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一评析邹韬奋经营“读者信箱”栏目的实践与思想(一)
- 格式:docx
- 大小:20.44 KB
- 文档页数:4
邹韬奋的职业指导思想及启示
20世纪有一位叫邹韬奋的军事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代继承者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后代将领的职业指导思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邹韬奋的职业指导思想及其启示。
一、把置身于社会中实际问题最前沿
邹韬奋提出,将领应该把置身于实际问题最前沿,实践贯彻战略理念,而不是制定模
板决策,把专业理论发挥到最大化。
他认为,将领应该及时回归事物本源,分析思路,把
实际问题纳入政治经济学家的视野中,从而探索出自己的任务,必要的时候出差,及时收
集情报信息,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定位问题,指出具体走向。
二、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
邹韬奋认为,职业价值观包括对人、对事、对己,对自己的安排要认知到多元、准确,不可戴帽子行事,细节要有精神状态的调节,要务求事事实外仿佛能够把社会中的问题按
照有序的步骤去分析理解,确立出一定的行动思路。
职业价值观要树立在清明的理性经济
哲学之上,要赋予行动表现并塑造具体的形象,有力量、有弹性,有品质上乘的企图心,
做到政治主旨,注重和谐共处,维护安全,及时把握不断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
三、重视士气和斗志
邹韬奋认为士气是军队的生命,士气是团队协作的前提,士气是坚定信念和主观认知
的体现。
他提出,将领要以礼仪和精神去维护士兵的士气,理解士气的背景,密切联系民心,重视士兵的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全军的斗志,使士兵认识到自身的使命,发挥作用,
使士兵有正确的职业操守。
总之,邹韬奋的职业指导思想主要围绕将领把置身于实际问题最前沿,树立正确的职
业价值观,和注重士气和斗志三大方面着力,他的思想对当代将领尤其是军事思想家有很
大的启发作用,他的思想也是当代军民共同明辨正邪,言行于一致的重要指导。
浅谈邹韬奋的成功内容摘要:由邹韬奋所主编的报刊如《生活》周刊等,在当时社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这主要依赖于他的新闻思想,即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主线,全心全意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具体包括正确的动机观、为劳苦民众说话的立场观、充分满足读者需要的群众观、富有创造精神的业务观、具有阶级性和相对性的新闻自由观、以人格、报格为第一的新闻道德观等等。
认真研究和继承发扬韬奋的新闻思想和职业精神,对于今天的新闻事业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读者工作办报实践成功经验邹韬奋(1895~1944 ),原名邹恩润(乳名荫书),江西余江人。
他作为我国近代最伟大的出版家之一,为我国近代出版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
1919年,年仅24岁的韬奋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学生联合会日刊》编辑工作,从此他把自己伟大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编辑出版事业,直至去世。
众所周知,邹韬主持的生活书店在解放前的旧中国影响非常大,但就生活书店而言,无论是规模还是出书数量都不算大,而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韬奋毕生所坚持的职业道德,办报宗旨。
即使到现在,韬奋的办报思想也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
韬奋能到现在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和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始终保持着大公无私的高尚职业道德是分不开的。
无论怎么样都时刻记得一个新闻人所应该把握的职业操守,努力维护新闻的真实等特性。
报刊内容质量的好坏和健康与否对整个社会民众甚至是整个国民素质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决定了新闻人必须要以最利于国民身心健康的内容进行传播。
那么我们就对此来分析下:第一、“大公无私”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是韬奋办报工作得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在接办《生活》周刊初期,韬奋先生就一再声明:“我们办这个周刊,心目中无所私于任何个人,无所私于任何机关”,“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他自己也“不想做什么大人物,不想做什么名人”,而是要“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借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
简析邹韬奋的大众编辑思想作者:杨栓保来源:《今传媒》2012年第08期摘要: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编辑出版家,他的大众编辑思想在我国编辑出版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报刊无不体现着他的大众编辑思想,这种大众编辑思想,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主线,具体包括正确的动机观、为劳苦民众说话的立场观、充分满足读者需要的群众观、富有创造精神的业务观。
他明确提出报刊应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目的。
认真研究、继承和弘扬韬奋的大众编辑思想和职业精神,对于当今的编辑出版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大众编辑思想;编辑出版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132-02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和杰出的新闻记者,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从1926年主编闻名遐迩的《生活》周刊开始,一生从事新闻与报刊工作,先后共主编7种具影响力的报刊,撰写过大量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著作和译作达数十本之多。
