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发展史和趋势
- 格式:ppt
- 大小:303.00 KB
- 文档页数:15
毒理学历史与发展展望(一)毒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毒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其古老是由于它的起源非常久远,在古代中国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等国古代医药文献中都有对毒物和中毒的文献记载,毒物“toxic”一词就源于希腊文字“toxikon”。
说其年轻是由于毒理学(toxicology)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才开始于20世纪初,属于新兴边缘学科。
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如下。
公元前2735年,中国神农氏的“本草”中已记载了365种药用植物和265种毒药物以及一些毒物的相应解毒剂。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公元前2650年,中国的《皇帝内经》被认为是大多数中医药着作的基础,有很多毒物及解毒的记载。
公元前1553-1500年,古埃及人的有关毒物与解毒的着作中记载了700多种毒物和药物。
公元前580-498年,Pathagoras研究了金属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提出了中毒的因果关系,对早期毒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370-286年,Theophrastus所着的《理论植物学》和《植物学史》被视为是重要的医用植物学和毒理学教材。
公元前120-63年,Mithridates是系统研究毒物对人体作用的第一人,被认为是临床毒理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40-90年,Dioscorides首先发现和研究了汞的毒性,并对毒物进行了分类,对毒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135-1204年,Mainodides的《毒物及解毒剂》是当时重要的毒理学着作。
公元1250-1316年,Petrus所着的“关于中毒”的书介绍了已知毒物的中毒与治疗方法,这本书在当时广为流传,在毒理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元1493-1541年,Paracelsus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史和毒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绝对的非毒物,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毒物(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他还确立了剂量-反应关系这一重要的毒理学概念,被认为是毒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一章药物毒理学绪论药物毒理学(drug toxicology):研究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中毒机制及其防治方法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也是药理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是研究药物对生命有机体有害作用的科学✹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门与药学、药理学、临床药物治疗学密切相关和交叉的药学边缘学科。
第一节毒理学概述毒理学 (toxicology) :传统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一、毒理学简史:(一)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萌芽 5000前(3000-2000 B.C),有文字记载约3500年历史。
✹最早的毒物研究开始于1500 B.C,人类最早的医书、古埃及的《埃伯斯草文稿》已记载了700多种的毒物和药物,如毒芹、铅和锑等。
✹公元50年希腊医生迪奥斯克理德斯(Dioscorides)所著的《药物论》,把毒物分成动物、植物和矿物,描述配图,成为之后16世纪毒物的主要资料。
✹我国明朝初的《本草纲目》等也记载了有关毒物。
如砒石、钩吻、乌头、番木鳖等。
(二 )启蒙时代毒理学✹产业革命前由于社会上中毒、误服——法医毒理学化学药物的合成——药物毒理学✹产业革命后(19世纪)工业革命快速发展,职业中毒——工业毒理学(三 )现代毒理学✹二次世界大战药品、农药、工业化学物生产的大量增加,毒理学研究亦应运而生。
✹ 20世纪20年代许多药物毒性事件的发生,形成了毒理学研究的雏形:砷中毒、氨基比林退热、 2,4二硝基酚减肥、磺胺事件等。
✹ 20世纪50年代,FDA对毒理学的职能开始加强✹ 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极大地推动了毒理学科学的发展。
1.现代毒理学特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合作研究机构应运而生。
✹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引言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的科学,它在药物研发、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健康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药物毒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探讨药物毒理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1. 药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效应的科学。
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有害反应; - 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而引起的不良效应; - 药物与细胞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 药物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差异。
2. 药物毒理学发展历程2.1 早期阶段早期阶段,药物毒理学主要依靠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动物模型与人类的差异、实验条件的复杂性等。
2.2 现代药物毒理学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现代药物毒理学得到了快速发展。
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药物与细胞、基因和蛋白质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毒理风险。
2.3 新技术在药物毒理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学:通过对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药物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而预测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
•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助于了解药物与靶标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工程学:利用体外培养技术构建人体组织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人体内部环境,提高毒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计算机模拟:通过建立药物与靶标之间的分子模型,可以预测药物的活性和毒性,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3. 药物毒理学的挑战与机遇3.1 挑战•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药物毒理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如何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药物毒性的影响,仍然是一个挑战。
•数据处理和分析:随着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提取有用信息,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机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海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和趋势,对药物毒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毒理学历史与发展展望(一)毒理学的起源与发展毒理学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其古老是由于它的起源非常久远,在古代中国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等国古代医药文献中都有对毒物和中毒的文献记载,毒物“toxic”一词就源于希腊文字“toxikon”。
说其年轻是由于毒理学(toxicology)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才开始于20世纪初,属于新兴边缘学科。
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可简要概括如下。
公元前2735年,中国神农氏的“本草”中已记载了365种药用植物和265种毒药物以及一些毒物的相应解毒剂。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公元前2650年,中国的《皇帝内经》被认为是大多数中医药著作的基础,有很多毒物及解毒的记载。
公元前1553-1500年,古埃及人的有关毒物与解毒的著作中记载了700多种毒物和药物。
公元前580-498年,Pathagoras研究了金属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提出了中毒的因果关系,对早期毒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前370-286年,Theophrastus所著的《理论植物学》和《植物学史》被视为是重要的医用植物学和毒理学教材。
公元前120-63年,Mithridates是系统研究毒物对人体作用的第一人,被认为是临床毒理学的创始人。
公元前40-90年,Dioscorides首先发现和研究了汞的毒性,并对毒物进行了分类,对毒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元1135-1204年,Mainodides的《毒物及解毒剂》是当时重要的毒理学著作。
公元1250-1316年,Petrus所著的“关于中毒”的书介绍了已知毒物的中毒与治疗方法,这本书在当时广为流传,在毒理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元1493-1541年,Paracelsus是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史和毒理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指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绝对的非毒物,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毒物(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他还确立了剂量-反应关系这一重要的毒理学概念,被认为是毒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现代毒理学基础与进展
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科学。
