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严重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以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甚至肺血栓栓塞等严重后果。
为了预防和控制DVT的发生,有必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药物预防:术后应及早开始口服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例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以减轻血液凝结倾向。
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如有凝血功能异常或其他禁忌症的患者应遵医嘱。
2. 床位活动: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但也要适当进行肢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可以进行踝关节的主动活动、屈膝提肛运动等,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3. 弹力袜的使用:穿戴弹力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分流,有助于预防DVT的发生。
选择合适的弹力袜尺码,并正确穿戴弹力袜,确保压力均匀,避免过紧或过松。
4. 早期活动:术后尽早进行无重量负荷的下肢活动,如主动屈伸踝关节、颈静脉曲张肌收缩等,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DVT的发生。
但需避免过度运动,以免影响髋关节的稳定性。
5. 侧卧位换床:术后患者应定期换床,保持合适的侧卧位,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DVT的发生。
在换床的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用力拉扯患者。
6. 定期体位转换:术后患者需定期改变体位,例如每2小时侧卧位或坐位一次,以减少下肢血液滞留,预防DVT的发生。
体位转换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用力扭转或拖拉患者。
7. 患肢抬高:术后患者应尽量抬高手术侧的患肢,以减轻淤血和水肿,预防DVT的发生。
抬高高度应适中,以免影响手术侧髋关节的功能恢复。
8. 注意观察: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术后患者下肢的颜色、温度和肿胀情况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9. 心理疏导:术后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增强信心,减少DVT的发生。
髋关节置换术后如何预防并发症发生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等。
为了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的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一、预防感染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和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预防感染,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患者需要在手术前保持身体清洁,特别是手术部位。
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有感染病灶,如龋齿、鼻窦炎、皮肤感染等,应提前进行治疗。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关键。
手术室的环境、手术器械的消毒以及医护人员的操作都必须符合严格的无菌标准。
术后,伤口的护理尤为重要。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定期更换敷料。
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患者自身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如不洁的环境、他人的伤口等。
同时,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预防感染的重要一环。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活动。
二、预防脱位髋关节脱位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为了预防脱位,患者在术后的体位和活动方式需要特别注意。
在术后的早期,患者应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和内旋。
睡觉时,可使用梯形枕或外展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翻身时,要注意整个身体一起转动,避免髋关节扭曲。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负重程度。
避免过早进行过度的髋关节活动,尤其是那些容易导致脱位的动作。
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坐矮凳、盘腿、跷二郎腿等动作。
上厕所时,应使用坐便器,并注意起身时的动作要缓慢。
三、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为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应尽早开始活动。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如踝泵运动。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与康复。
为了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护理人员在术后护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术后早期行动术后第一天,患者需要尽早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和行动。
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下肢,如摆腿、屈伸膝关节等,以提高血液循环。
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卧床不起,限制患肢长时间保持一个位置,以免导致血液淤积,增加DVT的风险。
二、使用预防性药物抗凝治疗是预防DVT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
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抑制血液凝固,预防血栓的形成。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按时按量给药,并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抗凝效果。
三、应用弹力袜弹力袜是预防DVT的又一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腿围大小配合合适的弹力袜,确保其紧密贴合患者的下肢。
佩戴弹力袜后,护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其是否合适,注意避免捆扎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患者的血液循环。
四、维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充足的水分摄入可稀释血液,防止血腻稠,降低血栓的形成。
护理人员要提醒患者每天饮水量不少于2000ml,并给予相关的水分补充。
五、定期改变体位术后患者床位要定期进行改变,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体位。
护理人员可以进行手法翻身或使用便携式电动翻身器具帮助患者翻身,以改善患者的体位,促进血液循环。