他大量著述是我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宝贵财富。
他所提出的卓有见地的大众出版编辑思想,不仅对当时我国的编辑出版事业向正确方向前进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即使在当下,对于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编辑出版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服务本位的大众编辑思想在邹韬奋的编辑出版思想中,最引人注目就是编辑出版工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
这对于我们当今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来说,一定会被看作是“老生常谈”,但对于20世纪初,一个普通正直的知识分子来讲,确立为人民大众着想,为大众服务的指导思想,就难能可贵了。
邹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贡献给了我国早期新闻、编辑、出版事业。
他一生坚持的大众编辑思想,以及他所总结的办刊经验,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作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播和文化宣传主阵地的编辑出版事业,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己任,大力弘扬服务大众思想、体现大众精神需求。
学习写作要以读者为中心,树立读者思维学习写作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无论你是一个专业写手还是一个普通读者,掌握了写作技能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而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时刻以读者为中心,树立读者思维,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写作更加出色。
要以读者为中心,首先就要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利益。
我们的写作应该根据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来进行调整和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写作之前对于读者的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当我们知道我们的读者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就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例如,如果你写的是一篇科技类文章,那么你的读者可能是科技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需要的是最新的科技信息和技术进展,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会比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技术背后的原理和实践,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领域。
同时,当我们以读者为中心时,也需要注意我们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
我们应该使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语言,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式,这可以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障碍,从而更容易理解我们的表达。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文本的结构和组织,确保文章的逻辑性和清晰性。
如果我们的文章结构混乱、信息杂乱无章,读者很难跟随我们的思路,这将会降低他们的阅读体验。
最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我们需要树立读者思维,即善于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解答和提供帮助。
例如,如果你写一篇关于安全防范的文章,那么你可以预测读者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和疑问,然后在文章中提供详细的解答和建议。
这样会让读者更加信任你的专业性和专业知识,也会使他们对你的文章更感兴趣。
总之,学习写作不仅需要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上,更需要我们以读者为中心,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和背景。
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这种读者思维模式,我们的写作会更加成功,更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我们的内容。
略论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作者:马征陈璐明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3期【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在丰富的办报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新闻出版思想。
本文对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进行了梳理,从中总结出了八点结论。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出版思想现实意义邹韬奋先生,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
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从1926年10月开始主编《生活》周刊,他即着手改变以往的编辑方针,以讨论社会问题为主。
