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梅雨天气成因及应对
- 格式:docx
- 大小:12.86 KB
- 文档页数:2
台风暴雨天气、梅雨季节、冰雪霜冻天气应急及防护措施台风暴雨天气:
1. 关注天气预报:密切关注当地的天气预报和气象预警,了解台风的路径和影响范围。
2. 清理物品:清理和固定易受影响的物品,如百叶窗、遮阳棚、花盆等,以避免它们被强风摧毁或吹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3. 储备应急物资:准备足够的食物和水,以满足台风可能导致的停电或断水情况下的基本生活需求。
4. 避免外出:尽量避免在台风期间外出,尤其是避免前往沿海地区或危险区域。
如果必须外出,要注意行车安全,避免在大树、广告牌或易倒塌的建筑物下停留。
5. 注意防水:检查和清理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顺畅排出,防止积水和洪涝灾害。
梅雨季节:
1. 注意防潮防霉:保持室内通风干燥,使用除湿器或空调除湿功能来降低室内湿度。
注意食品和物品的防潮防霉,及时清理霉菌。
2. 注意防滑:梅雨季节地面容易湿滑,要注意行走和行车安全,避免滑倒或发生交通事故。
3. 注意健康:梅雨季节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和皮肤病等疾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健康防护,及时就医。
冰雪霜冻天气:
1. 注意保暖:穿着足够的保暖衣物,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防止寒冷天气导致的冻伤和感冒。
2. 行车安全:冰雪霜冻天气会导致路面湿滑和结冰,要减速慢行,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紧急刹车和急转弯。
3. 注意防滑:行走时要小心滑倒,可以穿上防滑鞋或使用拐杖等辅助工具。
4. 注意取暖安全: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一氧化碳中毒。
5. 储备应急物品:准备足够的防寒衣物、毛毯、食品和水等应急物品,以应对可能的停电或断水情况。
梅雨的措施1. 引言梅雨是指在中国和日本的某些地区,每年的6月到7月期间常常出现的长时间、频繁的降雨天气。
由于梅雨期间降雨量较大,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为了应对梅雨季节带来的问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应对梅雨期间可能发生的灾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梅雨季节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梅雨带来的挑战。
2. 预防洪涝灾害梅雨季节降雨量大,往往容易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为了预防洪涝灾害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清理河道和下水道: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要确保河道和下水道畅通,以便排走降雨引发的大量积水,减少洪水的发生概率。
•疏通排水渠:检查和疏通农田排水渠,保证排水通畅,减少农田被水浸泡的概率。
•铺设防洪袋:在容易受到洪水侵袭的地区,可以采取铺设防洪袋的措施,以防止洪水入侵低洼地区。
3. 防范滑坡和泥石流梅雨期间,由于土壤湿润,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来防范滑坡和泥石流:•加强监测和预警:在梅雨季节中,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植被恢复和稳定土壤:在梅雨季节前,可以采取植被恢复和稳定土壤的措施,例如植树造林、人工种草等,从而减轻土壤的松散程度,提高土壤的抗冲性能,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
4. 防止水渍对建筑物的损害梅雨季节的降雨量大,容易给建筑物带来一定的损害。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来防止水渍对建筑物的损害:•检查屋顶和墙面的防水性能:在梅雨季节来临前,要检查和修复屋顶和墙面的防水层,确保其良好的防水性能,防止雨水渗透到室内。
•加固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确保下水道和排水系统的畅通,防止积水对建筑物造成损害,可以采取疏通管道、清理水沟等方式来加固下水道和排水系统。
5. 个人防雨措施在梅雨期间,人们在外出时也要采取一些个人防雨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个人防雨措施的建议:•准备雨具和防雨衣:在梅雨季节出门前,准备好雨具和防雨衣等防雨用品,以防雨水浸湿衣物和身体。
梅雨季节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梅雨季节是指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出现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主要表现为长时间连续阴雨天气。
在这个季节里,由于降雨量大、湿度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预防和处理梅雨季节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预防措施1. 加强防水工作。
在梅雨季节来临之前,要检查房屋、办公场所的防水设施,确保屋顶、墙壁、地面等处的防水层完好,并及时修补漏洞。
同时,加强对地下室、地下车库等易受淹的区域的防水处理,保证室内的物品不受潮。
2. 做好排水措施。
清理排水沟、雨水管道等排水设施,确保排水通畅。
在地势低洼的地区,可以设置抽水泵或排水设备,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水浸。
3. 增加室内通风。
梅雨季节湿气重,容易导致室内潮湿,对人们的健康有害。
因此,可以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利用空调、除湿机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
4. 注意防范病虫害。
梅雨季节气温高、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在农田中,可以进行适时的药物喷洒和病虫害防治,确保作物的健康生长。
二、处理措施1. 防止积水。
在室外发现积水时,要及时清理,避免滋生蚊蝇等病媒生物。
对于无法及时清理的水坑、水沟等,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处理,防止病媒生物滋生。
2. 注意衣物晾晒。
梅雨季节湿度大,衣物不易干燥。
在晾晒衣物时,可以选择室内通风良好的地方,或者使用晾衣架等设备,避免衣物长时间潮湿。
3. 增加防潮措施。
对于易受潮的物品,如书籍、文件等,可以放置在防潮箱或密封袋中,防止受潮变形。
同时,注意定期清理家具、墙壁等表面的潮湿,防止霉菌滋生。
4. 关注天气预报。
梅雨季节天气多变,时常会有强降雨天气。
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做好防范准备。
梅雨季节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防水工作、做好排水措施、增加室内通风、注意防范病虫害等。
在处理措施方面,要注意防止积水、衣物晾晒和增加防潮措施等。
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在梅雨季节中减少不便,确保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
