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汽车复购用户分析报告
- 格式:pptx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6
龙源期刊网 2018年中国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发布作者:来源:《新能源汽车报》2018年第37期本报讯中国质量协会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CACSI)测评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为79分(满分100分),同比提高1分。
中国质量协会称,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满意度指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80分,此后,连续4年震荡回落,最近两年稳步提高。
这表明当前中国汽车工业在满足用户追求美好产品和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汽车行业正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据介绍,2018年中国汽车行业满意度持续提高反映了中国汽车品质全面提升。
数据显示,产品质量方面,可靠性满意度78.6分,同比提高1.3分。
汽车性能、设计满意度77.4分,同比提高1.1分。
服务质量方面,售后满意度77分,同比提高1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汽车行业满意度提升中,自主品牌汽车贡献更大。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汽车满意度78分,同比提高2分;合资品牌汽车80分,同比提高1分。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自主品牌汽车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尤其在应用汽车电子化、网联技术,制造互联网汽车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合资品牌汽车中,德系满意度81分,同比提高1分;日系满意度80分,同比提高1分;美系满意度80分,同比提高2分;韩系满意度78分,同比提高1分;法系77分,与去年持平。
乘用车类别中,轿车满意度为79分,同比提高1分;SUV(城市多功能运动车)为79分,同比提高1分;MPV(商务旅行車)为79分,同比提高2分;微客为76分,同比提高1分。
自2002年开始,中国质量协会连续17年组织开展中国汽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测评。
2018年测评对象为2018年销量较大的200个品牌车型,涉及全国50个汽车生产企业。
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10日至8月20日。
测评指标体系按5个维度构建,包括总体满意度评价、性能设计评价、质量可靠性评价、售后服务评价和销售服务评价。
2018年汽车行业分析报告2017年11月目录一、消费升级:总量增速放缓,关注豪华品牌 (5)1、2018年总量增速放缓 (5)2、汽车行业长期仍有空间 (10)3、消费升级,豪华品牌受益 (12)4、自主品牌总量趋稳,优势企业份额提升 (15)5、SUV竞争进入红海 (17)6、受益二胎政策,七座成为新亮点 (21)二、技术升级: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与“爆款” (24)1、新能源汽车进入从1%到10%的新阶段 (24)2、新能源客车:率先普及,利好龙头 (26)3、新能源物流车:市场空间巨大,供给端升级推动行业爆发 (28)4、新能源乘用车:“爆款”引领,放量在即 (33)5、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也在加速 (41)6、汽车电动化给供应链带来确定性机会 (44)三、技术升级:汽车电子渗透率提升,再造“苹果产业链” (49)1、汽车电子渗透率快速提升 (49)2、驱动因素:法规助力,智能卖点 (51)(1)法规护航,降油耗和安全性 (51)(2)以智能为卖点 (53)2、机遇:增量市场+规模级别+中国基础,三维度筛选 (56)四、环保升级:重卡明年潜在超预期因素 (62)1、2017年重卡创历史新高 (62)2、2018年重卡销量或维持高位 (64)(1)更新需求在100万辆左右 (64)(2)环保升级,国三重卡提前换车,重卡销量存有向上弹性 (65)3、DPF市场进入爆发前期 (66)(1)DPF是降低重卡尾气颗粒物的最优解 (66)(2)国六临近+环保升级,DPF市场提前来临 (67)(3)DPF百亿市场,中资起步 (69)五、重点公司简析 (70)1、上汽集团:业绩符合预期,增长确定性强 (70)2、华域汽车:三季度增长提速,智能电动加快落地 (71)3、潍柴动力:业绩大超预期,剑指千亿市值 (72)4、宇通客车:三季报超预期,经营能力凸显 (73)5、保隆科技:业绩增长质量高,汽车电子落地快 (75)6、宁波华翔:三季报超预期,新能源提估值 (77)7、北京汽车:季报好于预期,环比改善明显 (78)8、耐世特:技术壁垒高,增长确定强 (80)消费升级:2018年乘用车总量增速放缓,消费升级带来结构性机会。