在其办报活动中,他“时时立在时代的前线”,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主张。
邹韬奋认为报刊要“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这成为他一生的追求目标和实践标准。
1944年邹韬奋因病于上海逝世,终年50岁。
后来毛泽东为他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一、邹韬奋的新闻出版思想(一)报刊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社会改进为目的。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对邹韬奋震动很大。
他以满腔热忱寻求抗日救亡的道路。
报刊在伟大的事业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邹韬奋认为:“我们要借本刊对民族解放前途,对大众解放前途,尽一部分的贡献,换句话说,我们不是为办本刊而办本刊,只不过把本刊作为努力于我们大目标的一种工具。
再说得明确些,我们是在民族解放、大众解放的大目标之下,努力于‘一部分’和‘一种’的工作”。
在《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邹韬奋指出:“我们办周刊心目中无私于任何人,无私于任何机关”;“不是替任何个人培植势力,不是替任何机关培植势力”。
“《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目的”。
可见,邹韬奋认为办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社会,而这“社会的改进”,是“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着进步的路上走”。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人民报刊思想。
在长期的办报实践中,邹韬奋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思想,即人民报刊思想,并由此阐发出了重视受众的理念。
解析邹韬奋“以读者利益为中心”报刊思想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其“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报刊思想至今为人所推崇。
基于此,本文将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与时俱进的态度、为大众服务的“孺子牛”精神”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对当代的媒体人有所借鉴。
关键词:邹韬奋报刊思想读者利益中心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其“以读者利益为中心”的报刊思想至今为人所推崇。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一、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的基本选择。
作为报人的邹韬奋很重视手中的那支笔,用它担负起了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
当他还是个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时,就提出办报要“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
[1]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后不久,即发表《本刊与民众》表示:“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为此,曾拟定周刊的宗旨是“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1928年在《〈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又进一步表示:“求有裨益于社会上一般人”。
可以看出,邹韬奋是抱着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为此,他很注意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类问题,并随时进行分析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士,邹韬奋又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舆论宣传的任务。
9月26日出版的《生活》周刊第6卷第40期上,他一连发表三篇“小言论”和一篇《对全国学生贡献的一点意见》,呼吁全国人民一致抗日。
针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邹韬奋一再进行毫不留情的批评,这使《生活》周刊处在了风口浪尖。
邹韬奋被迫出国。
为此,这样两个问题便由此而生: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带着这两个问题,他把英国、法国、美国、苏联、意大利、德国作为考察重点。
两年之后回国,先后创办《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报刊,继续投入到国内的抗日救亡宣传,并把立场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
韬奋精神【简析邹韬奋的大众编辑思想】摘要:邹韬奋作为我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的大众思想在我国出版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等为代表的报刊无不体现着他的大众思想,这种大众思想,以为 __服务为主线,具体包括正确的动机观、为劳苦民众说话的立场观、充分满足读者需要的群众观、富有创造精神的业务观。
他明确提出报刊应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以社会改造为目的。
认真研究、继承和弘扬韬奋的大众思想和职业精神,对于当今的出版工作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大众思想;出版:G210.9 文献标识:A :1672-8122(xx)08-0132-02邹韬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出版家和杰出的新闻记者,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民主主义者。
他从1926年主编闻名遐迩的《生活》周刊开始,一生从事新闻与报刊工作,先后共主编7种具影响力的报刊,撰写过大量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著作和译作达数十本之多。
