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 格式:ppt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39
文/倪诚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 主任医师朱震亨滋阴养生观:“滋阴大家”朱震亨的滋阴调体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颇具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倪诚研究和总结了他的养生思想,对于阴虚体质人群给出了调养建议。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今浙江义乌人,传说因其家乡有条丹溪,后世尊称他为丹溪翁。
朱震亨创立滋阴学派。
学术代表作《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受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所以朱震亨前半生一心学儒,后因其母患病多年不愈,故自学《黄帝内经》,并拜师学习岐黄之道,他兼儒、医于一身,并在其医学思想中,常用理学概念解释医理,影响了后世很多医家对医学的认识。
朱震亨不仅是内科杂病的大家,也是养生学方面的专家,其滋阴调体的养生思想在体质养生学领域也颇具影响。
朱震亨生活在现在的浙江。
当时,江浙地区人的体质大多比较脆弱,其中富贵者多膏粱之体,酗酒纵欲,精竭火炽;而贫困的人多饥寒交迫,愁肠百结,郁火内生。
再加上当时《和剂局方》温燥药的盛行,进一步戕伐阴液,导致当时阴虚体质的人较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体的阴精难成但易亏,所以特别注重保护阴精,进而确立了“滋阴降火”治则,即是在体质养生方面的具体运用。
其《丹溪心法》中的大补阴丸就是滋阴降火的代表方。
在养生方面,朱震亨主张,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他把滋阴抑阳作为贯穿于人体全生命周期的主要养生法则:一是收心养性抑阳;二是节育保精护阴;三是饮食茹淡养阴;四是降火清热坚阴。
那阴虚体质人群日常应如何调养呢?【情志:收心养性抑阳】阴虚体质人群容易心烦气躁,因此平时须注意加强自我修养,克服各种私欲妄念,“主之以静”,防止相火妄动。
阴虚体质的人要常怀淡泊之心,尽量减少与人争执、动怒,与人为善,凡事不必太较劲,培养自己的耐性,不宜参加竞争胜负的活动。
朱震亨认为,青年人应当晚婚以待阴气成长;婚后应节制房事以保护阴精。
滋阴派---朱丹溪滋阴派---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阴虚火动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证,它的发生与阴阳失衡有关。
阴虚火动证的症状包括口干、咽干、咳嗽、咳痰、心烦、失眠、视物模糊、眼干等,患者的舌质偏红,舌苔少而黄,脉象细数。
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治疗方法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下面我们来简述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
首先,朱震亨强调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滋阴降火。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发生与阴虚火旺有关,所以要采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知母、黄连、黄柏、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这些药物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其次,朱震亨注重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清热解毒。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症状与热有关,所以要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最后,朱震亨强调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要注意调理气血。
因为阴虚火动证的发生与气血不足有关,所以要采用调理气血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朱震亨常用的药物有当归、熟地黄、桂枝、白芍、甘草等。
这些药物具有调理气血的功效,能够有效地缓解阴虚火动证的症状。
总之,朱震亨治疗阴虚火动证的用药特点是滋阴降火、清热解毒、调理气血。
他的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即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
疗方法。
在治疗阴虚火动证时,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滋阴派---朱丹溪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赤岸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丹溪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
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又称“丹溪学派”)的创始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并列为“金元四大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等。
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别名“朱一帖”“朱半仙”“丹溪翁”元朝,汉族人物简介朱丹溪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时改名赤岸村,继而又改为丹溪村。
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
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
43岁从罗知悌学医。
在他小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词赋,一挥即成。
听说著名理学家许文懿在东阳八华山中讲学,专门传授朱熹的理学,他对许文懿讲授那套理学非常崇拜,听了,“自悔昔之沉冥颠齐,汗下如雨。
