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问题域分析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3.15 MB
- 文档页数:7
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的核心是利用面向对象的概念和方法为软件需求建造模型。
它包含面向对象风格的图形语言机制和用于指导需求分析的面向对象方法学。
面向对象的思想最初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仿真程序设计语言Simula67。
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Smalltalk 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环境对面向对象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并迅速成熟的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UML 统一了面向对象建模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表示方法,不仅为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而且也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了互相交流、分享经验的共用语言。
本章首先介绍面向对象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在概述了UML的全貌之后,以“家庭保安系统”为实例,介绍与需求分析相关的部分UML语言机制以及基于UML的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方法和过程。
第一节面向对象的概念与思想一、面向对象的概念关于“面向对象”,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Coad和Yourdon给出了一个定义:“面向对象= 对象+ 类+ 继承+ 消息通信”。
如果一个软件系统是使用这样4个概念设计和实现的,则认为这个软件系统是面向对象的。
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的每一成分应是对象,计算是通过新的对象的建立和对象之间的消息通信来执行的。
1.对象〔object〕一般意义来讲,对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一个事物。
可以是物理的,如一个家具或桌子,如图5-1-1所示,可以是概念上的,如一个开发项目。
对象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个独立的单位,具有自己的静态特征〔用数据描述〕和动态特征〔行为或具有的功能〕。
例如:人的特征:、性别、年龄等,行为:衣、食、住、行等。
图5-1-1 对象的定义〔1〕对象、属性、操作、消息定义对象可以定义为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由一组属性和一组对属性进行操作的服务组成。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1/2面向对象分析方法(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是在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了系统业务调查以后,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OOA与结构化分析有较大的区别。
OOA所强调的是在系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针对OO方法所需要的素材进行的归类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对管理业务现状和方法的分析。
OOA(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由5个层次(主题层、对象类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和5个活动(标识对象类、标识结构、定义主题、定义属性和定义服务)组成。
在这种方法中定义了两种对象类之间的结构,一种称为分类结构,一种称为组装结构。
分类结构就是所谓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组装结构则反映了对象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OOA在定义属性的同时,要识别实例连接。
实例连接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的映射关系。
OOA在定义服务的同时要识别消息连接。
当一个对象需要向另一对象发送消息时,它们之间就存在消息连接。
OOA 中的5个层次和5个活动继续贯穿在OOD(画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
OOD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
它们分别是设计问题域部分、设计人机交互部分、设计任务管理部分和设计数据管理部分。
一、OOA的主要原则。
(1)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抽取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就叫作抽象。
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须手段。
抽象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尽管问题域中的事物是很复杂的,但是分析员并不需要了解和描述它们的一切,只需要分析研究其中与系统目标有关的事物及其本质性特征。
第二,通过舍弃个体事物在细节上的差异,抽取其共同特征而得到一批事物的抽象概念。
抽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则。
抽象原则包括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两个方面。
过程抽象是指,任何一个完成确定功能的操作序列,其使用者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单一的实体,尽管实际上它可能是由一系列更低级的操作完成的。
数据抽象是根据施加于数据之上的操作来定义数据类型,并限定数据的值只能由这些操作来修改和观察。
面向对象分析方法1/2面向对象分析方法(Object-Oriented Analysis,OOA),是在一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进行了系统业务调查以后,按照面向对象的思想来分析问题。
OOA与结构化分析有较大的区别。