梅雨季的应对措施梅雨季是每年夏季的一个重要时段,特点是雨水充沛,湿度大,气温适中。
在梅雨季节,雨水充沛,天气潮湿,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减少梅雨季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做好防雨防潮的准备。
在梅雨季节,雨水充沛,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因此,我们需要做好防汛工作,加固河堤、河道,清理排水沟渠,确保排水畅通。
同时,要做好防洪准备,及时疏散危险地区的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我们还要做好防潮工作,加强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防潮工作,确保城市正常运转。
其次,我们需要做好防病防疫的准备。
梅雨季节湿度大,容易滋生各种病菌,引发疾病。
因此,我们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疾病传播。
另外,要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多通风,避免感冒、流感等疾病的传播。
同时,要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疾病疫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
再次,我们需要做好防范自然灾害的准备。
梅雨季节,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因此,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另外,要加强植被的保护,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最后,我们还需要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
梅雨季节,各种灾害频发,一旦发生灾害,需要及时进行救援。
因此,我们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
另外,要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能够及时满足灾民的生活需要。
总之,梅雨季节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段,我们需要做好各种准备,才能有效地减少梅雨季带来的不利影响。
只有做好各种应对措施,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应对梅雨季的挑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一、实习背景梅雨,又称“入汛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特有的气候现象。
江淮梅雨是梅雨季节中最具代表性的天气过程,其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范围广。
为了深入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其防治措施,我们于2023年6月至7月期间进行了江淮梅雨实习。
二、实习目的1. 理解梅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掌握梅雨期间气象预报和预警技术;3. 学习梅雨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的影响;4. 提高应对梅雨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实习内容(一)梅雨的形成机制1. 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期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2. 副高西伸北跳:副高西伸北跳是梅雨形成的主要动力,使暖湿气流增强,有利于梅雨锋的形成和发展。
3. 梅雨锋的形成:在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交汇处,形成梅雨锋。
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4. 降水条件: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形成连续性降水。
(二)梅雨的影响1. 农业生产:梅雨期间,连续性降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也可能导致农田渍涝、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2. 交通运输:梅雨期间,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容易导致道路积水、交通拥堵等问题。
3. 人民生活:梅雨期间,湿度大、气温高,容易引发感冒、皮肤病等疾病。
(三)梅雨的预报和预警1. 气象预报:通过观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梅雨的形成、发展和结束时间进行预报。
2. 预警发布:根据预报结果,发布梅雨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防范措施。
(四)梅雨的防治措施1. 农业方面:合理安排播种期,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减轻渍涝灾害。
2. 交通运输方面:加强道路养护,提高排水能力,确保交通安全。
3. 人民生活方面:做好防暑降温、防潮防霉等措施,确保身体健康。
四、实习总结通过本次江淮梅雨实习,我们对梅雨的形成机制、影响及防治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地理梅雨知识点总结梅雨是指在一定地区,在夏季来临之前或刚刚开始时,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空气在地形、气压和温度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连续多天的多雨阴雨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就是梅雨。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梅雨的相关知识点。
地理梅雨的概念梅雨是夏季的一个季风季节,对东亚和南亚特别重要。
一般来说,梅雨的定义是指在夏季来临之前或刚刚开始时,由于大陆与海洋的空气在地形、气压和温度等方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大部分地区将会出现连续多天的多雨阴雨天气,这种天气现象就是梅雨。
梅雨多在夏季时出现,时间通常为5月至7月。
梅雨的特点梅雨季节通常会伴有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降雨量较大,甚至还会出现暴雨,雨水不但会对农作物造成影响,还会带来洪涝灾害。
梅雨季节容易有雷雨天气,同时降雨也容易持续很久。
梅雨季节也伴随着高湿度和潮湿的天气,让人感到非常闷热。
此外,梅雨季节还容易有台风等气象灾害。
梅雨的形成原因梅雨在地理上主要是由于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和季风气候的影响。
我国大部分地区靠近太平洋,海洋对流热量和陆地对流热量之间的不均匀分布造成了梅雨现象。
由于靠近太平洋的海洋水汽充足,当暖湿空气通过季风吹到大陆上时,因为大陆气温较低,暖湿空气受冷空气流的影响,会凝结成云,形成连续多天的雨雾天气。
梅雨的分布梅雨季节主要出现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地区。
