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公开课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7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引言: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篇之一,讲述了苏武忍受艰辛的环境,坚守信仰和忠诚的故事。
作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忠诚和坚持的品质,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教案旨在通过苏武传这一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忠诚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学生坚守信仰和忠诚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苏武传故事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段落;- 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苏武传的故事元素,创作相关作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持品质,理解和尊重忠诚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从苏武传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提炼并掌握故事的主旨和精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忠诚和坚持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通过苏武传的故事,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通过描绘苏武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测能力。
2. 故事阅读:用课文朗读的方式呈现苏武传的故事,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苏武传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演破译:学生自由组织小剧场表演,通过演绎苏武传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形象,提炼并展现故事的精华。
5.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以苏武传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形式,分享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简要介绍苏武的形象和他所经历的困难。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本课主要内容为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3.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5.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并学会运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苏武传板书设计:苏武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2)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 答案:(1)苏武宁死不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不愿背叛国家。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已在上节课讲解。
(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始终坚守信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岳飞传》、《林则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课文主要讲述了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人物自身的魅力。
2.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3.通过关键文段的分析,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通过深入探究,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腔《苏武牧羊》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的,是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那么谁能给我们讲讲关于苏武的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班固的《汉书》,学习,更全面地了解苏武其人其事。
二、设置情境高二年级计划组织一次“重温课文经典,致敬历史英雄"专题讨论会。
现需要各班从本单元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梳理人物生平,挖掘人物精神,赏析写作艺术特色,为讨论会做准备。
作为班级一员,请你仔细研读《苏武传》,依照要求为专题讨论会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1(老师提问):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学生A:苏武是奉命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通和好。
在遭遇上,他被虞常谋反,然后卫律逼降,但苏武坚持不屈。
最后,他被流放北海,杖节牧羊,历经磨难,但最终回归汉朝。
老师:不错,你概括得很清楚。
但在回答时,可以更注重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武奉命使匈奴,欲通好也”之类的。
同时,要注意在叙述时保持逻辑清晰,确保故事情节不会被弄混。
在文言文中,表达方式对于整体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问题2(老师提问):请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B: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和出使匈奴的原因;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包括虞常谋反、卫律逼降、流放北海等;第三部分则是苏武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归汉朝的过程。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课题《苏武传》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一、导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苏武牧羊。
唐代的温庭筠曾写过一首《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该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苏武传》,看看苏武身上有哪一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了解作者及《汉书》1、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
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
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苏武传》为例,详细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苏武传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 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苏武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讲述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苏武传》,然后针对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4.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背诵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传的历史背景2.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3. 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苏武传》的背诵;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做简要的解析;3. 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苏武传的讨论,深入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中对外友好交往的内容,课文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苏武崇高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民族气节。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和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始终不改变对祖国的忠心耿耿。
《苏武传》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3.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千多年前,在北海边正,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他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苏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苏武传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得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得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得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就是卑躬屈膝还就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得选择。
在这样得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得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她就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得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您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得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得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她就是一个使臣,要抓住她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得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得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就是一种传记写作得方法。
也就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得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就是个史学家,但她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得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她出使匈奴这19年得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得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得时候,面对劝降时她就是如何表现出得。
因此,整个传记得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就是如何表现得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得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得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得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瞧到,苏武得形象在这两段中就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得,自杀得情节,在文中就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她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她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就是她自杀得原因就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重难点字词,能够归纳整理字词。
2、通过把握作者叙写苏武出使后发生的核心事件,鉴赏文章的叙事艺术、对比手法。
3、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感受苏武的精神品质,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点】核心事件的判断、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难点】叙事艺术、对比手法【教学过程】导入:猜一猜,补出诗歌所咏历史人物。
咏()(宋)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
若教倒数凌烟象,也是当时第一人。
咏苏武(唐)李白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学习活动一:回到历史现场,梳理人物生平【准备环节】前置学习:一节课,学生进行初次阅读和预习单填写。
预习单:1、请为《苏武传》段落标上序号(通篇标)。
阅读过程中请结合文章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问题的请标注。
2、任务一: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表格见下文任务一)任务二:1、仔细阅读原文,探究苏武两次自杀的原因;2、请设计台词和动作,显示两次自杀的区别。
(表格见下文任务二)任务三:请你概括卫律劝降的策略,包括说辞和动作。
请你说说面对卫律劝降,苏武的反应及原因。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任务四:请你概括苏武拒绝投降后的处境。
(表格见下文任务三)【教学过程】【学习情境】我校戏剧社准备把《苏武传》搬上话剧舞台,开始了前期的剧本改写工作。
但是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难以意料的事……【学习任务】开动脑筋,帮助戏剧社处理剧本改写工作中遇到的事。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明了苏武被扣匈奴的经过及原因,初步感受苏武精神品质。
【情境一】戏剧社在撰写剧本过程中,几个编剧对剧本分成几幕发生了争执,僵持不下。
【任务一】请你仔细梳理文章脉络,给出你的意见建议。
活动1:请你概括段意,梳理情节;段落人物(何时何地)何因何事总结1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留在汉使者苏武出使匈奴背景2 张胜(缑王、虞常)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张胜许之(指为汉伏弩射杀之(指卫律))张胜参与谋反,祸及汉朝3 苏武此事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苏武因不愿受辱第一次自杀4 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苏武第二次自杀5 卫律(单于)欲因此时降武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苏武传》完整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其著作《汉书》相关知识,以及本文背景;2.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中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3.感受苏武忠贞不渝、一身正气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气节。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选择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知人论世(参见《晨背悦读》)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作品---- 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2、《汉书》(《前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2.疏通文意,并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明确:缘由(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出使原因。
遭遇(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结局(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2022年度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五篇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大全篇一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教案8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活动的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0102《苏武传》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朝使臣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及其忠贞不屈的精神。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其所著《汉书》是中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苏武传》背景及作者简介公开课目的与意义01通过《苏武传》的公开课,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交流,理解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0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3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特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苏武传》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牧羊、归汉等事件展开叙述,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如苏武手持汉节、牧羊北海等场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情节更加生动感人。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文章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卫律等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屈和民族气节,进一步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苏武01忠贞不屈,坚守民族气节。
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苏武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手持汉节,牧羊北海,历经十九年苦难而不改其志。
卫律02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卫律作为汉朝使者,却背叛祖国,投降匈奴,并劝降苏武。
他的行为凸显了其人格的卑劣和道德的沦丧。
李陵03矛盾复杂,情感丰富。
李陵一方面因战败被俘而深感愧疚和痛苦,另一方面又因家庭遭遇不幸而对汉朝产生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