他大量著述是我国出版史上的宝贵财富。
他所提出的卓有见地的大众出版思想,不仅对当时我国的出版事业向正确方向前进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而且即使在当下,对于我国出版事业的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出版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然具有十分重要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服务本位的大众思想在邹韬奋的出版思想中,最引人注目就是出版工作为 __服务的思想。
这对于我们当今从事出版工作的人来说,一定会被看作是“老生常谈”,但对于20世纪初,一个普通正直的 __来讲,确立为 __着想,为大众服务的指导思想,就难能可贵了。
邹韬奋一生办刊物、办报纸、办书店,把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贡献给了我国早期新闻、、出版事业。
他一生坚持的大众思想,以及他所总结的办刊经验,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作为文化积累、文化传播和文化宣传主阵地的出版事业,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以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为己任,大力弘扬服务大众思想、体现大众精神需求。
邹韬奋媒介经营管理思想探讨摘要:邹韬奋是我国杰出的出版家,一生创建与经营管理过《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等七个报刊和遍布全国的生活书店。
他的媒介经营管理思想,主要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经营方针;同时,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和民主集中制的经营原则,来保证这一经营目标的实现;人才任何时候都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严格的用人标准为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作用。
关键词:韬奋精神;市场化;民主集中制;人才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营方针“韬奋精神”是什么?邹韬奋先生自己做了归纳,即“三条工作原则”、“八种传统精神”。
“‘三条工作原则’是:第一,促进大众文化;第二,供应抗战需要;第三,发展服务精神。
‘八种传统精神’是: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服务精神、同志爱。
归根到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
”邹韬奋把服务精神看作生活书店的生命。
他说:“‘生活’的生命,就是完全大公无我的对社会服务的精神组成的。
”在具体的报刊实践中,这种服务精神表现为:满足受众需求为立足点的经营特色。
受众是任何媒介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邹韬奋作为一个优秀的媒介企业管理者,在办报刊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读者需求为立足点的媒介经营思想,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他“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的独具特色的办报思想。
他认为办报刊“要用敏锐的目光、深切地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
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需负起的责任。
”为了达到这样目的,邹韬奋和他的战友们从四个方面付诸实施:其一,在办企业的目标与宗旨上,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二,在内容上,他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
从接办《生活》周刊开始,邹韬奋就改变刊物以前停留在“职业教育和修养”的思路上,强调以一种趣味性来吸引读者,1939年在上海出版的《大众生活》周刊更注重以短小精干的评论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其三,在刊物形式上满足消费者需求。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树一帜的民营报刊——论邹韬奋报刊的政治倾向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新闻学指导教师:***20030501内容摘要邹韬奋是一位思想纯正、道德高尚的知识分子。
他一生办过六刊一报,用毕生的心血书写了一部书生爱国的史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邹韬奋能够始终站在大众的立场,能够超越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桎梏,最终成长为一位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邹韬奋走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前列,他所办的报刊也逐渐从众多的民营报刊中脱颖而出,打破了当时大多数民营报刊为了明哲保身而奉行的少谈政治甚至不谈政治的禁忌,坚决拥护代表人民利益、顺应历史潮流的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事业摇旗呐喊。