2018汽车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果
结果显示,今年评分为79分(满分100分),同比提高1分。
百辆新车故障发生次数为83次,同比下降10%。
汽车行业用户忠诚度创下历史最高水平76分,同比提高3分。
今年的测评仍以轿车为主,同时包括了城市多功能运动车(SUV)、商务旅行车(MPV)、微客等类别,测评对象为2018年销量较大的200个品牌车型,涉及全国50家汽车生产企业、60个汽车品牌。
测评发现,2018年易发故障部位和去年一致,是“发动机系统”“行驶、转向和制动”“车身外观”“内饰”。
其中,内饰异味重已连续4年成为用户最关注的质量问题。
2018年我国4S店售后服务流失客户占6.5%,犹豫客户占21.6%,忠诚客户占71.9%。
客户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4S店工时费高、配件价格高、服务态度不好。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满意度78分,同比提高2分;合资品牌80分,同比提高1分。
据分析,自主品牌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与管理创新,尤其在应用汽车电子化、网联技术,制造互联网汽车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即使在价格15万左右的汽车细分市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都有了明显提升。
上书房信息咨询公共事务研究中心致力于公共事务研究10年之久,涵盖公共服务内容需求以及需求变化、文明指数、环境卫生指数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为政府各方提供权威,优质的解决方案与服务。
上书房信息咨询已为深圳市大鹏新区、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城管局环卫处、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等服务过,获得客户认可与支持。
2017年中国汽车复购用户研究报告摘要:2016-2017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二手车交易的活跃以及车源的增加反映出我国复购(增/换购)需求的提升,在国民整体收入水平提升、消费升级的情况下,未来复购市场将是汽车行业重点增量市场。
本报告通过对中国线上复购用户的深入研究,勾勒了复购用户群体的基本画像,通过对比其自身首次购车行为,并对其购车行为的转变、营销价值及购车偏好进行一定的解读。
重要观点:1. 2017年中国二手车交易量预计达1214.6万辆,同比2016年增长16.9%,2017年中国新车销量预计达2931.7万辆,同比2016年增长4.6%;2. 紧凑型车仍是销售主力车型,SUV热度持续升温;复购车辆价格区间相比用户已有车辆价格呈现明显的“波峰迁移”现象,复购用户贷款购车方式使用比例较高,新能源动力车辆接受度大幅提升;3. 首购车用户消费潜力大,金融产品拥有比例高;用户广告接受度高,受广告影响大,营销效果突出。
研究背景增速减缓,新车销售挖掘增量时代来临中汽协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新车销量保持井喷之势,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结合公开数据,艾瑞分析认为,2017年新车销量将达2931.7万辆;与此同时,新车销量增长率连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主机厂等行业上游希望通过推新迭代、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技术的应用等方式,挖掘新兴汽车消费需求及需求人群,保持汽车消费的稳定提升。
换购潮,二手车行业迎来临界爆发点我国二手车市场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状态,2016年,我国二手车全年交易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进入2017年,艾瑞预计二手车销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销量将达1214.6万辆,二手车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随着汽车保有量及车辆车龄的增长,汽车市场也将迎来换购高峰期;伴随着消费者对二手车交易逐步认可与接受,二手车交易量大幅提升,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交易之一。
移动端车主应用用户覆盖量接近潜在车主应用艾瑞数据显示,最近三个月内,车主类APP设备覆盖数保持稳定提升,逐步接近行业龙头-汽车资讯类APP;艾瑞分析认为,车主APP覆盖设备数持续提升与汽车保有量持续提升呈现正向相关;庞大的车主群体是可观的潜在换购/增购车主,复购用户将成为活跃汽车交易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业界聚焦FocusAUTO REVIEW50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 许海东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运行情况及2019年预测一、2018年汽车产销情况2018年,汽车产销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同比下降4.2%和2.8%。
