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典型病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慢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组成的三者联合应用治疗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50例,采用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三者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50 例,采用奥美拉唑单独给药治疗,比较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奥美拉唑联合左氧氟沙星和奥硝唑组成的三者联合应用对慢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的新方法。
关键词:奥美拉唑;慢性胃炎;疗效【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179-01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期因不正确饮食习惯、不良嗜好、精神刺激常容易引起慢性胃炎。
针对我院近几年慢性胃炎患者所占比重的日益加剧。
现将2010年1月至 2011 年10 月我院所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治疗,现就对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以在本院2010年1月至 2011 年10 月期间住院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经胃镜检查确定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个别患者伴有轻微性局部糜烂;所研究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 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6~51岁,平均(38.1±2.1) 岁;对照组50 例,男34 例,女16例;年龄27~53 岁,平均年龄(39.2±1.9)岁。
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实验对象要求,具有可比性。
患者在治疗前的一周内没有服用其他任何相关的抗生素、抑酸剂等药物。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左氧氟沙星200mg和奥硝唑500mg 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20mg 单独给药治疗,上述药物均为2次/d,疗程为4周,治疗期间患者没有服用其他类药物。
慢性胃炎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到本院就诊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a组60例给予单纯奥美拉唑治疗,b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a、b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95.00%;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
结论:奥关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幽门螺杆茵根除率高,值得临床适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75-02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炎症,根据病灶位置和病因的差异,主要可分为特殊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大类[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愈加细化,使得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的治病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随着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在消化内科临床诊断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因此,彻底清除幽门螺旋菌是治愈慢性胃炎的关键[2]。
本院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a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44.30±5.4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4±3.5)个月。
b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3.90±6.1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9±3.6)个月。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慢性胃炎诊断:均符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1)有嗳气、恶心、反胃等消化道不适症状;(2)胃镜检查hp为阳性。
浅论慢性萎缩性胃炎210例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352-02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为常见胃部疾病,引起cag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以及嗜好烟酒茶等。
在cag临床检查中分析,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是主要临床特征,通过对调节肽、胃肠激素以及生长因子的条件,从而改变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活性,导致细胞凋亡以及对相关基因的活化的抑制。
一般来说,cag在临床上已经作为胃癌的前期状态,为了防止胃癌的发生,需对cag进行积极诊断及治疗。
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间共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21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活检方法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4年至2012年4月间收治的胃炎患者210例,按中华消化学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标准确诊为cag患者210例,其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24~72岁,平均55.4岁,患者病史0.5~13年不等。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78例患者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胀满、胸闷与嗳气,64例患者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缺铁性贫血,31例患者出现失眠、疲乏、无力等。
cag发病部位:胃窦22例,胃体及胃窦6例,胃底2例,胃角7例。
患者萎缩程度:轻度99例,中度101例,重度10例。
1.2 临床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有症状者也缺乏特异性。
常出现的临床表现有①胃脘部胀满: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脘部胀满不适较为多见,部分患者感觉胃部痞闷或胃脘有堵塞感,甚至腹部、胁肋部、胸部也感觉到胀满,嗳气频频。
②胃脘部:胃脘部可以单独出现,但多数情况下是与胃脘部胀满同时出现。