六、加强护理观察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特别是在早期康复期,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下肢肿胀、压痛、发热等症状,及时发现DVT的早期征兆。
七、教育指导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人员要进行相关的教育指导,包括术后注意事项、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以及防治措施等,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及护理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目的总结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方法总结分析本科46例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资料。
结果43例无并发症发生,3例经积极治疗康复。
结论早期指导患者进行患肢锻炼,仔细观察,精心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预防措施;护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用手术的方法将人工髋关节代替被疾病或破坏的髋关节,目的是切除病灶,解除疼痛以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解除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活动功能好,术后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我科46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46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龄50~81岁,平均65.5岁。
受伤原因:滑跌伤18例,车祸14例,2例由床上或椅上跌下致伤,2例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出院时X线拍片46例均对位,对线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
2护理体会2.1感染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常导致髋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失败,并造成患者残废,甚至死亡,预防感染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术前预防术前检查要仔细,如是否有牙龈炎、甲沟炎、皮肤感染等,要及时诊治。
术区骨科备皮,术前3d严格清洁皮肤。
预防性静滴抗生素,评估全身情况,对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应予以积极控制,以减少术后感染机率。
2.1.2加强营养本组患者多为老年人或体弱者,常伴有营养不良,再加上手术创伤大,加强营养支持显得特别重要。
既要提高病人的耐受力和增加机体抵抗力,视患者病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和易消化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1.3预防伤口感染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透及时更换。
患者术后3d内一般有伤口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的量及颜色,每日更换引流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手术和床位休息时间过长导致血流淤积,血液循环减缓。
如果DVT未被防治,病人容易发生肺栓塞、炎症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防止下肢DVT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护理方法:1. 床位休息护理在术后的第一天,病人必须保持完全卧床休息。
然而,这很容易导致下肢淤血和DVT的发生。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步骤来帮助预防DVT:a. 提升足部:将床的床头提高10-15厘米,以帮助改善下肢血液循环。
这可以通过使用抬腿垫和枕头来实现。
b. 进行活动:手术后第一天,用生理盐水进行袋装试漱;第二天可以进行床上活动,如踏步运动和膝盖弯曲活动,已促进血液循环。
c. 教育病人:告知病人如何自我护理、应如何行动。
以下是要点:(1)避免太久坐在床上,每两小时应该改变一下体位。
(2)避免长时间站立,站立时应该进行小步跑动。
(3)要充分的运用支撑体位,特别是坤腰的倚杆,长时间站立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
2. 穿压缩袜术后病人需要穿着压缩袜。
这些袜子有利于提高下肢血液流动和预防DVT的发生。
在穿着袜子之前,需要进行测量,以确保合适的尺寸和强度。
压缩袜的使用旨在减少淤血,刺激深静脉,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
压缩袜可以在手术后1-2周内使用,并经常更换。
3. 使用抗凝剂在术后的早期,抗凝剂可用于防止DVT的发生。
抗凝剂的类型取决于病人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须对病人进行定期监测,检测血细胞计数、血凝血酶原时间,以及肝功能和肾功能等。
此外,病人需要遵循医生的指示和药物剂量。
4. 饮食在术后的早期,需要注意饮食均衡和合理。
病人需要避免吃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相反,应该吃更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血液流动和加快康复过程。
总之,在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比治疗DVT更重要。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吴利红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23期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加及环境污染所引起的关节疾病增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患上关节性疾病。
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1]。
但由于手术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机体脏器的功能低下,手术耐受性低,而髋关节置换术是一个技术要求较高的手术,因此常常会发生很多的并发症,如感染、人工髋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压疮等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可引起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预防术后并发症极其重要。
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6月对50例患者实施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受到较好的效果。
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共收治髋关节置换患者50例,其中男性17例,女33例,年龄55~73岁,股骨颈骨折29例,退行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2例。
全部患者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37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5例,术后并发褥疮2例,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
