明顺序(从____到______),对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具体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如是事理说明文,但不能准确表述,可填“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语言来表述。
)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说明顺序问题(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祠梁衡①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 里,有一座悬瓮山。
在山下的参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就是著名的晋祠。
②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③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两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④这里的树,以古老苍劲见长。
有两棵老树:一棵是周柏,另一棵是唐槐。
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在石阶旁。
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岀苍劲的风骨。
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晋祠在古木的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⑤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在园里信步。
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
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这些水都来自“难老泉”。
泉上有亭,亭上悬挂着清代著名学者傅山写的“难老泉”三个字。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合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
当年李白来到这里,曾赞叹说:“晋祠流水如碧玉。
”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些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⑥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删改)(1) 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第十六课时说明的顺序【课时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既能辨析说明文总体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分析其作用。
2.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还会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或段落、语句间的顺序关系。
【试题解析】2012·中考(云南昭通)古老的防御兵器——盾马庆恒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有..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④我国明代时期曾经发明过能与火器并用的多种盾牌。
这种盾牌不同于以往的盾,它既能防御又能攻击,且威力很大,可以说是古代的“坦克”。
这类新式武器,有许多响亮的称呼: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虎头木牌、无敌神牌等。
这种牌是用生牛皮制成,内藏火器。
战斗时,牌手持牌掩护士兵前进,先向敌人喷火,火焰喷射约6m~10m远,足可抵挡强敌十余人。
“虎头牌”内藏猛箭20余枚,临敌时,突然发射,以杀伤敌兵。
明代最大的一个牌后面可以遮蔽25人,作战时,可施放火焰,阻止敌骑兵的冲击,又能掩护士兵免受箭枪射杀,还能数面无敌神牌相连,迅速布成城墙,阻挡敌兵进攻。
这些与火器并用的盾牌是明代所特有的。
⑤藤牌也是军队中常用的一种盾牌。
这种藤牌,编制简单,使用轻便,质坚而富有伸缩性,圆滑坚韧,兵器不易砍破射入。
清军入关时已有藤牌军,士兵用其抵御刀剑枪斧及矢镞弹丸,颇有效,多为冲锋陷阵之步兵用。
⑥今天这古老的防御武器,却成了我们武术锻炼中的器具。
用盾牌进行的对练项目,如盾牌刀对单刀、盾牌刀对朴刀等,不仅在国内表演时受到大众的欢迎,而且在国外表演也颇受好评。
此外,盾牌还是当今各国防暴警察的必备装备。
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久远的盾今天仍在使用。
(选自2009年《科学之友》第3期)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3分)时间顺序(1分)。
先引用《山海经》等作品说明黄帝时代就有了这种防护兵器,再介绍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盾的材质和用途,接着介绍明清时期盾的功能,最后介绍盾在今天作为训练、表演的用具仍在使用的情况。
(2分)【解析】这是一道考查文章整体说明顺序的题。
一般来说,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是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按照实物的位置、形状和构造等方位顺序介绍的是空间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事理的关系,说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采用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
有的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
我们分析时要分清主次、综合归纳、局部理解、整体把握。
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局部的说明顺序或段落、语句间的顺序关系。
2012·中考(成都)椅子改变中国文化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
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
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
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
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
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
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
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
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
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
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
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有删改)1.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其分写的部分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原文分析作答。
(3分)不能,因为分写部分的内容采用了逻辑顺序(1分),作者先说椅子的出现对房屋的建筑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再说到对人们生活习俗和心理的影响(1分),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说明顺序(1分)。
(只有判断,无阐释不给分。
语意相近即可)【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
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逻辑,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物(事理),当问到文章中段落间能不能调换顺序时,需要注意这些段落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或者说明顺序,以此为答题切入点来思考。
【课堂演练】(一)2011·中考(北京)①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
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物质泄漏,这起核泄漏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核辐射的恐慌。
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怎样的影响,人们又应该怎样认识它呢?②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也称为放射性,指的是α、β、γ、Х等放射线这一类辐射。
③在发生核泄漏时,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也可通过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照射伤害;在各类辐射中,γ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会使人受到外照射伤害。
人体在遭受辐射后,由于照射剂量和时间长短不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最大的风险是增加癌症、白血病、畸变、遗传性疾病的患病率,甚至影响几代人的健康。
最典型的例子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①。
当时,由于风向的关系,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经研究发现,白俄罗斯的小孩患甲状腺癌的比例快速增加。
④由此看来,核辐射对人类有着极大地的危害,然而【甲】只有过量的核辐射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乙】少量的核辐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合理使用还可以造福人类。
⑤现在,核辐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医疗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用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
在生活中,许多食品利用辐射照射来进行保鲜,即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杀死寄生在食品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达到保鲜目的。
由于辐射照射食品时,食品仅仅受到放射源发生的γ射线的照射,不直接接触放射源,所以食品不会受到污染。
此外,这种技术也不会污染环境。
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确保食品安全的重点推广计划中,辐照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加工技术已被列入其中。
⑥人们在对核辐射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会科学地看待它,应用它,而不会一说到核辐射就惊恐万分,谈“核”色变。
【注】①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了核泄漏事故,波及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
1.阅读第④段,说出画线的【甲】【乙】两个语句的位置不能调换的三条理由。
答案示例:【甲】【乙】两个语句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其一,【甲】句与前面的“危害”一句直接相关;其二,【乙】句与后面的“造福”一句直接相关;其三,两句调换后语段表达的重点与原意不符。
(二)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选自(故宫博物院》) (2010年荆州中考题微型语段)1、语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抓住表示空间变化的标志性词语即可得出答案。
)(三)2011·中考(襄阳)实至名归话“襄阳”高伟凡①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同意湖北省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
②在鄂西北,古老的汉江流贯襄阳盆地。
及至1951年,以襄阳县的中心地带——南岸的襄阳镇(县城)、北岸的樊城镇合设“襄(阳)樊(城)市”,面积300多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