呈胀满、隐痛、钝痛,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剧痛或绞痛。
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论文1临床资料60例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18~58岁(29岁以下12例,30~49岁32例,50岁以上16例);病程18天~13年(半年以内10例,6个月~5年29例,5~10年16例,10年以上5例)。
患者多有胃脘痛,胃脘痞闷,嗳气,纳差,大便异常等症状,并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凡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呈点状片状充血者为轻型,本组46例;凡镜下粘膜高度充血,或表层粘膜形成糜烂,或粘膜下出血者为重型,本组14例。
中医辨证:肝胃气滞型29例,脾胃气虚型15例,脾胃虚寒型3例,胃阴不足型7例,胃热内蕴型6例。
2辨证施治2.1方法肝胃气滞型(胃脘痞闷,食后腹胀或胀痛,嗳气方舒,或有嘈杂、吐酸,大便正常或稍干,恼怒后病情加重,脉弦或弦滑,舌象多正常):治宜疏肝和胃。
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苏梗、陈皮各6g,佛手8g,川芎、炒枳壳、香附、白芍各5g,炙甘草2g。
脾胃气虚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纳呆食少,面色白光白,舌质淡或胖淡,苔薄白,脉细沉):治宜健脾助运,升脾降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人参10g,良姜、香附、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木香、砂仁、甘草各6g、广三七粉10g。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温痛减,食欲不振,泛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畏冷,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苔薄或呈水滑状,脉沉细而迟):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方选大建中汤:人参6g,饴糖30g,干姜5g,蜀椒(炒去汗)3g。
亦可选用黄芪建中汤。
以上三型,夹湿者(脘痞闷痛,便滞不爽,舌淡苔腻,脉濡滑)可于方中加藿香、杏仁、苍术各12g,草蔻、炒厚朴各15g,炒谷芽18g;夹瘀者(痛重于胀,痛有定处,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可于方中酌加土鳖虫5g,九香虫12g,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各15g。
(在临床上,我常配清胃药加蒲公英、百合及土方其效更佳)胃阴不足型(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而不欲饮,似饥而不欲食,大便干,舌红少津,脉细弦或细数):治宜滋阴益胃。
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与研究【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55-0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效果。
方法通过对此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症状、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结果通过药物治疗,症状基本缓解。
结论学习、正确选择药物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
【关键词】慢性胃炎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数是胃窦为主的胃炎,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
本病进展缓慢,常反复发作,中年以上好发病,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以进餐后为重的上腹不适、饱胀、无规律的腹痛、反酸、嗳气、烧灼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少数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
慢性胃体炎消化道症状较少,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
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1 资料资料来源自沂水县许家湖镇卫生院,2009年-2010年一年治疗慢性胃炎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26-68岁,平均43.5岁,病程5-20年,其中,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6例,胃粘膜上皮腺化生9例。
2 相关用药2.1 胃黏膜保护药2.1.1 吉法酯(gefarnate,惠加强:胃黏膜保护剂,提高胃黏膜组织内前列腺素水平及氨基己糖浓度以恢复或加强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黏膜血流量,促进溃疡部上皮再生。
2.1.2 麦滋林-s(marzulene-s):该药含有水溶性奥和l-谷氨酰胺。
水溶性奥能抑制炎症、增加黏膜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保护胃黏膜。
l-谷氨酰胺增加胃肠黏膜上皮氨基己糖及葡萄糖胺的合成,参与促进组织修复。
主要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性和慢性胃炎。
2.1.3 瑞巴派特(rebamipide,膜固思达):通过上调胃黏膜内各种生长因子及前列腺素e2表达,起到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炎症反应、增强黏膜屏障功能及抑制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探究论文【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方法:利用中医辨证论治,对慢性胃炎分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瘀阻胃络型、胃阴亏虚型)的诊治方法。
结果:大部分患者病情好转,症状明显减轻。
结论:在临床通过健脾和中、清脾泻热、降逆和胃、疏肝泄热、调气和胃、活血化瘀、养阴益胃等治法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居消化系统疾病的首位,近年来亦有上升趋势。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价格廉、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的特点,适用于广大农村推广运用,现将个人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1西医对本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发炎、病程长,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
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一般要借助胃镜检查,虽从临床表现很难做出肯定性诊断。
其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部分病员毫无症状或只诉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①上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部位多在上腹,以隐痛、钻痛、胀痛、刺痛较为多见,上腹部压痛范围较广泛,无节律性疼痛,无饥饱加重或减轻的特征;②腹胀:上腹饱胀或全腹胀,进食后更明显,伴有嗳气;③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不良、泛酸、舌苔厚腻,大便隐血阳性等症状;④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时以上腹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较为突出;⑤巨大皱襞型肥厚性胃炎,除上腹痛等症状外,由于血清蛋白经病变的胃黏膜中丢失,因此突出表现为低蛋白血症,以及由此引起的水肿。