其中,乘用车产销2352.9万辆和2371.0万辆,同比下降5.2%和4.1%;商用车产销428.0万辆和437.1万辆,同比增长1.7%和5.1%。
(图表1)2018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发展平稳,下半年开始市场遭遇了下滑,月度累计销售同比逐步下降,该情形与国内市场经济、政策、市场等多因素相关。
二、2018年汽车行业运行特点(一)汽车产销增速低于预期,28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我国汽车产业面临较大的压力,下半年汽车市场形势更显颓势,全年销售出现28年来首次销量负增长。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成长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汽车产业已经迈入品牌向上,高质量发展的增长阶段。
2018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
(二)乘用车产销同比下降,下滑明显2018年,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2.9万辆和2371.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2%和4.1%;占汽车产销比重分别达到84.6%和84.4%,分别低于上年0.9和1.2个百分点。
乘用车四类车型产销情况看,轿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0%和2.7%;SUV 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3.2%和2.5%;MPV 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9%和16.2%;交叉型乘用车产销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0.8%和17.3%。
(三)商用车产销同比增长,增速回落2018年,商用车产销同比继续呈现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
受货车市场增长拉动,商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
2018年商用车产销分别达到428.0万辆和43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7%和5.1%,增速分别回落12.1个百分点和8.9个百分点。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必备交通工具。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购车需求,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日益重视。
本报告通过对买车用户数据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用户购车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为汽车行业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某大型汽车经销商集团,包括2019年至2022年期间购车用户的个人信息、购车车型、购车时间、购车渠道、购车价格等。
2. 数据处理:数据经过清洗、筛选和整理,去除无效和重复数据,确保数据质量。
三、用户画像分析1. 性别比例:根据性别分布,男性用户占比约为60%,女性用户占比约为40%。
男性用户在购车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2. 年龄分布: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25-45岁之间,占比超过70%。
这一年龄段的用户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车需求。
3. 职业分布:用户职业分布广泛,包括企业职员、公务员、自由职业者等。
其中,企业职员占比最高,约为40%。
4. 收入水平:用户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中等偏上,月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间的用户占比超过60%。
5. 家庭状况:大部分用户已婚,拥有稳定的生活基础。
已婚用户占比约为70%,未婚用户占比约为30%。
四、购车行为分析1. 购车车型:根据车型分类,轿车用户占比最高,约为60%;SUV用户占比约为30%;其他车型(如MPV、跑车等)占比约为10%。
2. 购车时间:用户购车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占比超过60%。
工作日购车用户占比约为40%。
3. 购车渠道:线上购车用户占比约为20%,线下购车用户占比约为80%。