术后随访1~3月,所有患者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无感染、脱位、关节松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2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2.1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术后体位受限,活动少,血液回流不畅,以及术后的出血,血液浓缩,易引起静脉血栓的形成。
手术导致静脉壁损伤、手术创伤、术中及术后血浆渗出等使血液凝固性亢进等原因,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
因此术后需要注意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疼痛和循环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①术后在麻醉消失的情况下,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在膝下垫软枕高于心脏20~30 cm有利于静脉回流;②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预防血栓;③饮食上嘱患者多吃一些低脂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腐、海产品等,均能有效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深静脉血栓继发肺栓塞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多发生在术后2~3 w,患者突然胸闷、剧烈胸痛、紫绀、速脉、咯血,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应考虑肺栓塞。
立即报告医生,吸氧,大剂量应用溶栓或抗凝治疗。
术后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可有效的防止肺栓塞。
2.2预防切口感染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它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到早预防是取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3]。
感染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操作不严、手术中操作动作粗暴、止血不彻底、术后引流不畅、手术时间过长、以及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老慢支等。
预防切口感
染的相应措施:①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②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条件允许的安排单间,做好病房的消毒隔离,定时开窗通风;③术后要严密观察体温的变化,如超过38.5℃及时报告医生处理;④术后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夜过超过200 ml及时更换引流袋;⑤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嘱患者多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畅;⑦防止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轻拍背部,以利于排痰,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同时嘱患者大量饮水,2000~2500 ml/d,增加尿量达到冲洗膀胱的作用,同时保持会阴部清洁,防止泌尿系感染,有合并基础疾病的积极治疗。
2.3预防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3%~0.4%[4]。
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常见的原因为搬运不当、体位改变、及老年患者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弛,肌张力降低及患者和家属相关知识缺乏。
髋关节脱位一旦发生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及心理负担,及早采取相关护理措施能有效的降低脱位的发生率。
①向患者做好健康教育,讲解术后易发生脱位的原因及后果,引起患者的足够的重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患者的体位及正确的搬运: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时,嘱咐托着患侧髋部和下肢,保持患侧髋部的稳定性,患肢膝下放软枕,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必要时患肢给予皮牵引或穿丁字鞋。
③肌力的训练:为了术后髋关节的稳定,防止关节脱位,加强下肢肌肉训练非常重要。
术后第1 d指导患者踝关节屈伸运动,由被动向主动过渡,第2 d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股四头肌,直腿抬高练习,主动屈伸髋、膝、踝关节的运动,增加髋部肌肉力量,增加肌力,防止关节脱位。
④患者翻身和侧卧位时,两腿间要垫梯形枕,以保持外展中立位,放置便盆时,要保护髋关节,防止内收和内旋。
2.4预防压疮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差,因为骨折和手术后的疼痛,常呈被迫体位,极易发生压疮。
勤翻身、勤观察、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严格细致地交接局部皮肤情况[5]是改变压疮的有效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①指导患者正确翻身,术后4~6 h,可以向患侧翻身15~30℃,患者由于疼痛常常不愿意翻动,要求动作要轻柔,避免推、拖、拉。
②正确使用便盆,不要硬塞,以防擦伤皮肤,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肛周皮肤。
③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床单干净整洁,衣物平整,床上无碎屑。
有条件的可以为患者进行温水擦浴,不仅能清洁皮肤,还能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5]。
④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饮食,如牛奶、鸡蛋、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压疮的发生。
3出院康复指导
一般情况术后两周后即可出院,但患肢功能恢复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家属在家承担其康复师的职责,必须学会在家锻炼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坚持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锻炼,以及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运动。
禁止4 w内侧卧和90℃坐位,患侧髋关节屈曲
4结论
老年患者由于器官功能的衰退,绝大部分有合并症,手术的创伤可能使原有的症状加重,但是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系统的并发症的预防及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功能,提高生存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肖媚,罗东斌,唐东鸣.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2(09):79-81.
[2]刘洁,解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11,10(01):61-62.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3版.北京:人民军区出版社,2007:2104-2105.
[4]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9-225.
[5]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86.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