从纯粹的民营报刊到形同党报的民营报刊,是一个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键词邹韬奋民营报刊政治倾向转变AbstractZouTaofenisallintellectualofpurethoughtandnoblemoral.Hehadrunsixperiodicalsandonenewspaperinhiswholelife.Hecomposedapatriotichistorychapterofintellectualwithhislifetimeenergies,andleftthevaluabledeseendmlts.Mostpreciously,ZouTaofencouldstandspiritualwealthfortheofpositioninmassesallthetime,surmounthisownclasslimitation,andgetridtheyokeofbourgeoisideas,thengrowintoanadvancedrevolutionarysoldierofproletariatfinally.ZouTaofenwalkedinthefrontofthemultitudinousintellectuals,thenewspaperandperiodicalsthathehadrungraduallyshowedtheirdifferencesfromnumerousprivatenewspapi:rsandperiodicalstoo.Theybrokethetaboolessdiscussingpoliticsornotdiscussingthepoliticsthatthemostprivatenewspapersandperiodicalsfollowedatthattimeinordertokeepoutofharm,andfirmlysupportedtheCommunistPartyofChinawhichwasonbehalfofpeople’Sinterestsandcompliedwiththetideofhistory.InordertorealizetheParty’Scause,ZouTaofen’snewspaperandperiodicalstriedtheirbesttohelptheparty’Sdevelopment.Changingfromthepur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toth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withcharacteristicsofthepaflypaper,wasacourseoftransformationofpoliticalideologiesandaprogressivecoursetoo.Keywords:ZouTanfentheprivatenewspaperandperiodicalsPoliticaItrendtranSf01Tnation.2一引言邹韬奋一生办过六刊一报。
韬奋生平学习及韬奋精神的现实意义思考——寻访邹韬奋故居有感10月17上午9点,我和同学来到了位于黄浦区重庆南路205弄54号的韬奋纪念馆。
因岁月的剥蚀而略显沧桑的红色木门半掩着,推开门进去就看见庄严的韬奋铜像,面带微笑,神采奕奕。
在中国现代史上,邹韬奋是一个光辉的名字,一面鲜红的旗帜。
“题破稿纸百万张,写秃毛锥十万管”。
在中国抗日救亡的漫天烽火中,在国家危难存亡之际,邹韬奋没有一天不拿着笔在战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韬奋先生一生历经艰辛,却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一把硬骨头,震撼世人心!一、一间书店满腔热血沿着木楼梯走向二楼的展厅,脚下楼梯咯吱作响,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肃穆。
第一个展板是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相关事宜。
我对生活书店的兴趣源于。
1933年,正值日本侵略东三省,中华民族内忧外患。
生活书店,由邹韬奋先生和胡愈之先生共同发表倡议而建立。
最令我感动的是生活书店的宗旨不为谋取私利,而是致力于进步文化出版事业,置身于国家民族的大局之中,为民族解放、民主政治和向读者提供精神食粮,用邹韬奋的话说就是“努力为社会服务,竭诚谋读者便利”。
商业大潮席卷大地。
处处都是弄潮儿。
一边是编辑精神的发扬光大,一边是拜金主义的渗透蔓延。
编辑向何处去?是坚持编辑精神的觉醒,勇立潮头,破浪前进,还是甘当拜金主义的俘虏,四顾茫然,随波逐流?韬奋先生给了我们榜样,作为中国新闻业的先驱,他以强硬的态度坚决反对蒋介石提出的“不抵抗”政策,以《生活》杂志等生活书店的出版物为阵地,提笔为枪,文字为弹,团结各界抗击外辱,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媒体宣传抗战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生活》、《大众生活》,迎接光明挥大笔;《抗战》、《全民抗战》,冲破黑暗砸顽石。
——宋庆龄挽邹韬奋韬奋先生的文化活动和不畏强暴的精神尽显其中。
二、一身硬骨涤荡人心接着便是韬奋先生在参加民盟时期发表的文章,陈列在玻璃柜里,细细读来,先生对于民盟诸先生的钦佩可见一二,当然更多的是对抗击外辱、救亡图存的呼吁。
邹韬奋学术史的路径回顾与反思一、引言邹韬奋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历程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对他的学术史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早年经历与学术路径邹韬奋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儒学世家。
在其的早期教育中,受到了传统的儒学教育的熏陶,同时也接触了西方的文化和知识。
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为邹韬奋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在考入北洋大学后,邹韬奋拜颜嗣魁先生为师,开始正式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
颜嗣魁的影响对邹韬奋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对中国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
三、学术成就与贡献邹韬奋在教育领域涉猎颇广,他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上。
他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中,邹韬奋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学说,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这些理论对当时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邹韬奋学术史的反思回顾邹韬奋的学术生涯,我们不仅要看到他对教育理论的深刻贡献,更要看到他对中国教育现实的批判和关怀。
他不满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致力于寻求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这种反思精神在当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邹韬奋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对教育者具有借鉴意义,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五、总结与展望邹韬奋在近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的学术贡献深刻而广泛,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教育精神,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模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个人观点和理解从邹韬奋的学术史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以读者利益为中心——一评析邹韬奋经营“读者信箱”栏目的实践与思