线下购车用户主要通过经销商、汽车展会等渠道。
4. 购车价格:用户购车价格主要集中在10-20万元之间,占比约为60%;20-30万元之间的用户占比约为30%;30万元以上和10万元以下的用户占比分别为5%和5%。
五、用户需求分析1. 安全性:用户购车时最关注的因素是车辆的安全性,占比超过60%。
汽车用户现状分析报告范文1.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汽车用户的现状对于制定汽车市场和产品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汽车用户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为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有关汽车行业的决策依据。
2. 调研方法和样本选择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从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中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样本。
问卷涵盖了汽车购买意愿、购买预算、车辆品牌选择、购车渠道等内容。
共收集的有效问卷750份。
3. 汽车购买意愿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有购车意愿。
其中,25%的受访者正在考虑购买,而55%的受访者表示打算在未来两年内购车。
仅有15%的受访者未来不考虑购车。
对于购车意愿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提高生活便利性”是最重要的因素。
此外,心理层面的“满足个人需求”以及“提高社会地位”也成为了一部分消费者决策的因素。
4. 汽车购买预算分析在购车预算方面,调研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购车预算在10万人民币至20万人民币之间。
另外,35%的受访者购车预算在20万人民币至30万人民币之间。
而只有10%的受访者购车预算超过30万人民币。
购车预算主要受到收入水平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70%的受访者认为购车预算在适当范围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
5. 车辆品牌选择分析在车辆品牌选择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于国内品牌和德国品牌较为青睐。
其中,国内品牌(如吉利、长城)和德国品牌(如奥迪、宝马)分别获得了20%和25%的选择率。
品牌选择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品牌声誉、汽车性能、维修保养、售后服务和价格等。
受访者普遍认为重要的因素是品牌声誉和汽车性能。
6. 购车渠道分析在购车渠道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选择汽车4S 店作为购车渠道。
其中60%的受访者表示会去4S店购车。
另外,30%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二手车市场购车。
对于购车渠道选择,消费者关注的主要因素是售后服务、购车体验和可信度。
2018年汽车行业分析报告2018年1月目录一、2017年乘用车增速放缓,商用车持续热销 (4)1、乘用车景气度下行,商用车产销量维持高位 (4)2、SUV车型增长放缓,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6)(1)乘用车中SUV销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 (6)(2)凭借SUV车型较快增长,自主品牌车企市占率继续提升 (6)3、卡车市场增长强劲,客车市场大幅下滑 (7)二、2018年乘用车继续增长,重卡销量有望超预期 (9)1、行业空间依旧广阔,乘用车继续增长,商用车小幅下滑 (9)2、乘用车:中大型SUV爆发,自主品牌分化和升级,追求确定性 (10)(1)二胎化及消费升级推动中大型SUV高速增长 (11)(2)自主品牌分化和升级 (13)3、重卡销量有望超市场预期,关注产业链公司 (15)4、预计客车2018年将实现小幅增长,关注新能源补贴政策 (17)三、零部件市场空间巨大,布局高增长细分领域 (18)1、零部件市场空间巨大,布局高增长细分领域 (18)(1)节能减排 (19)(2)消费升级 (20)(3)国产替代 (21)2、一汽大众开启SUV新品周期,相关供应链大幅受益 (22)四、新能源长期看好,关注三元和宁德时代产业链 (23)1、预计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售100万辆,优势乘用车企业获益 (23)(1)补贴政策预计将进一步调整,201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00万辆 (23)(2)自主车企抢占先机,比亚迪等新能源销量占比较高车企有望受益 (24)(3)合资企业加快步伐,推动国内新能源快速发展 (25)(4)补贴政策调整利好技术优势企业 (26)(5)客车补贴大幅下降,技术要求提升利好龙头企业提升份额 (26)(6)电动物流车市场短期或面临洗牌,中长期市场空间广阔 (27)2、能量密度等要求提升,关注三元和宁德时代产业链 (27)五、自动驾驶任重而道远,智能座舱有望首先获益 (31)1、自动驾驶任重而道远,辅助驾驶有望快速渗透 (31)2、ADAS带来行业新机遇,智能座舱有望首先获益 (35)3、车联网仍处初级阶段,商业模式尚未成型 (38)六、重点公司简析 (42)1、上汽集团:合资自主新品周期延续,业绩稳定增长 (42)2、华域汽车:新能源智能驾驶完善布局,三化推进估值提升 (42)3、福耀玻璃:国内积极扩产,海外盈利改善,前景看好 (43)4、双环传动:国产自动变速箱上位,核心供应商迎来爆发 (43)5、银轮股份:乘用车业务拓展顺利,新能源及尾气处理保长期增长 (44)6、索菱股份:内生外延共筑高增长,智能座舱异军突起 (44)7、广东鸿图:汽车用铝有望爆发,压铸龙头持续收益 (45)8、宁波华翔:受益大众新品周期,布局轻量化前景看好 (45)9、中鼎股份:主业已成霸业,智能电动新领军企业 (46)10、一汽轿车:徐留平到任开启一汽集团改革大幕 (46)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坡,2017年1-11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6%,较2016年大幅回落。
汽车用户再购行为及对策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 杜金玲 谢国平 江智杰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目前的中国乘用车市场正在逐渐转型,由一个初级消费市场,转向一个成熟的汽车消费市场,而汽车再购(注:汽车再购行为,又称二次购车行为,指首次购买之外的增购和换购行为。
)量在新车销售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汽车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世界各国乘用车市场发展的经验,可将乘用车市场根据千人保有量的数值划分成三个阶段:千人保有量在20辆以下称为起飞期;千人保有量在20-250辆之间为普及期,以100辆为界,普及期又分前后两期,前期增长迅速,后期销量增速放缓,购车需求由新购需求转向增换购需求;千人保有量一旦超过250辆,乘用车市场将会进入复数保有期,在这个时期,汽车销量基本稳定,千人保有量变化不大,汽车销售主体将主要由增换购用户构成。
当今中国处于乘用车市场发展阶段的普及期,城市级别不同,发展快慢不同。
2014年相关数据表明,很多一、二线城市的千人保有量已过百辆,也就是说,这些城市已经率先进入了普及后期,此后,增换购需求将在这些城市持续增多,再购用户将成为这些城市未来汽车市场的主要购车人群。
仅看换购的情况,中国从2003年汽车普遍走入大众家庭,到2009年销量达到766万辆,迎来了汽车市场的第二轮高速增长期,按照新车购买者首次换购周期规律(7年之内换车比例为37.8%)计算,未来三年,将迎来一个大的换购高峰,预计换购需求会占到总需求比重的25%左右。
此外,当前的一些政策也将助推增、换购需求进一步增长。
限购政策频出,新购消费被抑制。
鉴于空气质量、城市交通的双重压力,城市限购趋势日益严峻,且有向二、三线城市蔓延的倾向。
为了解决交通、停车等问题,很多城市频频出招,至今限购城市已达八个,这些都抑制住了大量的新购消费。
单独二胎的放开,也有望影响未来的汽车市场。
很多家庭为了二胎,会考虑换一台汽车,或者多买一辆车来满足出行需求,具体表现为,一线城市有限购压力,较多用户会选择换购,而没有限购压力的城市则导致换购和增购用户均有所增长。
2018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分析及全年展望作者:数据资源中心刘春辉一、上半年乘用车市场走势分析1、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平稳增长,但月度市场逐步走低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终端零售数据,2018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062.8万辆,同比增长3.8%,终端市场平稳增长。
但从月度走势来看,除了1-2月因春节因素以及去年同期较低基数市场实现高增长外,自3月份以来市场呈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尤其是6月份终端市场呈现10.8%的跌幅,创下历史新低。
图1 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终端零售量月度走势数据来源:中汽中心.数据资源中心终端零售数据(含进口)那么,为什么终端市场逐步走低,尤其是2季度以来市场一直呈现负增长?我们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周期性回调,市场淡季尤为明显。
15年-16年的小排量购置税减免政策提前透支市场需求,使得政策退出后市场呈现周期性回调。
从历年市场发展来看,2季度的几个月均为销售淡季,而在整体市场偏弱的情况下将会呈现“淡季更淡”的特点,这一点与2015年表现也极为相似。
2)保有增加,刚性需求减弱。
从保有量角度看,2017年乘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74亿,乘用车千人保有量达到125辆/人,市场发展阶段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转化明显,在市场透支后,刚性需求明显减弱,消费升级需求增加。