”他“每宵挟册,坐至四鼓,潜验默察,必欲见诸实践。
”这样,他坚持学了几年,日有所悟,学业大进,成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东南大儒”。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老母患严重的脾病。
他心情焦急,请了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
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响,盲目搬用《局方》。
开的药大同小异,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
这时,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格致余论》序)。
于是他立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
朱震亨一、生平简介朱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浙江义乌人,元至元十八年至至正十八年(公元1281—1358年),享年78岁,因世居丹溪,故尊称为丹溪翁。
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辞赋一挥而就。
三十岁时,因母亲患脾疼证,始自学医,三十六岁到八华山师从许谦习理学。
四十岁时因许氏病久卧床勉其学医,遂弃举子业而从医,四出寻师学艺,至四十四岁在杭州始拜师罗知悌,终成一代医学宗师。
二、主要著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3.《金匮钩玄》4.《丹溪心法》此外:《伤寒辨疑》、《丹溪心法附余》《脉因证治》、《丹溪治法心要》三、学术形成1、社会生活环境2、医界状况3、理学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动而中节”相大之动亦“动而中节”方能“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格物穷理(理学术语)“格物致知”“医为余事”故名“格致余论”4、学术渊源及师承关系①.《内经》②.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③.师承刘完素荆山浮屠罗知悌赵道震朱丹溪赵良仁戴思恭王履等四、主要学术思想从以下三方面立论:1、哲学观点程颢:“天地阴阳之运,升降盈虚,未偿暂息,阳常盈,阴常亏”“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丹溪:“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动易而静难”结论:动者为阳,静者为阴故此阳常有余,阴常不足2、天文现象“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边,属阴,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阳常有余天----大,运于地之外日----恒园,运于月之外阴常不足地----小,赖天之大气举托(含于内)月----常缺,禀日之光而明中医理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人身之阴气,其消长视月之盈缺”结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3、人体生长发育规律①阴精难成易亏男子女子难成十六精通十四经行易亏六十四精绝四十九经断“止供给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②、人之情欲无涯“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等等欲望无穷提出:淡饮食,薄滋味,修心养性,节制情欲养生、预防思想:儿童--不宜过分娇养(三分饥,三分寒)衣服--下体不与帛缉夹厚温暖之服(恐防气)饮食--发热难化之物,皆宜禁绝青年---晚婚,节房事“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远彼惟薄,放心乃收”“徇情纵欲,济以燥毒”“血气几何?何不以自惜”老年----饮食:茹淡节食(老人易饥而难消化)性情:百不如意,怒火易炽(二)、相火论《内经》---运气的概念,表示时令节气君火---春分后六十日之中,为君火主位时期,气候温和。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元代医学家朱丹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朱丹溪生平简介神医朱丹溪是元代著名的医学家。
朱丹溪生于公元1281年,卒于1358年,享年77岁。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神医朱丹溪是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先生或丹溪翁。
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因此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创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在医学上的成就推动了中国医学史的发展,因此他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神医朱丹溪一生著有多部医学书籍,《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等都是朱丹溪的代表作品。
朱丹溪青年时期并没有学习医术,为了走上仕途出人头地,朱丹溪整日学习儒家经典。
朱丹溪三十五岁时,跟随理学家许谦学习,等到43岁时,朱丹溪拜罗知悌,跟随他学习医学。
据说,朱丹溪有着高超的记忆力,看过的书都能背诵出来。
朱丹溪三十岁时,见母亲整日被脾病所折磨,心急如焚之下,朱丹溪开始查看医书。
朱丹溪发现社会上很多医生心态浮躁,医术拙劣不堪。
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大多盲目搬用《局方》,所以开的药大多大同小异,病人吃下去后,没有一点效果。
于是朱丹溪立志学医,下定决心后,朱丹溪日夜攻读《素问》。
经过5年多的刻苦攻读,朱丹溪不但治好了母亲的脾病,而且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位医生。
在强烈的求知欲下,朱丹溪先后拜许谦、罗知悌为师,他将理学和医学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朱丹溪的故事朱丹溪是生活在元代时期的人,他的医术非常的高明,最出色的就是临证治疗,很多病人在吃过他的药之后不必再诊治就可以恢复,所以也有人称呼他为朱半仙或者朱一贴。