中国的梅雨主要出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日本的梅雨主要出现在西日本,而菲律宾和越南的梅雨则主要出现在夏季。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梅雨季节的雨水对农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它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
但是,如果降雨量过大,过于频繁的降雨也会给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
在梅雨季节,经常出现短时强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同时,由于高湿度的天气容易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梅雨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梅雨季节的天气通常非常潮湿和闷热,对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高湿的天气容易造成家具、衣物发霉、变质,对人们的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梅雨的研究:起源、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梅雨的起源
梅雨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
据研究表明,梅雨起源于侏罗纪时期,距今已有数百万年的演变历史。
梅雨的形成是由于亚热带气候的影响,夏季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极高,容易形成降雨。
同时,梅雨季节还受到季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二、梅雨的影响
梅雨季节的到来,会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梅雨季节的降雨过程比较集中,水量较大,容易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其次,梅雨季节的到来,会使气温下降,湿度增加,衣物、家具等容易受潮、霉变。
此外,梅雨季节还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活动安排,因为降雨天气会影响人们的户外运动和旅游。
三、梅雨的应对措施
为了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是加强天气预报和监测,及时发布梅雨警报,提醒人们做好防范措施。
其次是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河道拓宽、排水系统等,以便在梅雨季节时能够及时排泄雨水,防止洪水的发生。
此外,人们还采取了一些科技手段来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来发电,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四、结语
梅雨季节是一种季节性的自然现象,对其研究和应对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
本文对梅雨的起源、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梅雨季节的影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水平。
二十四节气中的梅雨季节气候分析梅雨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到来。
在这个季节,潮湿的气候常常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扰。
本文将对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梅雨季节的定义和起始时间梅雨是指从农历五月中旬到六月中旬之间,大约持续40天左右的一个季节,标志着梅花的盛开和暑气的逼近。
梅雨季节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台湾等地。
二、梅雨季节的气候特点1. 高温多湿:梅雨季节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多以30摄氏度以上为主。
同时,由于水汽蒸发和大气湿度的增加,梅雨季节的湿度较大,人们会感到闷热和不适。
2. 多雨天气:梅雨季节是雨水集中的时期,每年都是降雨量最多的季节之一。
在梅雨季节,常常伴随着阵雨、雷雨等强降水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3. 多雷电活动:由于湿气和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雷电灾害也容易发生。
人们在梅雨季节要注意防范雷电天气带来的安全隐患。
4. 多雾天气:梅雨季节的湿度高,会出现较多的雾天气。
雾天气会对交通安全和能见度造成影响,人们需注意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行车安全。
5. 梅雨持续时间较长:梅雨季节的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会持续40天左右。
在这段时间内,人们需要做好防潮、防雨和防暑工作,保障身体健康。
三、梅雨季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 服装选择:梅雨季节的气候多湿,人们应选择透气性好、吸湿性强的衣物,以便在湿热的天气中保持舒适。
2. 防雨措施:由于梅雨季节的降雨较多,人们在外出时需随时携带雨具,做好保护措施,以防雨水淋湿衣物和其他物品。
3. 防暑降温:梅雨季节伴随着高温天气,人们应注意防暑降温,多饮水、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中暑等热射病的发生。
4. 防雷电:梅雨季节的雷电活动频繁,人们在户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免空旷地段和高大建筑物,确保自身的安全。
5. 防雾保障出行安全:梅雨季节的雾天气多,给交通出行带来困扰。
2021浅析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范文 摘要:本文分别从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华北和东北暴雨以及暴雨预报方法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三大主要雨带的观测、数值模拟、动力机理及诊断分析和预报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梅雨锋暴雨及华北东北暴雨研究取得的新认识, 认为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发生在低空南风向北推进过程中, 由海岸线及地形抬升而产生位势不稳定造成强上升运动, 以及由于南风低空急流向北发展时产生急流前部的辐合而发生流线分叉使低层低涡发展, 促进垂直运动加强或使正涡度集中促使垂直运动发展而造成暴雨;江淮暴雨生成机制主要与对称不稳定、涡度场变化及β中尺度对流线有关;而华北东北暴雨过程中的非均匀饱和引起的局部湿度集中特点较为明显, 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引起的不稳定和动量下传及高空中尺度急流增强引发的高层局地辐散增强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
