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8 女娲造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6篇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1)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整体感知: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学生体会:哀愁、深情)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
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女娲造人》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神话。
在语文教学中,讲述《女娲造人》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传统文化。
2.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段,使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2.认识并理解女娲为人类所做出的贡献;3.培养学生学习神话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神秘的事物的好奇心。
3.教材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事中女娲造人的具体情节。
2.文字阅读技能的提高: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阅读策略来深入理解故事。
二、教学过程1.课前导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他们对于神话的了解,看看他们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是哪一个。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灵感激发、图片呈现等方式来开展。
2.阅读故事1.首先让学生浏览故事情节,带着提问的思路去阅读,例如:“女娲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身体去造人?”,“人是怎样被造出来的?”。
2.逐段阅读:让学生逐段阅读故事内容,并在每一段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了解新的发现和收获。
3.总体阅读:最后对整个故事进行总体阅读,并回答下述问题:①. 故事背景是什么?②. 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③. 人在女娲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她的恩惠?4.帮助学生发现故事的哲学思想。
3.文学鉴赏通过阅读和理解,人们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很多文学的魅力,例如:用词准确、贴切,情节跌宕起伏等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这些特点,并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认识和理解的掌握。
4.练习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梗概。
2.阅读课后的习题,解答课后习题。
5.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相关问题,例如:“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中有些什么结果是来自女娲的贡献?”,“你觉得女娲的形象符合当代女性的审美吗?”,以此来进行讨论。
三、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于神话故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发掘阅读故事的快乐,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女娲造人(袁珂)教案新人教版授课时间:第十六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难点: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神话的特点,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体会想象与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领会神话的魅力。
3、体验人类诞生的欢欣与愉快,感受创造的快乐,思索自身来源,珍爱生命。
(二)检查预习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yōu)光:昏暗的光。
灵敏:反应快。
延绵:延续不断。
莽莽(mǎng)榛榛(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始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课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2、对照课文故事情节,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3、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A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黄土做人。
剧务(工作繁忙),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B、原文: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生自学,师巡视。
【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女娲造人的动机;(2)女娲造人具体过程;(3)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4)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5)作者的评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民族古代神话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爱他人,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女娲造人》;(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神话语言理解;(2)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的想象和联想;(3)女娲造人形象的象征意义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2)提问:“女娲造人”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2)教师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女娲造人的神奇过程。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展示自我;(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合作意识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巩固学习内容;3. 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语文》课本;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神话故事的书籍、文章;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1.3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感受女娲造人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2.1神话故事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2.2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生字词4.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研讨课文5.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6.感受神话魅力6.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阐述理由。
6.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7.课堂小结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8.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生字词的学习效果。
3.神话故事的感受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4.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
(3)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神话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生命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女娲造人》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分析女娲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难点:1. 对课文中的古文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女娲造人神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女娲造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女娲造人》,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女娲造人的相关传说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女娲造人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女娲造人的神话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女娲造人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女娲造人》。
2. 结合课文内容,绘制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后访谈、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科教案-《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女娲造人》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描述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情节。
(3)能够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神话故事情节的分析和描述。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解释和理解。
2. 对神话故事背后寓意和价值的思考和探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女娲造人》。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神话故事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女娲造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并与同桌交流。
3. 合作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情节和寓意。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和表演。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2)学生进行表演,将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
(2)学生选择一个神话故事进行研究,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表演技巧:通过学生的表演,评估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应背诵课文《女娲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