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和定性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23 MB
- 文档页数:10
冠状动脉造影概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致的心肌损害,又称冠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除了临床症状之外,传统的诊断手段包括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试验、超声心动图及核医医学检查等等,其理论基础是依据据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心肌代谢、心脏电生理以及心脏功能变化对冠心病作出间接的诊断,具有简单易行、创伤小的特点,但不能确冠状动脉解剖和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缺乏冠心病诊疗的客观、直接的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利用导管对冠状动脉解剖进行的放射影像学检查,属介入性诊断技术。
其目的在于检查冠脉血管树的全部分支,了解其解剖的详细情况,包括冠脉起源和分布的变异、解剖和功能的异常以及冠脉间和冠脉内的侧支交通情况等,从而为冠心病诊断提供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的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已在临床应用40余年,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解剖和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由此诊断手段可得到如下信息:病变的位置,长度,直径和病变的形状;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存在与否以及狭窄的严重程度,狭窄病的特点(包括动脉内壁脂肪的沉积,血栓形成,内膜撕裂,痉挛或心肌桥);冠脉血流的评价;另外包括对冠脉侧支血管存在与否及其程度的评价。
目前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主要用于下述三种情况:①冠心病诊断不确定和不能通过无创检查有足够理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存在并对其进行评价;②评价不同形式的治疗,如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外科搭桥手术(CABG)方法的可行性与适宜性;③评价治疗效果与冠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转归。
动画冠脉造影的原理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冠状动脉造影时,投照体位以图像增强器(image intensifier)的位置而定,即从图像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据X线束的方位来定位。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来观察冠状动脉血流情况的诊断方法。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手段,也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和阻塞程度的“金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准确诊断心血管疾病、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标准及其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1. 心绞痛,经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明显,或者有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
2.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3. 心肌梗死后评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需要评估其冠状动脉情况,以指导后续治疗。
4. 心衰,对于心衰患者,需要评估其冠状动脉情况,了解心衰的原因。
5. 其他,如心脏瓣膜疾病、心源性栓塞等。
二、诊断标准。
1.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造影结果,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一般以50%以上的狭窄作为诊断标准。
2. 冠状动脉阻塞程度,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完全闭塞,以及闭塞的部位和范围。
3. 冠状动脉血流情况,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4. 冠状动脉异常,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存在异常,如畸形、瘤样扩张等。
5.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评估,对于已经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需要评估支架的植入情况和效果。
三、临床应用。
1. 诊断冠心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准确诊断冠心病,并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指导后续治疗。
2. 指导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
3. 评估心肌供血情况,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了解心肌的供血情况,指导心肌梗死后的治疗和康复。
4. 评估手术适应症,对于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评估手术的适应症。
5. 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接受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治疗的效果。
CT 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许会【摘要】目的:分析 CT 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方城县妇幼保健院确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患者检查数据分别进行1 mm 与3 mm 重建,对两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1 mm 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52、38个,3 mm 组钙化斑块与小钙化斑块分别检出38、2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以1 mm 组检出结果为标准,3 mm 组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1.15%)与小钙化斑块检出敏感性(73.68%)均明显低于1 m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放射 CT 血管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高准确性,对保障患者预后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不同重建厚度的钙化检出结果存在差异,1 mm 厚度钙化检验情况明显优于3 mm 厚度钙化检验,尤其是小钙化斑块。
【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6(025)008【总页数】2页(P1451-1452)【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放射 CT 血管造影;钙化斑块【作者】许会【作者单位】方城县妇幼保健院 CT室河南南阳 473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冠状动脉疾病是临床较为普遍的心脏疾病,多发于男性与绝经后女性中。
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不同,对患者心脏损害程度也存在差异性[1]。
轻度病变无明显临床症状,对心脏影响较小。
重度病变可造成患者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容易产生心肌梗死、心理衰竭、心律不齐等,对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一定威胁[2]。
放射CT血管造影具有分辨率高、非创伤性、扫描速度快等优点,有助于了解冠状动脉硬化具体程度,其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52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给予放射CT血管造影检查,将患者检查数据进行1、3 mm重建,具体信息如下。
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心脏诊断技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
该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和对比剂来显示冠状动脉的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本文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首先,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冠状动脉造影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过程。
然而,它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包括血管穿孔、心电图异常、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和冠状动脉夹层等。
为了降低这些风险,医生和技术人员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和操作。
研究表明,高经验的医生和技术人员能够降低内源性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评估和准备也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使用低渗对比剂和补充液体可以降低肾脏损伤的风险。
其次,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是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的。
这个技术被广泛认为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和血流情况的“金标准”。
它可以提供清晰的血管图像,帮助医生确定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位置,并指导手术的决策。
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对预防冠心病患者的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具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冠状动脉造影还可以作为其他治疗方法的导向,如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血液流动,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性还受到技术进步的影响。
近年来,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使用更精确的成像设备和改进的对比剂。
这些进步使冠状动脉造影更加准确和安全,提高了其在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新一代对比剂具有低渗性和低过敏原性,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无创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出现,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来评估冠状动脉,已经成为一种可替代的方法。
这些无创技术在一些情况下可以提供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似的信息,但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不能取代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冠脉造影的分级标准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是一种通过X射线检查冠状动脉的诊断方法,可以直观的观察血管的病变程度和血流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心病患者评估治疗的依据之一。
下面将介绍冠状动脉造影的分级标准。
冠状动脉造影的分级标准主要是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来进行评估。
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常用的标准是根据影像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血管直径的比例来进行判断,一般认为狭窄>50%为有狭窄。
1.非病变(无狭窄):冠状动脉内径未见任何病变的血管。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血管腔内无任何狭窄或闭塞的情况。
2.无重要病变(非重要病变):指冠状动脉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但狭窄程度未达到限定的临床重要程度。
一般认为狭窄程度在30%至50%之间。
3.单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的一条支(主支或分支)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单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70%)和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4.双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两条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双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狭窄(两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和一狭窄一闭塞的情况(一条支的狭窄程度达到70%,另一条支闭塞)。
5.三支病变:指冠状动脉中三条支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三支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狭窄一闭塞的情况(两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另一条支闭塞)和三狭窄的情况(三条支的狭窄程度都在50%至70%之间)。
6.主干病变:指冠状动脉主干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
主干病变可以进一步分为中度狭窄(狭窄程度50%至70%)和重度狭窄(狭窄程度>70%)。
7.主干闭塞:指冠状动脉主干完全闭塞的情况。
主干闭塞通常需要紧急介入治疗。
8.复杂病变:指存在血管内溶栓、血栓形成、斑块剥脱等血栓形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