目前, 新型探测资料已经用到暴雨研究和预报中,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RAPES-MESO和GRAPES-GFS 系统已经实现业务化, 并在集合数值预报方面取得显著进步, 且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法在很多省市气象台得到推广应用。
虽然暴雨机理研究和预报已经取得以上诸方面的长足进步, 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加强基于观测的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理论研究、数值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描述的改进、资料同化理论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用到大气科学的研究和业务应用等, 以期在我国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关键词:暴雨;形成机理; 预报方法; 研究进展; 1引言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每到夏天受季风影响自南向北水汽供应丰富。
在副热带高压、阻高及低涡低槽等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下, 常出现暴雨洪涝天气。
但由于地域辽阔, 不同区域常出现类型不同的暴雨, 如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低涡暴雨、华北低槽和低涡暴雨、东北冷涡暴雨以及台风暴雨等。
梅雨是由什么引起的梅雨季一般在六月出现,而出现的地区一般集中在我国中下游地区。
只要到了梅雨季,每年从春季开始,暖湿空气势力逐渐加强,从海上进入大陆,先至华南地区,嗣后进一步增强北移,到了初夏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还可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
特别是在二、三千米的低空,常有一支来自海洋的非常潮湿的强偏南气流,风速达到每秒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
当它进入我国大陆以后,就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冷暖空气相遇,交界处形成锋面,锋面附近产生降水,梅雨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外,它还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有关,每年的梅雨季节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比且长时间会稳定,这样太平洋出来的暖湿气流到此后,上升冷却形成降雨,由于连续降雨时间较长能达到一个月,好多东西会因此发霉故也叫“霉雨”。
梅雨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
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
二、梅雨一般什么时候出现6月上旬—7月中旬,梅雨期长可达一个多月,一般是持续20—25天左右。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它是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
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
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
在气象上,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或“立梅”)和“出梅”(或“断梅”)。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历时20多天。
但是,对各具体年份来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存在着很大差异。
因而使得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
通过佰佰安全。
简析梅雨天气成因及应对
梅雨季节天气潮湿,室内多积水,因此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即使在现代,人们拥有了除湿器等机械,仍然难以应对梅雨天气。
第一,梅雨天气成因。
气象学上,梅雨是东亚大气环流春夏之交季节转换期间特有的气候现象,可分为典型梅雨和迎梅雨(早梅雨)。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上旬到中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5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迎梅雨后,雨带常一度南退,此后再次北进而为典型梅雨。
多数年份,梅雨期持续20-25天,长的可达一个多月,短的只有几天。
少数年份不出现梅雨,雨带从华南迅速越过江淮流域而进入华北一带,称为“空梅”。
湖北省的梅雨季节通常从6月中下旬开始,近30年里梅雨结束时间为7月9日。
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
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
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
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
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
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
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
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第二,梅雨天气应对。
梅雨天气多雨潮湿,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尤其是室内环境湿气过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衣服难以晾干,容易产生霉点和潮味。
那么,梅雨天气的种种烦恼应该怎么应对呢?
1、肥皂、干茶叶吸收霉味
黄梅天湿度较高,容易导致物品发霉,有时柜子里会出现一股难闻的霉味。
可往柜子里、箱子里放块香肥皂,霉味立刻就会消除,也可以将干茶叶装入纱布袋,分发各处,不仅能去除霉味,还能让衣物散发阵阵清香。
2、室内保持通风,除湿机有助杀菌。
黄梅天应保持室内的干燥通风,间歇通风法是个既保持室内通风又能保持室内相对干燥的好方法。
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方向)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方向的门窗,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待天气转晴时,可打开所有的门窗。
霉菌是黄梅天里最常见的过敏源,使用除湿机,使室内湿度保持在50%以下,有助于消灭霉菌,让空气保持洁净,减少病毒的传播。
3、衣物霉点霉斑用洗衣皂液
存放衣物的衣橱是黄梅天容易受灾的重灾区,因为密不通风,衣物常常容易滋生霉点、霉斑,难以清除。
衣服上的霉点霉斑需要用洗衣皂液才能清除。
洗衣时在清水中加入少量立白皂液,对产生霉点的地方重点搓洗,最后浸泡约10~15分钟,霉点霉斑即可轻松去除,同时,立白皂液特有的自然芬芳还有助消除衣服上的霉味,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