这与2009年-2010年的小排量购置税减免又有不同,2009年千人保有量不到50,首购用户仍然是主要用户。
而6年后,曾经的1.6L小排量购买用户以及汽车下乡用户也到了换车的阶段,在此波政策带动下消费升级加速,该购车已经购车了,非刚性需求的消费者购车需求并不迫切。
3)经济下行。
2018年2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季度GDP同比增长6.7%,增速较一季度下滑0.1个百分点,体现稳增长态势。
但从相关细分指标来看,2季度无论是投资、消费还是进出口的需求端还是工业生产端均呈现一定程度下滑,没钱消费和没欲望消费以及消费信心不足是消费下滑的重要因素,总体讲,经济大环境整体偏弱对市场形成一定抑制作用。
2018年汽车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目录一、汽车行业上半年回顾:行业进入中低增速时代,销量增速符合预期 (5)(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成熟期,增速将长期保持个位数增长 (5)(二)各细分板块分化明显,整体销量符合预期 (7)二、 2017 年全年展望:行业长期中低增速确定,重点把握结构性机会 (14)(一)乘用车:行业增速放缓,可把握细分行业机会 (14)1、日系德系市场占有率稳定,自主品牌分化将至 (14)2、 SUV 仍是乘用车增长核心部分,未来中型 SUV 将成核心增长点 (19)(二)商用车:重卡行情接近尾声,轻卡客车集中度提升 (25)1、重卡行情渐行渐远,轻微卡销量有望回暖 (26)2、客车需求总体达到饱和,行业集中度提升 (30)三、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曲折中前行,前途一片光明 (33)(一)新能源汽车经历曲折,销量见底后迅速回暖 (33)(二)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并行制度将出台,前途逐渐光明 (38)四、 2017 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把握三大投资主线 (39)风险提示 (39)图表目录图表 1:我国历年汽车销量及同比(单位:百万辆) (5)图表 2: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同比 (6)图表 3:我国历年CPI与汽车价格指数变化 (6)图表 4:我国2015年汽车千人保有量(单位:辆) (7)图表 5:2017年1-5月乘用车销量及同比 (8)图表 6:2017年1-5月轿车销量及同比 (9)图表 7:2017年1-5月MPV销量及同比 (9)图表 8:2017年1-5月SUV销量及同比 (10)图表 9:商用车月销量及同比(单位:辆) (10)图表 10:近五年卡车月销量(单位:辆) (11)图表 11:历年卡车销量及同比(单位:辆) (12)图表 12:近五年客车月销量(单位:辆) (13)图表 13:历年客车销量及同比(单位:辆) (13)图表 14:狭义乘用车历年销量(单位:万辆) (14)图表 15:各国乘用车市场份额 (15)图表 16:各国乘用车增速 (16)图表 17:轿车各车系市场份额 (16)图表 18:SUV各车系市场份额 (17)图表 19:前十家国内整车企业销量、增速及市占率 (17)图表 20:2017年1-5月自主SUV累计销量排名(单位:万辆) (18)图表 21:新车质量研究(PP100) (19)图表 22:轿车月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0)图表 23:MPV月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0)图表 24:SUV月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1)图表 25:交叉型乘用车月销量及增长率 (22)图表 26:不同级别SUV市场份额变化趋势 (23)图表 27:紧凑型SUV销量走势(单位:万辆) (24)图表 28:中大型SUV销量走势(单位:辆) (25)图表 29:近十年商用车年度销量变化(单位:万辆) (25)图表 30:重卡月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7)图表 31:中卡月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7)图表 32:轻卡销量及同比增长率 (28)图表 33:微卡月销量及增长率 (29)图表 34:客车历年销量及同比(单位:万辆) (31)图表 35: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情况 (31)图表 36:公司客车销量按车长分类(单位:辆) (32)图表 37:公司客车销量按能源分类(单位:辆) (32)图表 38: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政策一览表 (33)图表 39:新能源乘用车月销量走势(单位:辆) (35)图表 40: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单位:万辆) (35)图表 41: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单位:万辆) (36)图表 42:2017年六批目录包含车型表 (37)图表 43:2017年六批目录包含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车型数量 (37)一、汽车行业上半年回顾:行业进入中低增速时代,销量增速符合预期(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成熟期,增速将长期保持个位数增长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汽车销量从 2007 年的 879 万辆增长到 2016 年的 2802万辆,汽车年销量在十年内增长 219%,汽车年销量已接近 3000 万辆。