他是历史上滋阴派的代表人物,在医药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历史上一直流传着一些关于朱丹溪的故事,那么朱丹溪的故事是怎样的呢?在所有朱丹溪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他拜师时候的事情,在1325年的时候朱丹溪已经到了四十五岁,他当时的医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是却一直想要找到一位可以授业的恩师,于是他渡过了钱塘江,跨越千里来到了吴中地区,之后又到了南徐、建业等地,可是却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够成为自己老师的人。
一代名医----朱丹溪朱丹溪(1281-1358),原名朱震亨,字彦修,赤岸人。
朱丹溪从小就十分聪明,酷爱读书,一心想在仕途上发展,谋求一官半职,但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屡考不中。
后来他的母亲生病,请了不少医生也无用。
由于他家原系世代书香,藏有医书,再加上他天资聪明,渐渐地入了门,并拜名医罗知悌为师。
朱丹溪治病坚持临症视情,辩证施治,修定了《大观方》,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制定了“相火论”,被誉为“滋阴大师”,还根据临床经验,写下了大量治疗杂病的理、法、方、药,仅《丹溪心法》就记载1337方,被称为治疗杂病的“锦囊妙法”。
他的《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伤寒论辩》、《外科精要发挥》、《本草衍义补遗》等十几部著作,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并广泛流传至日本。
现日本还有“丹溪学社”。
后人把他与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四个医师合称为金元四大医家。
朱丹溪的墓坐落于仿赤岸镇东朱村北墩头庵旁。
1992年,又集资修建了朱丹溪陵园,塑有丹溪铜像,常有游人前来瞻仰。
A well-known doctor---ZhuDanxiZhuDanxi(1281-1358) ,whose original name is ZhuZhenheng ,name Yanxiu ,lived in Chian .Zhu was very clever and was fond of reading as a little child .He emphasized on bending in the career, and seek for some official appointments .However due to the wicked society darkness he failed all the examinations so that he was unable to get in a career .Later his mother got so sick that none of the doctor were able to cure his mother .Thanks to his family as originally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of books, possessions of medical books, and his talent , he gradually made his way , and Zhu became a student of famous doctor LuoZhiti .Zhu insisted that one should see the clini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ure the ill and make the best treatment .According to result ,time ,person , Zhu revised Daguanfang and"Xianghuolun" ,as a result of it Zhu was called "Master Yin" .What's more according to clinical experience ,Zhu has written down the reasons , laws, and a large number of drug treatments of disease .Known as the "guide the treatment of miscellaneous diseases" ,"DanxiXinfa" has a record of 1337 parties .Zhu has wrote more than 10 masterpieces including GezhiYuLun ,DanxiLaw ,Jufangfahui ,Typhoid Argumentation,Surgical Essentials of Play and Materia Medica Yanyi Addendum .All of them have became Brilliant pearls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even spread through Japan .Till now, Japan still holds "DanxiStudyGroup".T ogether with LiuWansu,ZhangZihe and LiDonghuan ,ZhuDanxi was called "JinYuan Four Giant Doctor" .Zhu's tomb lies in Chian Town ,north of Dongzhu Village ,next to Duntou Temple .In 1992 ,people raised money for building ZhuDanxi Cemetery ,where stands the bronze statue of Danxi ,attracting a great number of visitors every year.。
朱震亨有过哪些医学著作?分别阐述了什么理论本文导读:《格致余论》,元·朱震亨撰。
《格致余论》是朱震亨医学论文集,全书1卷,共收医论42篇,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篇次排列没有规律,颇有随笔杂记之韵味,若不拘原书篇序而按所论内容分类,则大致有:论苏生者,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等;论生理病理者,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论诊断者,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等;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等;论具体病证者,有“痛风论”、“疟论”等;论具体方药者,有“脾约丸论”、“石膏论”等。