OOA所强调的是在系统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针对OO方法所需要的素材进行的归类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对管理业务现状和方法的分析。
OOA(面向对象的分析)模型由5个层次(主题层、对象类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和5个活动(标识对象类、标识结构、定义主题、定义属性和定义服务)组成。
在这种方法中定义了两种对象类之间的结构,一种称为分类结构,一种称为组装结构。
分类结构就是所谓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组装结构则反映了对象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OOA在定义属性的同时,要识别实例连接。
实例连接是一个实例与另一个实例的映射关系。
OOA在定义服务的同时要识别消息连接。
当一个对象需要向另一对象发送消息时,它们之间就存在消息连接。
OOA 中的5个层次和5个活动继续贯穿在OOD(画向对象的设计)过程中。
OOD模型由4个部分组成。
它们分别是设计问题域部分、设计人机交互部分、设计任务管理部分和设计数据管理部分。
一、OOA的主要原则。
(1)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抽取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就叫作抽象。
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须手段。
抽象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第一,尽管问题域中的事物是很复杂的,但是分析员并不需要了解和描述它们的一切,只需要分析研究其中与系统目标有关的事物及其本质性特征。
第二,通过舍弃个体事物在细节上的差异,抽取其共同特征而得到一批事物的抽象概念。
抽象是面向对象方法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原则。
抽象原则包括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两个方面。
过程抽象是指,任何一个完成确定功能的操作序列,其使用者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单一的实体,尽管实际上它可能是由一系列更低级的操作完成的。
数据抽象是根据施加于数据之上的操作来定义数据类型,并限定数据的值只能由这些操作来修改和观察。
第25卷 第5期2009年10月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N ZHOU TE ACHERS UN I V ERSI TY Vol.25 No.5 Oct.2009 面向对象的OOA、OOD软件开发技术分析任胜兰(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面向对象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是上个世纪90年代软件发展的主流,实际上,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经超越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而且已经渗透到了系统模拟、数据库、多媒体、图形技术、网络管理系统、CAD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文章主要讨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OA和OOD,并且对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加以比较,阐述了面向对象的OOA、OOD之不足及适用范围,同时也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争论问题。
关键词:面向对象;OOA;OOD;软件开发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491(2009)05-0039-04 面向对象(Object-O riented,简称OO)技术是一种以对象为中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它克服了传统方法中对象与行为之间联系松散的缺点,更能体现软件开发中的三个重要概念,即抽象、信息隐蔽和模块化。
因此面向对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从而产生了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OOA(Object-O 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OOD(Object-O riented Design)等面向对象的技术。
面向对象(OO:Object-O riented)是当前计算机界关心的重点,是90年代软件发展的主流,实际上,面向对象的概念和应用已经超越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而且已经渗透到了系统模拟、数据库、多媒体、图形技术、网络管理系统、CAD 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一些新的工程概念及其实现,如并发工程、综合集成工程等,也需要面向对象的支持。
实践证明,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在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维护性,提高软件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软考知识点梳理--⾯向对象⽅法⾯向对象(Object-Oriented,OO)⽅法认为,客观世界是由各种对象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对象,每⼀个对象都有⾃⼰的运动规律和内部状态,都属于某个对象类,是该对象类的⼀个元素。
复杂的对象可由相对简单的各种对象以某种⽅式⽽构成,不同对象的组合及相互作⽤就构成了系统。
OO⽅法是当前的主流开发⽅法,拥有很多不同的分⽀体系,主要包括OMT(Object Model Technology,对象建模技术)⽅法、Coad/Yourdon⽅法、OOSE(Object-Oriented Software Engineering,⾯向对象的软件⼯程)⽅法和Booch⽅法等,⽽OMT、OOSE和Booch已经统⼀成为UML(United Model Language,统⼀建模语⾔)。
使⽤OO⽅法构造的系统具有更好的复⽤性,其关键在于建⽴⼀个全⾯、合理、统⼀的模型(⽤例模型与分析模型)。
与结构化⽅法类似,OO⽅法也划分阶段,但其中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三个阶段之间已经没有 “缝隙”。