中国2018年汽车细分市场和厂家销量分析1、2018年汽车市场增长相对承压2018年汽车总计销量2808万台,累计增速-3%;2018年12月的汽车总计销量266.15万台,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4.5%。
2018年1-12月份汽车批发增速-3%是弱于近几年全年走势,尤其是近期持续几个月的下滑状态较差,未来压力逐步缓解。
2、2018年汽车市场增长压力加大2018年1-12月销量增速-3%是历年较低的,最后的12月的销量低于2015年的压力最大,因此对全年的增速压力大。
2018年全年的汽车销量2807万台,同比降2.8%,2018全年表现也是本世纪来历年较弱的,但目前看下滑超过预期。
3、1-12月主力车企集团的表现均较好2018年车市走势不强,各集团因为优势板块的差异化市场需求而走势分化。
上汽、吉利、一汽、比亚迪、奇瑞、华晨汽车等表现较强,吉利仍是超强。
上汽仍是一枝独秀,长安因为MPV的低迷和美系稍弱而走势压力稍大。
而一汽和东风的走势相近,一汽靠卡车表现走强。
北汽主要是奔驰和北京现代的恢复的促进。
吉利成为高增长特征。
比亚迪表现较好,主要是燃油车新品和新能源的较好,江淮表现也不理想。
而华晨仍是轻客的压力明显。
吉利表现依旧相对突出,而比亚迪和济南重汽的表现也是相对较强。
汽车企业月度销售走势对比1-12月份,主力厂家生产表现较强,一汽大众表现相对突出,而通用同比表现较稳。
增长特别突出的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而北京现代、广汽本田恢复较快。
本月从集团角度看的前10车企中六大集团占据8席,较上月一致,车企分化明显,上汽3家,东风2家,一汽有1家,广汽1家。
长城在6位,吉利回归第5位。
上汽三家都是主力企业,而且上汽乘用车的也是表现较强;东风的东风日产和东风汽车两家,一汽有大众,长安主力是长安汽车;北汽本月有北京现代。
独立车企的吉利本月较稳。
内资企业有东风汽车、长安、长城、吉利汽车进入前10。
4、狭义乘用车企业产销走势2018年狭义乘用车销量2321.2万台,累计增速-4.1%;2018年12月的狭义乘用车销量218.63万台,同比增长-16%,环比增长2.4%。
10000005000001500000200000025000002018年2281744270138827455297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今年1-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增2.7%,稍高于2017年1-7月增速1.5%。
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56.7万台,同比下降5.5%,环比下降7.1%,今年春节后零售同比增速逐月放缓,7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速回落到近些年的低位水平。
在宣布下调整车关税到15%后,前期消费观望气氛较浓,7月中下旬降税效果缓慢体现,7月国产豪华车零售同比增3.0%,强于主流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6.0%的增速。
7月零售增速处于近期谷底,且SUV 零售增速-6.9%仍是低于轿车增速-3.8%约3.1%。
7月零售增长不强的主要原因较复杂,今年7月异常炎热天气导致看车热情下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消费信心影响较大,由于美国贸易摩擦的影响,部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不强,受到环境影响较大。
其次是楼市因素对车市的影响。
7月主流合资品牌的德系和日系依托轿车优势实现正增长,部分美系品牌调整幅度较大,这也有品牌布局和消费认可的因素影响。
自主品牌的微客市场增速23.3%,实现依托电动车的较快增长,也体现微客转MPV 的格局趋于稳定。
7月狭义乘用车生产168.8万台,环比6月下降11.0%,其中7月进口零部件关税调整的降成本利好,推动豪华车生产环比6月增长8.7%的表现突出。
7月厂家批发销量157.3万台,同比下降5.3%,相对6月的2.8%下降较大。
1-7月厂家批发同比增速4.3%的总体表现仍较稳。
7月厂家库存增加10万台,渠道库存下降4.9万台,行业库存调整逐步展开,由此加大了企业的批发分化表现,部分销量偏低厂家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7月新能源广义乘用车批发销量7.4万台,同比增长81.9%,其中插电混动的占比达32%,较2017年7月占比提升8%,结构改善表现较好,尤其是新势力造车企业崭露锋芒,实现新能源车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