胃腺增生性肥厚性胃炎由于大量胃酸的分泌,临床症状酷似十二指肠溃疡。
2中医辩证施治可根据以上特点,结合胃镜及X线检查再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思维去对应进行辨证施治。
我们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
2·1脾胃虚寒型脘痛绵绵,胀满不舒、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弱。
合理饮食与慢性胃炎的防治摘要:饮食不合理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发因素,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病并对可配合慢性胃炎的治疗,促进病情好转与痊愈。
关键词:慢性胃炎;合理饮食;防治【中图分类号】r5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574-01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消化内科常见和多发病症之一。
该病不仅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生活和身心状况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可进一步进展成为胃溃疡甚至癌症,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许多,常见的有饮食不卫生所导致及胃粘膜受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不易痊愈;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食物过冷或过热、粗糙坚硬,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会转成慢性胃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可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或加重胃炎。
可见饮食不合理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发因素,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病并对可配合慢性胃炎的治疗,促进病情好转与痊愈。
1合理饮食可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1.1饮食宜洁: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外界微生物对胃黏膜的侵害。
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注意饮食卫生,饭前刷牙,洗手,不共用餐具,食用瓜果、蔬菜及餐具要洗净,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减少慢性胃炎的发病。
1.2饮食宜节1.2.1忌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不仅增加胃部负担而且容易引起急性胃扩张,或诱发胃溃疡穿孔。
因每个人的体质及餐量大小不同,故可根据自身情况,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餐可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2忌辛辣刺激之物。
此类食物有辣椒、胡椒、酸醋、咖啡、浓茶、烟酒、香料等,这是因为上述之物可刺激胃炎和溃疡病患者的胃粘膜、溃疡面,诱发疼痛,加重炎性改变和溃疡发作。
1.2.3忌生冷食物。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0例[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00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50例,西药雷尼替丁治疗(对照组)50例。
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第6版全国医学类专业统编教材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上腹疼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吐酸,烧心,恶心,舌红、苔白厚,脉弦数等。
(2)胃镜下可见红斑,呈点状、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出血斑、糜烂、胆汁反流等。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幽门螺杆菌等治疗2周,口服药物:克拉霉素250mgqid,甲硝唑片0.2qid,奥美拉唑20mgbi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自拟疏肝和胃、调和气血方治疗。
处方:柴胡10g,砂仁3g,白芍20g,厚朴12g,茯苓20g,炙甘草6g,陈皮10g,半夏12g,黄连6g,干姜6g,吴芋3g,元胡10g,代赭石12g,牡蛎12g,三七6g。
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2次,每次约150ml。
治疗30d后观察疗效。
2 结果2.1 疗效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理性改变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明显好转;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但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无明显变化;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结果较治疗前均无改善。
2.2 结果见表1。
表12组临床症状疗效和病理组织学比较例(%)治疗组与比较对照组*p<0.05。
3 讨论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嗳气”、“吐酸”等范畴。
其病位在胃,但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有关。
胃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肝失条达,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损,纳运失调,形成食积、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出现上腹疼痛、痞满、纳呆早饱、泛酸、嘈杂等一系列主要症状。
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39例疗效临床观察作者简介:梁剑,男,侗族,广西医科大学,主治医生,消化系统疾病。
【摘要】目的:对不同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通过对比探索更加有效的针对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方法。
方法:将临床上收治的39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胶体果胶铋加以治疗,实验组使用奥美拉唑加以治疗。
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阳性,并且将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各项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但在苏木素—伊红染色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具体的治疗方法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胶体果胶铋每天4次,每次3粒,均于饭前半小时服用,睡前加服1次。
