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税收的微观效应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831.00 KB
- 文档页数:36
第四专题税收效应经济决定税收,税收来源于经济,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即对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税收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又称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政府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以及由此影响到社会经济运行本身。
税收效应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征税,不干扰相对价格,仅仅削弱纳税人的支付能力或减少其可支配收入,而不产生额外的效率损失。
税收的替代效应:当相对价格(即广义相对价格,它不仅指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还包括资金价格――利率、劳动的价格――工资率、外汇价格――汇率,以及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等)由于政府征税而发生变化时,生产决策与消费决策发生改变。
这种效应就是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导致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
长期以来,税收学界一直信奉这样一种流行的观点:即税收应保持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这种观点被称为“税收中性观点”。
但是,税收中性实际上只是一种理论上描述,或者说是建立完善税制的努力方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存在。
税收作为一种强制和无偿的国家占有社会产品,总会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发生影响,对资源配置和经济稳定、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也就是说,税收实际上是“非中性”的,对税收“非中性”的情况的分析研究正是税收对经济影响的构成内容的研究。
考察税收对经济的影响,应分别置于微观主体层面和国民经济宏观层面来考察。
在微观层面中,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分析税收对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投资以及个人储蓄等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主要分析税收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一节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
公共财政概论中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论述题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收入再分配:税收的征收使得政府获得额外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和补贴弱势群体。
税收通过收取高收入群体更高的税率,可以实现收入再分配,减少收入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2. 资源配置:税收的征收会对市场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通过对某些商品和服务征收税收,政府可以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从而调整资源的分配。
比如对一些不环保的商品征收高税收,可以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减少使用这些产品,同时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3. 生产效率:税收对企业的生产效率也会产生影响。
征收高税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从而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税收也可以用于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4. 动态效应:税收的变化还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高税收可能会限制个人和企业的奋斗动力,降低他们对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因此,税收政策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激励效应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避免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税收在微观经济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资源配置、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都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
因此,
税收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公平和效率,以及经济增长和激励创新的需求。
税收效应一、税收效应1、税收效应(Tax Effect):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
(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2、思考:税收效应与税收职能的联系和区别。
3、税收效应的分类:(1)从税收对纳税人的影响来看,可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所谓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
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
例如,累进税率的提高,使得工作的边际效益减少,人们就会选择休息来代替部分工作时间;又如对某种商品课税可增加其价格,从而引起个人消费选择无税或轻税的商品。
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2)按影响的具体对象,可分为税收的行为效应(比如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储蓄,私人或企业投资等等按影响的不同层次,分为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消费行为与生产行为、私人储蓄、私人投资及劳动供给)与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经济增长、经济稳定、收入分配)。
)与福利效应(私人、企业及社会福利)。
(3)按影响的不同税收,可分为所得税、财产税、商品间接税、行为税的税收效应。
二、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1、为什么选择生产、消费、劳动力、投资、储蓄作为税收效应的研究对象:(1)微观经济学架构为基础: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以收入及价格变动为媒介)(2)是对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解。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其研究的是2、税收对生产的影响税收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1)对生产行为的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对商品、所得或者财产课税使市场的供求数量较征税前有所下降,即造成企业实际收入或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西方经济学视分析税收筹划微观效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以及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降低成本。
税收作为企业总成本中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的存在制约着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企业只有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工作,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一、税收筹划的基本含义税收筹划又称税务筹划、纳税筹划。
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税收筹划的研究,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就对该领域进行研究并在税收实践中加以广泛地运用。
国际上对于税收筹划的概念不尽一致,概括地讲,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依据所涉及的税境和现行税法,遵循国际惯例,在遵守税法、尊重税法的前提下,对企业的涉税事项进行的旨在减轻税负、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和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和安排。
二、税收筹划的必要性分析西方经济学中有两个著名的规律“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
“需求规律”的内容是:消费者的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供给规律”的内容是: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正方向变动(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规律中,商品价格都是自变量,分别影响着供需情况)。
分别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如下: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是该市场上供求双方相互作用的结果。
当供求力量达到一种平衡时,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就是均衡价格,供求相等的数量就是均衡数量。
政府征税会使商品价格上扬,但并非所有的税赋都由消费者承担。
消费者承担由税收造成的均衡价格上升的部分,而生产者则承担了另外的部分。
分析如下:根据需求规律,当商品价格上扬,消费者的需求量将会减少,以博弈的思维分析,若此时生产者仍维持甚至的生产规模,那么就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造成存货积压的现象,于是生产者开始减少供给量,供给曲线向左移动,直到与需求曲线达到新的平衡。
税收的微观效应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204 姓名:杨雪瑶学号:120104030414摘要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正是因为税收可以具有微观经济效应,所以它才能够负担起调节企业和个人社会经济行为的重任。
关键词:税收;微观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
税收的“非中性”特征使得国家征税行为对纳税人带来超额经济负担和决策行为的变化。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分析税收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如何影响厂商和个人的决策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经济产出的问题。
1 税收对生产和消费决策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生产决策是根据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做出的;消费者制定购买模式的消费决策虽然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其福利目标,但也要受制于他们的预算约束。
因此,无论是生产决策还是消费决策,都与商品的市场价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商品价格如果发生变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由于流转税会影响其市场价格,所以流转税对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
1.1 税收的价格效应流转税对价格有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对商品课征的流转税会造成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相分离。
在没有税收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出售商品能实际得到的价格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所实际支付的价格是一致的。
政府对商品课征流转税以后,上述情况会发生一定变化,也就是说,当政府课征流转税以后,生产者价格加上流转税税额等于消费者价格。
如果以汽油的定额消费税为例来说,假定在没有课税前汽油的市场均衡价格为每升1.87元。
现在政府决定对汽油课征定额消费税,税率为每升0.2元,由汽油的供应商缴纳。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汽油的供应商要维持原有的利润率,那么每升汽油的销售价格就要定到2.07元。
不过,政府对汽油课征消费税并没有改变消费者的预算线,因此也不会改变消费者对汽油的需求曲线,所以汽油的消费者价格提高后,汽油的需求量将会下降,这必然导致汽油的供大于求。
国税办函[2006]26号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通知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
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是科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需要。
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计统人员和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各级税务机关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加强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的培训,积极推广微观税收分析工作,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为了指导和促进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总局总结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分析思路,现将《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印发各地,供工作参考。
附件:微观税收分析基本方法微观税收分析是指在了解和掌握具体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对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进行客观评价和说明的分析。
开展微观税收分析是加强税源管理、完善税收征管、指导纳税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手段,因此掌握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基层税收管理员必备的素质要求。
为了方便于基层税收管理员开展微观税收分析,现将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简要介绍如下:一、微观税收分析基本内容由于微观税收分析的目标要求在于客观说明和评价具体纳税人的税收经济关系和税收缴纳状况,而说明这两项内容,首先要分别掌握纳税人的税源情况、税收缴纳情况,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微观税收分析的基本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纳税人税源特征分析、纳税人税收特征分析和纳税人税收经济关系分析。
(一)纳税人的税源特征分析税源,追根溯源是指产生税收的源泉。
参考税法的相关规定,是指一切涉税经济活动及行为。
在税收分析中,税源则是指可具体量化的各种税源数据指标,如纳税人的经营收入、产品产销量、价格等。
税源特征分析就是针对这些表示税源的数据指标而开展的系列量化特征分析,包括规模、结构、价量关系、变化趋势及税基换算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