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在人体生理方面,朱震亨重视阴血,认为阴精难成而易亏,提出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在病因病机方面,朱震亨重视湿热,相火,特撰“相火论”,指出正常相火虽为人身动气,但若因物欲妄动,则可成为贼邪;在治疗上,朱震亨注重滋阴、养血、清热,互对滥用温补和盲目攻邪。
《格致余论》撰写于1347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
朱震亨是浙江金华(今金华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震亨。
朱震亨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
他自幼研读理学,因母病,三十岁时开始攻读医经。
后从当时名医罗知梯学医,学术上受刘完素、李杲等影响。
由于他刻苦研究,数年之间医名闻于四方。
朱震亨一生著述甚多,如有《局方发挥》、《证因脉治》、《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
⑴论养生:有“饮食色欲箴”、“养老论”、“慈幼论”、“醇酒宜冷饮论”、“茹淡论”、“房中补益论”等;⑵论生理病理:有“受胎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夏月伏阴在内论”、“相火论”等;⑶论诊断:有“涩脉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人迎气口论”、“脉大必病进论”、“左大顺男右大顺女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等;⑷论治则者:有“治病必求其本论”、“大病不守禁忌论”、“病邪虽实胃气伤者勿使攻击论”、“春宣论”、“张子和攻击注论”等;⑸论具体病证:有“痛风论”、“疟论”、“鼓胀论”、“疝气论”、“呃逆论”、“痘疹陈氏方论”、“胎自堕论”、“难产论”、“难产胞损淋沥论”、“胎妇转胞病论”、“乳硬论”、“经水或紫或黑论”,另外,还有其他杂论数篇。
试析朱震亨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摘要】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的养生学思想和养老学理论,是中医养生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强调在人生命的生、长、壮、老过程中,人体内的阴气“难成于前”,而又“易亏于后”,因此,人体养生要以保护阴精、滋养阴血为主。
本文从朱震亨论养生首先要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养生要懂得控制食色欲望,以及重视老年养生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以期对现代研究中医养生学、人体生命科学和老年医学,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朱震亨;养生思想;养老论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家。
因世居丹溪,所以当时的学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先生”。
后世的学者,常习惯以“丹溪”称之。
朱震亨在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理论根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养生思想独到,对后世影响颇大。
他不但系统地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阴升阳降学说等独创的医学理论,开创了以滋阴降火、升补阴血的治疗大法,积累了丰富的论治气血痰郁杂病的临床经验,还阐述了以注重保养阴血为特点的养生学理论,成为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1]。
朱震亨儒学与医学并通,理学与医学互用,堪称一代理学大家。
朱丹溪以《内经》为指导思想,以顾护阴精为核心,探索了养生的方法宜忌,提出了不少有益的主张[2]。
他一生身体力行,布衣蔬食,勤于临床,重视养生,虽年过七十,依然“神茂色泽”,精力充沛,足见其修身养性之功底及防老抗衰之水平。
朱震亨所处的时代,正值《局方》盛行,当时的人都尊泥古方,甚至出现滥用辛热燥热药而导致耗伤人体阴血的时弊。
朱震亨结合实际,潜心研究,深有所得,著成《格致余论》一书,共载医论41篇。
于纠正时弊、论述医理之中,阐明其独到的养生学思想及其养老论,现分述如下。
1 重视保养体内的阴精1.1 阴气难成于前,当合理育儿以护阴精朱震亨认为整个人体的生命过程,包括生、长、壮、老等不同的阶段,体内的阴精在整个过程中却是难成于前,而易亏于后。
《朱震亨》文言文及译文【文言文】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人尊之日丹溪翁。
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
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
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
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
”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
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日:“掺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
荀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
”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
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人,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
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余十年。
翁以其法治之,良验。
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顿着。