对于hp呈阳性患者应该辅助口服阿莫西林0.8g,每天2次上述药物连续服用2周,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在服药治疗期间应该密切注意患者的便血,恶心及呕吐情况,还要及时的关注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血hp—igg及其他各项相关的常规检查。
实验组的患者服用硫糖铝0.8g,奥美拉唑16mg,每天三次,服用方法为嚼碎吞服,服用时间均为饭前半小时左右服用。
hp呈阳性患者需要加服药物和剂量同对照组。
上述药物连续服用2周,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后的观察指标和检查项目与对照组相同。
2.2疗效判断标准:①hp清除:治疗结束时,对胃黏膜活组织进行切片检查,在银染切片上hp转阴性。
②炎症减轻:治疗结束时,胃窦组织学炎症级有所降低。
③症状缓解:治疗结束时,腹上区疼痛和不适感基本消失。
3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不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
但在苏木素—伊红染色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4讨论我们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机械刺激、胆汁反流、胃酸过多以及变态反应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胃病毕业论文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指的是胃的功能异常或病理性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胃病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然而,胃病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本文将从胃病的原因、分类、预防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胃病的原因主要与不良饮食习惯、饮食环境、药物不当使用等因素有关。
不良饮食习惯包括过量进食、暴饮暴食、偏食和不规律饮食等,这些习惯会增加胃酸分泌,进而损伤胃黏膜。
另外,长期在不干净的环境下食用食物也有可能导致胃病的发生。
药物不当使用也是胃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会损伤胃黏膜。
根据病因和病理改变,胃病可以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类型。
其中,急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的短暂发炎和充血,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
而慢性胃炎则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胃胀等。
胃溃疡是胃壁黏膜局部坏死和溃疡形成,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饭后饱胀等症状。
胃息肉则是胃黏膜表面的肿物,常无症状但容易发生出血。
在预防胃病方面,主要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首先,要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量进食或暴饮暴食,减少对胃的刺激。
其次,要避免抽烟和喝酒,因为烟草和酒精会直接损害胃黏膜的健康。
此外,要避免使用过量的非甾体抗炎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对于已经患有胃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改善。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
此外,患者还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此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综上所述,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确的理解和预防胃病,对于维护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1.1 研究背景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存在。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和潜在治疗方法,为进一步理解该疾病的病因以及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2.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慢性胃炎的病因探究:通过回顾研究文献和临床数据,分析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如H. pylori感染、饮食习惯、药物滥用等,并探讨不同病因之间的相互关系。
2.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研究:通过实验室方法和动物模型,研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如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异常等,以期深入理解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3.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探索:综合前人研究成果,重点探索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如抗生素治疗、营养调理、中药治疗等,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1.文献回顾和分析:系统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了解慢性胃炎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已有数据,寻找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动物模型建立:采用小鼠或大鼠模型,通过给予H. pylori感染、不同饮食或药物处理等方法,建立慢性胃炎的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动物胃黏膜病理变化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
3.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模型动物胃黏膜中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等,探究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
4.治疗方法评估:设计临床实验或动物实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通过生理指标的变化、症状缓解情况等来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点3.1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深入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同时,该研究还有助于推动慢性胃炎的防治工作,减少患者发病率和疾病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慢性胃炎的论文开题报告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该疾病主要由于胃黏膜受到慢性刺激或损伤导致,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不规律的饮食、细菌感染、药物滥用等。
慢性胃炎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病因。