也就是说,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变得不明确,某项⼯作既可以在前⼀个阶段完成,也可以在后⼀个阶段完成;前⼀个阶段⼯作做得不够细,在后⼀个阶段可以补充。
OO⽅法使系统的描述及信息模型的表⽰与客观实体相对应,符合⼈们的思维习惯,有利于系统开发过程中⽤户与开发⼈员的交流和沟通,缩短开发周期。
OO⽅法可以普遍适⽤于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但是,OO⽅法也存在明显的不⾜。
例如,必须依靠⼀定的OO技术⽀持,在⼤型项⽬的开发上具有⼀定的局限性,不能涉⾜系统分析以前的开发环节。
当前,⼀些⼤型信息系统的开发,通常是将结构化⽅法和OO⽅法结合起来。
⾸先,使⽤结构化⽅法进⾏⾃顶向下的整体划分;然后,⾃底向上地采⽤OO⽅法进⾏开发。
因此,结构化⽅法和OO ⽅法仍是两种在系统开发领域中相互依存的、不可替代的⽅法。
OOA 的基本任务是运⽤OO⽅法,对问题域进⾏分析和理解,正确认识其中的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找出描述问题域和系统功能所需的类和对象,定义它们的属性和职责,以及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各种联系。
实验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一、实验目的:学习用Rose或Together等工具绘制UML图,通过实际绘制UML图加深理解UML,了解利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建模和面向对象系统设计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利用Rose绘制给定的用例图、包图、活动图、序列图、协作图、类图。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一)Rose绘图环境的使用(二)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分析首先明确问题域和系统责任,目标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人事信息的变动管理(增、删、查、改、打),人事信息查询检索、分类汇总、统计报表,用户管理、登录,下属部门数据的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
根据系统的这些总体信息,可以确定系统的参与者(角色)和用例。
(1)确定系统的参与者该系统的参与者(系统用户)是进行日常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操作员和进行基础数据维护与数据备份(恢复)的管理员。
(2)确定系统用例可将系统分为如下用例: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用例、系统账户管理用例、部门数据维护用例、系统维护用例。
①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用例:该用例的参与者是一般的操作员,需要经过系统登录后才能正式进入系统,完成人事档案信息的变动管理、分类汇总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
②系统账户管理用例:完成系统用户的增、删、查、改、打功能。
③部门数据维护用例:完成部门信息的增、删、查、改、打功能。
④系统维护用例:完成系统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
(3)识别系统中的类可从类的表现形式或分类来识别类,类的表现形式有:外部实体、事物、事件、角色、组织单元、场地、结构。
类又分为实体类、边界类和控制类。
①参与者相关的类。
本系统的参与者是系统用户,包含的属性有登录名、密码、类别(操作员或管理员)、操作权限等。
②其他外部实体(数据库)类。
●员工人事档案信息类,包含的属性有员工编号、姓名、所在部门、性别、年龄等。
●部门信息类,包含的属性有部门编号、部门名称等。
③边界类。
●系统用户登录窗口、系统主界面窗口、用户信息管理窗口。
●员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窗口、人事信息查询显示窗口、分类统计窗口、人事信息报表打印窗口。
1.3 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面向对象分析作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方法,面向对象分析由五个主要步骤组成,即确定类与对象,识别结构,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和定义方法。
一旦建立了模型,就可以由五个层次来表示,它们是:主题层主题给出分析模型的总体概貌。
对象层对象是数据及其处理的抽象。
它反映了系统保存和处理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的信息的能力。
结构层结构表示问题域的复杂性。
类—成员结构反映了一般——特殊关系,整体——部分结构反映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属性层属性就是数据元素,可用来描述对象或分类结构的实例,可在图中给出并在对象的存储中定义。
方法层方法是在收到消息后必须进行的处理,在图上定义它并在对象的存储中指定。
一、确定类与对象1、什么是类、对象在面向对象分析中对象是一个封装体和抽象体,即是属性和处理这些属性的方法的封装体以及问题域的抽象体。
类是对一个以上对象的共同属性和方法集合的描述,包括如何在一个类中建立新对象的描述。
属性以及处理这些属性的方法的封装体对面向对象分析模型的稳定性影响很大。
首先,封装性是可以将属性和方法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基础。
第二,封装性有助于减少重复劳动。
在面向对象分析中,对问题域中某件事情的抽象是很重要的。
事实上,在每次分析活动中,分析人员必须首先理解要分析的问题域。
而将对象定义为现实世界的抽象,这样有助于深刻理解问题域,从而获得系统模型。
这种模型至少可以产生一个现实的可观察且可管理的模型层集合,包括主题、对象、结构、属性和方法。
系统模型还为上下文的初始表示奠定了基础。
上下文树是由系统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画出来用于技术决策的。
系统上下文表明该系统包含有几个问题域、要保存什么样的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如何等。
系统上下文有着“四重约束”,即预算、进度、性能和人员。
为了使一个项目顺利进行,必须满足所有这四个约束。
2、为什么要识别对象识别对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一个系统的技术表示同现实世界更为接近。
这种分析的表示和策略是依据人类的3种基本分析方法的,即对象和属性,类与成员,以及整体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