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展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
六月属未,为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藉肺金为母,以补助其不足。
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元气潜伏闭藏,以养其本然之真,而为来春升动发生之本。
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
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
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
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
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信矣。
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
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
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先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
后来听说许文懿先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讲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
元朝的“丹溪”先生,热心求学,最后成为一位名医作者:小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9期悬壶济世,这个世界上最为被人们所敬重的职业便是医生。
他们平凡而又普通,但他们的普通中总会使我们感动。
他们艰难而又辛苦,帮助我们寻找回健康。
他们往往会妙手回春,把病人从危难之中拯救回来,为病人消除疾病。
他们往往品德高尚,为了病人不顾自身健康,往往成为我们所感谢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元朝的一位“丹溪先生”,来学习下他高尚的医德和丰富的一生吧。
我们也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品德的美好,和医者的伟大。
热爱求学,诚心感动老师“丹溪”先生便是指元朝的一位名医,朱震亨。
朱震亨的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正好他的故乡有条小溪,世人便尊称朱震亨为“丹溪”先生以示尊敬。
在朱震亨小的时候,十分热心读书。
他读书必须知道书中所讲的意思,并且将它理解吸收。
在他年轻的时候读经书渴望能够入仕途做官,但是后来他考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过。
在朱震亨母亲染上疾病后他开始走上学医之路,四处求学,在全国各地拜访名医热衷于医学。
朱震亨非常的谦虚,每次求学时都带着自己的真心求学。
他在杭州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罗知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十次去求见罗知悌,却都遭到了拒绝。
但是朱震亨并没有放弃,仍然每天都拱着手毕恭毕敬的站在罗知悌的家门口,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没有过丝毫的松懈。
罗知悌被朱震亨的诚心求学所打动了,便收朱震亨为自己的门徒,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朱震亨。
从朱震亨的求学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来他的意志坚定,心怀诚意。
我们也钦佩他这种诚心求学的精神。
心怀百姓,常常为百姓做贡献朱震亨走上医生的道路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朱震亨的母亲沾染上了疾病,朱震亨想要通过学医来治好母亲的病;而另一个方面便是朱震亨有一颗为百姓服务,惠民乡里的心。
朱震亨常常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挺身而出。
在朱震亨居住的乡里,有一个灌溉农田的水塘。
可是因为塘的堤岸坏了,常常引发旱灾,导致百姓们的农田旱死而没有收成。
元朝的“丹溪”先生,热心求学,最后成为一位名医作者:小朦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第09期悬壶济世,这个世界上最为被人们所敬重的职业便是医生。
他们平凡而又普通,但他们的普通中总会使我们感动。
他们艰难而又辛苦,帮助我们寻找回健康。
他们往往会妙手回春,把病人从危难之中拯救回来,为病人消除疾病。
他们往往品德高尚,为了病人不顾自身健康,往往成为我们所感谢的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元朝的一位“丹溪先生”,来学习下他高尚的医德和丰富的一生吧。
我们也能从他的身上感受到品德的美好,和医者的伟大。
热爱求学,诚心感动老师“丹溪”先生便是指元朝的一位名医,朱震亨。
朱震亨的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正好他的故乡有条小溪,世人便尊称朱震亨为“丹溪”先生以示尊敬。
在朱震亨小的时候,十分热心读书。
他读书必须知道书中所讲的意思,并且将它理解吸收。
在他年轻的时候读经书渴望能够入仕途做官,但是后来他考了两次科举都没有过。
在朱震亨母亲染上疾病后他开始走上学医之路,四处求学,在全国各地拜访名医热衷于医学。
朱震亨非常的谦虚,每次求学时都带着自己的真心求学。
他在杭州拜访当地的一位名医罗知悌时候,前前后后一共十次去求见罗知悌,却都遭到了拒绝。
但是朱震亨并没有放弃,仍然每天都拱着手毕恭毕敬的站在罗知悌的家门口,就连刮大风下大雨也没有过丝毫的松懈。
罗知悌被朱震亨的诚心求学所打动了,便收朱震亨为自己的门徒,把自己从医多年的经验和心得传授给朱震亨。
从朱震亨的求学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来他的意志坚定,心怀诚意。
我们也钦佩他这种诚心求学的精神。
心怀百姓,常常为百姓做贡献朱震亨走上医生的道路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朱震亨的母亲沾染上了疾病,朱震亨想要通过学医來治好母亲的病;而另一个方面便是朱震亨有一颗为百姓服务,惠民乡里的心。
朱震亨常常为百姓着想,为百姓挺身而出。
在朱震亨居住的乡里,有一个灌溉农田的水塘。
可是因为塘的堤岸坏了,常常引发旱灾,导致百姓们的农田旱死而没有收成。