它旨在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毒性发生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现代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对毒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的研究。
研究发现,毒物在体内通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进行转化,并对生物体的组织和器官产生毒性影响。
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毒物的吸收和代谢途径,以及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
进展方面,现代毒理学还包括生物监测、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
通过分析基因表达和蛋白质组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探索毒物对细胞和组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了解毒物的毒性机制。
此外,现代毒理学也关注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和评估,以及对生物体毒性效应的研究,可以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损害。
总之,现代毒理学是一个多学科综合的领域,通过研究毒物的作用机制和影响,以及相关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卫生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学科。
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卫生毒理学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
二、基本概念1. 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研究。
2. 卫生毒理学卫生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
它关注的是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毒理学问题,如食品毒理学、环境毒理学、职业毒理学等。
3. 外源化学物外源化学物是指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中,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物质。
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药品、食品添加剂等。
4. 毒性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能力。
毒性的大小通常用剂量-反应关系来表示,即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5. 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三、核心理论1. 毒物代谢动力学毒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以及影响其毒性的因素。
2. 毒物效应动力学毒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其毒性。
3. 剂量-反应关系理论剂量-反应关系理论是毒理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生物体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可以分为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和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两种类型。
1.毒理学: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4、生物学标志物: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5、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6、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7、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9、生物有效剂量(靶剂量):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10、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1、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2、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13、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14、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药物毒理学发展展望一、引言药物毒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和机制的学科。
随着近年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毒理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将从药物毒理学的定义、历史、现状和未来展望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药物毒理学的定义药物毒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主要涉及药物在体内代谢转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谢产物与细胞、器官和整个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效应。
因此,药物毒理学是一门跨领域的科学,涉及到化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方面。
三、药物毒理学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就开始使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但当时对于中草药是否具有副作用并没有深入探讨。
直到16世纪欧洲开始使用化学合成的化合物治疗疾病,才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药物毒理学的重要性。
19世纪初,随着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毒理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动物模型进行药物毒性实验,以此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现代药物毒理学也逐渐转向了体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等方向。
四、药物毒理学的现状目前,药物毒理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
在新药开发中,药物毒理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新化合物进行体内外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可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新药上市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在现有药品使用中也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未来药物毒理学将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在新化合物开发过程中,需要更加精准地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需要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另一方面,在现有药品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监测和评估,以及更加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未来药物毒理学将会与其他学科一起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医学科技的发展。
六、结论药物毒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学,对于新药开发和现有药品使用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由被动毒理学向主动毒理学发展在毒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相当长一段时间毒理学是属于被动的,即研究开发新产品后需要投放市场时才进行毒性评价。
主动毒理学是毒理学家在新产品开发的全部进程中,均应发挥积极主动的指导和决策作用,而不仅仅是在产品开发的中后期参与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目的是在新化学物的创新早期对新化学物进行毒性筛选,及时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不适用于进一步研究开发的化学物或化学结构,或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试验,解决某些重要化学物的特异性毒性问题。
2. 由高剂量测试向低剂量测试发展以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等敏感、特异的毒性指标体系将替代或部分替代以传统的动物死亡、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毒性指标体系,从而阐明和评价更接近实际条件下暴露剂量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毒性效应,解决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时不肯定性带来的误差。
3. 毒理动物实验由单一模型向特征性模型发展利用体内和体外技术,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层次分明地进行毒理研究;或是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技术制备的动物、细胞模型,替代或部分替代现行采用的健康动物,特别是药物毒性的评价将采用某一功能缺陷或不同程度的疾病模型。
如美国科学院已启动供包括毒理等学科使用的生物医学模型计划。
4. 由低通量测试向高通量测试发展现行毒性试验属于低通量方法,今后将建立高通量的毒性试验方法,以满足快速、早期测试新产品的需求,目前已建立了某些细胞毒性、遗传毒性、胚胎毒性和致畸性的高通量方法。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5. 由单一用途向多用途多领域发展目前毒理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功能单一,今后将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疾病基因组学等领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类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基因有关。
要了解基因型和表型的细胞和分子过程需要彻底了解相关的基因及其功能,这也是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目标。
这一点将突变研究和基因组研究二者联系在一起。
基因组工作能为突变研究提供信息资源、基因组序列和相关的技术方法,而突变则能利用这些资源来了解基因及其功能、以及核酸水平的突变如何演变成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