想(一)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这是邹韬奋在办刊实践中形成的新闻思想。
他悉心经营“读者信箱”栏目,生动体现了竭诚服务读者的思想。
“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80年前.也就是1926年的10月间,邹韬奋接办主编《生活》周刊后,就开辟了“读者信箱”专栏。
他在后来主办的另外5个刊物和1个报纸。
都保持邹韬奋在报刊实践中.一贯很重视“读者信箱”栏目,热心为读者解答生活、恋爱、婚姻以及求学、择业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信任和好评。
虽然“读者信箱”稿件刊发在报尾位置或版面的下面部分,但是不少读者还是选择先看“信箱”里的文章。
曾有一个署名“张淑慎”的女性读者在给邹韬奋的信中说,“我常在贵刊‘读者信箱’栏内,看见过许多生活上的疑难问题,经先生指示后,就顿觉很明白地解决了。
”她给编辑部来信是因为“现在正为着一件事情烦恼,想请先生指教。
”原来,这个读者求学时一个不错的助教如今已经到某工厂任会计科主任,“他离校后时常寄信给我,要求我与他在学问上继续不断地来往……我实在说,我已心许一人,不愿再与其他男性接近,可是他总是不断寄信来,我心里实在烦闷。
”
如何帮助这个读者破解遇到的烦恼呢?邹韬奋回信说,“我以为做男子的除夫人外未尝不可有女友,做女子的除丈夫外也未尝不可有男友,最重要的是所选择的朋友须是正派人,即品性端正的人。
”“依我的愚见,
女士似可以直截爽快地和盘向那位助教托出……”邹韬奋补充说,“我以为隐瞒隔膜可以发生许多误会与恶果。
开诚布公直截爽快可以消灭许多误会与恶果”。
邹韬奋娓娓道来,说理周全绵密,像一位老者与后辈谈心。
珠不知,他那时才30来岁,结婚成家也不久。
翻阅邹韬奋在“读者信箱”的答复文字,我们不难发现。
他对待不同读者的各种问题,都认真、真诚地给予解答。
正如他自己所说,“以极诚恳、极真挚的情感待他们,简直随他们的歌泣而歌泣,随他们的喜怒而喜怒。
”随着时事的变迁。
特别是日军侵华给我们民族造成的灾难日益深重,邹韬奋有针对性地解答了一些读者对时局的疑问。
我们只需浏览邹韬奋在1936年主编《生活日报》时回复读者信函的标题,就能对此管窥一斑,诸如《先锋队伍与领袖》、《民族解放与人民阵线》、《召集国防会议前的先决条件》。
在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中,读者来信成为作者、编辑、读者三者沟通的桥梁。
来信多是各地读者写来反映问题的。
其中有的问题确实重大。
如湖北大冶石灰窑胡忠来信《保护国防资源》,指出政府当局没有注意到,汉冶萍煤矿公司实权仍然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在利用中国的矿产资源制造军火攻打中国。
读者来信中,也有揭露地方官员腐败和汉奸阴险的,但更多的则是读者表示要献身抗战的来信。
邹韬奋对这些来信认真阅读并给予答复,话语富含爱国激情与理性分析。
邹韬奋说:“做编辑最快乐的一件事就是看读者的来信,尽自己的心力,替读者解决或商讨种种问题,把读者的事看作自己的事,与读
者的悲欢离合、甜酸苦辣,打成一片。
”因为经常亲自给读者复信,他常常工作至深夜。
他曾对友人说,自己花在回答读者来信上的时间比在社论上的都要多。
在《生活》周刊上开辟“读者信箱”的起初阶段,只有邹韬奋一个人负责回复读者来信,“自己拆信,自己看信,自己起草复信,自己誊写复信(因要存稿)。
忙得不可开交,但也乐得不亦乐乎。
”他答复来信的热情“不逊于写情书”。
他直接寄给读者的复信,有的长达几千字。
有人曾建议,印一个简便复信函答复读者,他坚决不同意。
他说:“这是做官当老爷的办法,我不能这样干。
”鉴于读者来信越来越多,他确定4个人专门负责处理来信,复信立卡存档,他对每封复信都要亲自过目,签名后寄出。
后来,邹韬奋把“读者信箱”中刊发的文字选辑成《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悬想》两本集子,还从刊物没有发表的复信中选辑了《该走哪条路》、《迟疑不决》、《迷途的羔羊》3本信箱外集出版,广为流传。
“这样的文章给予读者的益处是很大的”邹韬奋陆续主编的六刊一报都获得很大的成功。
仅以《生活》周刊为例,从1926年到1933年的7年间,《生活》周刊在邹韬奋手里创造了一个奇迹,发行量从当初的一两干份增至15.5万份。
赢得市场,得益于赢得读者。
而之所以赢得读者。
是因为邹韬奋真正做到了“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时时处处为读者着想。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的思想,首先体现在重视读者的需求,努力满足读者的正当需要。
邹韬奋注意通过读者来信来了解读者的各种诉求,并从中捕捉到“一般
读者”的需求信息。
他认为,新闻工作者脑子里要时时刻刻想着读者,大众刊物要顾及一般读者的需要。
“一般大众读者的需要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应当用机械的看法,也没有什么一定的公式可以呆板地规定出来。
要用敏锐的眼光和深切的注意.诚挚的同情。
研究当前一般大众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这是主持大众刊物的编者所必须负起的责任。
”邹韬奋在组织“读者信箱”栏目稿件时,注意肩负“必须负起的责任”,对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呵护备至。
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
提供给读者有用的“精神食粮”。
重视读者的需求不仅反应在精练的内容、独立的言论上,还反映在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上。
邹韬奋认为,新闻工作者为读者着想,报刊的内容就要精练,文字要短小.“要使两三干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两三万字的作品”,“这样的文章给予读者的益处是很大的。
作者替读者省下了许多探讨和研究的时间。
省下了许多看长文费脑筋的时间,而得到某问题或某部门重要精神的精髓。
”邹韬奋以身作则,他为“读者信箱”栏目写作的文章,都是“就一般读者所认为最该说几句话的事情”而发表的意见,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平实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