长期不规律的饮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进食辛辣、油腻食物,或者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此外,细菌感染也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它会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发慢性胃炎的发生。
药物滥用,特别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也会增加患慢性胃炎的风险。
其次,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胃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腹痛、胃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慢性胃炎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溃疡病、胃出血等。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慢性胃炎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然后,我们将介绍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内镜检查、组织活检、血液检查等。
内镜检查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变化来确定是否患有慢性胃炎。
组织活检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炎症指标,辅助慢性胃炎的诊断。
最后,我们将探讨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
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等。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酸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抗生素主要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其修复。
此外,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
总之,本论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慢性胃炎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慢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体会【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分型具有较高价值,它不但能够确定病变的性质,还能确定病变的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
纤维胃镜镜身柔软,便于操作,病人检查时痛苦少,危险性小,没有盲区,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是当今检查胃部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镜检查;体会【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481-02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
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
随着科技发展,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新一代超细无痛胃镜以其镜身更细、更柔软、视野更大、操作更灵活、全程无需麻醉、无痛苦、舒适度好等特点而大受临床好评。
1 适应症和禁忌症1.1适应征凡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食欲下降原因不明。
上消化道出血。
x线钡餐检查不能确诊,疑有粘膜病变或肿瘤者。
需随访观察的病变。
药物治疗前后的观察或手术后随访。
需作内镜治疗的患者(异物、出血、狭窄扩张、息肉摘除等)均需做胃镜检查。
1.2禁忌症1.2.1相对禁忌症心肺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血压波动较大或不稳定;严重高血压患者,血压偏高;严重出血倾向,血红蛋白低于50g/l或pt延长超过1.5秒以上;高度脊柱畸形;消化道巨大憩室。
1.2.2绝对禁忌症严重心肺疾患,无法耐受内镜检查;怀疑有休克或消化道穿孔等危重患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消化道急性炎症,尤其是腐蚀性炎症患者;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脑卒中患者。
1.3检查前的注意事项1.3.1禁食上午进行胃镜检查者,在禁食的前一天晚饭(6~7点钟)后不能再吃任何食物,保证禁食12小时以上。
为保证检查效果,晚餐也只能吃少渣而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混沌等。
临床观察论文: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指导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指导,通过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总结出适宜的饮食原则和注意事项,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炎;饮食指导;临床观察一、引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精神压力等。
饮食在慢性胃炎的治疗和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饮食可以减轻胃部负担,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的修复;而不当的饮食则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为慢性胃炎患者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慢性胃炎的概述(一)慢性胃炎的定义和分类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可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
(二)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三)慢性胃炎的病因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自身免疫因素等。
三、饮食对慢性胃炎的影响(一)饮食与胃黏膜损伤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冷、过热的食物可能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伤,加重慢性胃炎的症状。
(二)饮食与胃酸分泌高糖、高脂肪食物以及咖啡、浓茶等可促进胃酸分泌,增加胃部的酸度,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
(三)饮食与营养吸收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功能受损,可能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
长期营养不良可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四、慢性胃炎患者的饮食原则(一)少食多餐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容量和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可以减轻胃部负担,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引起的胃胀、胃痛等不适。
(二)清淡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馒头、蒸蛋等。
慢性胃炎中医研究论文慢性胃炎中医研究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慢性胃炎的患者共有62例,男有34例,女有28例,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5岁;萎缩性的胃炎有15例患者,浅表性慢性胃炎有34例患者,特殊性的慢性胃炎有13例患者;病程3~14个月的有19例,15~25个月的有16例,26~36个月有11例,17个月以上的16例。
1.2治疗方法治疗该病,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症状:寒、热、虚、实结合性的辩证论治,针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中药中有特效药进行治疗,例如:蒲公英、黄芪、半枝莲、蜥蜴、白花蛇舌草等。
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六君子汤并加上黄芪进行加减,通常情况的用量为:黄芪30g、大枣12g、白术12g、人参12g、陈皮9g、生姜9g、茯苓9g、半夏6g、甘草6g。
针对血瘀凝滞着,以蜥蜴为君药,配上丹参和失笑散进行加减(当归15g、蒲黄和五灵脂各9g等);若为热证型的加以蒲公英15g,半枝莲11g,蛇床子10g并加上疏肝散进行加减。
2结果2.1疗效的判定标准无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善,或者是病情加重。
有效果: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消化道的症状基本上消失,并且在3个月之内病情没有复发,也没有加重。
治愈:患者在服用该药3周之后,病症完全消失,无复发。
2.2治疗效果本组的62例患者在使用该药3周内的效果:治愈的患者:在服用1周后治愈7例患者,2周之后治愈10例患者,3周之后治愈了29例患者,一共治愈46例,治愈率为74.2%;有效的患者为:在服用3周之后病症得到明显改善的有14例,有效率为22.6%;无效的2例,无效率为3.2%。
因此总的有效率为96.8%。
3讨论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主要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造成的,进行西药治疗时,短期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因而副作用是很强的,并且易复发。
在本文中,我们所采用的纯中药进行治疗,并且使用的还是特效药进行组方加减,以便提高疗效,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慢性胃炎典型病论文: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黄香汤治疗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改善情况。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分别运用西药、中药黄香汤加减治疗,疗程8周。
结果经治疗后,和西药组比较,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胀的症状改善明显。
结论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身心双重调节的优势。
【关键词】黄香汤慢性胃炎典型病例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院运用自拟“黄香汤”治疗慢性胃炎4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整理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00例病例均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本院门诊患者。
其中女性160例,男性24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6岁。
病程最长8年,最短半年。
临床症状是:胃脘疼痛,嗳气呕恶,泛酸嘈杂,纳少乏味。
全部病例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1.2 诊断标准:参考2003年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关于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方案[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200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定的慢性胃炎
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执行。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予黄香汤方,药物组成:黄连9g 香附10g 苍术12g 栀子12g 半夏9g 瓜蒌20g 神曲15g 鸡内金10g 佛手10g蒲公英15g高良姜5g甘草6g等。
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各一次口服。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脾胃虚寒者,加吴茱萸、干姜温中散寒止痛;恶心呕吐、吞酸者加竹茹、厚朴、海螵蛸降逆止呕制酸;水湿困脾者加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运脾。
1.3.2 对照组阿莫西林0.5g,每日3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4周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标准:治愈:胃脘痛及其他主要症状消失,电子胃镜复查无糜烂、充血水肿,粘膜液清,停药后3个月未复发;好转:胃脘痛及其他主要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胃镜复查粘膜无糜烂,充血水肿面缩小减轻;无效:经治疗连续服药2个月以上,症状无明显好转,胃镜复查无改变。
2 治疗效果
3 典型病例
张某,女,36岁,主因胃脘痛、腹胀,纳差,喜叹息就诊,查体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形体瘦弱,舌质红,苔白,脉弦滑,经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糜烂。
给予阿
莫西林0.5g,每日3次,吗丁啉10mg,每日3次,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日3次,口服。
效果不佳,故请中医专家会诊,考虑为肝胃不和,肝气横逆犯胃所致,给予黄香汤加减,处方如下:黄连9g 香附10g 郁金10g苍术12g 栀子12g 半夏9g 陈皮9g瓜蒌20g 神曲15g 鸡内金10g佛手10g 蒲公英15g高良姜5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各一次口服。
服药三剂后,腹胀减轻,胃痛好转,余同前,故又给予七付,巩固疗效。
共服用十剂后痊愈。
4 讨论
5 讨论
黄褐斑俗称肝斑、妊娠斑。
人面阳明之属也,面部黑斑与阳明胃经关系密切,亦与月经和妊娠相关。
冲任失调,或妊娠后,血以养胎,不能上荣于面,气血失和则面生黑斑。
故本病病机为气滞血瘀、阳明蕴热、肌肤气血失和。
本治疗采用加味桂枝茯苓汤内服,功能理气和血,调理冲任,清解郁热。
方中桂枝通阳化气利水,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有扩张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抗菌、解热作用。
丹参、当归、鸡血藤、三棱、桃仁养血和血调经。
香附调经理气,疏肝解郁,大大提高和激起免疫功能,使气血通畅,促进气滞血瘀的缓解。
川楝子、木香理气和胃,疏散阳明郁热,丹参、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败酱草、连翘清热解毒,凉
血祛瘀,茯苓健脾和中,利水渗湿。
本病病程较久,病人长期服药难以坚持,每届经前,阳气偏旺,血热上蒸,故选择经前施治,结果显示,本方法治疗黄褐斑效果显著,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